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2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回后裔 楚国之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09:0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火神吴回 吴楚共祖

颛顼的孙子,名黎,即重黎,在帝喾时期当任“火正”(管火的官)。因为他为人正大光明,所以大家叫他“祝融”。祝,是正大的意思;融,是光明的意思。《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与江南文明远祖以及吴国始祖泰伯仲雍一样兄终弟及。

后来,祝融的儿子陆终也当了火官。他们为人都像“祝融”一样正大光明,忠于职守。人们因此把“祝融”,“回禄”作为火的代名词。“回禄”是吴回、陆终的合称,其实应作“回陆”。人们把火灾叫做“回禄之灾”或“祝融之患”。

吴回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称为祝融八姓。吴回是楚人公认的楚国始祖。芈姓是楚国王室的姓氏。吴回在《风俗通义》中,同伏羲和神农并称为“三皇”。吕氏春秋(孟夏纪)又云:'吴回之神托于灶。’ 吴回后裔鬻熊(又称鬻酓,金文中“熊”字被写作“酓”字,是畲族之祖,畲族是客家人,也是瑶族) 为“文王之师”,吴回后裔实为易经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易经由周文王发扬光大为周易。

吴回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广州有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取太阳神阿波罗之意,在广州黄埔庙头村,以祝融吴回为祭拜之主),传说吴回葬于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所以衡阳衡山祝融峰顶有老圣帝殿(祝融殿),吴回为南海之神,也为南岳(衡山)之神。是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

祝融发明了火攻战法。还是一位音乐家,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氏酋长、三皇之一燧人,发明钻木取火、创建集市(吕氏春秋称: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陇县千山和宝鸡陈仓,有“回中道”,“回城”,即吴回的遗迹。西镇吴山以及千山均因吴回而命名。泰伯仲雍为避免古公亶父欲传位于幼子季历而陷于不义,在避让王位之后,到达吴山,因而以吴为号,成为吴人,并将吴之名号,带到荆蛮,也将一些西镇吴山的吴回后裔带到荆蛮,从而自号句吴,建立吴国。之后吴回后裔渐渐融入到吴国王室中去。

吴回,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称帝吴(有虞氏),天吴、大吴、、吴雷、有虞回、康回,也称吴同,即掌握了“火炼铜”技术而加工出锋利的“吴刀”,从而担任了“火正”和“祝融”。“吴刀”就是铜刀、吴钩、吴戈,吴回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军之祖”和新的“火神”。而春秋吴国冶金技术发达,锋利兵器天下闻名,而且有出土文物为证。

现在,吴氏宗亲以句芒玄鸟为吴族姓氏图腾,在古代,鸟也是象征着火,朱雀代表着南方。吴氏宗亲的族徽是黄底红字(或红底黄字)的梅花,红与黄也是象征着烈焰,吴氏宗亲也以火娃形象为吉祥物,这都预示着吴氏与火神吴回的不解之缘。泰伯仲雍,带着火神祝融吴回的名号,由吴氏宗亲传于天下。这也预示着吴氏宗亲正在回归到远祖吴回(火神祝融)。

-----------------------

如果是这样,羰午节是吴氏宗亲的节日(五月初五,火旺之极)。而衡山祝融峰是吴氏宗亲的又一圣地。广州南海神庙也是吴氏宗亲的家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09:03:06 | 只看该作者
《路史》说吴

南宋罗泌著有《路史》一书,里面记有远古吴族信息,分别是吴枢,吴权,吴伯,吴回,吴贺,戎吴。

《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

《路史卷十六》记载:至纣时,理征为翼肄中。吴伯弗合,以死取契,和氏逋难伊虚,为李氏。

《路史卷十七》:卷章取梎水氏曰娇,生犂及回犂,为祝融。淳曜敦芒,天明地德,临照四海,是食火土。生长琴及噎噎,处西极以行日月。太子长琴居于摇山,实始乐风。犂卒,帝喾以回代之,食于吴,是曰吴回。生陆终,取鬼方氏,曰嬇。三年,生子六人,曰樊,曰惠连,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连。以六月六日,坼左而三人生,剖右而三人出。

《路史卷二十三》夷羿传中记载:夷羿学射于吉甫,尝从吴贺北游,见雀焉,贺命之射。吴贺也见于《帝王世纪》

《路史》引述盘瓠与某族作战。另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载:“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谴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级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人将“戎吴将军”说成是犬戎的吴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09:05:47 | 只看该作者
吴氏十二宗

