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句吴国和虞国 两个兄弟之国的联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分封天下,包括分封各个功臣,不过主要是分封宗亲(同一姓氏的亲属),以及古代贤君之后(尧舜禹汤的后裔),对于功臣的分封,包括对文王四友(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与武王十乱(文四友四,加上姬旦<周公>、召公奭、太公望<姜太公>、毕公、荣公、邑姜<周武王的夫人,姜太公的女儿>)的分封。武王十乱之中,除了文王四友之外,其它都是武王的家族亲属(包括周武王的夫人,姜太公的女儿)。除了其中的姜太公不是姬姓之外,其它功臣(即文王四友,不是姬姓王室成员)的分封均不见于史。而对于姜太公的分封(封于齐国),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的夫人)也是十乱之一(这里的乱,指的是反叛的举动)。

因此,为了照顾到更多的宗亲,周武王主动寻找泰伯仲雍的后裔,并且也很容易地在长江下游南部找到了泰伯仲雍的后裔。因为周国与吴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藕断丝连的,而且从长相与口音上也较容易判断是同一家族。

之后,周武王封吴国为子爵国家,后世的孔子一直称吴国的国君为吴子,而不是吴国国君自封的吴王。不过周武王把当时的吴国国君周章的弟弟虞仲封于黄河中游以北的虞国,并且封虞国为公爵国家。

周朝的爵位等级是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对应着不同的国土面积。据有的资料介绍,周朝的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不足五十里者为附庸。

周武王封吴国为子爵,可能是认为周国的势力还没有延伸到长江下游,而当时的吴国的国土控制面积只达到了子爵的分封面积,还没有达到公爵的分封面积。如果分封吴国为公爵,就要求吴国扩大面积,而此时,周国的势力未到达这里,不能帮助吴国获取土地,而单靠吴国当时的军力,也难以立即扩张国土,所以只封吴国为子爵。

但是,为了表示对伯泰仲雍的尊重,周武王在周朝的势力范围内,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国君,并确定虞国为公爵国家,享有公爵的土地面积。

此时,吴国与虞国,两个亲兄弟之国,来往应该是非常频繁的。从长江下游以南到黄河中游以北,相隔1600多里,在古代是约三十天的路程,每年都有来往,应该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此时的吴国与中原地区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是比较频繁的,从而比离中原更远的越国的发展要更为迅速。

后来,吴国发挥地处边区的优势,逐渐扩大地盘,开垦荒地,开疆扩土。而虞国地处中原,周围的土地都已经被周武王分封,遵循周礼,是无法扩张土地的。但是同为公爵的晋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由周成王桐叶封弟而形成),到了春秋时期,却不遵循周礼,不断灭掉四周的小国,扩张土地,逐渐强大起来。此时的周天子已经衰微,无力制止诸侯破坏周礼的行为。

最后,到了虞国的第十二位国君继位之后,发生了假虞伐虢的事件。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始祖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国被灭之后,产生了郭姓),然后晋国灭掉了虞国。这一历史事件还产生了成语“唇亡齿寒”。此时吴国的国君估计是颇高,或者是句卑。

虞国灭亡之后,吴国做为兄弟之国、宗亲之国,吴国的宗亲应该是很伤心的,同时也对宗亲之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吞灭是不满的,不满的情绪也会延伸到对周王室的不满,因此,很自然的,吴国与中原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就比以前少了很多,以至于渐渐地与中原以及周王室疏远了,以致于隔绝了。

直到约七十年之后,吴国国君寿梦(句卑之孙)继位,主动到达东周首都洛阳,朝见周王,受到周王的热情接待,在洛阳的周朝王宫之中,寿梦也见识到了周礼,并发出了感慨。从洛阳回到吴国之后,寿梦就自封为王,自称王国,并开始与同样是自封为王的楚国对抗。对此,正在与楚国对抗的晋国,同时也是灭掉虞国的晋国,开始大力支持吴国,吴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登上了历史舞台,八十年后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5:06 , Processed in 0.2308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