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望 与 渤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14:1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8-4-17 15:33 编辑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故事---火烧博望坡。这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初出茅庐之后,孔明先生的第一仗。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然而《三国志》记载,这一仗是刘备亲自指挥的,火烧博望坡之时,诸葛亮尚在南阳躬耕,并没有出山。

博望坡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这个地方是西汉时期博望侯张骞的封地,公元前123年,张骞击匈奴有功,汉武帝刘彻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所以称其封地为博望,其间有白马寺,与中国佛教第一刹洛阳白马寺同名,博望白马寺来源于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白马,由金神寺改名白马寺而来,比洛阳白马寺早180年。而博望侯张骞的故乡,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博望其名,也来自博望侯。

然而本文所说的博望,并非指这二者,本文所指,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现改为马鞍山市博望区,下设有丹阳镇,是原丹阳湖的所在。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又称“西莲湖”,简称“丹湖”。《幼学琼林·地舆》称“润州之丹阳”。丹阳湖原与石臼湖相通,成一大泽,此处实为吴祖泰伯奔荆而定居之处,在长江以东之地。

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据史书记载 :“丹阳之湖三源,徽州、应天、宁国、广德诸溪所汇也。”唐时,丹阳湖还是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泽国。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解放初,丹阳湖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又经围垦后,只剩运粮河等水面,丹阳湖已不存在。

丹阳之湖,实为博望之湖,商末之际,一望无际的博望之湖,清风强劲,波浪排天,与吴祖泰伯的故乡陕甘高原风光迥异,泰伯仲雍等一众吴族,在此纹身断发,渔猎耕作,生息繁衍,自号句吴,实为吴族常称的博望之海---渤海,而有“渤海家声远”之说。

李白诗云:泰伯让天下, 仲雍扬波涛. 清风荡万古, 迹与星辰高。开吴食东溟,取乐平生年。


附   渤海 在延陵以西

明末时期出版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称:“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这是我国古代成语“五湖四海”的来历,其中所指“丹阳”,就是指地处江东的安徽当涂县横山脚下之丹阳湖。明代《太平府志》载:丹阳湖“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实太平巨浸也”;清代《太平府志》载:丹阳湖“徽、池、宁国、广德诸溪所汇也”。可见其烟波浩淼之势,一望无际,一片汪洋。据称丹阳湖面积有3000平方公里,比现今的太湖还要大500平方公里。而且,至少在明末时期,这种情况还存在。

这里,是吴氏宗祠所常见的祠联“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之中的渤海。从祠联原意上看,“延陵世泽长”中的长,指的是时间上的长,可见,“渤海家声远”的远,指的时间上的远,而不是距离上的远。可见,渤海不是指远离苏南的现今的渤海湾,而是指吴祖更早居住的地方-----丹阳湖。

秦始皇早就知道“东南有天子气”,所以,秦始皇为了他的千秋大业,必定要来到东南,寻访当初雄霸天下的吴越两国的故都。而秦始皇南巡的路线是“渡梅渚、过丹阳、达钱塘”。没有去无锡和苏州。同时也可见,秦始皇先渡梅渚,再过丹阳,后达钱塘,一路向东。可见吴国的兴旺之源是在丹阳以西的梅渚,这里的梅渚,也就是秦伯所居的梅村。是吴国之兴旺的发端,也是秦始皇所关注的地方。

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记载:“吴孰哉居藩篱,孰姑迁徙句吴”。史书记载:吴国创始人之一的仲雍字“孰哉”,其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的字就叫“孰姑”。由此看来,寿梦(字孰姑)迁国都到与国名相同的句吴城之前(约500年),吴国国都一直在藩篱,即江东横山地区。“姑孰”之名,虽然从未作为县以上行政建制名使用过,但从古至今一直是当涂这块土地的代名词。

当涂还有一条发脉于横山、因丹阳湖围垦而形成的姑溪河,其名称也是由“姑孰溪”演变而来。据《吴越春秋》记载,泰伯死后“梅里平墟”。关于“梅里”和“藩篱”,汉代《绝越书》说:“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陆广徽《吴地记》又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番丽”与“藩篱”同音。“丹阳”自然包括横山在内,横山脚下旧有“皋乡”,今日仍有梅村、梅姓。

