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德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2: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洪激

       三千多年前,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泰伯三让王位于幼弟季历,奔赴荆蛮之地的江南(今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建立句(句,音g u读勾)吴国。他带领吴地人民开疆拓土,兴修水利,改革耕作,易俗移风,把落后的荆蛮变成了富庶的江南。几百年后,孔子在参拜鲁庙,瞻仰周公,聆听韶乐时,感慨不已,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也把吴泰伯称为天下第一世家。自此,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伟绩丰功为后世敬仰。
      吴希民博士的这部《至德论》,就是论述泰伯的至德精神的专著。什么是泰伯精神?什么是至德学说?他首次提出并概括为谦让开拓四个字。所谓谦让,就是谦和礼让;所谓开拓,就是开发拓展。内容博大,底蕴深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原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主任、研究邓小平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冷溶同志,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赞希民同志可谓是个儒商,不仅生意做得好,而且做学问也很讲究。这是一项大的开拓性工作,思考得很深入、很系统,并说出了其内在的关系,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很不简单的。
      
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将文化提高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文化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何谓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对行为取向、行动智慧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硬实力的驱动力。如果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诸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大规模发展,工业革命渐次升级,国家财富大量积累,其巨大的驱动力是什么?首先是这些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实现的变革。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他们从神权观念和对神的依赖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人的精神能量、价值和潜力,体悟到人的精神思辨能量的重要性,并把这种精神转化成巨大的实践能力与对实践结果的追求。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获得的优势无形文化软实力,带来了西方在近、现代的强大。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中国要复兴,要强大,更需要强大的综合性的无形文化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周易》的易学,老子的法(辩证法)学,孔子的儒学,以及至高无上的泰伯的德学。这些学派的精华构成了中华文化无形实力的支柱。尤其是目前尚未广为人识的泰伯公谦让开拓的至德学说,更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精华,它将引领各种文化无形实力的现代化升级,不仅在中国的崛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的和平合作发展中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在辉煌的过去基础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希民同志的这部著作,就是从世界角度,从软实力的高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的实质,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与国际多重文化的关系,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列举了大量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宗教、法律等诸方面的实例,论证了以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为代表的软实力,可以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硬实力,诸如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等,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创造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氛围,构建思想基础,凝聚民族力量,促进和平发展等。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可以满足我国和世界,特别是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可以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挥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愉悦人的独特功能,构建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作者目光敏锐,笔力深邃,论述精辟,论证翔实。充分彰显了至德学说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特有的文化积淀、精神底蕴,展示了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的无穷魅力。作为炎黄子孙,尤其是至德后裔,我们要了解自己祖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辉精神。要真正读懂这部著作,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至德学说是一切学说的母本,既有道德伦理规范,又有教育审美功能。读之、思之、行之、用之。
      应该说,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物质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巨大的毁损和坍塌,人类在抵达理想的大同世界途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困惑和迷惘。我们的至德文化和至德精神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一些矛盾和危机,把人类从精神的痛楚中解脱出来,从而提升国家和世界软实力的作用,推动我国和世界硬实力的飞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开拓一片新天地。
是为序。

                                                   20085月于台北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新闻出版副编审、《世界至德文化研究》杂志主编)



把握至德精神主流推动至德学说发展
——
冷溶同志谈《至德论》

    2005417日晚上,本书作者吴希民博士和邓中好博士拜会原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主任、研究邓小平专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冷溶同志。在邓中好博士汇报该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调查》后,冷院长问:吴希民博士有什么话要说吗?
    吴希民博士便将计划撰写的《至德论》构思作了简单的汇报,并有重点地将重要的章节、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作了陈述。
    冷院长非常认真地听,不时地点头称赞。
    邓中好博士插话:从来未听吴总谈过这方面的话题。
    赵老师(在坐的冷院长夫人)也说:希民同志思考的问题比较深刻。
    冷院长说:吴希民可谓是个儒商,不仅生意做得好,而且做学问也很讲究。从你今天谈的内容来看,你正在做一项大的开拓工作。
    吴希民博士插话:2001年我就提出了至德精神的学说。
    冷院长:这很有意义。听了你的介绍,使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宋朝的朱熹(1130—1200);另一个是欧洲中世纪大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朱熹作为大学者,他将周敦颐,两程的理学推到了顶峰,把儒家学说具体化到各项工作中去,他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精舍,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亦官亦教,因为他有地位,有能力和资源,所以才能使他的学说深入研究和推广开来,
为儒家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欧洲大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中世纪欧洲笼罩在封建神学的黑暗统治下,能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观点和知识,对基督教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为近代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使欧洲的文明进入了新的纪元。
    现在吴希民同志的研究,能独立自主地提出了至德精神,并且概括为谦让、开拓,有很深刻的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参与国际文明的交汇,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冷战结束后,宗教势力抬头,各种宗教都在积极活动,争夺地盘。东欧的瓦解,各阵线的失控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给全世界造成极大的不安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争,但小国之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目前来看,二十一世纪的冲突,是宗教文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其实是文明、文化的因素,直接影响整个政治格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根源都是从经济基础来找原因。今天的文化更加趋向于独立,各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语言、历史、区域等因素都交织在一起,显示出文明的冲突。
    在解释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等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观点:
    ①南北矛盾(这是从经济强弱上来找原因,南方表示经济落后)。
    ②文明冲突(这就是从文化层面来找原因)。
    世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丰富、经济高度发展,相当部分研究是讲经济和文化相结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主流倾向。
    吴希民同志谈及的东方文化战略及至德精神,这是相当有意义的。东方文化要强盛起来,从哪里去寻找论据呢?吴希民同志提出的至德精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这是有特殊意义的。要使东方文化发展起来,弘扬起来,不仅中国的各阶层能接受,在国际上也能被认同。我们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对人类曾经做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虽然历史发生一些变化,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朝前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必将会更加强大和富足。
    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跟现在的文明是不一样的,意识形态讲的有政治倾向,各个阶级有各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们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意识形态存在,这些意识形态可以是对立的,也可以是兼容的。但文明或文化是可以兼容的,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载体之中,它是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表现,可以渗透到方方面面中去,它可以让整个国家各阶层的人所接受,又能规范人们的行动,因此,可以说文化程度、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尺度。
    吴希民将至德精神总结为谦让开拓,并且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参加世界文明的竞争,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思考得很深入、很系统,并还说出其内在的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很不简单的。
    毛泽东同志在战争的间隙到寻乌进行社会调查,工作做得非常深入。这个小镇有二万多人,毛主席把这二万人进行排队,把各阶层的民主情况摸透,在市民中将职务、待遇和思想都分析得相当透彻。
    希民同志确实学到不少毛主席的工作方法,多深入调查研究,多读书,结合当前实际做工作,有的放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下面有几点建议提给你们参考:
    ①要树立至德精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考虑到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国际、国内将来的影响。因此,我建议将至德精神与儒家学说联系起来思考,借助儒家的影响力来推动至德学说的发展。
    ②要把握主流,这个主流就是全中华民族都能接受的文明思想——至德精神,结合时代精神,好好作文章,这样肯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和进展的。
    ③我建议将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有限公司的宗亲二字改为至德文化,这样面就会宽。可以作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而宗族、宗亲好像就是至德的几个乃到十几个姓氏的事情,这样不利于发动大家和动员全民族力量。
    ④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这么伟大,主要就是毛泽东同志认真读书,大搞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国的事情,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所以收效非常显著。你搞至德文化,提出了确立至德精神,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思想结合,与国内国际的形势结合起来,争取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宽容、兼容、博取众长,加强自己,形成一家之言,统揽全局,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好。
    ⑤刚才希民同志谈到的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与联合国宪章的和平与发展宗旨相结合,这是非常好的想法,因为谦让意味着和平,开拓展示出发展,这种千载难逢的吻合,使至德精神的光芒四射,充分显示出至德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强盛的生命力!
    最后,冷溶院长提出,根据研究,成熟的先进国家的社会结构,有三大特征: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二、健全的法律体制;三、共同的主流文化、文明。
    吴希民博士:谢谢冷院长的指教,等我文章写出后,请冷院长给予指导。
    冷院长: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3:34 | 只看该作者
至德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恒定状态



