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与至德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5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吴会讲座:资深传统文化讲师王海新主讲---道德经与至德精神

2021年4月11日,农历辛丑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农历二月三十日),在深圳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深吴会永远荣誉会长吴奕新宗长的倡议下,深吴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至德精神与道德经》的讲座。深吴会特邀请资深传统文化讲师、愛华国学培训学校顾问、百朝贞观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践行者、专注《道德经》研习23年的王海新老师主讲。

在课程开始时,王海新老师讲到,泰伯公当年惦记着他的子子孙孙,所以才会有现在的吴氏子孙在纪念着泰伯公。是的,泰伯公以他的谦逊,为子孙争光,吴氏子孙也以谦逊的心态,为泰伯争光。

在课程中,王海新老师首先讲解了“泰伯”的“泰”字,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也有一个“泰”卦。六十四卦中,最吉之卦是谦卦,六爻皆吉,其次是泰卦,坤在上,乾在下,以乾为始,以坤为果。王海新老师说,在古代,泰、太、大,是相通的。以谦逊为特征的泰伯,最终以至德而千古流芳,可谓大吉大利。泰伯后裔,至德宗亲,以谦逊的态度,学习泰伯公的谦逊精神,必有大吉。

王海新老师详细讲解了甲骨文的“德”字与古文的“道”字。认为德与善,都是道在人性上的体现,人们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德是解开人生中一切难题的钥匙。至德归道,道行天下,道即是德,德即是道。在工作与生活中,选择了德与道,则吉无不利,自天佑之。

课程中王老师还提到“否极泰来”这一来自《易经》的成语。这使人联想到,句吴国由泰伯开创,最后,句吴国因为伯嚭的一系列小动作导致吴王夫差的误判与决策错误,从而亡国。这可谓从泰至否(嚭),句吴国走完了一个周期,退出历史舞台。

在课程最后的讨论过程中,有宗亲表达了迷惑:读中国古代经典,说好人有好报,而在实际之中,并不一定是这样,坏人有的时候往往过得好。对此,王海新老师有详细的讲解,解开了大家的迷惑。具体内容请看整个课程的完整视频。

吴氏族人,以求道的精神,学习《道德经》,必将在光明大道之上,致宽致远。

王海新老师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曾用7年时间完成《还原道德经》课件的创作,钟爱汉字文化和《道德经》,著有课程专著《新解汉字》、《还原道德经》以及《遇见老子》、《数理世界》、《流淌的日记》等书,特别注重经典文化对当下人们的现实指导意义。王海新老师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讲解的“实证《道德经》”,大家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聆听。王海新老师的音频、视频、文字作品等资料,也存放于原创网上,大家可以在原创网上欣赏。

尤其是王海新老师编著的《还原道德经》,以王老师的亲身经历的案例,来解释老子的思想,使读者真正领悟老子真谛,普惠世人,普惠世界。

回复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52:53 | 只看该作者
师道解惑 --- 资深国学讲师王海新在微信群里解答问题



资深传统文化讲师王海新2021年4月11日在深吴会所主讲《道德经与至德精神》的课程之后,有宗亲在微信群提出一个疑问:

谦卦六爻皆吉,而一般的人有的时候容易进入傲慢的状态,请问,傲慢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傲慢能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把这个阐述清楚了,再把这些好处的虚妄之处讲清楚了,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不是就有助于消除傲慢?

