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0-5-12 10:42 编辑
吴俊升 与 契卡
一、自忠小学
1971年4月中旬,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1年9月13日,林彪元帅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1971年10月26日,中华民国(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9月29日,日本与中共国建交,与台湾断交,台湾民众的仇日情绪大增,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蒋经国要求拍摄一部抗日电影,以提振民心士气,中影公司总经理梅长龄提出拍摄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抗战电影《英烈千秋》。
张自忠是九品官宦子弟,后为冯玉祥部下,抗战初期参加喜峰口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前,受上司沠遣考查日本,七七事变后,代任北平市长,与日本军签定7月11日协定与7月19日细则,8月8日,北平沦陷。9月3日,张自忠逃离北平。1940年5月16日,时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阵亡于湖北襄阳宜城新街乡南瓜店,当晚,第33集团军第77军第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抢回张自忠的遗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从复旦大学毕业,在北京张自忠故居开办自忠小学。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进入北京,自忠小学校长为张自明(张将军的弟弟)。1949年暑假,自忠小学校长为张廉云。
二、中南海
在北京自忠小学以东二百米处,是位于中南海的中海西岸的怀仁堂。怀仁堂原为仪銮殿旧址。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南海中间的小岛---瀛台,自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1900年,八国联军统帅(德国元帅)瓦德西的八国联军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01年4月18日,瓦德西所雇中国厨师用火不当,起火焚毁仪銮殿。1902年慈禧回都后,耗资500余万两白银对该殿加以重建,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去世,第二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去世。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将此楼改名为怀仁堂,1949年,首届政协在此召开。1955年,毛泽东在此授十大元帅军衔。1967年2月,中南海怀仁堂发生“二月逆流”反党事件,1976年10月6日,汪东兴在此抓捕“四人帮”。
三、皇姑屯
在中南海怀仁堂抓捕四人帮的48年前,北伐军进逼北京,张作霖决定退兵关外。1928年6月3日凌晨,张作霖离开中南海怀仁堂,来到北京广场附近的正阳门东车站(前门火车站),登上火车,驶往640公里之外的沈阳。专车抵达山海关时,奉天留守司令(黑龙江督军)吴俊升专程来此地迎候,并登车陪同张作霖返回奉天。
在张作霖的专列出发几分钟后,远在奉天的苏联特工萨尔嫩即得到消息。维纳罗夫负责准备120 公斤黄色炸药,并把这120 公斤炸药分解成 40个小袋,每个小袋3 公斤。埃廷贡负责选择行动的地点和线路。经过几天的化装踩点,他最终选择了京奉列车必经之路的京奉路 ( 即京沈线 ) 与南满路 ( 即长大线 ) 交叉处的老道口。
苏联特工埃廷贡带着两名亚裔特工,于6月4日子夜前将苏联特工维纳罗夫准备好的40袋炸药秘密地摆放到沈阳老道口三洞桥下,然后在夜色掩护下躲藏到10米外的路基下隐蔽起来。按照埃廷贡事后的说法,当时他已做好了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准备,如果炸车不成功,他也会挺身冲向张作霖。
据张作霖的保卫处长温守善在幸存后著文回忆说:专列从皇姑屯车站开出之后,早晨五六点钟,张作霖和吴俊升望着车窗外熹微的晨光和春绿的庄稼,边看边谈。正当这节花车穿行老道口前交叉点时,轰隆一声巨响,烟尘滚滚,砂石纷飞纷,正好把这节车厢炸碎。吴俊升脑袋上被扎进一颗铁钉,当时就死了,躺在车厢一角。张作霖被炸出约三丈远。我也受了伤,被尘土和碎板压在下面。我急忙挣扎着爬起来,走到张的跟前。张作霖当时没死,内伤看不清,只见咽喉处有很深的一个窟窿,流了很多血,污染领襟。
人们把浑身是血的张作霖抬进大帅府,6月4日上午9时30分,张作霖去世。皇姑屯炸车事件,共炸死 53 人。保卫处长温守善、卫队团长于恩贵及日本高级顾问嵯峨诚也等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
成功地清除张作霖后,苏联共产国际鼓动中西方媒体,借中国人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关东军的积怨,推波助澜地把“凶手”引到案发地管辖人——南满铁路路段监护人日本关东军身上。在世人一片斥责日本的痛骂声中,莫斯科总部悄悄地把真正的凶手萨尔嫩、埃廷贡、维纳罗夫等调回国内,几年后,苏联党政高层又秘密地授予特工萨尔嫩苏联英雄金质奖章,授予埃廷贡列宁勋章,保加利业政府授予维纳罗夫社会主义劳动勋章。
