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丹军:泰伯奔吴处 皖南横望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1: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1]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存在了627年左右。

宜侯簋 文字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上文中的“夨(ce)”=周章。用吴语念,夨与周章音相近。虞=吴,虞侯=吴侯。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张守节这段话自相矛盾。“无锡县东南六十里”(编者注:唐代一里是454.2米,六十里相当于今54.5里),应在今苏州市境内,怎么可能是今无锡梅村?如果吴都在无锡梅村,如何“诸樊南徙吴”?难道把吴都南迁到太湖里去吗?或者迁到太湖以南的今浙江境去吗?

《南京辞典》清楚记载了“太伯奔吴”的路线:“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以赴衡山(即南京小丹阳的横山)采药为由离国出走。在今安徽和县—带,太伯队伍分成两路,主力渡江到达今江宁区丹阳镇东面的横山(时称衡山),驻在梅里。不久,继续东进至句曲山(今茅山)、摄山(今栖霞山),传播周人较先进的文化技术,使当地千余户荆蛮归附。”

唐人陆广微《吴地记》注云:“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吴郡志》(引《世本》)曰:“梅里,一作梅李或蕃离”。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世本·居篇》云:“吴孰哉居藩篱,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古时,番丽、蕃离、藩篱读音相同,写法不一样。战国时期的《左传》载:“鲁阳公十年楚子婴齐伐吴取鸠兹至衡山”。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廿一史考异》说:“衡山,即当涂的横山”。《左传·卷二十九考证》载:“衡山或曰丹阳县之横山,离鸠兹不远”。今安徽芜湖古名“鸠兹”,和小丹阳横山邻里相望。

横山:又称横望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与南京市江宁区交界。在马鞍山市区东30公里,当涂县城东北35公里,南京新街口南40公里,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7.5公里。横山跨博望区丹阳镇与博望镇,为皖苏界山。因山形四望皆横,故名横山。

皖南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繁昌县,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万牛山土墩墓群组成,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墓群。

万牛山土墩墓群位于繁昌县东南平铺、新林两乡,与南陵县家发乡分布的土墩墓群连成一片,为另一片西周至春秋的士著公共墓地,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墓葬为平地掩埋,堆土垒墓的葬俗为吴文化特征之一。出土文物有印纹硬陶罐、纺轮,原始青瓷豆、罐,青铜盖罐、鼎、剑等,与湖熟文化晚期遗存相同,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面貌,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

堆土垒墓的葬俗为吴文化特征之一。出土文物有印纹硬陶罐、纺轮,原始青瓷豆、罐,青铜盖罐、鼎、剑等,与湖熟文化晚期遗存相同……

《吴学研究专辑2》载肖梦龙《吴地先秦考古学文化综论》:“江南原始文化分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两大区系。太湖流域文化发展序列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此区系属越文化范畴。宁镇地区文化发展序列为:句容丁沙地遗址文化(时间相近于河姆渡文化)、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文化(时间相近于马家浜文化)、咎庙遗址一期文化(时间相近于崧泽文化)、江宁点将台遗址文化(时间相近于良渚文化)、湖熟文化(时间相近于马桥文化),此区系属吴文化范畴。”

李虹岗《无锡历史大事记》:“约公元前5千—4千年间,无锡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前4750—3700年属马家浜文化,稍后属崧泽文化,前3300—2250年属良渚文化。”接下来无锡地区属于良渚文化的后续马桥文化(马桥文化时间是夏至西周前)。“在地域上,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也处于同一分布范围”(互联网上关于马桥文化的权威解释)。

土墩墓是句吴国流行的与越国不同的葬制。其特点是:1平民土墩墓:不挖墓穴,不用棺木,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用圆石柱夯平地面,铺上一层用烟火熏红的黄土并夯实,将死者平放在黄土上,把他生前随身使用的几件代表性的工具、武器和日用品置放在遗体之旁,然后挑土掩埋,挑一层土夯实一层,最后垒成两米左右由下到上逐渐缩小的坟墓。后面的逝者再葬在先辈们的坟墓上,如此循环往复。此为一墩多墓。2贵族土墩墓:平整地面更为讲究,其上平铺一层隔潮材料。在此堆筑高大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墓穴,起墩为墓。一墩一墓。3一等贵族土墩墓(句吴国君王墓):除贵族土墩墓特点外,土堆结构较复杂(一般第一层为沙性土,第二层为褐色土,第三层为黏土,最上面一层为地表土),规模宏大。句吴国中后期,土墩墓的结构细节有变化。在皖南东部、宁镇地区、秦淮河流域等句吴国早期地域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句吴国土墩墓可作证。先后在南京江宁小丹阳不远处陶吴发掘的句吴国早期国君墓和镇江丹徒发掘的吴君周章墓、吴王余昧墓、吴君熊遂墓、吴王寿梦墓以及安徽芜湖繁昌汤家山发掘的西周晚期句吴国国君墓,都是大型土墩墓,也非常有力地鉴证了“吴人死葬平地土墩”这个史籍记载。

让我们看看无锡梅村情况。有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再三要求下,在无锡梅村全域采取了拉网式查找。尽管此地墓地不少,但没有发现一座土墩墓或土墩墓遗址。梅村范围内压根儿就没有台形地,根本就找不到台形聚落遗址。

这些都充分说明,今无锡梅村与早期句吴国毫无瓜葛,更谈不上是早期吴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3:49 , Processed in 0.2166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