明朝进士杨继盛在《吴氏叙宗》中为吴氏所撰谱序中将天下吴姓分为“文、武、德、功、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大宗,各字宗派始祖分别为泰伯、庆忌/夫概、承事郎、吴璘、吴雄、吴粲、吴均、吴中复、吴猛、吴安国、吴澄、吴琛璘。


明进士杨继盛撰  吴氏叙宗

礼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人道之始也。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弥,人道之终也。知始始之,罔勿爱矣;知终终之,罔勿敬矣。爱敬立,仁义兴,此家政所由基也。

吴氏宗支广蔓,子姓蛰繁,自豳而至岐者,后稷之宗派也(黄帝为姬姓之祖,后稷是其玄孙)。

自西岐而至勾吴者,【文】字泰伯之宗派也(泰伯墓在无锡梅里。后支有闾江六合、高邮、河南、晋陵、邢里、玉带桥、新塘平村应下);

自东吴而至楚至郑者,【武】字庆忌、夫概之宗派也(庆忌奔楚夫概之后隐郑);

自延陵而至松常者,【德】字承事郎之宗派也(季子墓在申浦吴下里,德一居吴下里,德二、德三居松江常熟);

自关中而至汉中南直者,【功】字唐卿之宗派也(唐卿讳璘,后支分余宅、金陵、白兔、镇江、金坛);

自河南而至徽歙者,【忠】字季高之宗派也(东汉大司徒季高讳雄);

自赵而至浙至湖者,【孝】字吴粲之宗派也;

自鲁而至浙闽者,【信】字叔养之宗派也(南朝吴兴故鄣湖州叔养讳均);

自燕至宋至武昌者,【义】字仲庶之宗派也(宋监察御史仲庶讳中复);

自晋而至江西者,【祯】字世云之宗派也(东晋豫章世云讳猛汉公十四世孙);

自魏而至韩至处州者,【祥】字镇卿之宗派也(镇卿讳安国);

自抚州而至宜兴者,【和】字伯清之宗派也(伯清讳澄宋元大儒号草庐先生谥文正,与吴渊同胞);

自金陵而至云贵者,【顺】字济卿之宗派也(济卿讳琛璘十六世孙后征云南留子居焉)。

姬周大封宗姓,图奥殆偏,成王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字,象十二支辰之义,冀其与天地循环而不朽,而分隶支族。大宗正掌之,运革代远,烬于兵火者十之四,销于流离者十之三。其间有支上分支、失字补字、谱中分谱、叠字讹字,有循五行而取者,有叶五律而取者,情之所钟,爱之所僻,悉以命名。

复有窜居山海,羡夫差夫概之多嗣,赘附外邦,幸跨凤乘栾之蕃衍,故字号有失而复得者,人物有达而补支者,纵然鱼豕益昭,先后之宏渊,每多意续,甚有昭穆之舛叙。

元代文正公杜门著述,涉史博词,搜玉牒之余,考旁澜之自,尚有不能尽者。至皇明襄紫公(参赞帷幄授兵部左侍郎讨广西贼奏凯忤旨谪戍),继草庐先生之志,修葺成集未付梓。人有兴武之戍,实家乘之不幸也。其孙古愚先生偕鹤楼张先生,持谱示余,叙而赞曰:文德绥怀武功开辟,忠贞弼亮臣道乃立,孝敬底豫亲心乃怿,诚鑫不移如金如石,义决果断可华可貊,麟趾祯祥分符部壁,螽斯和顺培根衍泽,绎此金枝登之天册。

             明嘉靖癸丑(1553)春仲兵部车驾司主事容城椒山杨继盛撰。



《吴氏叙宗》列天下吴姓十二大宗简况

【文】字始祖泰伯(约前1165-前1074年)乃吴国首位君主,无后,弟仲雍(约前1161-前1069年)继位成吴氏血缘始祖。孔子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为至德,司马迁《史记》列泰伯为第一世家。东汉桓帝147年御制三让王赞:“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于永初元年,御制三让王泰伯赞:“维!王三让,遂成文武,古公乃亲,后稷其祖,立国东吴,载论中鲁,日月光华,乾坤心腑,后嗣弥昌,庆流宏溥,我敬赞词,永昭千古。”御制恭孝王仲雍赞:“维!王恭孝,继以三辞,协成先志,丕阐周基,无思无为,不议不知,清而弗污,权而适宜,心同道合,德兴仁齐,流风余韵,万世仰思。”清帝康熙御笔“至德无名”,清帝乾隆御笔“三让高踪”,当代赵朴初题匾“至德高风”,盛赞吴氏始祖泰伯。

