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泰伯奔吴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4 21: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8-12-29 15:09 编辑

35年前,1983年,日本人佐田雅志筹款8亿日元,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电视播出之后,万人空巷,大受欢迎,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1986年,在国务院批准下,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和简沃伦率队要漂流6000多公里长的长江。为了争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荣誉,引发了1986年的“首漂长江热”,要从长江源头沱沱河漂到上海吴淞口。最终,一支漂流队,从6月份开始漂流,到11月份到达上海吴淞口,而且,据报道,其中有不少路程是坐汽车过来的。2012年,有一个重走泰伯奔吴路的活动,选择的泰伯奔吴的路线,令人匪夷所思。

实际上,泰伯奔吴的路线,只能是从水路漂流而下。

泰伯仲雍一让王位,从岐山到达陕西千阳西镇吴山,二让王位,开始从陕西千阳西镇吴山踏上奔吴的路途。在当时,泰伯仲雍的目标也许不明确,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一定要远离周国,同时也要远离殷商,并且不容易返回,这三条原则,再加上速度要快,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走水路,而且是顺水而下,这样走的快,也肯定能走得远,毕竟条条河流通大海。而且若要沿水路返回,则是很慢。

在西镇吴山,如果沿渭河而下,到达黄河,再沿黄河而下,则进入殷商的地盘,是不可取的,而泰伯渡过渭河,遇到的是秦岭,翻过秦岭,来到的是汉中,在这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嘉陵江,一条是汉水,如果泰伯仲雍沿嘉陵江而下,嘉陵江上游地势水势复杂,靠当时简易的竹筏很难漂过,泰伯仲雍只有一个选择,从汉水漂流而下,这样走,速度快,难回返。

泰伯仲雍从汉中漂到武汉,再继续漂,不可能费力划船溯江而上到达洞庭湖,这样即走不快,也走不远,只可能顺江而下,到达鄱阳湖。去过鄱阳湖的人都知道,鄱阳湖水与长江水泾渭分明,长江水是黄黄的浊水,而翻阳湖水是清的,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这是以前本人和同学们一起坐船从安徽到九江的时候,本人与同学们亲眼看到过的,泰伯仲雍显然也看到过这种情景,湖水流向长江,所以,泰伯仲雍到达潘阳湖之后,也不可能溯水而上,到达赣江地区,只能顺流而下,经过安庆、芜湖、到达长江下游。到达长江下游之后,同样是坚持“远离周国,远离殷商,难以返回”这三条原则,所以,泰伯仲雍选择在长江南岸登陆,而不是在长江北岸登陆。

至于泰伯仲雍在长江南岸的什么地方登陆,则无从考证,人们只是知道,长江在南通这个地方,江面就突然开阔起来。周国人虽然没有见过大海,但是肯定听说过大海,因为盐贩子知道食盐是海水中取得的,周国人要买盐,肯定会接触到盐贩子,从而知道大海。所以周国人泰伯仲雍看到江面开阔,就知道这里距离大海己经不太遥远了。有可能是在这里登陆到长江南岸。

这应该就是泰伯的奔吴路线。

而且,一路上,在水上乘竹筏漂流,吃的只能是鱼,而得到鱼的工具,只能是网,而不可能是钓鱼,也不可能是竭泽而渔。也是因为对网的制造与使用的熟练,以及网是在漂流过程中生存的依靠,所以泰伯仲雍对网自然有着深深的情结,这种情结传承下来,终于在吴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国君寿梦,第一个自封为王,让吴国走向兴盛,寿梦的意思,就是能够长久使用的网,而寿梦名是“乘”,乘是表示一个人张开双臂双腿站在木筏上。寿梦与乘,这三个字的寓意,所表达的正是泰伯奔吴的路上生存状态:在木筏之上,以网鱼为生,随汉水长江流漂向远方。

另外,泰伯仲雍在漂流过程中,用火困难,在水上生火不易,古人钻木取火就很艰难,在水上更难钻木取火,所以泰伯仲雍只能一直吃生鱼。实际上,在古代,吃生鱼比较普遍。很有可能,日本人爱吃生鱼,就是从泰伯仲雍奔吴的水上路途之中,传承下来的。也可能正是在漫长的漂流过程中,泰伯仲雍都是以吃鱼为生,对鱼有不解的情结,所以后来泰伯自号句吴之时,吴字的形状很象一条鱼。

泰伯仲雍登录长江下游南岸之后,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继承王位,泰伯仲雍的“示”,肯定是向由古公亶父派出来,而且是同样沿水路追过来的周人“展示”,追来的周人回去把情况向古公亶父汇报之后,泰伯仲雍完成了第三次让王位,在长江下游南岸筑城立基,自号句吴。正因为如此,泰伯仲雍的事迹和路线在周国流传开来,在后来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周武王也很容易找到泰伯仲雍的后裔,加以分封。这也表明了吴国国君是古公亶父后裔,这是不容置疑的。

实际上,泰伯仲雍要远离周国,如果走的是陆路的话,他们可能会到达贵州、湖南、江西、皖南、苏南这一长江中下游的广阔的南方,而走水路,而且要走远,最后到达的地方只能是皖南或苏南,这是相对而言便捷的水路所自然达到的终点,没有其它的可能性,毕竟泰伯仲雍用简易的竹筏不能漂过大海。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在35年数千次漂流生涯中,总漂流里程超过11万公里,他强调团队合作、敬天、尊重河流,他认为河流孕育了周围一切生命,人与自然一体。肯沃伦绝不认为自己在“征服”河流,而是和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船上刻着一句话:Go with the flow.(随波逐流),他说“不要和大水搏斗,你要顺着它走。”“在河上你不能有任何投机、轻慢的心理,把自己交给河流,河流会保佑你。”他认为,船是被浪打翻的,但当浪太大,把船灌满水以后,船就成为河流的一部分,就不会翻了,你反而安全了。

泰伯仲雍在奔吴的漂流过程中,一定也悟出了同样的道理,并非要征服,而是要融为一体,所以他们要断发纹身,长江南岸的当地人融为一体,不和当地人搏斗,而是顺着他们,而且不持投机轻慢的心理,而是禀持踏实与诚实的谦逊心理,从而克服了一切困难,长久地生存下来。这种在漂流过程中所得到的哲学,其实就是吴氏文化与至德精神的本质内容。

泰伯仲雍在奔吴的水路漂流之上,所体悟出的水的道理,深知水的力量,所生发出的对水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了爱水用水,喜欢与水打交道的情怀,所以,泰伯仲雍在长江南岸筑城立国之后,自然而然地爱好水利建设,兴建水利工程,包括挖掘伯渎港,并且这种情怀传承下来,直到夫差开凿大运河。这其实是泰伯仲雍在奔吴路上,对水的情怀的自然延伸,因为对水的情怀,对水的偏爱,对水的重视,对水的敬意,而延伸出来的水利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7:4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9-1-16 17:45 编辑

实际上,泰伯仲雍翻越秦岭之后,即可以从水路漂流到汉水,因为在秦岭北麓,就有由小溪泉水汇集而成的小河,通向汉水,实际上是汉水的支流。泰伯仲雍从这样的汉水支流到汉水,即轻松,又不会走错路。从地图上看,在秦岭北麓,离宝鸡直线距离6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坪坎镇(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坪坎镇),从这里开始,地图上就标有河流,通往汉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7:38 , Processed in 0.2663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