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伯祖地 陕甘豳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5: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3-18 11:21 编辑

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祖地成为连接家族成员与祖先的纽带,成为‌身份认同的载体‌,也是‌历史传承的见证‌。祖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概念,通过理解祖地的内涵,族人可以更好地认识家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家族身份认同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人一般将祖先的诞生之处称为祖地,这是祖地最常见的含义,代表着家族根源之所在,是家族血脉起始和传承的源头,在风水学说中,祖地被视为能发丁、发财、发贵、长寿的宝地,具有特殊的意义。

踏上巨人之足迹而受孕的姜嫄之子后稷的四世孙公刘,带领族人从北豳(甘肃庆阳一带)向东南迁移二百里,来到豳地,在此生息了十个世代,后来,古公亶父成为这支族人的首领,此时古公亶父肯定已经成年,做为古公亶父长子的泰伯也肯定已经出生。也就是说,泰伯甚至包括仲雍是出生于豳地。

豳发音为宾,在古代,豳也写作邠,邠字发音也是宾,豳与邠相通。据介绍,豳地(邠地)是在现在的陕西旬邑和陕西彬县以及甘肃正定县一带。豳字的字形是两个豕字在山字之中,表示的是有较多野猪出没的山地,这表明,虽然这里现在属于黄土高原,但是,在古代,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盛,森林密布的地区,是动物与植物都非常繁盛的地方,可见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是泾河。在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泾渭分明,泾水清,渭水浊,清浊分明。起源于六盘山的泾河,流经豳地。在六盘山以西的甘肃静宁与庄浪,是吴玠吴璘的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在豳地以北约二百公里处,是吴起曾经驻守的地方-吴起县。而有关泾河的故事,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之中的泾河龙王,正是因为泾河龙王的违反天条而引出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总之,豳地处于泾河流域,在泾河之畔。

虽然古公亶父和泰伯仲雍在豳地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但是,《诗经 国风》中的《豳风》,为我们描绘了豳地的风光与风土人情。《豳风》共有七首,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这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即丰富了中华文化,也让现在的人们领略到泰伯仲雍出生之地的风貌。其中有:七月流火,万寿无疆,风雨漂摇,维音哓哓,其新孔嘉,其旧如何,四国是皇,伐柯如何,鸿飞遵渚,德音不瑕。等等。这正是吴祖泰伯的祖地的旧时情景。

古代的豳地野猪很多,而豳地西北三百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黄河河套平原,现在被誉为塞外江南,也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吴忠一带,在古代,这里是更加繁茂之处,居于此处的人类,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也更加发达,史书之中称之为戎狄。所以,公刘的十世孙古公亶父,在族群之间的对抗中,珍惜自己的族人甚至是珍惜双方族人的生命,为了避免自己的族人以及双方的族人的伤亡,带领自己的族人包括泰伯仲雍等,从豳地出发,再次南迁约二百里,南下岐山周原,并定居下来。

在这里,古公亶父看到泰伯仲雍的弟弟季历与商王朝成功联姻,季历的长子姬昌(周族与商族的共同后代)也很聪颖,为了周族的发展,古公亶父就希望打破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宗法制度,由季历继承来继承王位。泰伯见此情形,就与仲雍主动让出王储之位,继续南迁,来到距离岐山千里之远的江淮南岳荆蛮地区,断发纹身,站稳脚跟,自号句吴,建立国家,并且在这里终老,泰伯与仲雍的陵墓也就位于这个地区。仲雍的子孙季简与叔达先后继位之后,也把泰伯与仲雍的祠堂宗庙设于这个地区。

