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无锡寻根的铁木真后裔 与 姬普法 以及太子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7: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无锡寻根的铁木真后裔 与 姬普法 以及太子波
    2017年11月4日,世界吴氏联谊理事会理事长、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常务副主席、英国吴氏宗亲总会会长、英国华商总会顾问、华侨协会总会英国分会总干事、祖籍江门的吴锦良宗长及其妻女,与英国苏格兰中国国际协会副会长Ernesto Esposito和同行Shabir Beg先生一行,拜访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在拜访中,Shabir Beg先生风趣地说,我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这次是来无锡祖地寻根的。
    ShabirBeg先生的这种说法,即非无稽之谈,也非空穴来风。贝格(Beg),这个姓氏源于土耳其语,意为“先生”、“老爷”,表明其祖先是土耳其或伊朗贵族,Shabir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常见的名字。这个地区是成吉思汗比较早的时候所征服的地方。
据介绍,英国的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2004年启动了名为“Y-Clan”的服务,专门为确认成吉思汗后代而设计,检测的价格为每人180英镑。检测结果是,目前全世界有约1700万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约占全球人口的0.5%,其中甚至包括了英国皇室。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虽然没有成吉思汗的DNA样本,但该公司认为测试精确度值得信赖。他们搜集16个族群的血液样本,发现高达8%的男性基因中拥有相同的染色体,这表明他们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后来经过推断,这一Y染色体源于一个生活在13世纪早期的男子。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左右,卒于1227年,在蒙古大军横扫欧洲大陆的过程中,他拥有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子孙。因此,他最可能是这一相同染色体的来源。
    成吉思汗册封的皇后和妃子多达四十人。除此之外,相貌清纯的侍妾更是数不胜数,很多无辜的百姓都死于成吉思汗的铁骑之下,对于不降服的国家,蒙古军大肆抢夺财物,看见长相清秀姣好的姑娘都将他们抓入军营,老人小孩和青壮年,一律杀掉。成吉思汗四名拥有继承权的儿子和二名孙儿也延续“家族传统”,同样英勇善战、勤于传宗接代。他们不断散播成吉思汗的染色体。
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Y-Clan”不仅证明了成吉思汗拥有的疆土非常广阔,更重要的是,说明人类种族之间本是紧密联系的,不存在任何“纯种”种族,各种族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这说明,来自不列颠群岛苏格兰高地的Shabir Beg先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有可能的。
800年前,成吉思汗统一了海拔1500米以上的蒙古高原上的辽阔草原,随后组织多次远征,先后有40多个国家、72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蒙古人首先在中亚河中地区(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建立察合台汗国,之后又在现代中国的新疆西部地区建立窝阔台汗国,然后又在俄罗斯地区建立金帐汗国,随后在波斯(今天的伊朗)建立伊儿汗国,这些由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起来蒙古汗国,立国时间都有一二百年,后来,蒙古人带领着这些蓝眼睛白皮肤的东欧人与西亚人(当时被称为是色目人),征服了中国的金朝和宋朝,在中国建立元朝,立国时间88年。在蒙古人统治中国期间,人分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是金国人(金国统治下的汉人),四等人是宋国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最后,铁木真后裔在中亚建立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后裔又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331年。
     蒙古人融合了当地民族、部落文化,互相影响,逐渐演变形成了新的民族,称为蒙古涵化民族。在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组成的国家里,人们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为祖先。
     蒙古涵化民族有:白种人成份较多的鞑靼人、莫卧儿人、乌兹别克人、以及黄种人成份较多的哈扎拉人、哈萨克人,还有具有典型黄种人特征的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总人数近5000万,在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习惯上看,这些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点,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草原民族的特点。有的还继续被世人称为“马背民族”。欧洲有句谚语说:撕开一个俄罗斯人,你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蒙古人统治俄罗斯的时间长久,与俄罗斯人的溶合最大。
