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武王伐纣之后,大封天下。其中周王室的同姓亲属主要是封于较为富庶的中原地区,而异姓的功臣则被封于边远地区。而且各等级的诸侯国,国土面积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百年之后,被封于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由于地盘有限、相互拥挤而无法扩张,而在边远地区的异姓功臣的诸侯国由于发展空间充裕,从而得到巨大的发展,比如齐国、楚国。以及东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秦国。姬姓诸侯只有晋国与吴国例外。(按荀子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如果以司马迁的说法,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来看,春秋五霸之中唯一的姬姓国家是晋国。宋襄公被列入五霸,不是因为其国力强盛,军力强大,而是因为宋襄公主张并亲自力行“义”字。
晋国是周成王桐叶封弟而形成的,此时中原地区已经被分割完毕,从而晋国处于边远地区,可以充分发展,一度成为霸主。吴国是泰伯独立建国所形成的国家,后来被分为虞国和吴国,虞国在中原地区,后来很快被晋国吞并,吴国在边远地区,后来发展壮大起来,一度成为霸主。,
周朝初年,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国有53个。如下所示:
晋国、吴国 、鲁国、燕国 、管国、蔡国、卫国、聃国、郑国、霍国、毛国、郕国、郜国、雍国、曹国、滕国、毕国、原国、酆国、郇国、邗国、应国、古韩国、凡国、蒋国、邢国、茅国、胙国、祭国、曾国(随国)、息国、道国、贰国、蓼国、杨国、贾国、耿国、虞国、赖国、召国、单国、东虢国、北虢国、刘国、巴国 、古魏国 、韩国、魏国。
吴国原本可以发展良好,但是由于过早称王,是姬姓诸侯之中第一个自封为王的诸侯,从而受到众多姬姓诸侯的忌惮,国运变差,在称霸之后过早衰亡。吴国在灭越之后再称王,如同刘伯温(刘基)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建议,也许国运会好一些。或者在灭越之前,顶多自封为公爵(诸侯国的最高等级,但仍是诸侯,不是自封天子,这样也好一些。可惜寿梦没有遇到刘伯温这样的人才。或许寿梦灭越之后就可以得到这样的人才。
在姬姓吴国灭亡之后不久,姬姓晋国后来分裂为三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其中赵国不是姬姓,韩国与魏国是姬姓国家。因此,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中,有三个是姬姓国家(韩、魏、燕),有四个是非姬姓国家(齐、楚、秦、赵)。
秦国是春秋初期建立的国家,赵国是战国初期建立的国家,而齐国,在战国初期,姜氏国君被舜帝后裔田氏所取代,所以此时,实际上,西周时期被周武王分封的齐国已经亡国,此时的齐国是篡权后的田氏齐国,史称田齐,在田和取得齐国之后,田和的孙子开始自封为王,称为齐威王,从此齐国成为了王国。
因此,战国七雄之中,只有楚国与燕国是真正的老牌国家。
在战国七雄之中,边远的诸侯国--姬姓的燕国是唯一的一个出现让出王位事件的国家,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让出王位,是燕国国王姬哙在王位之上,主动退让出王位,把王位交给异姓的名为子之的太宰,而不是如同吴泰伯是让出王储之位(泰伯并没有走上王位,不是坐在王位之上之后,再让出王位)。但是,燕王姬哙让出王位,并没有成为美谈,而是酿出大祸,给燕国王室和燕国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可见,有意思的是,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中,除了晋国以及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韩国与魏国之外,其它的姬姓国家:吴国与燕国,这两个国家都与“让王”有关。更有意思的是,古代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其中专诸出自吴国,荆轲出自燕国,豫让出自晋国,聂政出自韩国,均出自姬姓国家。吴国的著名刺客,不仅有专诸,还有要离。
现在重点谈一谈因为泰伯让出王储之位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吴国。
吴国建立之后,历任四位国君,在第五任国君周章之时,在周王室的分封之下,国都从荆蛮迁到夷蛮,从姑孰(安徽马鞍山当涂)的横山之畔迁到朱方(镇江大港)的横山之畔。此时,周章的弟弟被封到中原地区,建立虞国。或许,在虞国被晋国灭亡之前,吴国与中原地区(包括周朝王室)还有往来与交流,在虞国灭亡之后,吴国与中原地区(包括周朝王室)的往来与交流就少了很多,几乎断绝了交往,此时,在吴国是句卑为吴国国君之时。之后,周章的十四世孙、句卑的孙子寿梦自封为王,吴国此时成为王国。
寿梦自封为王,可能是出于对抗楚国的需要(楚国在百年之前已经自封为王),也可能是出于要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的需要(这是因为吴国的兄弟之国虞国被灭之事,周王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保全公正之责,寿梦之举或有取代周王室之意)。
寿梦在自封为王之时,又将国都从朱方的横山之畔,迁回姑孰的横山之畔。回到泰伯仲雍“自号句吴”的地方。(横山与朱方似乎有不解之缘,后来的衡山国,国都也是朱,称为邾城,吴芮在成为衡山国的国王之时,国都即是邾城,位于现在的湖北黄冈与武汉新洲一带,此处距离古南岳衡山-安徽安庆天柱山约一百多公里。而现在的湖南衡山,距离湖南株州,也相距约一百多公里)后来寿梦之子诸樊徙吴,此处之吴,有可能如《视频:探访吴文化发祥地 - 横山》一文所述,是姑苏(苏州)。也有可能,此处的吴,是江苏镇江丹阳的葛城(葛城遗址所在之处)。葛城之葛,应该是来自于句吴之句(句在此发音为gou),所以,诸樊徙吴,实际上是“诸樊徙句”,诸樊建都于句城(葛城)。到了阖闾之时,因为阖闾是刺杀王僚而得到王位,所以阖闾再次迁都,迁出葛城,迁到姑苏,并将国都命名为姑苏,以纪念寿梦(寿梦名为姑孰)。也就是说,专诸以鱼肠剑刺杀王僚,这事是发生在葛城,而不是发生在朱方(镇江大港)、姑孰(当涂)和姑苏(苏州)。
