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丰碑留梓荫 威望震欧洲的吴大佬---吴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18:4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宁波镇海,是浙东运河流入东海的入海口。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西兴街道(原属萧山),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镇海招宝山),全长239公里。

杭甬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是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是同一时期。目前杭甬运河是京杭甬运河的一部分。京杭甬大运河的南部终点是镇海招宝山,京杭甬大运河的北部终点是北京的积水潭

北京积水潭原名西海,为北京的外三海<西海、前海、后海,前海与后海合称什刹海,什刹海也称十刹海,因为这里有十座寺庵宝刹而得名>之一。北京的内三海为北海,中海,南海<中海与南海合称中南海>。内三海与外三海合称北京六海,六海水域相通。

中南海是明清时期皇帝的宴游避暑之地,康熙乾隆等曾于此听理朝政。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后被幽禁于中南海的瀛台,悒郁而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这里是联军统帅部。民国初年是袁世凯的总统府,1928年辟为公园,1949年后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地点,也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王稼祥、李富春、陆定一、陈伯达、李先念、林伯渠、张际春、杨尚昆、胡乔木、田家英,李银桥、汪东兴等人的居住地。

也就是说,京杭甬大运河,一头连着北京六海,一头连着浙江宁波镇海的甬江入海口---招宝山。

在镇海招宝山西边不远处,是镇海梓荫山,梓荫山被称是文脉之地。在梓荫山西麓的镇海中学(蛟龙书院旁)内,有一个碑亭,名为吴公纪功碑亭。吴公名为吴杰,是镇守镇海的守备, 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曾向法国军舰开炮,击伤法军将领孤拔。吴公纪功碑亭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即吴杰诞辰百周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亭为四柱歇山顶,中间立碑。碑文为湘潭人袁思亮撰写,镇海县人俞佐庭书写。梓荫山原碑没有正面碑文,只有碑铭和碑后的捐资姓氏栏。亭柱上还镌有“丰碑留梓荫,威望震欧洲”的楹联。

吴公纪功碑的碑文如下:
公姓吴氏,讳杰,字吉人。先世为安徽歙县人,至公考始迁浙之龙游。公生十三岁而孤,贫甚。里中富室姜某见而奇之,日:非常儿也。出资为葬父,使食于其家。及龙游陷寇(编者注:太平军),姜氏阖门歼焉。公手刀负其少子,驰三日夜而后免。当是时,左文襄公方督师援浙,公占名兵籍中,从攻克龙游,转战浙闽间,累功擢守备,赏孔雀翎,加都司衔,署常山千总。文襄移督陕甘,以公从。中道闻母病,遽请急归。光绪甲申,中法交恶,浙海戒严。巡抚筑炮台蛟门,檄公领之。提督(编者注:欧阳利见)大军军江口,日夜翼议,讲成持重。会法舰来窥,公发炮中之,逸。越两日,敌舰队大至,攻台,公还击,殪其渠。提督初闻公与敌战,大骇。已闻公却敌,则又大恚,惭智勇出公下,乃以违约束责公对簿。而巡抚(注:刘秉璋)上公功,授参将。然犹摭他事造蜚语中伤,公罢去。甯绍台兵备道薛公福成方入觐,讼言公冤。巡抚擢川督,亦檄公自随。甲午中日衅启,浙江巡抚(注:廖寿丰)复奏调公领镇海炮台,令下,浙人皆相庆日:“还我吴公矣!”公始著绩由龙游,而孤身据台创法舰,功尤伟。至是大府绝重公,尝统全浙水师、嘉湖水陆各营、镇防各军,凡权总兵官者三,摄提督者一,十馀年来未尝离浙,始终兼领炮台,故驻镇海之日尤久。啕濡士卒与为一体,而纪律整肃,宽不长奸,猛不侮孱,兵民洽和,盗贼屏息,渔舟商舶,出入岛屿,榷歌扬帆,弛其戒心,尽一县中沐浴威惠。公亦敬礼其士夫,附循其子弟,至相为婚姻,恩谊胶固。年七十有四卒,即葬县东南黄梅堰,其子孙遂著籍为镇海人。越二十有六年,岁在丙子,县之缙绅父老相与言日:岁月逝矣,惟公有劳于兹邑,日以辽邈,不有记述,后将何称?爰具书其事来请刻辞,将砻石而树之五达之衢,俾居游者览观,以永公之功,乃序而铭之。铭日:长鲸扬鳍腿缇波,黑云蔽空山峨峨。俯瞰霆击摧其牙,屹立屏障功孰多。大蠢五丈森矛戈,十载坐镇潜蛟鼍。嬗代耆氓仍讴歌,服休无敦非私何。贞石可蚀铭不磨。湘潭袁思亮撰。县人俞佐廷书。



在宁波市镇海区内,除了梓荫山有一个吴公纪功碑亭之外,在招宝山上也有一座“吴公纪功碑”,碑上“吴公纪功碑”五个大字由镇海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弟子蒋思豫在1982年书写。下款具名用字号“师愚”。并化名写了碑亭正面横额和两边立柱对联。该碑由江南石刻名匠顾伯惠凿刻,并勒名于左下脚。1984年,在整修招宝山风景区时,新的吴公纪功碑亭建于招宝山上,还特意在亭下安置了两尊当年清军使用的红衣大炮。

