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秦三吴(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3:2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论语第八 泰伯篇》共二十一章,616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泰伯篇里面,共两次出现“至德”二字,一次是孔子赞赏吴泰伯,一次是孔子赞赏周文王。吴泰伯是因为“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而被孔子称为至德(注意,孔子说吴泰伯三以让天下,而没说吴泰伯让王位,实际上吴泰伯所让的是储君之位,因为吴泰伯在让的时候,并没有坐上王位的宝座),周文王是因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被孔子称为至德。

孔子在《论语第六 雍也篇》里面,也提到至德之事,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将“至德”定义为“中庸”。(有趣的是,吴泰伯之二弟,名为仲雍,是吴氏传世之祖)

孔子称赞吴泰伯和周文王为至德,那是因为吴泰伯和周文王的境界是孔子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也就是说孔子本人是做不到的境界,所以孔子由衷而赞美。庄子在《盗跖》一文中,借柳下跖的口,痛骂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称孔子(孔丘)为“盗丘”,认为孔子只是为了“侥幸于封侯富贵”而说了很多好听的话,认为孔子的儒术是“诈巧虚伪,非可以全真”。虽然庄子写的是一篇寓言,但是历史记载,孔子在五十三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这是孔子一生所当的最大的官)之时,也是面露得意洋洋的表情而被人质问。可见孔子对吴泰伯和周文王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自己做不到。

当然,庄子在《盗跖》一文中,借柳下跖的口,痛骂孔子(孔丘)为“盗丘”,那是因为庄子认为孔子所言所行只是为了求得高官厚禄吃皇粮,而皇粮是来自于对人民的征税,是民众之贼。可见,庄子想说的是,孔子说千道万,说了很多忠义智仁勇,却不敢提税率的问题,也就是不敢提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的问题。而对这个极为核心问题,孔子仅仅说了一句“苛政猛于虎”而一笔带过。因为孔子也知道,税的多寡,关系到“高官厚禄”的“禄”有多厚。

以上是顺便闲聊几句。孔子在《论语第八 泰伯篇》里面,第一次提到至德的时候,是提到吴泰伯,第二次提到至德的时候,也提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里的虞,指的是虞舜)。在古代,吴与虞,两字相通用,所以说,孔子在这里,两次提到“吴”,或者说,两次提到“虞”。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有三个“吴”(虞)存在,一是虞舜的虞,一是吴泰伯的吴,一是鲜虞族的虞。这个三个“吴”(虞)之间,有没有直接的或血缘的关系,目前还不能确定,但这三个“吴”(虞),确实存在着事理上的紧密相联。

先说虞舜,即“尧舜禹”中的舜(虞舜)。虞舜与吴泰伯一样,也是以孝让而著称于世,虞舜对父亲和后母的孝,以及对王位的禅让,都是史有所载。现在的世界舜裔联谊会的全称也是世界舜裔至孝笃亲联谊会。

虽然舜的陵墓在现今的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但是舜所建立的虞(吴)国,有的人认为是在苏美尔,即现今的伊拉克(古巴比伦所在之处),而有的人根据韩非子所述的“虞夏两千年”来推断虞(吴)国存在了约一千六百年(因为夏朝是存在了四百年)。而且还有人认为夏朝的国家是在印度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的哈拉帕地区(考古证明这里存在一个上古文明)。还有人根据哈拉帕的印章文字与中国古文字的对照,来证明上古中国的地盘是在哈拉帕。中国文明是哈拉帕文明的继续。



然而,这与春秋吴国的关系并不大。那么,虞舜与春秋吴国的关系在哪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虞舜的后裔田常这里。

田常原名田恒,后在西汉时期,因为汉文帝名字是刘恒,所以为了避讳,后人将田恒改名为田常。田常是陈完的后裔,而陈完是春秋初期齐桓公时代的陈国公子,因为陈国王室发生内讧而逃到齐国,齐国大夫把女儿嫁给了陈完。而陈国的始祖陈胡公(妫满,亦称虞胡公,胡公满,字少汤),牧野之战后,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嫁给虞舜的后裔妫满,并将妫满分封于陈,建立陈国,祀奉虞舜。实际上,当初虞舜为平民之时,尧帝也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虞舜。

