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5-20 11:23 编辑

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江苏 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

(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视频
https://v.youku.com/video?playMode=pugv&vid=XNjQ3MzU4MDgxMg
参观句容先吴博物馆

https://v.qq.com/x/page/h3090x4xo66.html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为每年的5月18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句容先吴博物馆原名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距离长江南岸约一百里 ,位于号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道教名山-茅山的西麓。茅山东麓属江苏常州金坛,茅山主峰与顶宫-九霄万福宫以及茅山的西麓属于江苏镇江句容。

句容也称句曲,北抵长江,南有茅山(句曲山),曾属丹阳郡(丹阳古称曲阿)。南京地铁s6号线从紫金山东麓直通句容城内,秦淮河的北源出自句容北部的宝华山(距离长江不足十公里)。句容先吴文化博物馆的讲解员表示,吴氏先祖泰伯奔荆(奔江蛮)的第一站是在句容。泰伯在此纹身断发,自号句吴,所以留下句容这一地名。句容先吴文化博物馆东北方向20公里处是镇江丹阳延陵季子庙,东北偏南方向25公里处是吴国故城葛城遗址所在地。句容先吴文化博物馆西南方向50公里处,是古丹阳湖畔的横山(安徽马鞍山和南京江宁的交界处)。

       茅山号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山中宰相”道教大师陶弘景曾隐居于茅山,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对道士陶弘景礼遇有加。道教先师葛玄和葛洪是句容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治疗疟疾的功能,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提供了灵感,最终使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现在,句容葛仙湖畔的葛洪纪念馆的牌匾,就是屠呦呦题写的。

图片

句容 葛仙湖畔 大圣塔旁的葛洪纪念馆(屠呦呦 题)

虽然有人说葛氏是来自于远古的葛天氏(诸葛氏来自于葛氏),但是也有人猜测,葛氏来源于“勾吴”的“勾”字,葛氏是句吴王室贵族的后裔,句吴国灭亡后,葛氏先人以国为姓。在闽南话中,“吴”字的发音与“勾”字的发音相同,闽南话说吴泰伯,发音其实是勾泰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吴”字的写法是goh,发音为“勾”,类似于“葛”的发音。
据介绍,在一九五0年代发现镇江大港烟墩山吴国古墓之后,还没有形成土墩墓一词,直到一九七0年代在句容发现大量的土墩墓之后,才出现土墩墓一词,土墩墓一词出自于句容,也因为如此,句容设立了江南土墩墓博物馆,现改名为先吴文化博物馆。   


附:视频的音频文字

讲解员:土墩墓博物馆现在改为先吴文化博物馆,是因为吴泰伯来到这个蛮荒之地,建立了句吴文化,并让这个文化传播四海。这个煅铜壁画非常有意义,这个壁画是人工打造的一整块。这边是吴泰伯,左手这边是当时茅山的部落首领。这位女子手持油灯,展现一个寓意,表示吴泰伯把文化传给了他们。这块面板,表示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离开了土墩墓,中国南方的青铜文化就是一片空白。土墩墓在战国以前就存在了,长达八九百年的时间,因为当时盛行这个埋葬方式。很多游客过来,认为这是不是达官贵族的墓葬,有一些贵重的器皿。其实,这只是一般居民的埋葬方式。土墩墓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在句容金坛地区发现了很多土墩墓,所以把博物馆建在这里。

讲解员:这个观景台是复原了土墩墓的原形,并不是遗址,以后还要改造。地上的这个地图,表示土墩墓的地域范围,土墩墓在南方有很多,主要是江苏、上海、安徽,还的浙江、福建,都有的。在内蒙古,甚至韩国和日本,他们墓葬的摆放形式与出土的器物,与我们非常的相似,几乎就是一样的。所以说这是我们这里的文化流传出去的。

讲解员:土墩墓是五十年代发现的,当时知识匮乏,经验不足,所以搁置了。七十年代,开始发现(更多土墩墓),1974年,句容发现了很多典型的土墩墓,后来,土墩墓的命名,也是在句容。上面的面牌上写着,是1974年在句容命名。2005年,建设宁常高速公路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很典型的土墩墓,墓群。土墩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墩一墓,一种是一墩多墓。主要是一墩多墓,一墎多墓主要是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来埋葬的。所以很大,一个大墩子里面,有好几百个墓。

讲解员:可以看一下这前面的两堵墙,这堵墙复原了土墩墓土层的关系,土墩墓每一层的土质与颜色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复原的,是一个剖面。这两边的石头,是当时考古专家发现土墩墓中的石床,这里的石头是真的墓中的,只是随便放置了。

讲解员:这是西周时期的古地图,我们的位置在这边,出土的文物都陶器与瓷器,但是在这里出土了宜侯夨簋,是一件非常罕见的青铜器,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上网搜一下。我们这里的墓,基本上都是老百姓的墓。这个小地图是在句容发现的土墩墓的分布图,每个白点表示了一个土墩墓和土墩墓群,在水库这边已经划为保护单位。很多地方都有土墩墓。

游客:一般老百姓的墓,大小是多大?

讲解员:要看埋葬了多少人。

游客:一般是直径十几米?

讲解员:比它大的也有,比它小的也有。直径几米的也有。这里的器物都是真的,出土的,这里是一些陶器,这里属于湖熟文化的比较多。

讲解员:这个雕塑是吴泰伯,这个壁画是描绘了当时茅山地区的居民迎接吴泰伯的情景。这是泰伯奔吴的故事,泰伯的父亲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他的父王希望姬昌成为王位继承人,吴泰伯不想和兄弟争夺王位,借父亲生病为由(以采药为名),从陕西出发,跋山涉水,来到茅山,就象我之前说的,建立了句吴国,当时他们剪掉了头发,当时男人要留头发,当地居民没留头发,吴泰伯为了放弃王位,也融入到当地居民之中,并教他们一些知识,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吴泰伯还是很伟大的。泰伯还去了一些地方,比如苏州无锡等地。茅山说是他的第一站。

游客:有什么证据说这是第一站?

