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迟到的谦逊 - 吴王夫差卸下王号 称吴公夫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9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非常重视名号。古人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楚国在西周时期曾经自封为王,但楚国君主不是给自己封王,而是给自己有三个儿子封王,楚国一次性地出现三个王,但不久因为害怕周王室的攻击而自己取消了王号。东周刚开始三十年,也就是秦国刚成立三十年,楚国君主就又开始自封为王。

关于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在黄池会盟中的情况,在不同古籍中有不同的描述。在《史记 吴泰伯世家第一》中,吴王夫差并没有得到霸主的地位,而在《左传》、《国语》、《史记 赵世家》、《史记 晋世家》、《史记 秦本纪》之中,提到夫差得到了霸主的地位。

而且,在《左传》和《国语》还提到夫差卸下王号。

《国语・吴语》中记载,晋侯命董褐告吴王曰:“今君奄王东海,… 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君命!”。

《左传・哀公十三年》中也有相关记载,“夫差欲霸中国,尊天子,自去其僭号而称子,以告令诸侯,故史承而书之”。这里的 “称子” 与 “称公” 意思相近,都是夫差去掉王号后的称号。

图片

《国语》记载,吴王夫差从黄池撤军后,就派王孙苟向周王禀报战功,说:“从前楚国人行事不合道义,不奉行周天子的号令,还疏远我们吴国的几个同姓诸侯国。我的先父阖庐无法容忍这种行为,身披铠甲、腰佩宝剑,手持长铍、摇动大铎,在中原的柏举之地与楚昭王激烈交战。上天偏袒我方,楚军大败,楚昭王逃离国都,我们最终攻占了郢都。当时阖庐统领楚国的各级官员,主持楚国的宗庙祭祀。后来吴国王室内部父子、兄弟不和睦,夫概王发动叛乱,阖庐才得以率军返回吴国。

如今齐侯姜壬(吕壬)不吸取楚国的教训,又不奉行周天子的命令,同样疏远我们吴国的几个同姓诸侯国。我夫差也无法容忍,于是身披铠甲、腰佩宝剑,手持长铍、摇动大铎,沿着汶水讨伐博城。双方在艾陵短兵相接、头盔相撞,打得难解难分。上天再次偏袒我方,齐军大败而退。我夫差不敢自夸功劳,这其实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在天之灵保佑的结果。

去年周王您遭遇年成不好的困境,我就率领军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再渡过淮河,开凿深沟、疏通水道,从宋国、鲁国之间穿过,直达周天子的同姓诸侯国(以提供援助)。我夫差能做成这些事,特意派王孙苟向您的手下官员禀报。”

周王回答说:“王孙苟,伯父(指夫差)派你来,明确表示要继续尊奉我,我对此很赞许。从前周王室遭遇上天降下的灾祸,又逢百姓遭遇不幸,我心里哪能忘记忧虑体恤,只是天下还没有安定啊。如今伯父说‘要同心协力、同德一心’,如果伯父真能做到这点,我就能同时接受上天的福佑了。伯父您年岁已高,身体还很康健,又秉持美德,功绩已经很宏大了!”

(《国语》原文: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曰:“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措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填国,遂至于郢,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足以复归于吴。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在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鲒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捂铎,遵汶伐博。锋笠相卑于艾陵。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王不稔于岁,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犬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执事。”

周王答曰:“苟,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历年以设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

这应该是自寿梦于公元前585年晋见周简王的103年之后,吴国王室成员再一次会见周天子。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只有一个王,那么,两个王相见,对两个王来说,就都是个笑话。也因为如此,季札周游列国,也不便到洛阳去和周王室成员见面,周天子也会拒绝与季札会面。

夫差之所以愿意卸下王号,或许是在反省吴国历史时,也隐隐约约发现了几位吴王连续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中的诡异,感觉到这个王冠并非吉利,似乎周王在此成为了咒王,诅咒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人尤其是姬姓诸侯之中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人。虽然夫差卸下了王号,并派王孙苟到洛阳,努力与周王室修好,但是,卸去王冠的时间已晚,如果在季札年富力强的时候,吴国国君就卸下王号,再以季札强大的外交能力,必定与周王室建立良好的关系,解除周王室成员内心之诅咒,然而,这个时候,季札年岁己高,而且吴国的国力与人口数量也已经抵挡不了楚越联军。

对于这个遗憾,实际上,在当初季札有机会纠错。季札可以顺从寿梦的要求继承王位,并在继承王位后,可以立即自我卸去王号,向周王室表示敬意,象征性地向周王室进贡,这就改变了国运。如果寿梦一定要季札答应接受王号,不得卸去王号,季札不得不答应继承王位并保留王号,而季札又是一位信守承诺的人,那么,季札可以在继承王位之后立即退位,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要自己的儿子卸去王号,改变国运。

后世的一些统治者在读史过程中,吸取了这个教训。

三国时期,袁术急于称帝立国(国号是仲家国),很快覆灭。孙策受曹操封为吴侯,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也就是掌握了古代春秋时期的楚国、吴国、越国的地盘。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之中,第一个称帝的是曹丕,汉献帝禅让皇位,曹丕假装三次推辞皇位后成为皇帝,建立魏国,接着,刘备假装接受臣民推举,成为皇帝,国号是汉,号称延续汉室正统。之后,在夷陵之战,东吴的陆逊领兵打败了刘备,大魏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称为大魏吴王。但孙权迟迟不肯称帝,孙权在刘备和曹丕都去世之后,才制造了一系列祥瑞,再发诰文表示,汉己灭,魏乱法,天命在吴,最后一个自封为皇帝,在曹丕称帝九年后,成为吴帝国的皇帝,孙权亦可称为大吴天子。

武则天在皇帝丈夫李治去世九年之后,才以接受自己的28岁的幼子唐睿宗李旦的禅让的方式,成为皇帝,因武则天自认为是周武王后裔,所以立国号为周,自封为“圣神皇帝”,武则天成为大周天子,同时李旦也请求改姓武。

孙权与武则天,都属缓称王,皇位也都坐得很稳。


相关链接吴国的故事:吴祖泰伯让出王位 吴王夫差让出王号楚简里的吴国史镇江之上 东夷雄鹰 - 吴国君主强鸠夷日本鹿儿岛  夫差后裔  隼人(剽悍尚武的人)吴王夫差 与 诸葛孔明扬州吴王夫差广场游记吴文化重镇无锡的斗山遗址 比黄帝还早一千多年  动摇了中原中心论视频:探访吴文化发祥地 - 横山亢龙有悔:春秋时期七个吴王两个善终 两千多年来七个吴王四个善终孔子的至德是谦德(逊德) 吴人的至德是谦德加乾德(自强不息)寿梦 与 刘基(刘伯温)吴王阖闾陵(苏州虎丘) 印山越王陵  以及 秦始皇陵1111年的苏州泰伯庙 与 525年的无锡泰伯庙泰伯奔荆 与 泰伯奔江吴越之间的七次大战  与 儒家的重要人物 子贡与孔子困于陈蔡五年后 子贡游说四国 导致吴国衰亡泰伯祖地 陕甘豳州 泾河之畔吴起变法 与 孟加拉国吴国王室 与 田氏宗室 跨越二十年的互帮互助庆忌 与 吴起河南驻马店(蔡州吴房)吴王冢武王封夷 与 康王封宜夷陵之战 老吴家的女婿和老吴家的外甥之间的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0-27 18:17 , Processed in 0.3368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