史载吴祖泰伯仲雍因太王生病而托名采药于衡山以推拉让国之事,此衡山也许就是当涂的横山,钱大昕在《二十四史考异》中,也认为衡山是当涂横山。今日横山仍可见到题有“衡山”字样的古碑刻。

江宁《丹阳镇志》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荆国,后易荆国为吴国,又改吴国为江都国。汉高祖在丹阳一带设吴国,辖地仅限于横山周边地区,可见横山地区曾是古吴国的核心所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于江都国分置丹阳、湖熟、秣陵三侯国。”“丹阳”、“湖熟”、“秣陵”即今当涂、江宁、南京一带。孙策因其舅吴景为丹阳太守而来江东,后来被封“吴侯”;孙权又从横山脚下秣陵关移镇石头城建建邺城,创立“东吴”。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距今1700多年的当涂“天子坟”,当涂皇帝坟与南京江宁上坊大墓形制根基雷同,与姑苏虎丘孙吴墓形制也很靠近,从规模来看,皇帝坟大于姑苏虎丘墓,但墓主身份今朝还不能确认,能够确认的是,这是一座三国东吴晚期的高南桥大墓。可见,这里是东吴的兴旺之发端。

1954年6月,在江苏丹徒县吴王“余昧”墓附近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中的吴国前期活动地望图形,与丹阳城及梅村的外形相似。

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游历当涂,也曾长住横山、放歌丹阳湖,晚年定居当涂;在横山、丹阳湖一带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在横山石门仙人洞,写下了《下途归石门旧居》:“吴山高,越水清”等诗句。诗人把横山唤作“吴山”,这在他的诗篇中是少有的。

三国时期的“曲阿”就在横山脚下之丹阳。而不是现今的常州丹阳。今日小丹阳古城东五华里外、横山脚下,丹阳镇境内仍有一个高台地村落叫“曲阿坊”。“丹阳”至今还有润州村,丹阳在古时也曾被称为“润州”。 横山脚下、丹阳镇北10华里左右有个村落叫“梅村”(今属江苏南京江宁区,有一大的平墟台地),丹阳镇附近至今也还有梅姓后裔。丹阳“梅村”与今日无锡号称“吴都故里”的“梅村”完全同名。

可见,江东横山周边沿袭下来的许多地名,与一些苏南地区地名一致,而且横山地区的地名往往更具有原始性。这不得不让人联系起先人——迁徙到一个地方后,将原乡的地名也“移植”过去的习惯。比如徐州人到了镇江之后,曾把镇江命名为南徐州,简称南徐。由此看来,古老吴国是由横山(丹阳湖)地区迁往苏州(太湖)地区的。这也符合中原文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迁徙路径。

从今日的地图上看,丹阳镇有北平南尖、后有台地(梅村)的地望水系。 还有采石(牛渚)横江渡,为泰伯“南奔”渡江提供了可能(后来伍子胥、项羽等都在此附近过江)。山林江湖之间有林果、禽兽、鱼虾可食(横山附近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箭头、削刀、鱼钩、石网坠的发现)。

当涂丹阳湖地区,解放后仍有穿耳鼻、挂狗牙、鱼骨的荆蛮习俗及用铁石打击取火的习俗,至今仍留有“结草计数”的远古习俗。(老人死后,结草辫焚烧,草辫“结数”与年岁一致)。

当涂旁边的芜湖的城中心,有一座神山,山中有铸剑遗址。邻近的铜陵铜官山的铜矿,马鞍山的铁矿,传产干将莫邪在此铸剑,史载干将死后亦墓葬此山。

唐朝以前,古语“丹阳出精兵”,指的是安徽当涂这个地方出产精壮的士兵,汉代将军李陵出征大漠匈奴所带之兵,即是丹阳之精兵。这与春秋吴国的强大,也大有关系。因为这里是吴国故都之所在。

这里的矿藏,使吴国兵器天下闻名,这里的精兵,使吴国的军队天下闻名,这里的山,是采药之衡山,这里的水,是吴氏祖地之渤海。

丹阳湖---古之渤海,仅仅是在解放后围垦造田,从而湖面大大缩小。这里在延陵(苏南常州丹阳延陵)西南方向150里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8:05 , Processed in 0.3362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