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德 与 中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4: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16-5-8 19:31 编辑

至德 与 中庸
----- 仲雍公 至德也哉(中庸之道为中用妙用之道 乃至德之道 至德中庸之经 实为妙法丽华之经 妙法生花之经)

吴鸣镝

       对于“中庸”一词,因为“庸”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境不佳,比如平庸、昏庸、庸才、庸官、庸医、庸俗,庸腐、庸人自扰、庸庸碌碌而碌碌无为、从而一般人认为中庸的意思是平庸、 迂腐、不高明、老好人、不得罪人的意思,因此对中庸之道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然而在古代,中庸二字表示的是中用,中用的标准是致和,即中用又致和,可谓之妙用。中用就是有用,有效果,效果很好,致和就是大家满意,皆大欢喜。可见中庸之意,是“效果很好, 皆大欢喜”之意。以前德国有一个电影《古堡幽灵》,里面有一个重复了好几次的台词“主要是看效果”。实际上这句台词就准确地解释了“中庸”二字 ---- 有用,中用,不是不中用,不 是出不了效果,是能出成果。而能出成果的内容之一是没有人不愉快,是大家都愉快,也就是皆大欢喜,不闹矛盾。如果所做所为所用的方法引起了矛盾,造成某些人不愉快不高兴,这不叫 做有办法,不叫做中用,只能说这个办法不中用,不合中庸之道,不是儒家所推崇的做法。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个办法和做法有没有效果,是看是不是大家都高兴。这里面确实是有老好人不得罪人的意味,但也不是这么简单。其中的含意有适度、温和、有节、稳健。但决不是迂 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
       因为不得罪人是致和之意,但是"和"是一个重要目的,而不是唯一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有效果,有成果,能解决问题,是有用,是中用,而不是不解决问题,不是无为,不是庸庸碌碌 与碌碌无为。即能致和,不得罪人,又能解决问题,这才是高水平,这才是中庸之道,中用之道。中庸之道实为中用妙用之道,是开花结果之道。
       可见,中庸之道,首先讲的是效果预测问题,而后是讲究采摘果实之道,是中不中用的问题,起码是实用之道 即实用主义,讲究成果与实际效果,而不是只讲究理想主义与理想情怀,不是只 仅仅讲究情理与道理。所以,中庸之道是制宜之道,宜是合适的意思,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即有用又致和,是适宜之举,即中庸之道。如果只讲理想情怀、或者只讲物质成果, 那都是偏激之道,不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不偏不倚不偏激,才是中庸之道。
       吴氏宗亲都知道,儒家经典《论语》的第八章是“泰伯”,称之为〈论语泰伯第八〉,这一篇提出了吴氏宗亲都熟悉的“泰伯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可谓至德”。《论语》里提出吴泰伯 的侄子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而服侍于殷”也是至德。而在《论语》第六篇“雍也”之中,提出“中庸就是至德”。《论语 雍也 第六》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 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论语这一篇所提到的“雍也”,指的是冉雍这个人,冉姓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的幼子、周武王的同父同母的幼弟冉季载,在 这一篇里,孔子还提出一个有趣的看法,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恶棍能够生存,那是出于偶然而己,是小概率事件 ,呵呵,这应该是孔子在咒骂人,在调侃恶棍。同时,孔子认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天生有材必有用。嘉乐君子 ,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意思是吉人天象,自天佑之,一点也不是偶然的侥幸的。)
       由于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最优秀的处世方法,是至德,是人生的大道,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是事业成功、生活愉快与身心健康的根本理论 。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而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中,四书之一就是《中庸》,据介绍,《中庸》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孔伋(子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西汉学者戴圣对中庸非常重视,称为《小戴礼记》,《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宋朝的儒 学家将《小戴礼记》(即后世通见的礼记)第五十二卷中庸第三十一《中庸》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儒家认为,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专讲“中庸之道”的《中庸》,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共三十三章,里面出现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惯用语,比如“至态无息”"反求诸己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射箭有点象君子之道,如果事情没办到没办成,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智、仁、勇”三达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可见,泰伯尊贤让贤,按儒家标准,实为义举),“己而不愿,勿施于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等等。
       在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最优秀的处世方法)之中,儒家认为,德的基本要求是观察问题非常敏锐,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君子之道。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在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最优秀的处世方法)之中,儒家认为,“行”是最终的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是“自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 我教育、自我完善,自助者天助)
       在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最优秀的处世方法)之中,儒家认为,“诚”是世界的本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至诚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可见,人若至诚,则天人合一,与天地同参,人道与天道相合。因为至诚,所以尽性(至诚尽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讲究尽性、尽情、尽兴,同时在“尽”之中,有修而正之,这就是“教“的内容,是修道的内容。所修之道,是随时随地都与人与物相伴随的固有本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能循其固有本性,即是修道,即是中庸,即是至德。厚德而载物,中和育万物。
       同时,在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最优秀的处世方法)之中,儒家认为,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如果一个人存有恶意,没有善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身体的不诚恳,是对自己的身家性命的不 负责任。儒家在此推崇善意。
       另外,在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最优秀的处世方法)之中,还需要敬鬼神(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因为鬼者归也,回归之意。归宿之意,任何事物都将回归自然与本初原始,鬼神,是天 地之功用,是造化之足迹。比如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就是鬼神存在的证明。天地的造化无处不在。鬼神也充满在我们的周围。所谓的头顶三尺有神灵,所以人需要敬畏,需要慎独 ,需要祭祀之礼,以斋戒净心与吉盛威仪,来奉承祭祀鬼神。这也是中庸至德的内容之一。
       总之,做为最优秀的处世方法的中庸之道(至德大道,妙用之道),决不是平庸,迂腐、老好人、走中间路线、缺乏个性,不思进取。而是中用,是稳健、是志在必得,势在必得之道、之术、之立场。j  卓有成效再加皆大欢喜之道---至德之道。
       由此看来,泰伯是至德,文王是至德,泰伯之二弟、文王之二伯父 仲雍,也是至德。这不仅仅是因为仲雍二字与中庸二字的发音相近,而是仲雍的行为品质符合至德中庸的标准。
       吴氏的传世始祖仲雍,做为泰伯的二弟,本来是没有王位继承权,仲雍随泰伯奔荆适越,并非让王。但仲雍的作为(随兄而行,建立国家、励精图治、句吴从而得以立世而万代传),即卓有 成效,又皆大欢喜的中用妙用之道,不仅父王古公亶父喜,而且兄长泰伯喜,幼弟季历喜,仲雍自己也得喜(得王位),可谓皆大欢喜。这即是中用,这即是中庸,这即是至德,这即是最优 秀的处世方法与原则。可见,吴氏先祖仲雍,行中庸之道,是至德之人,也是吴氏族人的榜样。