早在皇姑屯爆炸之前的三年,1925 年底,苏联契卡创始人捷尔任斯基就派遣埃廷贡到中国,去做一切对革命有利的事情。埃廷贡以一名商人的身份乘船从海参崴来到上海,然后与苏联驻上海商贸处人员打个招呼,便乘火车来到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在这里,他仍以商人的身份拜访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一个月后又乘火车直奔哈尔滨。
1940 年 8 月 20 日,埃廷贡亲自招募并指挥梅耳卡德尔在墨西哥城杀掉托洛茨基。
张作霖被炸后的4个小时,即6月4日上午 8 时许,日本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共同调查。现场调查报告:张作霖专列共 20 辆。被炸车厢在中部,即第 9 — 12 辆。第 9 辆车厢上部及门窗,均被石块、枕木所毁,后部尤重,车身向北倾斜,后左轨道脱轨。车厢内发现男尸一具,查明系参谋长于国翰的车夫。第 10 辆大包车,是张作霖、吴俊升等所乘,车身几乎全被毁坏,仅剩前门框,后部车轮脱落向右倾斜并有火烧痕迹。在这里又发现焦尸一具,查明系山海公司饭厅仆役。第 11 辆是饭车,破坏最重,所有机轮都已损坏,又遭火焚。车前北方侧有女尸一具。第 12 车厢为睡车,前部损坏较重,也遭火焚。
6月4日上午10点30分,日本陆军部发表“皇姑屯事件”声明,以示清白。6月12日,日本陆军部用中日两种文字发表《关于老道口现场调查报告》。该报告除公布以上内容相同的调查结果外,质疑爆炸系国民军便衣队所为,并称责任在于中方警戒不严,与日军无关。
7 月 1 日,以田中义一为首的内阁做出决议:日本人与暗杀张作霖无关。但因发案地属日本关东军南满铁路管辖地段,所以关东军负有守备责任。因此对相关人员给予了行政处分。如,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大郎被编入预备役。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与满洲守备队司令官水野竹三被撤职思过,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等被停职反省。对他们的处分文件上写道:“这只是关东军在警备上的一种疏忽。”
1932 年,国联派出以英国勋爵李顿为首的专案组专程来华,调查“皇姑屯事件”。但数月后,竟一无所获。李顿的结论是:“张氏遇害之责任,迄今无法判明。惨案内幕仍在雾中。”
1937 年 6 月 3 日,张作霖去世 9 周年之际,日本政府为张作霖举行了隆重送葬仪式。他们将其灵柩在奉天举行“慰灵祭”
二战之后,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其间虽然冈田启介主动招供,称此案系日本关东军河本大作等人所为,河本大作写出“我杀死了张作霖”的供词,但是经各方专家长达三年的调研取证,以缺乏可信性和实际证据为由,决定不对此案进行专门立案审理,从而做出结论:所指“案犯” ( 即河本大作本人 ) 不能列为疑犯。
冈田启介曾任田中义一内阁的海陆大臣,后接替首相职务,但任期不久,就发生了“二二六政变”,冈田启介下台,冈田启介十分痛恨以海军大臣山本五十六为首的极右势力。苏联特工东京站负责人佐尔格争取冈田启介同意与苏联合作,佐尔格于 1944年11月7日被日本绞死,但是莫斯科总部的上层领导人掌握和控制了冈田启介。二战结束后,开始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苏联国家安全部决定让关东军残兵败将作伪证,承担炸死张作霖的责任。冈田启介选定了自己任海陆军大臣时举荐到日本关东军任上校参谋的弟子——河本大作。正躲藏在中国华北地区且走投无路的河本大作,见到因此能受到强大的苏联军情机关的保护,不仅能保命,且还能得到永久关照,就同意了冈田启介提出的与苏方合作的建议。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我炸死了张作霖》的供词,主动坦白所有策划、实行均出自他个人之手。
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专家们虽然做了深入研究与调查,还是认为他们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且由于没有佐证,所以决定不对“皇姑屯爆炸案”做专门立案审理。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上述做法,被视作对“皇姑屯案件”的最后结论。那位被举报而且已经“招供”的河本大作本人因不受法律制裁,而被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视为无罪人员。
四、中东路
1929年7月,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并对苏联宣战。苏联政府与之断绝外交关系。9月至11月,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进攻中国东北边防军,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之后,张学良签订《伯力议定书》。