【武】字始祖庆忌和夫概。庆忌乃吴王僚之子,公子光不服派专诸刺死僚王,自立为吴王阖闾,庆忌年幼幸免于难,从小习武,力大无畏,本领超强,人格高尚,隐居卫国。伍子胥施用苦肉计,派杀手要离谋刺了庆忌,庆忌赏其勇临死放了要离,要离家毁自刎,西湖为此特建庆忌塔。吴姓通史说刺杀未得手,夫差即位敬佩庆忌召回参政,家室迁居江西艾邑,为保全宗庙社稷,庆忌冒死进谏不成反被小人所害,后裔改姓庆忌氏。夫概乃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公元前506年,阖闾兴师救蔡伐楚,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先锋夫概欲战,阖闾弗许,乃率五千人袭楚成功,吴王遂纵兵追之,五战五胜攻入楚都郢。楚臣申包胥乞救于秦,哭泣七日感动秦王出兵相救,秦楚合攻围困吴军,越国见机偷袭吴国后方,夫概败北畏罪逃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大怒速归击败夫概,夫概叛逃楚国被楚王封之棠溪,后裔改姓棠溪氏,在吴余子姓夫余氏后成百济王室。

【德】字承事郎宗派未知其详,应是延陵季子之后。姬吴十九世祖季札(前576-前485年)以让全志、心许不欺,乃吴王寿梦四子吴国未冕之王。孔子赞曰:“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新出土“上博楚简”有孔子语“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于永初元年,御制延陵王季札赞:“维!王延陵,全义让国,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怀哉高风,无古无今。”南宋宁宗赐封季子为昭德侯,清帝康熙曾御笔“让德光前”匾。

【功】字始祖吴璘(1102-1167)字唐卿,行君二,生于德顺军陇干,刚勇喜大节,读史晓大义,守蜀二十多年,与兄吴玠成为南宋抗金双雄,金人闻之丧胆。历任阁门宣赞舍人、统制和尚原、康州团练使、秦州知府、定国军承宣使、左护军统制、侍卫步军都虞侯、检校少师、利州西路安抚使、奉国军节度使、少保少傅、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等,亲临督战收复州郡多处,宋金和议时奏请严防蜀口川口,宋高宗赵构亲赐佩剑,封为新安郡王,卒后赠太师谥武顺追封信王,著兵法两篇已佚。吴璘12子:吴援、吴掖、吴扩、吴搀、吴挺、吴拭、吴拯、吴掞、吴抦、吴扬、吴揆、吴撙,长子吴援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蜀州金州;次子吴掖官援左武大夫御前中军统制知成州;三子吴扩娶妻宋宗室女,官任右宣议郎集英殿修撰;四子吴搀官任英州刺史、工部侍郎、通奉大夫等职;六子吴拭右朝奉郎知阆州。
吴璘五子吴挺可谓将门虎子保蜀猛将,屡败金军累建奇功,南宋孝宗光宗两朝依重将领,官至太尉谥武穆。吴挺生五子,次子吴曦接任宋军统帅,竟然叛国投金当“蜀王”,被义勇军诛杀满门抄斩,吴璘子孙全部出川蜀流迁湖广浙江一带,吴玠子孙免于连坐后裔名人如织。吴挺长子吴旰改名吴璋得以幸免远徙浙江,尚能谨守祖先功业于不坠,生三子都有功名:长子吴文命字德敷官任尚书会稽侯;次子吴文远字政敷官任秘书监;三子吴文宣字教敷官至洛范使。其中吴文命生三子,长子吴升绝传;次子吴昶中进士,后裔繁衍成【绍兴吴氏】;三子吴昺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后裔繁衍成浙江剡县【嵊城吴氏】,其行派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抗金英雄吴璘后裔自关中、汉中东迁南京、浙江后,又分衍出今江苏金陵、余宅、白兔、镇江、金坛等支派。