王海新老师回答说,在64卦384爻之中,谦卦六爻皆吉,大家都非常推崇这个谦卦。人的傲慢的背后是自卑,因为自卑,所以用傲慢来掩盖自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指的是雏狗,调皮的小狗。在有德行的智者面前,傲慢也好,装出来的谦和也好,都逃不过人的眼睛(在智者面前,傲慢者就象小狗一样),与其这样,不如做个素朴的人,恢复人的本来,这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尚书》指出:“人心惟危”,人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傲慢虚荣,脱离了德行。这就是人心之危。

王海新老师说,一句流行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其实指的是,虽然不要高估自己,但也不要低估自己。太极图中的鱼眼,如同蝴蝶效应,一个人的心,可以波及到整个国家与社会。在此王老师列举了一些看似巧合的事例。

王海新老师表示,儒家推崇的圣人,不同于老子推崇的圣人。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圣人,所呼唤的圣人,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这一定是因为社会欠缺了这种德行了,如同孔子和吴氏宗亲推崇泰伯三让至德。

而老子推崇的圣人,是合乎天性的善良,自然而然的人,所以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排最后一位补救措施,礼之用,和为贵。

也就是说,泰伯的三让王位,如果是说礼让,那么,在老子看来,也是在失去了道、德、仁、义之后,泰伯以礼让来弥补这个社会“道、德、仁、义”的缺失。可见,在历史文献中,人们没看到老子对泰伯的赞赏。
  
王海新老师表示,每个人的本心本性,非常圆满,只是我们不知道,学习圣人的思想,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是为了遇见圣人,在这个种子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交接体,在恶念升起那一刻,用善念改变自己的心念与行为,从而做一个大自在的人。

王海新老师认为,傲慢是贪嗔痴慢疑五毒之一。关于佛教的这个五毒,并不需要像佛教那样极力地加以排斥,而是如同老子主张的,只要不过度,都是恰当的,均衡的。度的把握,主要就是看,是为他人还是为自己。(似乎王老师主张动机决定一切,可能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好的动机,可以不择手段”)
  
有宗亲问:以前听说过民间有一句话,大意是,人不傲慢,已经算是半个菩萨。有很多困境,包括宗亲会的分裂,都是仅仅由于傲慢引发的,一般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认为傲慢与摆谱,主要是后面有利益诉求。

对此,王海新老师回答,仰望天空,脚踏实地,道和德两个字,没有一个是用口来构成的,而是用行动来表达。

这意思应该是,以德弘德,以道弘德,才是唯一有价值的事,以口弘德,并没有什么价值。

有宗亲问,如果让写道德经的老子,担任我们国家的外交部长,估计目前的局面会有所不同,应该是这样吧。

王海新老师说,夸夸其谈,谈得再好,都不如做一点点利益他人的事。

有宗亲问:对有的人来说,傲慢与摆谱,其实不是真情流露,而是术的一部分。

王海新老师回答说,不摆脱假丑恶,人生不可能进步,摆谱是中国传统世俗文化对人的内心的包装,看得懂的人,会认为这样的人很可怜。而看懂了的人,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判傲慢摆谱,而是见到这种情况后,尽量帮他跳出这种傲慢境界,如果他不接受规劝,则悄无声息的做一些弥补,以提高自己的德行,借假修真,借恶修善。能够托举愚人的人,才是圣人。

有宗亲提到,《宗亲吴地聚风云 探讨至德与团结》一文中有以下一段:

对于谎言,如果知道这是个谎言的人,会对说出谎言的人从内心深处产生藐视、蔑视、轻视,甚至是剧烈的反感,从而给说出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暂时不知道这是个谎言的人,在知道这是个谎言之后,也会从内心深处对说出谎言的人产生藐视、蔑视、轻视,以及剧烈的反感,从而给说出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尤其是,说出谎言的人,对于那些听信了谎言的人,也必然产生藐视、蔑视、轻视。从而给听信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其结果是,绝不会出现真正的团结与真正的和谐。

宗亲问到:这一段,这个算不算用恐吓的方式(《太上感应篇》的方式)来缓解一些问题?还是算用讲道理的方式来缓解一些问题?