1917年革命后建立的苏俄政府,曾于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称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作废,放弃俄国在华一切特权;关于中东路问题,提出经两国协商“签订使用中东铁路办法的条约”。1924年5月31日,中苏双方达成建交协议,并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同年9月,苏联又与东北当局签订了《奉俄协定》,这一协定除说明要贯彻上述中俄协定的有关内容外,又规定把中东路收回的时间,从过去的80年缩短为60年。1927年下半年,苏联政府欲把中东路转让给日本。同年10月中旬,中东铁路苏方副局长到大连,与日本南满会社社长山本条太郎进行秘密会谈,并签订了《中东路草约》。1929年夏,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派军警搜查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并接收了中东路,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史和中苏关系中有名的中东路事件。
经过三江口战役、同江战役、富锦战役、扎赉诺尔战役、满洲里战役、海拉尔战役等,1929年12月22日《伯力协定》签订,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
中东路事件之后,1930年5月,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130万人。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宣布放弃中立立场,通电拥蒋,呼吁和平,随即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到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张学良在中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这一年的九一八,是张学良的人生顶点。张学良的地盘从东北四省(含热河省),扩大到8省三市,增加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张学良留守北平。他的老叔张作相任东北四省留守司令,驻沈阳大帅府。
1931年9月15日,张作相回锦州料理父亲丧事。三天之后,沈阳发生了第二次九一八事变。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占领沈阳,张学良不加抵抗,撤出东北。
五、大东沟海战
就在这第二次九一八事变之前的37年前的前一天,1894年9月17日,爆发了中日甲午大东沟海战。位置是在大连长海县长山群岛的海洋岛(在大连长海县县治所在的大长山岛东南55公里处)与鸭绿江江口之中间,在辽宁丹东市东港大鹿岛东南方向20公里处。也即鸭绿江口西南方向70公里处。距海岸线约40公里。在这里,清朝12艘战舰与日本11艘战舰相遇。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150mm口径以上)数量是42门,日本联合舰队的大口径火炮是43门,而北洋舰队的速射炮(120mm口径以上)数量为0,日本联合舰队的速射炮数量是97门。
在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的所有军舰都装配了鱼雷发射管,所使用的都是德国进口的"刷次考甫黑头鱼雷",并且中日双方都有鱼雷艇,但是中日双方的鱼雷,射程只有约400米,当时的洋务运动领袖,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认为“雷比炮强”。
但是, 1894年9月17日中午12时,中日双方舰队相距五六公里,双方用主炮轰击。待双方靠近之后,双方开始互射鱼雷,但是双方的鱼雷都没有击中对方的军舰。至于邓世昌的"致远"舰,并非被鱼雷击沉,而是被四艘日舰火炮击中了"致远"的鱼雷室,引起舱内堆放的鱼雷爆炸,"致远"在剧烈的爆炸中沉入海底。五个小时的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射出约1000发炮弹,而日本海军射出约2万发炮弹。双方战果是,北洋海军有五艘军舰沉没,伤亡一千多人,日本海军没有有军舰沉没,伤亡六百多人。
甲午大东沟中日海战,是在中日宣战47天之后发生的,也是在朝鲜平壤被日军攻陷三天之后发生的。1894年初,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东学即儒释道东方哲学之意,东学党即信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旨),在朝鲜己有12年的袁世凯,主张清朝派兵镇压起义,但到了朝鲜的清军与随后而来的日军发起战事,清朝继续向朝鲜派兵。1894年7月25日上午,日本舰队在黄海丰岛海域(韩国仁川以南约五十公里处的牙山湾口)击沉了清朝“高升”号运兵船,击伤了“济远”号、“广乙”号护航舰。8月1日,清朝和日本同一天互下宣战诏书,甲午战争揭开序幕。
大东沟海战之后,日军攻陷旅顺口,1895年1月19日,日本联合舰队从大连湾分3批开始陆续向荣成湾进发,攻攻荣成,1月26日,日军进兵威海,环绕威海卫军港陆地三面的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北帮炮台尽数落入日军之手;并且日本联合舰队在威海卫军港东面的海上,在北洋舰队的鱼雷艇集体出逃后,经过激战,1895年2月14日,北洋舰队投降。
