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寿梦 与 刘基(刘伯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10-2 18:14 编辑

公元前655年,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称霸的时期,这个时间,也是句吴国国君句卑执政的时期,这一年,句吴国的兄弟之国-虞国被晋国的晋献公灭掉了。虞国是诸侯国之中的等级最高的公爵国家。同样是这一年,周王室的周惠王准备废掉太子,再换一个太子。齐桓公约集鲁、宋、陈、卫、许、曹六国国君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制止了周惠王的做法。

晋献公是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晋文公重耳的父亲,在晋献公时期,史书上出现再次泰伯的记载。一次是司马迁《史记 晋世家第九》记载,公元前661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的太子申生说,"(你)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一次是《左传》记载,公元前655年,虞国重臣宫之奇对虞国君主说,"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这是史书中关于泰伯的最早记载。

在这一时期, 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在《小匡》中记载“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也就是说,此时吴国的国君句卑攻打徐国,但是齐桓公的救援下,吴国的句卑失败了,而且吴国的土地失去了一半,应该是退回到长江以南的地区。也就是说,在虞国被灭的同一时期,吴国的发展也受巨大的挫折。

人们一般认为吴国的灭亡十分可惜,吴国在很强大的时候就迅速亡国。实际上,虞国的灭亡也很可惜,因虞国在灭亡时,手中有一张好牌-虞国大夫百里奚。然而,虞国国君并没用好这张好牌,虞国亡国之后,秦穆公通过晋国,用五张羊皮换来了百里奚,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成为了春秋第四个霸主。后来,百里奚与秦穆公在同一年去世。可见,如果虞国国君用好百里奚,不仅不会亡国,而且,春秋时期的一个霸主或许是泰伯仲雍的后裔-虞国。

实际上,百里奚辅佐秦穆公,不仅使秦穆公成为春秋第四个霸主,而且,在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十年后,在秦晋战争中,秦国军队还俘虏了灭虞的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并准备将晋惠公用于祭祀。但是由于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在秦穆公夫人的强迫要求下,秦穆公释放了晋献公。

虞国亡国七十年后,吴国国君句卑的孙子寿梦继位。寿梦在拜见周天子之后,回到吴国,就自封为王,成为在楚国自封为王之后,第二个自封为王的诸侯国,也是自封为王的第一个姬姓诸侯国。

寿梦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看到虞国的灭亡,周天子没能主持公道,出于夫差在黄池会盟所说的“于姬姓我为长”的心理与考虑,要重振姬氏,也可能是看到楚国已经称王,为对抗楚国的需要,也自封为王。

寿梦的这一作为,不仅仅引起同为姬姓的周王室的忌惮,不仅仅引起姬姓诸侯的忌惮,还引起了吴国内部的混乱。由于崇尚周礼的寿梦第四子季札不肯违反周礼,所以不肯继承王位,不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虽然因此季札赢得了让王的美名,但过早称王的结果,吴王寿梦之后,六个吴王有五个死于非命。虽然寿梦得以善终,但是寿梦的两个儿子(诸樊、余祭),五个孙子(王僚、掩余、烛庸、阖闾 、夫概),两个曾孙(庆忌、夫差),均死于非命,这在周朝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也引发了吴国王室的内部混乱-阖闾派专诸刺杀了王僚, 派要离刺杀了庆忌,之后,阖闾为彰显这一行为的合法合理,急于攻楚攻越以建功立业,从而耗尽了国力,导致吴国的早亡。

在寿梦称王的近两千年后,朱元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强敌环侍,好在此时刘基(刘伯温)已经投靠了朱元璋,辅佐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学习陈胜吴广在起事之初借楚国之名,拉起队伍,攻城掠地,终成大业,这一策略最终使朱元璋获得成功。

实际上,刘伯温的这一策略也就是泰伯仲雍的策略。泰伯仲雍刚到荆蛮之地,获千余家荆蛮人的时候 ,首先做的也是筑城(史载:太伯筑城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而且自号句吴,只设国名,决不称王称霸,在谦逊地放弃王储之位,从周原来到荆蛮之后,继续保持谦逊之态,所做的也就是刘伯温的“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

可见,如果寿梦得到刘伯温的辅佐,吴国的发展与成果就会大不相同。也许吴国将在灭越之后再称王,甚至在灭楚之后再称王,这样就可以稳步推进,而非冒进。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南田乡人(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乡)。 1360年,32岁的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49岁的刘伯温。在此五年之后,朱元璋自封吴王。有意思的是,在此五年之前,刘伯温的一位同乡-吴成七(吴德祥)也自封为吴王。

刘伯温年轻时是一个才子,是一个学霸,后来进入元朝地方政府中做一位官僚,但是元朝腐败肮脏,刘伯温转而投奔朱元璋。虽然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谚语,朱元璋也称他为"吾之子房(张良)",但是,后来朱元璋在开国功臣之中,把刘伯温名列36功臣之末,但这或许仅仅与刘伯温的籍贯以及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有关。刘伯温不是淮西人士,而投奔朱元璋较晚,而致排名靠后。

在朱元璋这里,刘伯温贡献了《时务十八策>。

第一策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明末清初之时,吴三桂创建天地会时,将这一论点发展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第二策是:先定东南,再北伐。这如同伍子胥所言的”先灭越“,也是百里奚在秦国所做的“先灭西戎"。

第三策是:应天是定鼎之宝地,统一天下,宜在此建都。应天府(南京)在镇江与姑孰(马鞍山当涂)之间。

第四策是:修德省刑,轻徭薄赋。  

第五策是:缓称王。所以五年之后,朱元璋才自封吴王。,

第六策是:广积粮。

第七策是:选用人才。      

第八策是:分清首要敌人  

第九策是:创建卫所制,保护耕地与粮食,也就是高筑墙。

其它是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策略,如任贤举能,人尽其才、赏罚分明、修生养息、令行禁止、尊儒重孔等举措。

当然,刘伯温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也出现过重大失误。

相传,朱元璋称帝没多久,南京就闹起了旱灾,朱元璋于是向刘伯温问计,刘伯温信誓旦旦的向朱元璋提出诸多条件,称如果照做便能下雨,结果半个月过去依旧大旱。这一事让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大减。

1375 年,刘伯温在被免职后的第四年、洪武八年,因病去世,享年 65 岁。


相关链接:[color=var(--weui-LINK)]春秋五霸之中的两个姬姓霸主  晋国 吴国[color=var(--weui-LINK)]视频:探访吴文化发祥地 - 横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0-3 06:49 , Processed in 0.2915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