【忠】字始祖吴雄是东汉末年河南郡民法大家,与子吴、孙吴恭三世都官任廷尉,成为当时著名的法律世家。吴雄字季高,少时家贫丧母,汉顺帝元年(151)升大司徒,位居三公,后裔发达,三国战乱迁至歙州休宁,有支迁至渤海。吴雄后裔有吴双,北魏初官任中书侍郎、雍州别驾,其子吴安生官任渤海郡太守,封安远将军,吴安生长女吴光(字兴贵)任北魏皇宫内司。

【孝】字始祖吴粲(灿)未知其详欢迎补充,《三国志·吴书·吾粲传》不是吴粲。

【信】字始祖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安吉故鄣人,家世贫寒,好学有俊才,沈约颇称赏,吴兴郡守柳恽召为主簿,日引与赋诗,其诗文清逸自成“吴均体”,堪称南朝梁文史家。后任建安王伟记室、奉朝请等,撰《齐春秋》,触犯武帝,书焚免官,后复应召撰《通史》,起自三皇至齐,所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竟而卒。另著《庙记》《十二州记》《钱唐先贤传》《续文释》及文集二十卷,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明人辑有《吴朝请集》,《梁诗》录其诗147首,《全梁文》录其文13篇,《与朱元思书》现被收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义】字始祖吴中复(1011-1079)字仲庶,排行天一,北宋宝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等,先后知峨眉县、江宁府、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等,为官清廉峻厉,曾弹劾宰相梁适、刘沆等,宋仁宗帛书“铁御史”赐之,后迁出永兴成为【武昌吴氏】开基始祖,其父吴仲举任池阳令尽忠南唐被俘,大将曹彬义而不杀,吴几复、吴中复、吴嗣复三兄弟皆中进士戏称“吴三贵”。吴中复生二子,次子吴立本子孙世居武昌,长子吴立礼字节和官任北宋御史,受命守边抗击西夏,逝葬甘肃水洛。吴立礼在德顺军陇干生了两个抗金英雄吴玠和吴璘,吴氏兄弟屡破金军功业仅次岳飞,吴玠谥封武安涪王,吴璘谥封武顺信王,抗金双雄后裔都兴旺发达。吴玠长子吴拱承继父业谥封襄烈太尉,拱子吴珊封御史成浙江【嘉禾吴氏】始迁祖,拱子吴璠封太师成浙江【湖州吴氏】开基始祖,湖州有吴兰庭、吴昌硕和吴鼎昌等众多名人。

【祯】字始祖吴猛是广平侯吴汉12世孙,字世云,祖籍河南濮阳,三国东吴大孝子,任西安令家室南迁江西分宁,官至西晋散骑常侍,后代兴旺昌荣。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饱血),传说他不打蚊子怕其咬他母,孝心感动天神授其仙术,成为著名大神医和神算,回豫章能羽扇划水而渡,乘铁鹤上庐山,后驾鹿乘云升天成仙,宋朝追封为道家神烈真人。吴猛孙子吴柳迁休宁,第六代孙吴玄得迁旌州,唐初第七代孙吴良也迁居歙州休宁,后裔非常繁昌形成【休宁吴氏】。吴良生二子,长子吴义永,次子吴义方生三子:吴太微、吴少微、吴保微。吴太微六世孙吴逸小偕妻程氏由鄱阳俘梁迁居海阳龙江,逸小又5传至吴亮六(名祚)生五子形成【蓝湖吴氏】五大派。吴少微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主修《吴氏正宗谱》,成为左台吴氏始祖,后裔备极蕃盛。

【祥】字始祖吴安国字镇卿福建人,北宋宣和二年进士,任考功郎官,酒楼斗殴遭秦观奚落,由是决心弃文从武,熙宁六年获宋神宗钦点武状元,授左侍禁,任捧日军指挥使,讲武学堂进修转入骁骑军,发明骑兵分合攻击之法,性格狂傲但善于用兵少有败绩,后调入云翼军,与西夏军对垒功勋赫赫,不杀俘虏大得军心,轻兵迅夺银州,追击围攻梁永能致其自刎,伐夏结束官至昭武校尉,后因其桀骜不驯转任天德军知军兼河套蕃骑都指挥使。绍圣七年奇袭成功,配合段子介在易州一战大破辽军。曾以太常寺少卿出使金国,金背弃盟约索粮略地,吴安国不怕威胁留作人质七年终不变节,建炎年间遣还。后任江西宜春袁州知州,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六,入祀丽水乡贤祠。