北洋水师幸存军舰和各类辅助舰船计二十余艘被日军俘获。其中“康济”“敏捷”归还中国,“湄云”“海镜”在被日军拆毁(“湄云”舰曾短暂入役日本海军一个月,因舰况过差,除籍拆毁)。其余舰船编入日本海军服役,其中“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保留舰名。
1895年3月13日,作为清朝头等全权大臣的李鸿章乘坐德国轮船到日本和谈。3月24日下午,在马关(日本本州岛最南端的山口县下关市)春帆楼,日本要求清朝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并赔偿白银3亿两,李鸿章拒绝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马关第3次会谈不欢而散,李鸿章暂时离开谈判会场。在从马关春帆楼到李鸿章居住的引接寺途中,沿途数万人翘首围观这位号称“清朝第一臣”的李鸿章。当李鸿章乘坐的轿子到达一个电信局门前时,人群中突然冲出26岁的小山丰太郎,快步窜到轿子前,拔出手枪就向李鸿章射击。“砰”的一声枪响,李鸿章左眼下方中枪,顿时鲜血如注,他身穿的黄马褂顿时被鲜血染红一片。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小山丰太郎认为日本应该直接攻入北京,活捉清朝皇帝,而不是要与清朝谈判。但事后,日本将赔款从此前的三亿两降到二亿两,签订了马关条约,小山丰太郎被判处无期徒刑。1907年,小山丰太郎获得日本天皇特赦,并长期活跃在日本政坛,直到1947年去世。
六、尼古拉二世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遇刺四年前,1891年5月11日,还是俄国皇太子的尼古拉二世,与希腊王子格奥尔基一起访问日本,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之后的第23年,在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所在的滋贺县大津市,负责尼古拉和格奥尔基两位王子安全的警察津田三藏,举着刀砍向尼古拉二世,尼古拉身重两刀。津田三藏仇视俄国,他认为尼古拉此行是为进攻日本做准备,而日本皇室软弱,为表明自己的日本皇室的忠心及对皇室的愤怒,津田三藏实施了此次刺杀。这就是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津事件”,由于出事地点位于琵琶湖南,又称“湖南事件”。在当时日本国民的心里,一旦尼古拉真的死在了日本,日本肯定要被沙俄所灭。1891年5月27日,日本大审院以谋杀未遂,处津田三藏终身苦役。尼古拉怒骂日本人是“野蛮的猕猴”。
三年后,1894年11月1日,亚历山大三世病逝。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1896年5月26日,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加冕典礼,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登基(李鸿章也了加冕典礼,在加冕典礼上,发生了严重的群众踩踏事件,直接导致2000多人死伤)。尼古拉继位后,日俄关系急转直下。终于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胜的日本依靠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大增,展开十年海军扩充计划,而俄国也自1898年起,积极扩充海军的实力,在法国的协助之下,于圣彼得堡的造船厂中建造新型战列舰,希望使其海军实力成为仅次于英、法二国的第三海军大国。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在大东沟海战中,东乡平八郎担任浪速号的舰长),下令日本海军鱼雷艇队袭击了驻泊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俄国第一舰队),日军一共发射了18枚鱼雷,日俄战争爆发了。其后,日本联合舰队用“沉船堵港”和在旅顺口外布设了水雷的办法封锁了旅顺港,1904年8月10日,突围的俄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东乡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的拦截,爆发了黄海海战,多数俄舰回旅顺港,随后驻泊于海参崴的俄太平洋舰队剩余舰只又被日本海军拦截。37年后,日本偷袭驻扎在夏威夷瓦胡岛檀香山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时间是夏威夷时间12月7日7点55分(美国东部时间12月7日12点55分、东京时间12月8日2点55分、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点)。
日本袭击并包围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之后,1904年6月2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派遣俄罗斯欧洲地区的俄舰增援。
