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6-8-31 19:14 编辑
吴三桂的无奈与历史的复杂
送交者: 西景
我们说起清朝的入主中原,汉人再次沦落为亡国奴,第一罪人就要数吴三桂了,大有把所有的原因都变成他的开关了,但是我们要再仔细的想一下这个大家一致认定的问题,难道就是他的开关就能够让满清统治中国吗?我们是不是再次陷入个人历史英雄主义了?我们在批判历史英雄主义时有一个不自觉地趋向,就是成功了有背后的经济背景,失败了找替罪个人的原因,这样带着感情色彩的不客观的思考问题,连我们的学者也不能完全避免,中国的认识水平又如何提高?而且对于这个问题,在以前满清实际上是突破过长城的,还曾经攻破了济南,明朝是在吴三桂开关以前就被李自成灭亡的,而李自成的失误和实力统治全中国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在明朝灭亡后整个长城都瘫痪了,长城除了山海关以外可以入关的还有很多山口,所以满清能够入继大统,不是一个吴三桂就能够完全创造力是的,这里我们还要反思一下背后更加深刻的原因背景才对。
我们的文学作品,早已经是把吴三桂描写成为了只为了女人而不顾其他的好色之人了,具体的包括:他听说家产被抄,他不急;听说老爸被抓,他也不急,就是听到老婆被占,立刻颜色大变,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不顾一切的投降满清了。但就是这样的史实背后,我们还是有问题要想一想,因为吴三桂是真刀实枪在战斗中成为统帅的,不是草包和纨绔子弟。
吴三桂的尽孝为了父亲的拼命是有历史记载的,他16岁的时候,其父吴襄带500士兵巡城,被皇太极的主力4万骑兵包围,而皇太极采取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引诱救兵歼灭,此时的主帅祖大寿知道是计,只有忍痛了看着亲家被清军蹂躏,但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这个16岁少年带领几十家丁,竟然可以拼死杀入敌阵,居然在万马军中愣把父亲救走了,其英勇可比当年长板坡的赵子龙,三国的长板坡是文学的演义,而对于吴三桂这却是史实。
吴三桂对于其父其家的问题不着急,很可以理解,历史上两军对垒扣押对方的家眷是很正常的事情,项羽威胁杀刘邦老爹,刘邦不是还要分吃他爸的一杯羹吗?占有查抄敌方的财产就更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吴三桂不着急,认为他归降了就可以送还和释放也是合理的,但是占有他的妻子,问题就不同了,因为占有老婆是没有办法归还的,尤其是在准备招降的情况下,除非是准备杀降,否则这个雷池是不能越的。敌我双方交战,即使是在战场上互相打死了父亲或兄弟,将来都可以和解,因为那是在交战,但是在准备招降时抢占对方的妻子,那么这样的招降就成问题了,应当理解为骗局,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抢占老婆的问题,因此抢占其老婆,对于吴三桂的敏感性是有道理的,谁都应当知道这样做背后的后果是什么。
在野史中,李自成的部队杀降是很厉害的,有记载说他们用战俘的血喂战马,以至于战马上了战场闻到血腥就眼睛发红,这时如果招降是骗局,那么就不是吴三桂一个人的生死了,而是他的几十万人的生死了,中国历史上杀降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因此知道这样战争潜规则的吴三桂及其部下听到老婆陈圆圆被占,谁都明白投降了就是掉脑袋,不为之色变和出离愤怒才怪呢!按照明朝的建制,他们的部队由军户产生,还有很多的家属随行,这样的几十万人,对于已经人数众多的李自成军队,是没有更多供应吴三桂部队的粮食的,将来的屠杀是非常有可能的,历史上的项羽、白起等人的杀降,很多人说是个人的残忍,实际上粮食问题相当关键,后来李鸿章在苏州的杀降也是如此,刚刚的电影《投名状》里面还有反映,这个问题我前面的文章分析过。
而对于李自成,自己已经有40万大军,军队已经足够庞大,没有再收编吴三桂的军队增加军力的必要,反而有裁军的需要,同时北京的粮食供应非常有问题,明朝的时候的北京的粮食就靠江南的漕运皇粮支持,明朝灭亡了,就不会再有粮食漕运到京,同时北京又增加了李自成的几十万军队,粮食负担可想而知,所以李自成等要以追赃的名义审问北京的各种人等搜刮粮食,这样的背景,诱降杀降的利益驱动是明显和直接的。
同时李自成败退时,北京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坚城,但是李自成不坚守北京要放弃逃走,原因就是粮食不足。后来他不据守潼关而是要出关进行决战,也是粮食不足,因为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败退后实力大大的不如满清和吴三桂的军队,当初就没有打赢败退千里以后再进行决战,是愚蠢的九死一生的冒险和赌博,从而也印证了李自成粮食极度紧张的情况,否则据守天下险关潼关就可以保住西北门户足以进行割据西北。李自成缺粮这样的情报吴三桂是应当能够知道的,他对于招降骗局的担心是很合理的。