讲解员:可能是这边的文物比较早一点吧,具体也没说清,也有说无锡是他们的第一站。具体他们也没说清。

游客:谁没说清?

讲解员:是那些专家没说清,有一点争论,也说这边是第一站,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可能一些地方还在发掘。

游客:你接着讲。

讲解员:这个照片是当时的一个情景。这个土墩墓是被清理过的,这些原来是挡住的,难分辨,看上去是山坡的形式,

游客:这样的土,都是堆出来的?

讲解员:都是堆出来的。这边是浙江那边出土的文物,他们出土的文物比较贵重些,墓具体有多大,主要是看当时的人口,

游客: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讲解员:这个不太清楚

游客:这是玉器。

讲解员:这是一些陶器,我们这边出土的都是陶器。

游客:你是说宜常高速公路?

讲解员:宁常,江宁到常州。这个是复制了一墩一墓的情况,一墩一墓是埋葬了一个人,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人。

游客:有没有发现殉葬?活人殉葬。

讲解员:没有。这是我们土墩墓出土的唯一的一件造型比较独特的器物,这个造型只有这一件,其它的都是陶罐陶鬲陶盖。这个是在104国道上发现的,也是在土墩墓里,有的人说它是酒壶,也有人说它是尿壶。

讲解员:这个是用泥塑再现了土墩墓大致的建造过程。第一步是在这边,一个白胡子老头,相当于现在的风水大师,是选择墓地。选好了之后,老百姓在这里搭篷,用于祭祀,祭祀完了之后,再把它烧掉。这是表面的一个流程。土墩墓不是在山坡直接挖坑制作的,土墩墓有个特点,是平地起坟,是不挖坑的。我们所认知的,不是挖深坑,就是挖浅坑,总之是挖坑,土墩墓不挖坑,老百姓找一块风水宝地,平整平整地面,除掉杂草,在这个基础上堆一层很厚的土,在这个基础上建一个墓,中间这个墓,是老祖宗和部落首领的墓,围绕这个主墓穴,再有人去世的话,一圈一圈的建墓。这个是告诉你土墩墓是怎么建成的。

游客:这里有个小房子。

讲解员:等一下在后面可以看一看。

讲解员:铺了一层土为基础,如果没有位置了,就会再铺一层土,在第二层上再建一个墓,以此类推,有第三层,第四层,直到不能埋人为止,逐渐成为山坡一样的土墩,不是直接在山坡造墓。

游客:这个山坡不是一次性形成的?

讲解员:不是一次性形成的,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他们没有棺材,只用草席把人卷起来,放进去,后面有介绍,造一个小房子。这两个展位都是陶器与瓷器。这些与我的爷爷奶奶所用的差不多,当时的财富也不是金钱,是粮食。造这么多坛子,说明他们的粮食还是比较充裕的。他们的这些生活用品,和我们用的差不多。

游客:就是说一直沿用到现在。

讲解员:一直沿用到现在  只是现在我们用的比较精美一点。他们的这个样子,说明他们还是有一点审美观念的,也有花纹,花纹也是多种多样的,形状各异。这两件是文物出土的唯一的青铜器,这是兵器。

游客:只有两件。

讲解员:是的,我们这边青铜器和玉器很少,几乎没有。这个是祭祀用的,身边放一些陪葬品,在旁边挖一个小坑,在小妔里面放一些陪葬品,他们还用芝麻杆子铺一层,燎一燎,一个是去湿,一个是表示节节高,后代兴旺。

游客:烧一下,是吧,这个是在地表的,是吧。

游客:你怎么知道是芝麻杆?

讲解员:因为我们以前土葬的时候,也会用的。我小时候也看到过,这个习俗,一直都有。

游客:就是你们本地人?

讲解员:我们本地人,之前没有火化的,他们也是这样土葬的。这个就是贵族的葬具,他们也没有棺材盖。

游客:要封土的话,这里面不塞满了土吧?

讲解员:这个是埋在下面的,这个是复原的,是埋在土下面的,下面铺一层石头,他们还是很讲究的。

讲解员:这里面有禽蛋。

讲解员:当时他们发现的时候,就是这个造型,不是我们故意摆的,象我们在饭店喝的海鲜汤一样,一小杯一小杯的。

游客:里面是空的吗?

讲解员:里面是空的,摆成梅花造型。

游客:你刚才说两千八百年前的是什么?

讲解员:鸡蛋,具体地是什么蛋,他们也没讲,只说是禽蛋,有点象是我们的咸鸭蛋,一直是在里面,已经钙化了,成为化石了。

游客:这个确定是两千八百年前?用什么来确定?

游客:碳十四。

讲解员:这个瓷器是修复的,因为他们的陪葬器是要打碎掉的,类似我们烧掉的。这个是说,韩国日本他们的埋葬习俗与出土的器物,跟我们的非常相似,他们也是陶器与瓷器,几乎是一模一样,被认为是我们的文化流传到那边去的。

游客:他们的祖先就是我们这边过去的。

讲解员:日本那边的,来过一两次,刚开馆的时候。

讲解员:马上结束了。这个是展现一个当时考古队的情形。这个是二等奖状,当时一等奖是空缺的。

游客:林留根是谁?

讲解员:他可能是南京 考古研究所的。这里说的是古墓的保护,这里发掘的一些墓,不破坏它了,还保留在那里。

游客:挖过的也要保护好。

讲解员:到这里就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5-22 22:59 , Processed in 0.2005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