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秋吴国的强盛与落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晋国扶持吴国的战略背景

晋楚两国的争霸时间长达百年,期间经历的战争数不胜数。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晋国开始争霸之路,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确立霸权;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由此楚国取得霸权称霸中原。晋国损失惨重。楚庄王死后,楚国霸权衰落,晋国重新复兴,双方进入相持争霸阶段。

鉴于楚国国力尚强,晋国要想一举击垮楚国风险较大,于是巫臣提出的“联吴制楚”战略得到晋国上下的支持。

公元前575年,晋楚之间最后一次主力决战,虽然楚国失败,当时晋国的损失也很大,楚国开始退缩。

公元前572年,晋国继续实施“三驾疲楚”的战略,对楚国发动小规模袭扰战争,不断调动疲敝楚国,虽然使得楚国头疼不已,但是晋国也连年出战,依旧要消耗不少国力。

鉴于楚国已经失去主动进攻能力,但是要想彻底消灭楚国,晋国上下又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晋、楚两国国力消耗巨大,于是召集弭兵之会,减少晋楚两国的直接交锋。但是晋国不愿意让楚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于是巫臣的“联吴制楚”战略就成为成本最小的争霸方式,一直得以贯彻执行,由此吴国在晋国的不断扶持下,逐步成为东南强国。

吴王寿梦:从接受扶持,到全方位融入。

巫臣到吴国教授吴国战阵之法时的吴国国君是吴王寿梦,当时他刚刚即位不久,晋国派来的“军事教育团”让他大喜过望,当即展开了与晋国的合作接受晋国的扶持,使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增。

但是寿梦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晋国的扶持,他积极展开融入华夏诸侯圈的外交国策,不仅亲自到洛邑朝拜周天子,而且还主动亮起姬姓后裔的身份,融入中原姬姓诸侯的圈子。

而晋国也积极配合吴王寿梦的外交战略,甚至不惜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扶持吴国的扩张。吴王寿梦也配合晋国的疲楚战略,多次进攻楚国的附庸和盟国。不仅让楚国的子反应验了巫臣所说的在吴国的不断袭扰进攻中疲于奔命而死,而且还使楚国丧失了许多附庸和盟国。吴国开始直接挑战楚国在江淮的霸主地位。

柏举之战

孙武为吴国练出三万精锐步卒,虽五战破郢,但楚国体量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吴国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反而入郢后吴军屠城,伍子胥鞭尸泄愤,楚国王室卿族妻女尽遭凌辱,吴国便失去了民心,楚国也慢慢反攻,又扶持越国袭扰吴国,国内又爆发了夫概之乱,等到吴国退出楚国时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之后还营造姑苏城,消耗民力,而孙武的三万精兵也所剩无几。

伍子胥为吴国定下休养生息后先灭越国,再兵压陈蔡,牵制楚国后北上争霸的策略,但阖闾等不了那么久,一意孤行南伐越国,兵败人亡。

之后夫差继位,虽然灭亡了越国,但并没有完全将越国统治下来,夫差能力没问题,但性格有缺陷,自大好面子,所以虽然灭了越国,却没杀勾践,让勾践为他做这做那,就是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自大的特点也让他以为勾践对他毫无影响。

勾践用范蠡文种,范蠡师承计然,范蠡有言: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计然策在国内励精图治,对外用美女迷惑夫差,再送上越国良材珠宝让夫差大兴土木,沉迷奢侈享乐,贿赂伯嚭挑动他与伍子胥的斗争,又输越国粮食入吴,暗中提高粮价消耗吴国府库之财,从而加大对吴国百姓的征税,又怂恿夫差北上争霸,连年征战,结交齐国楚国以为外援。

最后夫差在黄池之会天子致伯,成为霸主的同时,也就是衰落的开始,越国兴师北上,此时吴国内部矛盾激化,越国得以灭吴。

(关于柏举之战,从事后来看,战争的策划者包括孙武子、伍子胥等,没有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即没有想办法与秦国修好,最后导致秦国出兵,吴国灭楚的行动功亏一篑。不过,由于秦楚两国王室长期相互通婚,所以也难以分而治之。总之,柏举之战,以三万之众对抗二十万大军,在战术上是冒险,在战略上是冒险,或者说是冒失,但是在实质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声誉上获得巨大成功,让吴国从三四流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一流国家,从此,中原各国虽然表面上称吴国是个蛮夷之国,荆蛮之国,吴国国王狂暴粗野,或狂野粗暴,<子贡说,吴王猛暴,而行其令.>但是,他们心里面知道,这个蛮夷之国里的人,头脑比宝剑还要锋利。)




关于扶持吴国的晋国

晋国后来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但晋国的宗室还居住在绛都、晋国的宗庙还设在曲沃,而这两个地方都在魏国的河东郡。这样,魏国在立国之初,魏斯所定的国号并不是“魏”,而是“晋”。