【和】字始祖吴澄(1249-1333)字幼清、伯清,号草庐先生,祖父吴择擅诗赋懂天文,父吴枢医瘟疫周济穷难,抚州崇仁人,宋元大儒经学大师,号称“北许衡南吴澄”,“和会朱陆”突出人物。幼颖敏异常,能全部背诵经典,19岁作《道统图》慨然接武朱熹,宋末乡试中选,宋亡隐居专务圣贤之学,注释校订修正儒道经典,师承程若庸、程绍开,折衷朱熹、陆九渊形成草庐学说,元朝要员举荐不受,漫游讲学官授师儒,历任国子监丞、文林郎、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太中大夫、经学讲官等,敕修《英宗实录》,六馆诸生能力强,修成《五经纂言》录入《四库全书》,另著《吴文正公全集》《草庐精语》《皇极经世续书》《私录》《列子解》等,病逝后追赠资德大夫、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曰文正。孙吴当字伯尚精通经史百家,补国子生官至翰林直学士、江西肃政廉访使等,著有《学言诗稿》《周礼纂言》。

【顺】字始祖吴琛璘 字济卿 未知其详 欢迎补充。


在杨继盛心目中, 庆忌夫概与泰伯仲雍,文武均重。吴璘与季札,功德相映。如此这般,吴氏宗亲的文德人杰是泰伯、仲雍、季札,吴氏宗亲的武功之杰是庆忌、夫概、吴璘。

---------------------------------------

进士杨继盛遗漏了兵圣吴起与义者吴广。这二者也是人杰中的人杰。只是儒家系统不堪容纳这二位吴氏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09:07:20 | 只看该作者
吴芮家族 九侯五王 吴汉家族 候爵过十


吴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的儿子叫吴申。吴申南迁到楚国。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秦国雄兵百万,因对于士卒之赏赐丰厚而奖罚分明,并且恪守信用,所以将士个个争相用命,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急流勇退,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莛。

秦朝时,吴芮当上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判断秦国兵力五十万在岭南,二十万在漠北,剩余的秦国兵力不足以抵抗声势浩大的起义军,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与项羽等入关破秦,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食邑3千户。

吴芮于当年6月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据顺治五年抄本《蓝湖吴氏家谱》记载,长沙文王吴芮生了6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吴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吴芮的次子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为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吴郢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位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子,绝嗣。

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长沙王吴芮第四子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为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谥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世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子,他去世后侯国被废除。

长沙王吴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西汉之初荣极一时。

但家族虽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6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3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5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长沙王吴芮的第6代孙便侯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居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吴千秋的儿子见于族谱记载有两个。大概是忧虑吴芮后裔人丁不旺,祈祷上天保佑家族繁昌之意,吴千秋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叫吴衍陵、吴胤陵。一个“衍”字,一个“胤”字,寄与了无限的希望。上天终于没有辜负这一支吴氏家族,自北迁中原后,吴芮后代子孙果然逐渐人丁兴旺起来。

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衍陵娶妻刘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全,次子吴介。吴全一支,又自山西东迁到毫(今河南商丘县西南)。吴全娶冉参之女为妻,生的儿子叫吴隆。吴隆与妻端木氏生的两个儿子是:—长子吴复兴,次子吴复奇。复兴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复兴。果然,他的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复兴起整个吴姓的声威。吴复兴自毫迁居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阳)。吴复兴的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吴章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 吴汉官拜大司马,去世后被谥忠侯,史称“广平忠侯”。

吴汉的哥哥吴尉,也是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在跟随刘秀打天下时英勇战死。刘秀对他也格外关照,封吴尉的儿子吴彤为安阳侯(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南)。子孙也兴旺发达。

吴汉的弟弟吴翕,因哥哥的功荫被封为褒亲侯。吴翕之子吴安国,封侯,迁居江东。

吴汉四弟吴演,封大将军,生子吴丹。吴丹绝传。

吴汉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都封侯。

吴成在广平忠侯吴汉去世后,以长子身份嗣封为第二代广平侯。不久为家奴杀害,谥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吴成死后,广平侯国被一分为三。 广平哀侯吴成生了4个儿子:长子吴旦,次子吴吁,三子吴宣,四子吴昕。

吴旦,《水经·濯水注》写作“吴且”,系字形相近至误。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吴旦为濯阳侯(濯阳在今河南遂平县),以奉吴汉之祀。濯阳侯吴旦去世后,无子,国除。 吴盱是吴成次子,《水经·沔水注》写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成二十八年,吴盱被封为筑阳侯(筑阳在今湖北谷城县)。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长兄吴旦死后无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阳侯吴盱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以奉吴汉之祀。