俄国人从波罗的海舰队抽调出7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以及其它辅助舰船,共1万2千多海军官兵组成俄国第二舰队,1904年9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塔林港,检阅这支舰队后,目送他们离开芬兰湾。1904年10月15日,第二太平洋舰队由拉脱维亚的里加市利耶帕亚港(利巴瓦)基地出发,包括多艘的武装商船与补给舰等后勤舰艇。共计有四十二艘舰艇。由俄罗斯欧洲本土的波罗的海基地到旅顺几乎横渡半个地球的距离,由于俄国的主力战舰其吨位都在10000 ~ 15000吨之间,无法取道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以缩短航程,唯有沿着非洲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俄国黑海舰队本可以从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到达地中海,从而参加对马海战,但是由于《巴黎和约》限制,不能离开黑海,而且在日俄对马海战结束17天之后,1905年6月14日,俄黑海舰队“波将金”号发生水兵起义,1905年6月27日,起义者在枪毙一批军官后,将军舰开至乌克兰的第二大城市敖德萨港。后来波将金号驶入罗马尼亚的中立港康士坦塔,寻求政治庇护。1906年被引渡给沙皇政府,许多水兵被判处重刑。
俄国太平洋第三舰队,在少将涅伯加拖夫少将领导下,由波罗的海基地启航出发,并最终在1905年5月19日才与已经出发半年年多的太平洋第二舰队会和。但是整个所谓的舰队的舰艇不是小就是旧,并且速度慢。
1904年10月22日凌晨,俄国太平洋舰队驶出波罗的海,经过英国的多格尔海岸时,在黑夜中,将英国渔船误认为是日本鱼雷艇(因为英国为日本制造军舰,日本采购英国造的军舰),于是开炮攻击,在炮击中,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开了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亦有受伤。英国严重抗议,并准备援引英日同盟中之规定,向俄国开战。1904年11月1日,俄国舰队抵达西班牙港口维哥港。1904年11月6日,俄舰队停靠法属北非的丹吉尔港。1904年12月16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主舰队到了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的卢德里兹港,这时,日军己经攻陷旅顺港15天。1905年1月9日,俄国太平洋舰队第一战队与第二战队福克山舰队在法属马达加斯加岛北端的诺希北会合。1905年1月15日,第三太平洋舰队在诺伯加托夫少将领导下,率领五艘战舰和一些补给舰由波罗的海基地启航。1905年4月14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抵达法属越南的金兰湾(在金兰市,位于越南旅游胜地芽庄以南30多公里处),1905年5月9日,俄国第三太平洋舰队终于与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在金兰湾会合。1905年5月14日,第二与第三太平洋舰队离开金兰湾,1905年5月25日,俄国舰队从台湾附近出发,26日到达上海附近,1905年5月25日,悬挂俄国旗帜的补给舰驶入上海。27日清晨进入对马海峡,这一天正是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登基的九周年纪念日,俄军各舰正了为庆祝而享用丰盛的午餐。
日本海军原先估计,俄国舰队可能会从库页岛与北海道之间的道宗谷,或北海道与日本本州之间的津轻海峡,进入海参崴,也可能会从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之间的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
1905年5月27日11:00,在对马海峡,俄国奥瑞尔号战舰向日本巡洋舰首开战火,丰盛的午餐之后,14:00,东乡下令各舰掉头。俄舰首先开火, 14:10,日本舰队大部分已转向完成,并开始用猛烈的炮火予以回击。日军利用改良的下濑火药,杀伤力大增,加上准确的命中率,俄舰损失惨重。1905年5月27日19:30,由于黑夜已经降临,东乡将受伤残存的俄舰委托由鱼雷艇继续追击并加以击沉,其余日舰全部撤离战区,传令各舰次日于郁陵岛集合。
1905年5月28日10:30,日本联合舰队包围残存俄舰,15:30,日军驱逐舰涟号俘虏了俄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最后只有巡洋舰金刚石号及2艘驱逐舰到达海参崴。后来在十月革命中首先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驶到马尼拉被解除武装。
对马海战,俄军21艘战舰被击沉,7艘被俘,损失舰艇共27万吨,人员死亡4830人,被俘6106人,日军仅损失3艘鱼雷艇,不到300吨,117人阵亡,583人受伤。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战前训练中消耗了超过一半的弹药,达到“每发必中”的效果。对马海战后,日本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英美,成为第三强海军国家。
一次,日本海军战略家(海军中将)佐藤铁太郎在海军大学校讲课时回答学生提出的“日俄战争的胜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思考了半晌才说:“40%是运气”。学生又接着这个回答发问:“剩下的60%呢?”“还是运气”,这次佐藤铁太郎回答得十分干脆。