张清智







      由吴希民先生发起和创导的至德文化,解决了人类社会最后归宿的观念形态,所谓人类社会的最后归宿,就是人类社会的恒定状态,也叫大同世界,或者叫共产主义。人类社会进入恒定状态,其社会形态则是以至德文化的观念形态,并体现出由此相对应的社会形态。



      何为至德文化?就是吴希民先生在以吴家宗祖泰伯公辞让王位的高尚情操,并带领人们开田治水,被孔子誉为“至德无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创出一套至德文化体系。这一体系的支点,他概括为“谦让、开拓”。这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它的意义、内涵、作用并非简单,它把人类社会的进入恒定状态的社会形态给抽象出来了。



      我曾煞费苦心地研究整个世界文化,从人的本质的最源头去揭示构成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原动力,最后,得出人有两大欲望,即精神欲望与物质欲望,从而提出“让”是人的精神欲望,“抢”是人的物质欲望,“让”是善的本质,“抢”是恶的本质,人的两面性即善与恶是由人的两个欲望所决定的,黑格尔与恩格斯都认为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此,东方文化是以善为本质,以让为社会形态的



观念形态。东方强调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西方文化是以恶为本质,以抢为社会形态的观念形态,西方强调要用狐狸的思维,狮子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可以损人利己。最后我得出了东方文化是社会安定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桎梏,西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然而这对矛盾构成体,我只是提出了它们的对立状态,而没有提出它们的统一状态。



      在用一个字囊括东西方文化的形态时,即东方文化用让或者善,西方文化用抢或恶来表述时,在揭示东西方文化本质时是十分准确的,同样也只是揭示出了它们的对立状态,而未有找到它们之间的统一状态。



      最后我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东西方文化必须要统一,便强调了东方文化精神能量守恒十五字和西方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必须融为一体。虽然是正确的,但这里有模糊的概念,其界定还是过于宽,东方文化的精神能量守恒十五字是具体的,是清楚的,而西方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是模糊的。西方有哪些机制,在哪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的层面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模糊的,而至德文化的“



谦让”与“开拓”则非常准确地解决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东方文化的让,这是人的本质需要,西方文化的抢,也是人的本质需要,这两者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这就像正电和负电一样,是对立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不可调和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对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能够统一的,也就是必须要调合要统一,“让”可以让人和睦,却容易使人们停滞,而影响发展,“抢”容易使人能够创造财富,却容易破坏人与人的和睦。



在此,“谦让”与“开拓”便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了。谦让是东方文化,开拓是西方文化,把这两者揉在一起,也就是在谦让中进行开拓,便解决了东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停滞的矛盾,在开拓中谦让,便解决了西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恶的抢的社会形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恰当、最准确、最精彩、最完美、最科学的浓缩与定位。是解决人类社会本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是解开人类社会一切矛盾的钥匙。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一切方面一切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全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的多元化,在此便得到了解决;人类社会的政治多元化,在此也







同样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在此也将会走向一极。世界将走向统一,各个领域不同层面,都将要统一,其统一的支点,便在于此。



      比如一个家庭,在兄弟之间分家时,往往闹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大家都相争东西,假若兄弟间都让,想把少的、差的东西留给自己,把好的、多的东西让给别人,那么这个家分的便是和和睦睦,在未来的交往中依旧是很和睦,虽然分到的是最差的,但它不决定自己未来的发展,决定自己未来的是开拓。通过自己去开拓,依旧能创造出新的财富。



