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郭璞的“此地宜城”到吴坤修的“白日青天” 安庆谯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郭璞的“此地宜城”到吴坤修的“白日青天” 安徽安庆谯楼


东晋诗人兼风水家郭璞曾经赞叹安庆“此地宜城”,郭璞的时代,安庆只是长江岸边的一个渡口,郭璞看到的,可能是除了一座码头之外,就是长江岸边的几条小山脉。

郭璞时代的六百多年后,北宋时期,安庆建成了迎江寺。再过二百多年,南宋时期,在安庆城的这块土地上,开始兴建城池与政府机关。

约一百年后,元朝至正年间,安庆就建有谯楼。从地形上看,谯楼是建在安庆城内地势最高的地方。在老安庆城内,从东到西,有两条小山脉,一条是从枞阳门到西门,之间的山坡上有现在所称的英王府,一条是从现在市立医院到北门,山脊上的主要是现在的孝肃路与四方城。连接这两条小山脉的高地,是龙门口路。谯楼就建在龙门口路。

又过了三百多年,明朝时期,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建造在迎江寺内的大雄宝殿后面。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安徽巡抚吴坤修(江西永修吴城人)修缮了被战乱毁坏的振风塔,也修缮了谯楼,并在谯楼上题写了“白日青天”四个大字。从“此地宜城”到“白日青天”,横跨了1500多年,至今又近150年。

解放后,安庆谯楼以及谯楼后面的院落,成为池州军分区独立营的驻地。现在这块地方是安庆一中的操场。

在1961年,正值中国的三年大饥荒时期,安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风雪大别山》,安庆话剧团协助拍摄。电影里有两段共十几秒钟的安庆谯楼的镜头,是一队解放军骑马从城门中出来。城门两边写着当时的口号。

从这部老电影中可以看到,虽然当时中国处于大饥荒时期,一些地方饿死很多农村的农民,但是,电影中的演员的营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而且里面还有一些胖乎乎的小朋友,看上去都养的比较好,不象是发生大饥荒的营养不良的样子。这种情况在当时拍摄的其它电影中也可以看到,比如《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甲午风云》等,里面的演员也不象是营养不良的样子。可见在大饥荒时期,还是有很多人,尤其是城里人,尤其是军队中的以及事业单位中的人,是没有被饿到的。


附:

安徽安庆,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的东南部,古有皖国、桐国、宗国、舒国等诸侯林立于此,后属吴国,再属楚国。秦时设九江郡(治所在安徽淮南寿县),西汉时期属淮南王国,因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在西汉时期被称为南岳衡山,所以此时安庆被称为衡山郡,东晋时期改称晋熙郡,后称熙州。隋朝时期改称同安郡,唐朝时期改称舒州,北宋时期设舒州德庆军。南宋时期取同安与德庆之名,改称安庆军(在宋代,军、州、府为同一级别的行政单位),之后舒州改称为安庆府,一直沿用至今,在清朝与民国时期,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正因为如此,在近代与现代的各个阶段历史风云中,安庆逐渐展露头角,走在历史舞台之上,留下很多事迹与文物。

明朝初年,鄱阳湖流域的移民,从江西瓦屑坝(在秦代属吴国王室后裔吴芮所管辖的番县)大量迁徙到湖北与安徽,其中吴氏寿一公、寿二公、寿三公,兄弟三人迁徙到安徽安庆,并于此定居。寿一公居于怀宁石境(寿一公之墓现仍在怀宁石境),在怀宁石境的寿一公后裔的堂号为崇让堂,字辈之中有“位高由德邵,福祚自延长”之句。清朝时期,崇让堂吴氏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至今部分族人定居于国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4:59 , Processed in 0.2776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