当然,在没有发现新的史料与考古材料之前,以上仅仅是推测。
寿梦自封为王的第二年,晋国派出楚国的巫臣携带三十辆战车出使吴国,提升吴国战力,这一是晋国为了对抗楚国的需要,也可能是晋国因为灭掉了虞国而对吴国所做出的补尝,是表达歉意,还有一种可能,晋国看到寿梦自封为王,就希望吴国在连年争战中削弱而亡,因为史上有人指出吴之亡是在于数战数胜(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这一点很像后来的日本,日本在甲午海战打败清朝,在对马海战打败沙俄,在中日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官兵,从而变得骄狂,而实际上国力支撑不了,最终是袭击珍珠港,导致几年后惨败。晋国以此方式,阻止了吴国取代周王室。如果吴国灭越之后再称王,取代周王室之后,再联合诸多姬姓诸侯以灭楚,事情就做得扎实了。
寿梦称王,晋国助吴之后,吴国决定国运的四次重要战事,均相隔32年:
公元前570年(辛卯年) 横山之战。《左传》记载,三年春(鲁襄公三年,也就是寿梦自封为王的15年之后),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横山。
横山之战32年后,是朱方之战(公元前538年 癸亥年)。《左传》记载,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
朱方之战32年后是在伍子胥与孙武子辅佐之下取得胜利的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乙未年)
柏举之战32年后(丁卯年),是姑苏之战,此时的吴国已经没有了伍子胥与孙武子,此时也是孔子派出子贡挑动夫差攻打齐国的艾陵之战之后,而且,据《清华简》记述,夫差表示,“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吴国善战之士伤亡过半)。越军围姑苏(从公元前475年<丙寅年>,越军开始围困姑苏)。第三年,公元前473年(戊辰年),夫差失国,吴国亡国。
从历史记载的言论来看,吴国的灭亡,不完全是人为,而是天作。
《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辛卯年)夏,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王允常(横山之战60年后,此时越国君主允常也自封为王),此时,晋国的史黯,又称史墨、蔡墨,作出了一个预言:“不到四十年,越国就将占领吴国!越国今年得到岁星(木星)照临,吴国却去讨伐,必将遭遇岁星降下的灾祸!”(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所著的《国语》中记载:申胥(伍子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不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记述:“昔天以越与吴,吴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祸也。以吴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许也”。(范蠡、文种说:“不行。以前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现在上天反过来把夫差赐给越国,这也是天降灾祸给他。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应当拜谢接受,不能答应吴国投降。”)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上天将越国赐给吴国,但是天上的岁星(木星)挡住这件事,引发夫差拒绝天意,没有接受到天意,让出了上天给予的越国,导致越国得到了吴国,吴国灭亡。吴国因泰伯之让而建立,吴国也因夫差之让而灭亡。
实际上,与其说是天意,不如说是民心民情。民心民情是吴越合二为一,以平息吴越之间导致生灵涂炭的战火。而夫差违逆了吴国的民心民情,只管别出心裁,刚愎自用,放弃了越国,最终吴国没能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导致在称霸之后迅速亡国。可见,民心民情不可违,这才是后世应该得到的真正教训。
相关链接
[color=var(--weui-LINK)]视频:探访吴文化发祥地 - 横山[color=var(--weui-LINK)]夫差后裔吉田松阴 与 王阳明[color=var(--weui-LINK)]夫差东渡图[color=var(--weui-LINK)]吴起家族的后裔 与 吴王夫差的太子后裔 徽州吴氏[color=var(--weui-LINK)]兵圣孙武 之 柏举之战 与 兵圣吴起 之 阴晋之战 相距117年[color=var(--weui-LINK)]魏国上郡 渭水最大支流-北洛河源头的吴起镇[color=var(--weui-LINK)]吴国的故事:吴祖泰伯让出王位 吴王夫差让出王号[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二)[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三)[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四)[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五)[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五)续[color=var(--weui-LINK)]略谈夫差失国(六)[color=var(--weui-LINK)]吴先辉:吴王夫差的殊功与舛误[color=var(--weui-LINK)]姑苏城三次被攻破 夫差最大的错误---低估了越国人口[color=var(--weui-LINK)]子贡与孔子困于陈蔡五年后 子贡游说四国 导致吴国衰亡[color=var(--weui-LINK)]吴王夫差 与 诸葛孔明[color=var(--weui-LINK)]扬州吴王夫差广场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