      家庭是这样,一个单位、一个政府、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等一切领域的不同层面,都有与之相应的联系,假若要用谦让与开拓,那么整个世界的每个领域,每个领域的一切层面,都是和谐的,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争斗,单位与单位之间就不会有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会有战争。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为什么没有发生战争,这是中国谦让的结果;中东为什么老是战争不断,这是因为都没有谦让的结果。谦让,是世界和谐的需要,社会和谐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矛盾,是因为没有让,单位与单位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有矛盾,为什么有战争,也是因为没有让。让是一种美德,它不是纯精神的,它是在物质基础上的,它所让的是一种物质。但这并不表明不要物质,更不是一种懒惰,它是一种牺牲精神,但在财富的创造上,依旧是积极的,也就是去开拓,在开拓中创造财富,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谦让,满足人的精神欲望,开拓,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这样就满足了人的本质中的两大欲望,便达到了精神和物质的能量守恒。用争的时间和精力,去用在进行开拓上,则要比抢来的不知要多多少倍。其自己心理安逸的状态,也不知要比抢来的要多多少倍。而那些通过不正常的手段,不正常的渠道得来的财富,虽然满足了物质欲望,但却丢掉了人的精神欲望,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



       我提出的八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存在的统一,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统一,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统一,世界各大宗教的统一等等,其归宿点和统一的支点,也在于此,每一个统一都可以用这四个字去概括。



        比如:精神和物质,它是要统一的,比如一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其根本支点就是谦让、开拓,他的让,得到了别人的尊重,这便满足了他的精神欲望,他的开拓,满足了他的物质欲望。同样,他的物质条件的优越,得到了别人的羡慕,反过来又满足了他的精神欲望。否则,假如只有谦让而无开拓,虽然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人,但由于他不能开拓,没有创造财富,便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别人虽认为他是好人,但却认为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甚至是一个傻子的感觉,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因此,谦让与开拓,才是解决人的本质需要的良方和钥匙。



        再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对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其解决的办法是用对立的方法,即用推翻的方法,也就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用革命的暴力的形式,一百五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只能使社会产生动乱和破坏,最后也不能消灭资产阶级。当今的世界,这对矛盾体怎样统一呢?那就是用谦让开拓来解决。要把工人的工资待遇、福利奖金、



养老保险等等的矛盾给以解决,资本家也就是现在的老板,必须要从自己的资产中拨出相当数量的资金,这就要谦让。不能谦让的人,便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满足工人的需求,满足不了工人的需求,工人就会有斗争,有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不能统一,社会就会混乱,所以,只有谦让才能达到这一矛盾的统一。开拓是指在老板对工人谦让的前提下,满足工人的需求,工人便积极主动地去工



作,去创造财富,工人这种开拓的精神,是在谦让的前提下产生的效应。同样,工人开拓和创造了新的财富,工人也有一个谦让的问题,也就是不为新的财富而动心,不去伸手要财产,而是由老板主动给工人进行工资等各种待遇调节。同样,老板本身除了谦让,也有一个开拓创新的问题,因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思路都是靠老板决定的,没有新的思路去开拓,企业也不会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开拓也需



要工人们给老板出主意。这样,无论是工人还是老板,都需要谦让和开拓,当这两者都运用谦让和开拓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时,那么这个企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是和谐的,在企业的运转上是有生气的,蓬勃向上的,是能保持活力而又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因此,谦让和开拓便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统一的灵魂。



        由此,我提出的当今世界的八个统一,其统一的归结点及集中表现,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表述,人类社会的和谐,就是精神和物质的能量守恒,而精神和物质的能量守恒的标志,就是谦让与开拓。



        有人说和平与发展,就是谦让与开拓,也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平就是安定,安定就是谦让,开拓就是创造,创造就是发展。这两者就是一种重合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属于东方的,一个是属于西方的。



        在这里,表面上看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不重合的地方,但仔细分析,用和平与发展,便有其不完善性,首先是发展的概念问题,我们说,人们把发展的真正概念给模糊了,开拓是指创造新的物质财富,而发展的定义是指社会从发生到恒定之间的构成过程,它是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纯指创造财富。人类社会达到恒定阶段之后,则完成了发展阶段,但依旧需要创造财富,那时再用发展的概念,则是乱用社会科学的概念。同时,也不能把握人类社会阶段转化的时机,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整合,而用开拓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一个科学概念。



        其次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概念,在当今世界的运用上,人们总认为这是世界上对国家一级的概念使用,它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使用。假如在人与人之间使用和平与发展,人们便会发笑,认为这是用词不当。而谦让与开拓,则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就是在国与国之间使用,也是非常得体的。比如美国与阿拉伯国之间,假若都能够谦让便不会有战争,谦让就是自己首先要退一步,而和平则是不要打,不打则有要求对方不要打的因素,对方要打,自己就还要打,这就不能和平。而谦让则不同,对方打,我则不打,我一直谦让而不打,对方也便没有打的条件,这时和平自然就会出现。因此,就是在国与国之间的概念使用上,用谦让与开拓,要比用和平与发展要准确,要适当,要科学。



        总之,吴希民先生开创的至德文化,并由此集中提出的谦让与开拓,它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中,而得出的指导人类社会进入真正和谐时代的最新的科学理念,只有它,才能使人类社会进入和平的状态,只有它,才是使世界人民享受幸福的根本保证,它是达到人类社会真正精神和物质的能量守恒,也就是进入大同世界。具体来讲,也就是一个家庭和和睦睦、丰衣足食;一个地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整个世界蒸蒸日上、一片祥和,都是这四个字的具体体现。















                                        (本文作者为中国侨联文联主席)