由此可见,岐山周原是泰伯的成长地,荆蛮地区是泰伯的发迹地,而泰伯的出生地,是在豳地,雅称豳州。豳州是吴祖泰伯的祖地。

牧野大战之后,泰伯仲雍的侄孙周武王在把仲雍的曾孙虞仲封于中原地区,建立公爵的虞国的同时,也将仲雍的曾孙周章,从荆蛮地区迁到夷蛮地区,再建子爵的吴国,此时吴国的国都是处于夷蛮地区的姑孰(安徽当涂),也有可能是江苏的镇江(朱方)或武进(淹城),或者在苏南的某地,等待考古考证,而泰伯与仲雍的祠堂宗庙,也自然在新的国都再次建起。而且,吴王寿梦以及子辈包括季札以及孙辈包括公子光、吴王僚,甚至曾孙辈包括夫差、庆忌等等,也都出生于此。

周章的十六世孙公子光杀掉其堂弟吴王僚之后,登上王位,迁都到新的国都,国都仍然名为“姑孰”,后来逐渐转写成为“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一带(包括无锡),同时也自然将泰伯仲雍的祠堂宗庙在这里重建。网上还有推测,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在柏举之战攻入楚都之后,由于伍子胥对楚平王做出掘墓鞭尸的举动,吴王阖闾担心楚国王室贵族将对泰伯仲雍甚至季简叔达的陵墓不利,于是将泰伯仲雍等先祖的陵墓迁到新的国都姑苏附近的鸿山。汉朝初年,无锡从姑苏分出,独立成县,鸿山泰伯墓划在了无锡境内。

从历史上看,夫差失国之后,泰伯仲雍的祠堂宗庙也被毁,东汉末期,泰伯庙再次重建于苏州城外,之后一年,孙坚出生,在三国时期,吴国再次崛起。八百年后,五代十国时期,泰伯庙重建于苏州城内,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泰伯庙的位置,在宋神宗下诏赐名为至德祠之后一年,吴玠出生,后来,吴玠吴璘率领吴家军在和尚原、饶风关、仙人关大战金军,保住宋朝半壁江山,吴氏族人再次显威天下,美名传扬。可见,泰伯庙无论是在苏州城外,还是在苏州城内,都是促使吴族家国再次兴盛的发祥之地。

或许是因为吴王阖闾将泰伯墓从荆蛮地区迁到鸿山之上(吴王阖闾的陵墓在鸿山泰伯墓东南方向约二十公里处),所以在鸿山附近出现一个地名为梅里的地方,以做为泰伯的故宅所在之处,又建一座泰伯庙(无锡泰伯庙)。无锡或苏州,可以说是吴氏家族的宗庙与祖坟的所在地。

所以,如果说祖地是祖先的出生地,那么,泰伯仲雍出生于豳地,那里是后来吴起以及吴玠吴璘出生或活动的地方,如果以季札为祖,季札是出生于姑孰(安徽当涂)或朱方(江苏镇江),或者可能是在江苏武进等地。哪怕是以阖闾夫差为祖,也是如此。由此看来,无论是苏州还是无锡,都不可称为祖地。如果说祖地是在泰伯仲雍长期生活的发迹之地以及最初的祠堂宗庙所在之处,那么祖地是在荆蛮地区。

因此,有网友认为,除非改变祖地的定义,否则不宜将此称为祖地。不过,在陕甘豳地建成泰伯仲雍纪念建筑之前,以及在荆蛮地区恢复建立泰伯訲雍的初始祠堂宗庙之前,吴氏族人可以暂且在无锡的苏州的泰伯庙、仲雍庙以及泰伯墓、仲雍墓举行祭祀仪式。

以上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


相关链接

伍子胥复仇鞭坟 与 泰伯墓秘密东迁
泰伯世家第一 老子列传第三
王者气概的泰伯公 让出王储之位 更具王者风范
问荆蛮大地 何方慕义
上古神话中的吴氏 与 春秋时期的吴国
西河郡 吴起灭秦
泰伯:至德归道的精神文化典范
周礼文化一百零八讲(目录与前言)
吴国的故事:吴祖泰伯让出王位 吴王夫差让出王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4 05:21 , Processed in 0.2695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