吴杰(1837—1910年),字吉人,安徽歙县人。随父吴金盛迁居浙江龙游县谋生。吴杰13岁时父亲病逝,家贫无以殓。富商姜懋槐见吴杰相貌忠厚,办事诚实,便出资相助,帮其父安葬,并收留其在家。在姜家做油漆兼养马。

清咸丰十一年(1861),姜懋槐为抵抗太平军组织团防,因吴杰勇健而且喜欢练武骑马,就把他编入队中担任马夫。五月二十六日,姜懋槐在龙游南乡罗林岗一带被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击败,父子三人俱死。姜氏父子主要是因战马陷入泥潭而被杀的,作为马夫的吴杰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后姜懋槐的弟弟命手下将吴杰绑起来,准备处死,但又觉不忍,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放了他。

左宗棠在浙江围剿太平军,吴杰就投军在左宗棠部下,攻战太平军于闽浙一带,因作战勇猛,有功加都司衔,署常山千总。左宗棠西征檄吴杰,吴杰因母病没有同行。

清光绪四年(1878),宁波镇海口设炮台,吴杰奉调任镇海营炮台守备,管辖镇海口南北招宝山、金鸡山的威远、靖远、镇远、定远等海防炮台。平日队伍整肃,炮具整洁,演放灵活,统带兵士,恩惠兼施,深得人心。宁波镇海是浙东门户,是海防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吴杰深知责任重大,带领手下士兵认真操练,积极备战,获得当时的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临财廉,御敌勇,操练勤,实在难得之材”的嘉奖。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起,法舰闯入中国沿海,由马江犯浙江,镇海口局势紧张。

浙江巡抚刘秉璋,亲临镇海,调集诸将,察看地形,布防备战。由提督欧阳利见统领,兵勇万余,扼险守御,南岸自金鸡山起南至育王岭驻兵六营由他亲自指挥。北岸招宝山沿港一带驻五营,由记名提督杨岐珍负责。招宝山、拦江泥湾港口各炮台由守备吴杰领统率。命同知杜冠英为海防营务处,宁绍道台薛福成为宁防营务处,宁波知府宗源瀚为营务处提调。

1885年3月1日,法海军中将孤拔率舰进犯镇海口,被击退。3日,法一装甲舰闯入,轰击招宝山炮台。吴杰督战,亲手开炮,中敌舰烟囱,再击中其船桅,桅上横木断落,击伤敌舰指挥官孤拔。

数日后又击退其第三次进犯,取得镇海口之役胜利。

镇海保卫战的胜利,正如薛福成在《浙东巡防录》中所写的那样:“中法开衅以来,惟浙江防守巩固,毫无损伤,实数十年来洋人入华以来所仅见。”因而震惊中外。

镇海口大捷以及与其同时的镇南关大捷,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法国总理茹费理曾经是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曾杀害二万多名巴黎公社社员。茹费理内阁倒台,国人更是深受鼓舞,吴杰亲自操炮英勇作战的事迹也因此广受赞扬,就连侵华法军提督李士卑斯也不得不叹服吴杰的英勇善战和布守坚固。清廷也下诏升任吴杰为镇海总兵,并给予赏穿黄马褂的荣耀。

吴杰击退法舰,却受到提督欧阳利见的斥责,责他“不奉命令擅自开火”,要以军纪处罚;众将纷纷为他求情,但无济于事,受革待处。

光绪十二年(1886),刘秉璋任四川总督,调吴杰一起去四川,遂以补用游击调去江苏。1894年甲午战争前,浙江巡抚廖寿丰向朝廷奏调,吴杰调返镇海,复领镇海炮台三署总兵。举家定居于镇海。县人尊称“吴大佬”。

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907年7月4日),定海西乡八庄(岑椗、紫微、盐仓、叉页河、大沙、小沙、马岙、干(石览)农民数千人,涌进定海城内绑架丁中立等作人质,要求释放为民请命的西岙武生徐仁依。此事起因是官府的苛征暴敛与庄书之弊(各庄专事土地丈量、买卖过户、征粮造册等事宜)。

事件发生之后,定海厅同知钱增勋因对事态处置不当,被迫引咎辞职;而镇总兵徐文庆则因不敢大胆派兵弹压民众,被撤职查办。省里命令镇海炮台统领吴杰兼任定海总兵,协助新任定海厅同知高庄凯妥善处理此事。

吴杰统领欲派兵剿平西乡八庄,新任厅主高庄凯则答应放回徐仁依,但要乡民派出头领至大教场(今舟山海军司令部处)进行人质交换对话。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超武”舰将徐仁依押解至定海,并在大教场释放,同时将人质从乡民手里接回定海。吴杰遂调集练兵进入西乡“查访”乡民为首者。因此返回家乡的徐仁依,在乡民的护送下,再次逃离岑港西岙。但当初参与进城绑架人质的部分乡民骨干分子,则先后被官府捉拿问罪。庄书之弊仍旧,官府苛征暴敛依然。

吴杰之妻为堕民,旧时社会最下层人,明代称“丐户”。据称,是在元灾宋后,将俘虏及罪人集中于浙江绍兴等地。一说南宋时金军南下,宋将焦光瓒率部投降,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为“堕民”。又说是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长期被视作“贱民”,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但吴杰从来没有看不起发妻,而是带妻女举家安居镇海。吴杰故居在宁波镇海区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清光绪年间建,宅分左右两院各前后两进,重檐硬山顶三间两弄楼屋,古色古香,现保存完整,为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杰卒后,葬镇海东冈碶村(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后山,享年7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0:21 , Processed in 0.1666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