1.东方文化战略与至德精神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境界,自然界、科学界、技术和思想界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由于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均衡定律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先进的进步思想文化和落后的意识形态,始终都是在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需要的。

      美国一位战略学家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冲突不是政治的、经济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必然结果,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接触、磨擦、冲撞以至融合、贯通、兼容达到协调发展。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在冲突中将各种先进的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对人类历史和物质世界有推动力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保留和发展起来,达到意识对物质的推动作用。这个人类大舞台中,各种文化都会在其中进行演出,接受人类的检阅和时间老人的评判。

      为了在这场大竞技中胜出,各种文化都需要迎难而上,面对群众,表现自己,形成地球村里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谁胜谁负,用事实来说话,用对人类的贡献来显示。各种文化的冲突,本质上就是各种文化的竞赛,谁能胜出,就看谁的策略如何,战略战术怎样。各种文化不仅要选好自己的代表队,而且必须有一个策划得非常好的战略构思。本文就是从战略的高度和竞赛代表队的层面来论述东方文化战略与至德精神的作用和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6:1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东方文化战略与至德精神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境界,自然界、科学界、技术和思想界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由于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均衡定律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先进的进步思想文化和落后的意识形态,始终都是在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需要的。
      美国一位战略学家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冲突不是政治的、经济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必然结果,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接触、磨擦、冲撞以至融合、贯通、兼容达到协调发展。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在冲突中将各种先进的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对人类历史和物质世界有推动力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保留和发展起来,达到意识对物质的推动作用。这个人类大舞台中,各种文化都会在其中进行演出,接受人类的检阅和时间老人的评判。
      为了在这场大竞技中胜出,各种文化都需要迎难而上,面对群众,表现自己,形成地球村里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谁胜谁负,用事实来说话,用对人类的贡献来显示。各种文化的冲突,本质上就是各种文化的竞赛,谁能胜出,就看谁的策略如何,战略战术怎样。各种文化不仅要选好自己的代表队,而且必须有一个策划得非常好的战略构思。本文就是从战略的高度和竞赛代表队的层面来论述东方文化战略与至德精神的作用和关系。

一、 至德精神的实质

     至德精神是泰伯公在三千二百年前创立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的本质是“谦让、开拓”。具体来讲就是:谦和、礼让、开发、拓展。
     谦和。就是说,要谦虚、要中和、要虚心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只有谦虚,才能有巨大的胸怀,才能虚怀若谷,有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包容心,善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这样才能达到和平。一个人的修养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走到一起,只要谦虚,本着一种与人为善,多向对方学习,就可以消除很多隔阂,除去很多纷争,从而达到以和为贵,这是做人的第一步,也是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
     礼让。让是要讲原则的,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让,让必须是以礼相让,在礼的基础上的让就能平衡各种关系。礼就是理,有理又有礼的让是一种高尚文化的让,这种让能起到良性循环。大家都在和平与公理的基础上让与取,这样不仅公平而且公正。这是人类大同境界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对那种无理争拗,巧取豪夺行为莫大的讽刺,为人类去邪存正,去恶扬善,给全人类带来福音。
     开发。就是说,这本来是一片处女地,或是一座文化的沙漠,你首先进去了,开垦了处女地,开垦出了一片绿洲,这就是开发。泰伯公三让天下,到江南处女地,断发文身,定居梅里,开掘伯渎河,使江南成为鱼米之乡,使梅里成为江南第一古镇,这种开发的精神可谓大矣!
     拓展。拓展就是在开发的基础上,将事业做强做大,使事物发展起来,泰伯公三让王位,这一重大举措,使泰伯事业得到远大的拓展。即:让出了周朝八百年的铁统江山;开拓出了万古江南、闻名世界的鱼米之乡;同时更重要的是创立了世界公认的至德精神,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世界精神财富。