七、彼得堡
对马海战后,俄国实行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社会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俄国境内发生于一连串的范围广泛的以反政府为目的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这些事件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俄军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1905年1月9日(俄历,公历为1月22日)为星期日,14万工人前往冬宫向沙皇请愿,要求言论、出版自由,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沙皇下令开枪,死1000余人。1905年12月18日,布尔什维克党员发动大罢工,一个星期之后,沙俄护卫队使用大炮来驱散示威民众与炮轰工人守区,到12月31日已有1,000名民众死亡,布尔什维克宣告投降。
1904至1907年间,除了频繁的社会运动外,也是恐怖暗杀的高峰期,社会革命党格斗组织、波兰社会主义党格斗组织与布尔什维克格斗组,策动了多起针对大臣、公务员与警务人员的刺杀或抢劫案件。虽然各地的事件最后是妥协或被镇压,但这些事件创立了苏维埃组织,培养了许多的革命家,成为1917年俄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关键事件。
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并施行多党制。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
当时清末文人梁启超,曾发表《自由乎?死乎?》评论专文,文中引述“路透电”、“柏林电报”、“伦敦电”以及“连日各地电报”,详实说明事件发生与各地反应,文中评论:改革事业,如转巨石于于危坠,非达其最终之目的地不止。又综合引述各地电报,说明了当时欧洲各国的舆论情形:全欧各国,殆无不以此事为一大事,诸报馆皆表同情于俄民,无一袒俄廷者。内中与俄同盟之法国激昂特甚。其报纸大率谓市民不持武器,为平和之要求,俄廷以强暴手段待之,实无理之甚云云。又某新闻纸谓俄太后俄皇为坡鳖那士德夫之傀儡,日被玩弄于股掌上,至今迷梦不醒,实属可怜。各国纷纷募义捐,以恤俄国被难之民。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英法俄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日本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界。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也投入战争。
1917年1月,为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俄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示威。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第二天,参加罢工示威的群众增加到20万。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各领导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于是发生武装起义,工人们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占领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3月15日引退,让位给其弟米哈依尔。第二天,米哈依尔也宣布退位。统治俄罗斯长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当时的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实际力量在苏维埃一边。布尔什维克明确地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结束帝国主义战争,而立宪民主党以及其他任何自称为社会主义的政党都不敢公开触及这些社会政治问题。
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组成俄国临时政府,并非是资产阶级政府。
1917年7月,在彼得格勒,俄国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潜伏起来,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在此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列宁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917年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1917年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晚九时,参加对马海战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彼得堡的冬宫,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 (第一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冬宫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917年11月12到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