附:《中庸》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 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 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 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 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 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 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 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 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 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 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今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 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 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 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 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一个人真做到行人所不能行的道德修养 即为大德,自然得到那个爵位,自然财富富有、名扬四海,自然长寿万福,乃至成仙得道。天地生一件事物,会因其材质而培育。深深栽种的直苗直直的培育,横生的斜苗就要覆土盖土让其 得到营养。诗经里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自助而后天助,自然 到到天命,与天感相伸通。
孔子说:人生的成功真没有遗憾的恐怕只有周文王吧!他的父亲王季也是一代圣王,儿子周武王更是顺应民心取得周朝天下!文王美好的德行与志向承其父王传其子嗣。 周武王继承了曾祖父 大王、祖父王季及父亲文王的道德和事业,并发扬光大。戎衣革命,推翻了暴虐的商纣而建立新的天下,在历史上成为一代圣王,贵为一国之君,享有天下财富,子孙繁荣安定。 在周武王没 有革命之前,他的弟弟周公也具备了文王和武王的德行,革命成功后,周公追述研究上古时代及其祖先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用天子之礼制定了周礼。周公之礼是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庶人 、老百姓都必须遵守的规范,用来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比如丧礼。而且规定十分严格,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那么送葬以大夫之礼,但儿子祭拜时必须以士礼。如果父亲是士, 儿子是大夫,那么送葬以士之礼,但儿子祭拜时必须行大夫之礼。一年之期的丧礼,大夫也必须遵循,三年之期的丧礼,天子也必须遵守,所以父母之丧礼,不分贵贱,都是一个孝心的体现 !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 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 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 ;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 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 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 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 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 目标执著追求: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 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 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 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 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 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 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 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 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 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
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
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
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 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 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 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
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 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 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 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5-8 15:04:30 | 只看该作者
至德精神即妙用之道 即中庸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6:47 , Processed in 0.1999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