二、 至德精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至德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华夏大地自黄创建华夏文化以来的产物,是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民政治的结晶。至德文化的创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事业传承的可靠性。
     至德精神创立以前,我们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就已经建立了姬水文明,有了朴素的辩证和唯物传说,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后稷播种五谷,教人稼穑等,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给后人巨大的启迪。三千二百多年前,古公父在歧山沿袭了黄帝姬姓的衣钵,使炎黄文化发扬光大,创立了西歧文明。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西周泰伯公作为长子嫡孙,他“志异征殊”,三次让贤于季历,以
遂父志,浩光盈天,功盖乾坤。几百年后,孔夫子参拜鲁庙,瞻仰周公,聆听韶乐,感慨不已。特别是在全面研究了泰伯公三让天下的历史及伟大作用后,非常感叹,称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德可配天,至高无上,泽及万代,光前耀后,真是厚德载物也!由于周武王将泰伯传人周章加封于吴,孔子的总结和归纳,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天下第一世家
中的记载,泰伯公创立的至德精神已经日臻完善,得到了思想、政治、文化界的公认。儒家将至德精神作为核心,道家将至德精神作为准则,法家则将至德精神
作为“天道”、“人事”的首要和必须达到的基础。三派九流尽管各有说法,自成宗旨,但往往离不开“德”字。德作为人伦至理,已经列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溶入了华夏千秋万代的血液之中,在各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世道沧桑,人文前进,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和近代中,至德精神作为儒家的核心,以“仁”的面目出现,贯穿于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各朝各代都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始终对至德精神丝毫没有动摇。
      五四运动将封建的糟粕荡涤,却显示了至德精神的伟大,其实质就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民主共和,与时俱进。早年,孙中山的驱除鞑虏,建立共和,强调“三民主义”时,就力主选贤任能,从自身做起,为了民族,为了革命,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临时大总统。毛泽东作为中国的先进代表,吸收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今朝的风流人物。伟人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老一辈革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付诸实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些伟人都实践着伟大的至德精神,使至德精神在新形势下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
       在国际生活中,至德精神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三德至德堂到今年的8月22日成立125周年,这是在一个才建立200多周年的国度里,至德文化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25周年,真是伟大啊!1956年,我们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遵照毛主席的批示,在印尼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作为世界各国互相交往的准则,列入联合国宪章,这是至德精神谦和、礼让的体现,是至德精神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总部设在香港的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成立四十多年来,已经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分会,新加坡延陵总会成立了七十六周年。至德精神在五大洲影响非凡,这是至德宗亲为了弘扬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谦和礼让,开发拓展的结果,并且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又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2002年4月14日新加坡延陵总会成立七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上褒奖至德宗亲时说,至德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着优良的传统,华侨华人在初来乍到星岛时,能很好地同当地人民和平共处,融入岛国,体现了谦让精神。宗亲们能身在异地,志在开拓为星岛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吴总理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心声。他功名显赫,政绩彪炳,意诚行笃,本身就是一个执行至德精神的典范。在我国现代建设中,党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号召,并且在各项工作中都贯穿着这个德,首先就是讲道德、讲理想、讲团结、讲进步。领导干部要用正确的政治路线来领导,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引,反腐倡廉,选贤任能。在经济上,“发展就是硬道理”,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将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充分体现了至德精神的实质。
     (三)、至德精神在过去是根正苗红,在现在是得道多助,不断拓展。将来将是怎么样?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至德精神作为东方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为全人类的宝贵的财富,她将越来越彰显出其巨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发挥着其指导作用。作为一面旗帜,我们不仅要自发地来维护至德精神,并且要自觉地去挖掘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至德文化潜质,不断地同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人类的文明更理智些、更透明些、更科学些,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四)、至德精神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产。至德精神作为一种进步的文化,她从过去、现在和将来来分析,实践证明是具有非常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产,而且是全人类的财产,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当然我们说至德精神是一面旗帜,至德文化是全人类的财富,这不能由我们自己来说,必须得到世界的公认!尤其是我们——黄帝的嫡系,泰伯公的后裔,更应严格的要求,实事求是,既不能随意埋没,偷懒懈怠,将玉石当成凡土,将金枝玉叶视为平常,也不能随意拔高,不顾事实的乱套胡编,令人反感。我们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科学,用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去评判功过是非。我们要用至德精神来研究至德,用人类的最高利益来评判人类的思想文化。凡是符合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的、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对地球村有利的,我们都
要拥护,都要学习,都要坚持。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至德精神与其他精神财富的关系,至德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东方文化战略与其他文化战略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至德人要学习周恩来总理那种平等对人,礼貌待客,不卑不亢,胸襟开阔,宽容大度的大家风范,维护基本人权。我们在
困难的时候、在贫穷的时候是这样,我们发达了,腾飞了,国家发展了、富强了,更要这样。因此,至德人首先必须做研究至德文化的表率,做实践至德精神的表率,在全球化进程中,当好排头兵,好小学生,当好服务员。这样才能不辜负黄帝轩辕祖宗的重托,不辜负泰伯公大让大取、谦让开拓,不断拼搏进取的宏图大略。

三、 至德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至德精神是至德文化的核心,谦让开拓是至德精神的精髓。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都先后登场,指导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左右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政治的变化,这些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政治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延伸,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正是所谓“各领风骚几百年”的道理。但是,作为永恒的真理,自黄帝创立,经过泰伯公的实践与总结形成的至德文化,她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在无数的思想理论中经受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真是“伏久者飞必高”。作为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磨练,反映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必将以一种非常明晰,能溶合古今中外,不仅受到中华民族的实践,而且为全人类所公认的一种文化,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
      在中国,至德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可以说非常密切,不可分割。
      首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夫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距离泰伯公七百一十多年后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大家,他周游列国,编改《春秋》,提出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其中“仁、义、礼、智、信”的仁,讲的是兴仁政、反对苛政霸道。这种思想后来在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时开始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孔夫子所灌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以及“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封建伦理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措施,对维护封建统治,皇权神授的封建宗法制度起到了支柱的作用。孔夫子对至德文化的贡献,最重要的有二点:①孔子对泰伯公的“三让”举措,做了高度概括和无以复加的肯定,称之为“至高无上道德”。这是孔夫子的伟大功勋,特别是出自“至圣”孔圣人之口,更是令人钦佩和眼光独到。②孔夫子将至德精神概括为举仁政行王道,把至德精神运用到其理论核心中,著书立说,布教传道。按照仁政、王道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来修改史书,重订鲁书《春秋》。他不仅积极贯彻,而且身体力行。他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在宣传至德精神,行仁政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例如他在《论语•德化》中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次是道家文化与至德精神的关系。距泰伯公之后的春秋末年,道家的创始人李聃,又号老子。他在周朝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否定神造世界。道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事物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在政治理念上,他崇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政治中提倡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这是至德精神的本质特征在道家理论中的真实体现。谦虚礼让,才能达到不争,不是不要竞争,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泰伯公讲礼让,并不是无休止的让,而是在西歧将政权让给季历公,自己却带领仲雍公另辟江南,进行开拓,锐意进取!这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可以说,老子的道家学说,对理解至德精神的本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具有非常积极的思想概括,成就了朴素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再次是法家文化与至德精神的关系。法家的创始人是墨翟(约前480—前420),他的天志说是在西周传统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其内容有尚贤、尚同、兼爱等。在学习周朝的思想中,他说:“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韶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折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墨子•尚贤》中墨子用尧舜禹汤文武的前代思想文化精华,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的法家学说,其学说经帝王之师荀子以及其弟子李斯、韩非子等人的积极推行和充实,形成了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法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当然会同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但是作为一种匡世济民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她的“法后王”思想,创新思想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有作为、勇于进取的贤人君子启迪激励,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法家思想的起源,她所崇尚的道德和法治,同至德精神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是法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所以,自从孔圣人提出“至德”理论以后,大家都自觉地服务和服从于这种精神,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财富。三千多年来,不管各种流派,各种思想怎样斗争,但对于至德精神却是异口同声的认同。至德精神的博大精深,决定了至德文化的伟大恢宏。因此,至德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
四、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文化