     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这一点类似于一位吴氏宗亲、被称为兵圣的吴起,古人云:提兵七万而天下莫挡者谁,吴起也。那些出征讨伐、奇兵妙计、以德领兵的铁木真后代,似乎个个都是吴起。蒙古军队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所得还要广阔的土地,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成吉思汗的军队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把东方的印刷术、火药、罗盘和算盘介绍给西方人。把柠檬、胡萝卜、毛毯、面条、茶叶、纸牌游戏和裤子传播到东方和西方,创造了和推广了当时最先进和公正的赏罚制度和法律。不管到达哪里,他们都把自己的先进的制度带给那里的人民,还把对宗教的宽容带给那里的人民。蒙古军队进入了还处在黑暗时代的欧洲之后,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和技术革命。
     成吉思汗也是所有伟大帝国统治者中第一个把法律置于自己权力之上的帝王。是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蒙古人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法制典章,这在当时甚至到现在来看,也是先进的与公正的思想观念。蒙古帝国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邮政系统,纵横达50个经度,尤其是蒙古人对宗教的宽容而带来的和平。这些蒙古人后裔,有的皈依东正教,有的皈依伊斯兰教,有的皈依藏传佛教,有的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习惯。有的放弃了蒙古文字。据传,在中国地区的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是清朝皇帝妄图扼制蒙古人口的阴谋。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生活在今天的8亿多人都是11个人的后代,这些谱系都被认为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100年间起源于从中东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他们发现所测试的5,000人中有37.8%属于这11个谱系之一。这11人包括残忍的蒙古统治者成吉思汗。辽太祖暨契丹大可汗耶律阿保机也是其中之一。这11人中,既有定居农业社会的,也有游牧部落的。
     据蒙古历史记载,蒙古首领也速该征讨塔塔尔人获胜,俘其第一勇士铁木真,正好他的夫人生了个儿子,于是为了纪念这次战绩,为儿子取名铁木真,即日后的成吉思汗,不过他的姓仍然是勃尔只斤。而据中国历史记载,蒙古源自匈奴,而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
     然而据传,有蒙古人自称是吴泰伯后裔,网上传闻,原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博林,他的父亲思克巴图民国初年为蒙古特派员。思克巴图在清末改名吴尚志。博林在九十年代登报声明恢复吴姓,取名吴化鹏,兄为吴云鹏。吴尚志的另一个儿子住加拿大,曾写信给无锡市侨办,叙述他们是成吉思汗后裔。当然,这仅仅是一孤证,与日本人自称是吴泰伯之后不同,日本人自称泰伯之后,是见于《魏略》,《晋书。东夷传》、《梁书。东夷传》等不同史料之中,并非孤证。
     据传,四川宜宾市《吴氏老族谱》称:古公部落离开豳地之时,泰伯妻戎狄首领之女,有一子名曰"普发",留戎狄之域,普发后裔生息繁衍,分散在蒙古高原与云贵高原。如果这位普法是存在的话,他应该姓姬,他的名字应该是姬普法。这种说法暂且不论,仅仅是《吴氏老族谱》这一说,一般吴氏族谱都说是吴氏某某族谱,某某是地名,或者堂号之名,而不会冠名为《老族谱》,所以这本族谱的存在与否都难以保证,更别谈其可靠可信的程度。
    不过,《元和姓纂》记载:泰伯生突,突生毛及偃,居于戎,世为晋卿。这里的泰伯与吴泰伯毫无关系,这里的泰伯是约公元前700年的东周时期的人士,与公元前1200年前的商末时期的吴泰伯仅仅是名字相同而己。
    也有族谱记载夫差后裔在夫差失国之后北上,成为塞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以及林海雪原中的农耕民族。这种可能性也并非没有,因为吴国王室与齐国公主有通婚,史书记载吴王阖闾的太子波与齐王之女成婚。所以吴国亡国之后,吴国王室成员向北而去,到齐国,是到外婆家里去,情理之中,而向南则是敌国越国,比较困难。向北而去的吴国王室,在齐国也会受到排挤,因为毕竟吴王夫差与齐国有过战争,曾在艾陵之战,消灭十万齐国军队,齐人之中,估计家家有人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所以这批吴国王室后裔,又不得不再向北迁,有的到达齐国与燕国交界的古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地区,这个地区因常常有水患而少有人居住,这个地区,在古代虽然生存比较困难,但对于吴国王室成员来说,毕竟是一个不再受排挤的地方,这个地方即是后来的河北沧州吴桥,在渤海之滨,所以吴氏后裔有自称是渤海吴氏,这批渤海吴氏,有的返回长江黄河流域,出现诸如卫国的吴起,楚地的吴广,等等吴氏人物。有的则继续北迁,直到塞外水草丰盛之地,成为游牧民族,这批吴国王室成员成为游牧民族之祖。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街道花园弄的吴展明宗亲认为,天方夜谭的荒谬之说,不可载入族谱这部圣物之中,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血缘世系和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图籍,它是一个家族的“信史”,一个家族的“实录”,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典”和“圣物”,将那些非驴非马而又是颠倒了历史的东西,硬塞进族谱这种“圣物”之中,既误导了族人,又失去了族谱“信史”、“实录”、“圣物”的严肃性和科学牲。吴氏家谱实质上就是编辑《泰伯吴氏族谱》。如果只要见到“吴”字,就统统收入《统谱》之中,这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如果以进入统谱为准,如果那位留在豳地的姬普法是蒙古高原民族之祖,如果夫差后裔是蒙古高原民族之祖,这三者只要其中一个成立,那么,本文开始的这位Shabir Beg先生,来到泰伯故里无锡,也确实是一次寻根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36 , Processed in 0.1678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