只不过,由于魏国的发迹地在魏邑,人们都称之为“魏”;后来又因其迁都大梁,改称其为“梁”。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这条记载说的是:鲁季孙刚刚弑杀了鲁国国君,吴起就到他的手下做官。有识之士秘密劝告他说:“一个人被杀将要死了,是先流血;血流完了,肌肉就会萎缩;肌肉萎缩了,就会慢慢化为灰;这灰以后会化为土;人既然已经化为了土,就没有什么作为了。现在的季孙开始流血了,他的结果你应该知道。”吴起听了,转往晋国去了。吴起所去的晋国并不是真的晋国,而是魏斯的晋国,也就是魏国。

吴国自吴王寿梦之后,六位吴王之中,有五位死于非命,其中两位阵亡(吴王诸樊与吴王阖闾父子二人),两位被刺(吴王余祭与吴王僚叔侄二人),一位被处以死刑(吴王夫差)。一个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人类历史上,都没有第二例。在孔子大赞泰伯之时,孔子已经看到,吴国已经有三位国王(诸樊、余祭、王僚)死于非命,这绝非正常现象。

寿梦登上吴国君位之后,立即去洛邑(洛阳)拜见周天子(周简王),据称周天子还将一只德鼎赠送给寿梦。寿梦回国之后,立即自封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这是周天子暗中授意,还是寿梦自发而行,后世不得而知,总之吴国对抗楚国的意味很浓,因为楚国早就自封为王,并且对抗周天子(楚王曾经问鼎中原---故意向周天子询问鼎的尺寸与重量)。寿梦自封为王之后,吴国获得到楚国的大量人才(巫臣之子、伍子胥、伯嚭等),国力上升很快,战争攻伐趋多,各代吴王的非正常死亡也出现,直至取得无上荣耀之后,再亡国。

实际上,吴王夫差在公元482年黄池会盟之时,已经卸下了“王”的称号,改称为“伯”。据称这是当时的吴国王室在与中原各国交往之时,一贯的要求。吴国国君被中原各国包括被孔子称为“吴子”,而不是吴王,不承认吴国国君是王。因为当初周武王分封泰伯之后裔的时候,封吴国国君周章的弟弟虞仲为最高等级的公爵,建立虞国,封周章为子爵,吴国与楚国一样,开始的时候是子爵国家。吴国国君在与中原各国交往中,一直要求吴国是伯爵国家,而不是子爵国家。从子爵上升为伯爵,是吴国王室的一贯追求。这个追求,在夫差的黄池会盟中实现了。按理来说,夫差从此之后,就被称为吴伯夫差,直至亡国。但是后代的史学家并不在意这一点。
由此可见,如果吴国不是在与齐国的争战中消弱实力,吴国王室的要求将会是从伯爵国家升为侯爵国家,再升为最高等级的公爵国家,成为和虞国一样的公爵国家,合乎礼制,不再称王,不再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从寿梦自封为王到吴国亡国,历经四代国王,七位国王,112年。最后,据称有部分吴国王室成员撤至蒙古高原与日本列岛。吴国亡国33年后,一代巨子---吴起,出生了,继续为吴族赢得无上荣光。不过,吴起,与吴国一样,虽然光芒万丈,但结局惨烈。

另外,吴国攻楚、攻越、攻齐,均获大胜,而且是给予对方极为严重的重创,但都没能消灭对方,最后,对方都得以浴火重生,取得辉煌。这倒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而吴起在鲁国带兵战胜齐国,在魏国带兵战胜秦国,在楚国带兵战胜魏国,也是同样的情况,也是均获成功,但也都没有消灭对方,也没有长久地让鲁、魏、楚振兴起来,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吴氏族人深入研究,除了分析其中的外在因素,更要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以此取得吴氏族人在素质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01:44 | 只看该作者
春秋时期的古人 投奔的国家 吴国排第十

春秋时期,其它国家投奔到晋国的人最多,有38位。其次是投奔到齐国,31位。投奔到鲁国的第三,24位。
投奔到卫国与宋国的,分别是15位与14位。
投奔到楚国与郑国的,都是12位。投奔到陈国和莒国的,都是8位。
投奔到吴国的,是7位。这里包括巫臣(楚国人)、屈孤庸(楚国人)、伍子胥(楚国人)、伯噽(楚国人)、孙武子(齐国人)、庆封(齐国人)等人。据称沈尹戌(楚国人,柏举之战中的楚军高级将领)也曾经投奔吴国。

古代贵族出事之后,所投奔的国家,与政治清明度有关,与地理位置有关,与保护投奔者的能力有关。

吴国投奔到国外的贵族,主要是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馀、属庸,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他们都带着大量的部队逃往外国,主要是楚国。

春秋时期,晋国为抗衡楚国,而扶持吴国。古语有:惟楚有材,晋实用之。实际上晋国还把楚国的人才送到了吴国,巫臣之子屈孤庸就是晋国送给吴国的,从此吴国开始使用战车。

另外,投奔到越国的,是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7:18 , Processed in 0.1784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