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虞国国君为何不逃往吴国?兼谈完整性的泰伯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19: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3-5-3 19:37 编辑

春秋时期 虞国亡国之后 虞国国君为何不逃往吴国?兼谈完整性的泰伯精神

《史记》记载,虞国与吴国是兄弟之国,周武王灭商之后,寻访到周文王的伯父泰伯仲雍的后裔,将仲雍的孙子叔达的次子虞仲封到虞国(今山西平陆一带,在河南三门峡市的黄河对岸),并且给予虞国公爵的地位,以示对泰伯仲雍的尊重。

当时周朝只封了八个公爵国家,分别是蓟国(黄帝后裔)、焦国(神农后裔)、祝国(尧帝后裔)、陈国(舜帝后裔)、杞国(大禹后裔)、宋国(商朝后裔)、虞国(泰伯仲雍后裔)、虢国(周武王叔叔的后裔)。

按照周礼,最高等级的公爵诸侯国封地是方圆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爵五十里。楚国为子爵,号为楚子,被封在丹阳,领土是方圆五十里。虞国为公爵国家,封地是方圆百里。据称,吴国也是子爵国家,但是吴国建立比周朝还要早,而且地处偏远地域,基本上没有受到周礼的约束,到了吴王夫差时期,在黄池会盟期间,与晋国争霸之时,晋人说“于姬姓我为伯”,吴人说“于周室我为长”,最后,吴王夫差卸下了王号,为吴国争取到了公爵的称号,称为吴公夫差。

周武王分封之时,将虞国定为公爵国家,而且分封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是这些好地方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四周都是其它诸侯国,如果遵循周礼,那么国土的扩展空间几乎没有。

而分封到边远地区的诸侯国,虽然会受到戎狄的侵扰,但是在国土面积上反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到了东周时期,四个大国(晋、齐、秦、楚)都是当初被封到偏远地区的诸侯。其中的齐、秦、楚,都是非姬姓国家,而晋国做为姬姓国家,也是在当年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偶然事件中,被分封出来,放到了偏远地域的。后来,晋被分裂为韩、魏、赵这三个国家。其中的赵国也非姬姓国家,而韩国与魏国,虽然是姬姓国家,但是所占之地也是在四周都是其它封国的中原地区,如果遵循周礼,也是难以扩展。

虽然韩国与魏国后来也成为战国七雄,但是韩国与魏国是战国七雄中较弱的国家,尤其是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的国家,魏国由于吴起变法等因素,再加上不遵循周礼,不断扩张,从而获得了生存空间。吴起在他的人生前期,帮助鲁国对抗齐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也是在帮助姬姓国家对抗非姬姓国家。后来吴起被排挤出魏国之后,才到非姬姓的楚国,在楚国开展变法,在向南开拓之余,也攻击过魏国,只是吴起在攻入魏国地盘之后不久,就死于楚国贵族的内乱。

虞国获封公爵国家之后,一直遵循周礼,主张以和为贵,常常与周边的虢国晋国等姬姓国家互赠礼物,维持友好关系。但是,晋国所处地区较为偏远,发展空间很大,不遵循周礼,扩张国土,与周王室产生冲突,而虢国是周王室的坚决捍卫者,从而虢国与晋国也产生了矛盾与冲突。但是虞国仍然尽量与各方保持友好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尽量和睦相处。

其实,虞国国君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和稀泥式的做法,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只能得过且过,如同李鸿章所言,他只是一个裱糊匠,做一做表面工作而已。

终于,随着晋国的不断发展,晋国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已经大大超过虞国很多倍,被各个国家所包围的虞国,继续遵循周礼,也难以发展地盘,无论如何合纵连横,也改变不了实力的差距。这个时期,如果采取变法,则违反了周礼,而如果是象后来的韩国那样,发展科技,史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射程在八百步以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才可以勉强维持国祚,但是即使如此,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之后在战国七雄之中,第一个被秦国吞灭。

因此,虞国面对晋国的咄咄逼人,即使虞国手里有两张好牌--宫之奇和百里奚,都是贤臣名士,但是也是难以彻底改变虞国的战略境遇,顶多是在得过且过之中,用一些权宜之计,苟且过活。后来,百里奚到了秦国这个偏远的国家,成就了秦穆公的霸业。这其实并非虞国国君不会用人,只是虞国的战略环境决定了虞国的前途。

在公元前658年,虞国国君第一次同意借道给晋国,让晋国灭了北虢,在公元前655年,虞国国君第二次借道给晋国,让晋国灭了南虢,之后晋国军队也顺便灭了虞国,并将虞国国君与国相做为晋国国君的女儿的陪嫁,送到了秦国。但是晋国仍然保留了虞国的祭祀之处,这里应该是指虞国的泰伯庙与仲雍庙等祭祀场所,被晋国保留了下来,毕竟虞国对于周礼来说,是无罪之国,是遵循周礼的典范。

假虞伐虢之事,表面上看是虞国国君贪图财物宝马,不做合纵连横之事,实际上,虞国的第十二任国君已经看到了历史的大势与必然,所以不做挣扎,顺从自然,不注重拼死命以尽最大努力来保全国家。后来,国家虽灭,自己也成为了奴隶,但虞国的百姓受到了保全,没有经受战争的痛苦,这与虞国国君的先祖古公亶父的民本思想相同。

虞国国君,在亡国之时,虽然有机会逃往兄弟之国--地处偏远的吴国,但是,同为姬姓之国的晋国,何尝不是兄弟之国,仍然是兄弟相残,即使到了吴国,也仅仅是得到一块土地与几个奴隶而己,所以虞国国君放弃了逃往吴国的打算。

可见,虞国国君虽然是遵循周礼的典范,是让国精神的典范,但是却没有伍子胥那样拼命逃亡并实施复仇的心性,没有足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此不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奋发图强,这样的让国精神,实际上不是至德精神的全部内容,至德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拓、进取、奋发、创业的精神,这样的至德精神,才可谓至德归道,与道合而为一,成为一个有道行的人。也只有成为一个有道行的人,才是至德精神的真正的继承者与拥有者。失去了开拓、进取、勇猛、精进的精神,这类至德精神是非常不完整的。对于这一点,虞国国君做得不够好。

虞国的亡国,对于远在一千公里之外的吴国的国君,冲击是很大的。这时的吴国,国君是句卑。吴国的国君句卑重新审视了周礼,并放弃了周礼,走上了国土扩张的道路,句卑之子去齐继位后,向北发展,与齐国发生了冲突。

去齐之子寿梦,在继位之后就来到洛阳,拜访周天子,并且考察周礼为何不能拯救遵循周礼的虞国,最后,寿梦发出一声感慨,继续放弃了周礼,并且更进一步违背周礼,寿梦回到吴国之后,就自封为王,一方面对抗楚国的自封为王,一方面也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看到了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的相继称霸,吴王寿梦相信这只是一个拳头说话的时代,从而,吴国进入了强盛的时代,并维持了一百年的时间,最后退出纷繁芜杂的历史舞台,与虞国国君殊途同归。只是末代吴王夫差(吴公夫差)不愿意象虞国国君那样为奴,而是选择自杀,也有认为夫差选择了迁徒,迁到海外蓬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09:12 , Processed in 0.1562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