     (一)、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为犹太人耶稣所创立。耶酥生于公元前约814年,他不满当权奴隶主的残暴行为,宣传平等,鼓吹博爱,希望减轻人民的痛苦,为犹太祭师和统治阶级所忌,约在公元28年至37年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去世后没多久,这种新宗教信徒就遍布地中海沿岸,绝大部分是被压迫的奴隶和穷人。这种反映当时劳动者和受苦者对社会平等追求的最初的基督教,叫做“原始基督教”,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最初很仇视这种被压迫者的宗教,用各种恐怖、残忍的手段来屠杀、迫害教徒。后来见屠杀政策没有效果,就进而利用它来麻醉人民,使人民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幸福幻想,想把基督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工具。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形成了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地宗主教为首的两个中心。公元1054年,东西两教会正式分裂,西方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叫希腊正教。到了中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着本身的发展,要求宗教改革。十六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喀尔文等相继起来暴露教会的阴暗面,新教派纷纷建立起来,从此,罗马教会分成新教和旧教两派。现在基督教一般是指新教(耶稣教),以与旧教(天主教)区别。伟大的耶稣创造了基督教,在人类的历史上起到非凡的作用,他强调公正、仁爱和尽责,他强调人除了敬爱和礼奉上帝以外,最高职责就是爱人如己。他喜欢花,喜欢儿童,喜欢人类的友谊,为家庭成员负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基督教文明。
     (二)、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他在公元570年左右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他出身于一个相当富有的定居阿拉伯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诞生时去世了,穆罕默德由他的伯父抚养成人。这种宗教以安拉“真主”为主神。麦加城有一个圣堂,阿拉伯全境的人都来朝拜。穆罕默德从来不自称是神,他是神派他来宣示上帝旨意的,是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使者,神通过他对世人讲话
。他逝世后,他的很多讲话和记录被收集成册,叫做《可兰经》,是穆斯林的圣经。《可兰经》所载的教义有:①一神教,坚持最严格的一神论,只有一个神就是安拉,神是全能的,全智的和大慈大悲的,他通过犹太人的先知,以后通过耶稣,最后通过穆罕默德启迪他人。②来世。灵魂不死是肯定的。③道德。道德是受重视的,他同耶稣都提出一些适用于全人类的道德戒律,尤其强调宽恕伤害他的人而不报复这一义理上,特别禁止饮酒。④礼拜。关于某些礼拜的仪式是规定要遵守的,如背诵信条,个人祈祷一日五次,公共祈祷于周五举行,每年斋月期间日出到日落禁食,施舍贫病,赴麦加朝圣等。穆罕默德及其信徒们自称他们的宗教为“伊斯兰”,意思是顺从。因此任何自愿顺从真主的旨意者,并且承认穆罕默德是代表真主的最后和最大的使者,就成为一个穆斯林,一个伊斯兰教徒。
       伊斯兰教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加上阿拉伯的统治者,实行宽容政策,并且给信伊斯兰教的人实际奖励,使之迅速地扩大,由于他自己固有的知识,加上在世界上学习艺术和科学,以及对宗教的热情和真挚,创造了一种伟大的伊斯兰文明。  
     (三)、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是一个王子。他三十五岁时成为佛陀“大觉者”,真理的教师,创立了一种宗教,叫佛教。佛教的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四圣谛,①生命必然是充满忧愁与痛苦的,②忧愁与痛苦是来自我们的欲望,③烦恼只有通过“涅”才能得到解脱,④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涅解释为宁静,即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只有一个人从自己的心灵中完全消灭掉一切野心,一切恶念,一切逸乐的追求,一切对于来生的欲望,甚至对于今生一切的希求,一切骄傲,一切的愚昧,才能达到涅的境界。所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佛陀的四圣谛和八正道中寓有大智慧,而且的确高尚。他要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基督教徒对涅的感染力很难理解。公元67年,佛教传入了中国,隋唐之际又独创立了中国禅宗,后来在日本,中亚细亚,缅甸,锡兰等地有大的发展,是世界伟大的宗教之一。
     (四)、世界文明史上的文化冲突。世界自从有了宗教,她作为一种力量创造了极其伟大的文化,创立了文明。但是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其文明程度的不平衡引发了很多宗教之间的斗争,产生了战争和冲突。我们进行回顾的有三点:①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基督教自产生以后,特别是经过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胜利,意味着基督教的风俗习惯变成常规,取得了胜利。因此,发动了对异教徒的战争,最后以基督教的胜利告终。②公元十一世纪,基督教徒在圣地争夺“主的坟墓”,发动了掠夺和征服穆斯林的战争(即十字架对新月的长期战争)。从1096—1270年的一百七十四年间,共进行了八次远征。基督教徒在远征中失败了,仅学到了东方人的优雅举止和新式玩具——象棋。③现代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与以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愈来愈明显表现出宗教和文化价值观的较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来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