王海新老师说:对于至德者来说,针对谎言者的自卑,可以私下聊,如果不接受,就到此为止,而指责的态度,会遇到反作用力。有德者对于说谎者,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洞察能力,给对方下不来台。而是将心比心,理解对方说谎是为什么,并帮助大家摆平事情,能弥补和校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伤到每个人与事,这是更高的智慧。以合道之法,向合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修心,是校正自己,超越自己以往的见解。善是德的代名词,足够的善,可以带来智慧。一般情况下,洞见事情,并彻底解决问题的,往往是道家的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儒家的人。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如同修建防洪大堤,是在用堵的方法来治水,而不是以大禹治水的方式,用疏的方法来治水。这个方式接近于“养祸”的方式,不加干预,只“等他多行不义”,然后“必自毙”)

儒家的仁,是给予别人什么,而老子的仁,则是以无我的状态来处理事情。

有宗亲说,对于说谎诈骗的行为,其实这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前提是有圣人在立法。写《道德经》的老子,没有掌握立法权,(老子也无力为统治者制定税率),所以,中国乱了两千多年。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王海新老师说,法家过度的严苛会走到负面,以道治国,以德治国,最后灭掉法,才是正法。因为道的力量比宇宙比地球的出现还久远,道的力量太强大了,道的力量更精准,更细致,而人为的干预,是不得以而为之,为阻止你犯更大的错而设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有宗亲对此表示:天道很强,还有轮回报应。不过有的人说,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法律的作用是现世现报。这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光辉吧,动物界不太可能有这个,在没有文明的动物界,全靠天道报应了。

王老师回答说,道的力量非常精准。(王老师似乎是在推崇没有文明的动物界,因为那里有精准的道。如同老子否定人类文明中的圣人)

有宗亲表示,如果全靠天道,就完全是无为了。可能在道德经的作者看来,生命的生存空间毫无价值可言,任何生命的任何作为,都是被否定的。包括“人类的立法”这一行为。

王海新老师回答说,错了,以无我的一颗心来做一些事情,是更高的无为。

王海新老师的这个观点,已经超越了写《道德经》的老子,因为老子没有意识到以无我的心来做事,而是骑青牛出函谷关,离世而去,彻底无为,只希望用极少量的生活资料,维持后半生的吃喝拉撒睡。应该做的是,进入尘世,从众人那里,以无我的心态,在取得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教化众人。这其实如同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的入世,乔答摩-悉达多用极少量的生活资料,维持吃喝拉撒睡,并且向世人传法,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的无我,更高的有为境界。

宗亲表示,如果立法者以无我的心态来立法,那是更高的无为,至于有没有这样的立法者,再说了。有的人说,很多时候是,狼给羊立法。而不是立法者以无我的心态来给众人立法。

对此,王海新老师回答说,少说才是符合大道法则。(其意思可能应该是:如果说现实社会是镰刀给韭菜立法,那么请闭嘴。也有可能,其意思应该是:如果说现实社会是镰刀给韭菜立法,那么请动手,悄然无声。)

虽然王海新老师说“少说才是符合大道法则”,但是这次王老师已经说了两个多小时了,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半了,过了午餐时间,这次问答也就结束了,王海新老师也退群了。

总之,王海新老师主张:即无须像佛家那样彻底否定“贪嗔痴慢疑”,也不要像道家老子那样骑牛遁世,更不可像儒家那样炫耀自己的洞察力,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世事加以评判,而是发现于事有补的话,则以无我的心态,悄然无声,单刀直入,解决问题,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这就是善良与素朴。或者对各种事态,以及世间百态,不闻不问,不加人为干预,不必多讲为世人逢凶化吉,也不必多讲为世人趋利避害,只管劝善劝学(有条件的时候,收取一些善款与学费,以维持专职劝善劝学者的生活。据传,共济会的外围机构都是慈善机构,以引导人们行善,劝善,当世人都善,共济会就很容易赚钱了),然后将之留给“道”来处理,因为道的力量强大而精准。有“心”在,以无我的心态,起心动念,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鱼眼,以全息之律,就可以波及到远方的世界,从而改善世界。这就是德与善,与儒家的仁不同,这是在实践着道。

(以上抛砖引玉)
回复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10 18:16 , Processed in 0.4780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