可见自虞舜开始,都有当权者将女儿嫁给这个家族成员的历史。也许是这个原因,到了田常这里,田常任齐国国相之后,田常把齐国的一百多个身高七尺(一米六)以上的女子招为姬妾,并且让宾客侍从随便出入后宫,不加禁止,后来,这些姬妾生下七十多个儿子(不包括女儿)。田常将这七十多个儿子全部送到齐国各地做官,在齐国壮大田氏家族势力。同时以小斗进和大斗出的方式,收买民心,田常在齐国的势力异常强大,田常为了消弱齐国另外的四大家族“高、国、鲍、晏”,所以想出兵攻伐鲁国,因为战争所耗的兵将与钱财是由“高、国、鲍、晏”四大家族贡献,以此消弱齐国四大家族。

孔子听闻此事,认为自己的祖坟将会被齐国刨掉,于是孔子号召自己的弟子们想办法救鲁国,而子贡说他有办法救鲁国,孔子就请子贡出马。之后,子贡走访了齐国、吴国、越国,说服三国国君,让越国助吴国与齐国的四大家族交战。此时,与田常同为虞舜后裔,也同为陈完后裔的孙武子,也在吴国为大将军。最后,在艾陵之战,吴国击败齐国军队,消弱了齐国四大家族的势力,让田常的后裔成功地把姜氏齐国的君位夺到手中。而吴国因为击败了齐国,在自身损耗很大的情况下,却自信满满,气焰傲慢,触怒诸侯,最后导致吴国被越国灭亡,吴国宗庙被毁。越国成为霸主。(据《越绝书》载,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派越国海军占领了齐国的琅琊,并将琅琊做为越国的国都,孔子带弟子前来对话,被越王勾践怼走了。实际上,越王勾践灭吴之时,孔子己去世六年。孔子是不可能与成为霸主的勾践对话的,可见越绝书所记载的只是民间的传说)

总之,虞舜后裔田常的野心,导致了吴国的灭亡。虞与吴,在此发生了关联。吴衰而虞兴。

当初,田常的先祖陈完刚出生的时候,周王室史官用周易给其算卦,说陈完的后代将兴盛于别的国家,时间是在陈国衰落之后。而实际上,陈完的后代田常的兴盛,却是以虞舜之国(陈国)的灭亡与吴国灭亡为代价。

吴国亡国一百多年之后,在吴国北方千里之遥的地方,有一个中山国的国王,将一件青铜器鼎做为陪葬,埋入墓中(这件青铜器于1956年被考古队挖掘出来),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上,详细描述了吴国的灭亡原因是“大而耗”,“富而骄”,“众而嚣”。远离吴国而且是在百年之后,中山国的国君还如此关注吴国亡国之史实,可见吴国的亡国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震憾是多么的强烈。而中山国的创建者是鲜虞族人,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虞”字,鲜虞族人如此关切吴国,是不是鲜虞族人与吴国有某种关联,还是因为仅仅由于吴与虞文字上的相合,而让中山国王尤其注目?人们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鲜虞属于白狄,可能有白种人的体貌特征。吴国先祖周族人也被认为有白种人血统,而吴国的后裔,三国时期武烈皇后吴夫人之子孙权,也被人描述为碧眼紫髯,有白种人特征。

另外,吴国王室的先祖吴泰伯在建立吴国之前,曾在吴(虞)山生活过,在奔吴之时,有可能是带着吴山地区的百姓一同奔向长江下游,所以周王室长子泰伯称为吴泰伯,而且到长江下游之后自称“句吴国”。而在吴山地区生活的,或许是一群虞舜的后裔,所以称之为吴(虞)山。吴泰伯带着虞舜的后裔,到长江下游建立了吴(虞)国。

由此可见先秦三吴(虞),或许真的是有某种深层次的关联。

回复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10 03:03 , Processed in 0.331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