五、 世界文明的风云际会

      东方文化必然要融入世界的潮流中,要想独立地自我发展是不可能的。由于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融入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历史潮流,这对于我们东方文化是一种挑战,当然也是一种机遇。历史给至德文化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国际舞台,为至德文化更高更强更大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并决心在国际竞技中夺冠!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的结果,在现代社会里面,由于计算机的发明,通讯的发达以及运输的现代化,人类把空间和时间都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跨国公司的渗透等,都使国家之间边界模糊,区域缩小。所以各种文明的接触、磨擦,以及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现实。
      (二)、东方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东方是必由之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一颗耀眼的新星在东方冉冉升起,令世人瞩目。我国的发展需要引进外国的东西、不仅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而且也要走出国门、吸收知识,进行学习。把我们先进的东西,积极向外推介,在推介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
      (三) 、世界文化的冲突,不仅在国外进行,而且在国内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文化的冲突不仅是一个在国外进行的东西,而且由于外面的东西进来了,国内同样面临着各种意识形态、文化导向的冲突,所以要全面提升至德文化的潜质,以应付内外挑战。
      (四)、东方文化应以什么文化来作为代表应对世界各种文明的挑战与合作呢?综上所述,东方的文化战略,应以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来作为旗舰,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组成功能齐全的联合舰队,冲向世界,冲向未来。

六、 东方文化的战略与策略

      (一)、要确定一种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确立至德文化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无稽之谈。从前面分析来看,从至德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是当之无愧的。她逐步取得了世界的认同,而且在近二百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谦让意味和平,开拓展示发展,这与世界战略目标相吻合。
      (二)、这种文化应该是以一种中心文化为内核,并且将其他一同发展起来的文化作为外延,这就是以至德精神为核心的至德文化。
      (三)、东方文化战略目标是和平与发展。因此:①要以德治国,用至德的思想来指导,用符合东方发展的真理来引导实践。自身的经济发达了,政治昌明了,国力提高了,国家的威望才会得到尊重。②在国际上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不干涉别国内政。在国际事务上要平等待人,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维持世界和平,共同发展。③融会贯通,吸收先进的经验。我们要同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进行沟通,以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和考察,将基本内核进行选择,并把至德精神在国际上得到认同融汇起来,形成地球村中全新的品牌文化,形成全新的至德文化思想体系,勇敢地肩负起追求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战略目标的伟大历史使命。真正做到“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荀况语),真正达到至德宏图,龙腾伟业,祖宝惟贤,六合为家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6: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论谦让开拓与和平发展
辨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客观规律所支配,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每一次循环都会随着时间、地点以及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它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上升、发展和扬弃的过程。
      事实上,古希腊哲学的复兴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都证实了这一点。伟大的至德精神,这古老又新鲜的东方文化理论,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她的崛起并走向世界,与联合国宪章和平发展宗旨联系起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决非偶然!
      本文就她们之间的产生、特征以及内在的联系,作些探讨。

谦让开拓

      至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存在三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洗礼,千锤百炼,现在已经勇敢的站出来,走到历史发展的前列。
      一、博大精深的至德精神产生,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
      我们知道早在轩辕黄帝、尧舜时代就有礼让的传说,到了公元前八世纪,西岐的王位继承人泰伯王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系统地创立了至德精神。泰伯王子的实践,包括三让王位,为周武王创立西周王朝,实现周朝八百年铁统江山;开辟万世江南以及创立了伟大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有意识的实施的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泰伯王子创立至德精神后,事隔七百一十年,周礼大家孔子非常积极地学习,大量的吸纳知识,使他成为学富五车的文坛泰斗,成为知识非常渊博的大学问家。他治学严谨,好学多问,入太庙而每事问;齐国闻韶,三个月不知肉味。孔夫子深入学习,志诚行笃,甚得知识真谛。他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赞语及“唐虞之世,选贤任能,天下为公”的颂歌,说明至德精神在其核心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融会贯通到字里行间,并且作为儒家理论的核心内容来继承和发展。自孔子之后,各种学派中虽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己独到的认识,并且在社会观、政治见解以及历史的判断中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征和体系。但对至德精神来讲,儒家的德化、法家的天道、人定胜天,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宋朝的大学问家朱熹说:“鼻祖轩辕、后稷、泰伯、季札,历至唐史臣竞公传至宣成公,此所谓本穷源广,先祖之盛德于无穷也”。宋宰相文天祥谈到泰伯精神时也说:“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从这些大贤们对至德精神的赞美,作为一种精神能融化到各种理论中来,证明她存在是必然的,有其合理性。
     二、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简单可行的实践特征。
     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武帝接受了这一提法。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说对于巩固封建王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封建的经济基础为资本的经济基础所取代,先进的生产力战胜了残旧的生产力,社会形态也发生根本变化。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独立的、和平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条件,儒家学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至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思想,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应运而生。这是时代潮流所注定的,是必然的。
     至德精神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的表现形式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谦让开拓”。我们知道越看似简单,越不简单;越是简单,就越发可行,这正好应了简单才是最好、最真的道理。我们知道,荀子提出“人定胜天”,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都是非常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是恒久不易的真理。所以,至德精神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她有丰富内涵,虽然简单,实属非常了不起。
     至德精神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学说,虽然有孔圣人的赞誉和运用,但并不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胃口,只能束之高阁。作为一种理论,只要正确、有生命力,必然会养精蓄锐,积聚能量,等待时机,然后喷发而出,充分显示自己的真本事和本来面目。伏久者飞必高是也!
     三、至德精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引领着当代伟大时代文明的前进方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运用谦让开拓的精神,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包产到户,实现农村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到工商业的股份制改造、金融业的改革,先走一步的沿海战略,开发大西南、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等强国富民政策,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快速地发展起来。
     我们对外认真地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派出代表团、留学生,认真地、虚心地向国际上先进国家学习,尽量多地吸纳国际上先进的东西,来加强我们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入世贸组织,博鳌论坛,环太平洋经济圈,南南合作,三个世界的论断等都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实践证明,至德精神是指引事业发展的明灯,是拼搏进取的可靠保证,体现了我国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定历史时代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趋势,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诞生,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至德精神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昂首阔步进入国际大家庭,参与全球文明进程的伟大互动,这一非同小可的举措,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性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使命。