十月革命55天后,1917年12月20日,布尔什维克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既克格勃的前身),由时年40岁的波兰人捷尔任斯基创立,施以恐怖政策与手段,镇压宪政民主党。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儒略历,公历为1918年1月18日)召开。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
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社会革命党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1918年1月5日(儒略历),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1月5日(儒略历),工人游行示威抗议解散立宪会议,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向和平的游行的工人队伍开枪射击。1月5日(儒略历),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八、莫斯科
十天后,1918年1月15日,布尔什维克宣布建立党军,军队脱离国家化。1918年3月10日,俄国首都由彼得堡迁入莫斯科。1918年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俄国劳动人民书》。宪政规则被布尔什维克用暴力打破,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
在1918年6月份,社会革命党被开除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社会革命党同布尔什维克决裂,随后,社会革命党的武装和布尔什维克开战。7 月6 日,社会革命党在莫斯科发动了武装叛乱。
1918年7月17日凌晨2点,时年五十岁的尼古拉二世一家11口(沙皇夫妇、1子4女、4个随从)被苏俄行刑队在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叶卡捷琳堡杀害。(尼古拉二世50岁,他妻子46岁,儿子阿列克谢14岁,大女儿奥尔加23岁,二女儿塔季娅娜21岁,三女儿玛利娅19岁,小女儿阿纳斯塔西娅17岁)。沙皇灭门,欧洲震惊,被枪杀的皇后是“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皇)的外孙女。据说,与尼古拉二世长得象孪生兄弟的英皇乔治五世听到消息后,在椅子上精神恍惚一个上午。尼古拉二世也是英皇爱德华八世(乔治五世之子)的教父。后来爱德华八世有明显的“亲纳粹”倾向,因为纳粹反苏联。
尼古拉二世这被灭门的43天后,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社会革命党女党员卡普兰(乌克兰犹太人)用勃朗宁手枪在三步远的近距离向列宁开枪,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列宁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列宁被送到医院。射入脖子的子弹距离动脉非常近。列宁因这发子弹流了很多血,好在动脉没有受伤,性命无忧。列宁第二天就大体恢复正常,还能和医生们开玩笑。然而,由于这发子弹距离动脉太近,医生们不敢随便开刀。随后几年,子弹始终留在列宁体内,让他感到很大的疼痛和不适。直到1922年,才由1个德国医生开刀取出了子弹。然而,手术恐怕不是很成功,因为列宁在1个月后突然中风。
卡普兰的全名为芬妮·耶菲莫芙娜·卡普兰,1890年出生,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以后,卡普兰便开始接近无政府主义者,卡普兰第一次参加的行刺活动是在1906年,暗杀基辅行政长官,那年她年仅16岁。暗杀没有成功,她被判处死刑,又将她改判为终生苦役。在监狱中,她的双目变成高度近视。卡普兰称,她之所以刺杀列宁就是因为她坚决反对十月革命,刺杀计划是1918年2月她在辛菲罗波里疗养的时候,立宪议会的领导人与她谈话,立宪议会认为列宁出卖了革命,列宁的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卡普兰就独自制定了刺杀计划,卡普兰强调,开枪的决定完全是她自己做出的,没有任何党派具体指使。卡普兰在刺杀列宁被逮捕后三天,就遭到了枪决,行刑的现场就在克里姆林宫内。
在卡普兰刺杀列宁的31年前,列宁的哥哥(喀山大学优等生)于1887年3月13日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杀害。
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自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