平春侯吴盱生子名叫吴胜,族谱作“吴如胜”。吴盱去世后,吴胜嗣封为第2代平春侯。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谱,是吴姓族史上的一大盛举。 谱载吴胜生有2子:长子吴允佐,次子吴允承。

吴汉的次子叫吴国,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裔繁衍不详。

东汉一朝,大司马吴汉一家,封侯者达十几人之多。在东汉之初,荣极一时,最为显贵兴旺发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0: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8-6-17 10:17 编辑

句吴帝王世系

第一列是序号
第二列为家族庙号
第三列为谥号(摘自《史记》),谥号不可考的,省略
第四列为人名



01 桓德公 --- 姬太伯
02 景德公 --- 姬仲雍
03 穆德公 --- 姬季简
04 懿德公 --- 姬叔达
05 吴太祖 --- 姬周章 (吴公开始被周武王封为子爵)
06 吴太宗 --- 姬熊遂
07 吴高宗 --- 姬柯相
08 吴中宗 --- 姬强鸠夷
09 吴仁宗 --- 姬馀桥疑吾
10 吴孝宗 --- 姬柯卢
11 吴肃宗 --- 姬周繇
12 吴睿宗 --- 姬屈羽
13 吴端宗 --- 姬夷吾
14 吴文宗 --- 姬禽处
15 吴宣宗 --- 姬转
16 吴哲宗 --- 姬颇高
17 吴武宗 --- 姬句卑
18 吴神宗 --- 姬去齐?—前586年
19 吴世祖 吴兴王 姬乘 (又名寿梦) 前585年—前561年,25年(吴公开始效仿楚国,自封为王)
20 吴世宗 吴顺王 姬遏 (又名诸樊) 前560年—前548年,13年
21 孝让君 吴安王 姬馀祭(《左传》作戴吴)前547年—前544年,4年
22 礼让君 吴度王 姬馀昧(《左传》作夷末)前543年—前527年,17年
23 恭让君 吴武王 姬州於 (又名僚)前526年—前515年,12年
24 吴英祖 吴道王 姬光 (又名阖闾)前514年—前496年,19年
25 吴英宗 吴末王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23年


越国勾践灭亡吴国,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越国成为伯爵国家(第三等的爵位),句践取代夫差称霸,开创后吴国时代。
据称,句吴灭亡后,近四十万吴人流亡日本和韩半岛;越国灭亡后,亦有万众吴越人奔走东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0:5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8-6-17 10:53 编辑

虎丘剑池底

吴王阖闾被称为是在蚩尤之后,第二个统一东夷地区的王者。其子夫差为阖闾建造的大墓即是苏州虎丘。

视频  虎丘剑池底
https://v.qq.com/x/page/n0520mc3qt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1:15:31 | 只看该作者
祭吴桓王(长沙桓王孙策)庙文

袁枚

余年十七读吴桓王传,心感慕焉。后十年宰江宁,过铜井庙,有美少年像,披王者冕旒,英年奕奕。野人曰,是桓王也。余欷歔拜谒,奠少牢,为民祈福,而使祝读文曰:

惟正值天地之睢剌,为孤露之童牙。初亡姑蔑之旗,便射徒林之兕。先破虏将军,玉玺方收,金棺遽埋,有功帝室,未享侯封。

王收斟灌之遗兵,零星一旅;就渭阳之舅氏,涕泪千行。志在复仇,身先下士。神亭掷戟,立杆知太史之心;金鼓开城,解甲拜子鱼之坐。鸣角以招部曲,戌衣而习春秋。则有公瑾同年,舍道南之宅;乔公淑女,联吉偶之欢。自觉风流,私夸二婿;有谁旗鼓,敢斗三军。江有雾以皆清,陈无坚而不破。待豪杰如一体,用降兵如故人。逐奉佛之笮融,功高明帝;诛妖言之于吉,识过茂陵。起家曲阿,收兵牛渚。廓清吴会,奄有江东。