吴三桂的军队是没有后方的,在北京沦陷后,他的军需供给的依靠就没有了,没有粮食的他只能选择倒向一方而无法自己拥兵自立,在选择方向上李自成是他所效忠的皇帝的仇敌,而满清是他一直的对手,这两方面都不是他想投靠的对象,但是他还是优先选择了李自成,在李自成的招降有理由被认为是圈套后,才与满清合作。当初如果南明朝廷成立了,那才是他最希望的归宿。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吴三桂招清兵,开始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投降,而是有很多的政治要求的,比如要立东宫太子为皇帝,恢复明朝等等,在历史上为了平叛招引外族入境,并且让外族在首都肆意抢掠的事情不是没有,而且干这样的事情的人还是被称作英雄呢!想一下安史之乱的吐蕃和回纥的作为和对于郭子仪的评价就知道了。当年自立的太子在郭子仪的拥护下取得皇权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如果按照法理说太子的行为也是造反的。吴三挂提出这样多的政治条件联合满清攻击明朝的仇敌李自成,肯定还做着能够匡扶明室成为郭子仪式的人物的美梦呢,而南明对于吴三桂的态度使得他变成了丧家之犬只有投靠满清了,其中吴三桂的无奈更是南明决策的失误。
把吴三桂彻底的逼到满清的一边,导致南明政权的灭亡,实际上是和南明政权的某些民族英雄的错误分不开的,在当时,如果南明宽容的看待吴三桂,争取他的支持和自立,让他与满清保持距离,在吴三桂的牵制下争取与满清的议和,清兵不要说是过江,就是过黄河也是很困难的,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起码是和满洲军马可以抗衡的劲旅,吴三桂的态度不支持,清兵就有顾虑的。而南明或者说明朝的体制,限制了宽容的情况发生,体制接受不了他,中国接受不了他。
南明士大夫所干的事情,就是拼死的谩骂吴三桂的卖国,而不去体会他当时的处境,也不争取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士大夫的谩骂的背后,一方面是谁骂得多就显得谁最忠君,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要借吴三桂来给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把国家的山河破碎中他们的腐败的内因,说成是吴三桂的外因上,而吴三桂起码在这些士大夫腐败的时候,是在边关浴血奋战呢!此外的原因就是吴三桂如果被招安回来成为好人,那么给他什么职位呢?他的实力之大会功高震主,会有专权可能,但是最主要的是会影响到当时在南明小朝廷当权的人的利益,而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把吴三桂等可以争取的力量逼到满清敌人的那一边,造成彻底的亡国,这些人才是最大的民族罪人,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当今许多人的观念里面,他们是民族英雄。
南明政权对于吴三桂的态度,决定了他只能是投降满清,从后来的吴三桂对于南明皇帝的仇恨到要亲自勒死他的地步和吴三桂后来的造反来看,吴三桂的心态很有可能是带有无奈的心态投降满洲的,如果是个人可以不计荣辱,但是他是一个要为几十万人的生命负责的统帅,我们不是当事人,拿事后的民族大义来说他,确实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反过来那些本来可以争取这个力量却为了个人私利排斥吴三桂的人,造成南明的覆灭和扬州的屠城,虽然有人表现出了个人的气节慷慨赴死,但是他只是为自己所造成的灾难负出了代价而已,商纣王和隋炀帝死的时候也很镇定呢!因此他们实际上比吴三桂应当更加受到谴责。杀身成仁不苟且偷生是对于个人讲的,对于整个民族的生存到了亡种亡国的时候,即使是偏安也要把种族主权政权延续下去。能够生存下去才是最硬道理,就如历史上的犹太人,即使是被奴役也要活着。
最后《明史》是清朝编写的,而且基本上清朝编修的《明史》就是投降清朝的汉人编写的,满人由于吴三桂的造反,也把他列为罪恶,当年排斥吴三桂的大多数人连气节也没有,文人嘴上喊得凶的,面对屠刀骨头最软,投降得最快。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汉人这些投降分子,需要一个更加罪恶的人物掩盖他们投降的龌龊,比如降清的崇祯宠臣吴伟业,就专门写下了《圆圆曲》,其中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就被他的诗歌给吴三桂定论了,所以从这个说法的来源就知道问题所在了。吴伟业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国子监司业等要职。吴伟业降清后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与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龚鼎孳则更加无耻,钱谦益是怕江水太凉而降清,龚鼎孳在明亡后,可以用“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形容,气节沦丧,至于极点。而就是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学生们却需要吴三桂来掩盖他们的无耻,要知道他们可以一个人死节,而吴三桂要为他的几十万将士和家属的生命负责。历史上后来的政权由于反清的需要和自身的性质,又有把李自成美化、革命化的需要,这样一来,吴三桂的历史评价就这样产生了,也很难公正了。
我们有过社会经历的人,都应当知道人是多重的、复杂的,很难以简单的好与坏来区分,因此我们也应当知道我们的教科书、戏曲等公开渠道给我们的那些直线条的历史人物,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粉饰、删改后为统治者或社会主流意识所需要的形象,历史的真相只有自己思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