百姓以为龙自天来,虎凭风至,势必山倾地坼,井堙木刊矣。而乃望见兜鍪,陈平冠玉;再瞻谈笑,子晋神仙。三军无鸡犬之惊,千里有壶浆之献。气吞魏武,避猘儿之锋;表奏汉皇,迎许昌之驾。盖不逾年而大勋集矣。不图天意佳兵,三分已定;丹徒逐鹿,一矢相遗。剑出匣以沙埋,日东升而云掩。天实为之,非偶然也。

夫汉家之火德方衰,妖谶之黄龙已死。王如创业,美矣君哉。然观其绝公路之手书,宣昭大义;问刘繇之儿子,缱绻平生。虽神勇之非常,偏深情之若揭。就使请隧周室,谋鼎晖台,必非操、莽之奸邪,终见高、光之磊落也。而说者谓坐竟垂堂,勇忘重闭,未免粗同项羽,死类诸樊。不知伏弩军门,亦伤刘季;深追铜马,几失萧王。成败论人,古今同慨。彼齐武王之沉鸷,晋悼公之雍容,俱未轻身,亦无永岁,抑有何也?

今者庙貌虽颓,风云自在。端坐悒悒,郎君之神采珊然;秋草茫茫,讨逆之旌旗可想。三吴士女,皆王之遗民;六代云山,皆王之陈迹。守土官袁枚,幼读史书,掩卷生慕。来瞻祠宇,雪涕沾襟。难从隔代以执鞭,误欲升堂而拜母。修下士天台之表,寄将军帐下之儿。愿安泰历之坛,永锡编氓之福。勿孤普淖,鉴此丹诚。呜呼!千载论交,王识少年之令尹;九原若作,吾从总角之英雄!





===============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铜井庙
铜井镇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下辖的镇,位于苏皖交界处,与马鞍山市区只有二十分钟车程。该镇为江宁滨江开发区的一部分。始于宋代,因盛产铜而著称。
[可见此桓王庙非朱雀桥南孙权所建长沙桓王庙。]


野人
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睢剌
喻祸乱。

孤露
孤单无所荫庇,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童牙
谓幼小。

姑蔑之旗
春秋时吴国王孙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这里指孙坚攻黄祖时身亡。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左传·哀公十三年》)

按:此文记叙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姑蔑军队助越伐吴事甚详。对此段文字,杜预有注谓:“姑蔑,今东阳太末县。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

徒林之兕
晋国始祖唐叔射兕于徒林,被封于晋。这里大约指孙策在孙坚死后不久便开江东基业。

破虏将军
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其母吴氏为武烈皇后。

斟灌之遗兵
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与斟寻氏国同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是夏朝王室的主要依靠力量。斟灌王太康曾为夏朝宰相。后来寒浞率众造反,将帝相逐出都城。又指使其子浇灭斟灌。太康被杀,妻子后缗当时已怀孕,逃回娘家有仍国。并产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斟灌遗民,举兵讨伐寒浞,寒浞被灭后,臣民推举少康为帝。少康还故都,复兴夏道,诸侯来朝,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零星一旅
江表传: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
孙策传: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

就渭阳之舅氏,涕泪千行
吴历曰: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籓。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
江表传曰: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原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身先下士
张纮传: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原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立杆知太史之心
太史慈传: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江表传曰: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讬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慈从豫章还,议者乃始服。


解甲拜子鱼之坐
华歆传: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胡冲吴历曰: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翻还报策,策乃进军。歆葛巾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修子弟之礼。”便向歆拜。

鸣角以招部曲
吴书曰: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翻相得山中。翻问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贼。”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讨以来,吏卒无及翻者,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
行及大道,得一鼓吏,策取角自鸣之,部曲识声,小大皆出,遂从周旋,平定三郡。


戌衣而习春秋
吴录曰: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
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


道南之宅
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私夸二婿
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待豪杰如一体
汉晋春秋曰:太祖问曰:“孙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陆机《辩亡论》: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用降兵如故人
江表传: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江表传曰:策谓郎曰:“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郎叩头谢罪。即破械,赐衣服,署门下贼曹。及军还,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逐奉佛之笮融
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馀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馀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於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诛妖言之于吉
周寿昌曰:蜀之亡也,因黄晧信鬼巫邪说,不肯设备。魏明帝之将崩也,则有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饮水治疾,卒以治帝无验,杀之。不逾年,帝崩。今吴复有王表一事,逾年而大帝崩,吴亦随以亡矣。国将亡,听于神,古语真不可易。足见桓王之杀于吉,不愧一代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7:39 , Processed in 0.2983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