和平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圣佛明朗西斯科举行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会议上,中、苏、美、英等五十多个国家签名通过,同年10月24日生效的联合国宪章,共十九章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问题,促进对于全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这样,和平与发展的宗旨就正式地提到联合国的议事日程上来。
     半个世纪以来,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虽然有个别的国家企图操纵联合国,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但是,世界已经进入了新时期,联合国的宪章深入人心,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断加强,个别人想独霸世界的指挥棒不那么灵了,因此,必须按联合国的宪章宗旨和准则办事,这是大势所趋!
     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谈判开始时,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万隆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次会议上所确定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
     二、和平与发展宗旨的提出,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和平与发展的宗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胜利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目的是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反对和压制违反国际准则的法西斯卷土重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联合国宗旨强调,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必须是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以威胁或武力侵略他国,破坏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干涉他国内政;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国际义务;和平共处。由于这个宪章的权威性,世界各国在抵制法西斯力量的死灰复燃,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保护弱小国家,解决派别力量冲突、种族灭绝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以及联合反恐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现实作用。
     联合国宪章中和平与发展的宗旨,对世界的进步和实现永久和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网络社会的崛起,分析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人们生活的场景,由物理和化学时代转变到生物学时代,生物技术革命将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联合国宪章中和平与发展的宗旨,恰恰是对新时代的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将会翻开崭新的一页。
     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阴影仍然存在,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侵略者的希特勒残渣余孽和日本军国主义者,阴魂不散,他们组织了新纳粹主义,为希魔招魂呐喊,企图卷土重来;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极右势力抬头,对二战期间的暴行不仅不低头认罪,相反变本加厉,参拜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企图复辟纳粹和军国主义。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都不能不提高警惕。
     (二)冷战结束后,虽然一个超级大国瓦解了,但另一个超级大国仍然存在。他们挥舞大棒,充当国际宪兵,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用颠覆的手段,排除异己,唯恐天下不乱。小国战争不断,恐怖主义猖獗,宗教冲突,国与国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受到严峻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矛盾加剧,经济侵略的行为时有发生,南北分化越来越厉害,国际间的平等合作受到破坏,贫富差别悬殊,这都是对和平与发展的威胁。
     (四)一些国家无视环境问题,使环境更恶化,大气层遭污染和破坏,冰川融化,争夺资源,也会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
     (五)人权状况堪忧,发展很不平衡,法制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对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两者关系

      和平发展的联合国宗旨与代表东方文化的谦让开拓至德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首先,组织结构上,联合国成立时,我国是创始国之一,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宗旨的形成,必然融合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理念,加入了中华民族东方文化的精华和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其次,在内涵上,谦让开拓与和平发展具有互通性。谦让,就是谦和、礼让。在交往中,我们本着谦虚学习的态度,虚怀若谷,尊重对方,以情感人,以诚动人,对方也会本着谦和的态度对待你,这就是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以谦逊的态度,以学生的身份出现,虚心地向对方学习,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样,别人也会这样地对待你。这种平等的谦虚态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礼貌、道德和修养。纯朴厚道的民风,显示了礼乐之邦的大国风度,国与国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在有争端的时候,用谦虚和礼让的方式处事,首先会减少争端,实现和平。大家都做到这一点,实现和平的希望就会大大加强。
      开拓方面,各国都渴望有和平的环境,才有开拓的可能。动乱破坏性极大,它可以摧毁几千年来积累的财富,可使繁华的都市变成废墟。人们无法信任对方,最终导致世界的恐慌。恶劣的环境,人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社会不安宁,怎么能说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呢?没有开发和拓展,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谈何容易?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人们辛苦地耕耘,不断开拓而形成的。所以,有开拓才会有发展,发展是经过开拓而来的,开拓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希望就有多大。发展是开拓的结果,开拓是发展的必然途径。没有工人的努力工作,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无法提升和发展,社会就很难进步。所以说,至德精神的谦让和开拓与联合国宪章的和平与发展宗旨是有内在必然联系的。
      第三,联合国宪章的和平与发展的宗旨,对谦让与开拓至德精神也会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担负着制定、贯彻、落实联合国宪章的重任和义务,要求我们更要模范地执行联合国宪章,更好地贯彻联合国的决议,自觉地维护联合国的尊严,责任重大,义务繁重,我们要加大自身的建设,加快综合国力的提高,从严从高地要求自己,也促使了我国不断进步。
      我们要自觉地按照联合国宪章,用东方文化的至德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向世界各国学习,同各种文明交流,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催生出全球性的世界文明观念,加速全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率先垂范

       我国在国内致力于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运用至德谦让开拓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4日会见日本工商会议所访华团谈话中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最多的中国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真正大的两个战略问题,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准确把住世界发展的命脉。给我们的决策提供了正确依据。
       江泽民同志1994年11月15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阐述了我国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和主张,指出“和平、稳定、发展、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呼声,这是要求在这个千差万别、变化迭出的世界上提倡兼容而不是排斥,友好相处而不是欺凌对抗,求同存异而不是强加干涉。各国根据平等互利原则,不断加强合作力度与协调,在更大规模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奠定重要的基础。讲话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五项原则建议,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互相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共同繁荣。
       江泽民同志2000年9月6日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在世纪更替,千年交接之际,阐明了中国对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问题时说:各国相互尊重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极为重要;营造共同安全是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可靠前提;推动国际走向多元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共同发展,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的原则……。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
       江泽民同志不仅在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意见,而且在法治与德治相互关系上,也作了精辟的论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江泽民同志以至德精神,谦虚礼让,坚决按照党中央的决议,主动辞去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最高职务,退出决策层,坚决不搞领导干部终身制,真正的做到崇德让贤,这是共产党人大德大量的体现。孔子说,天有道,选贤任能。实践证明,我们国家正在发展中,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有能力稳步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大业。
       胡锦涛同志作为中央第四代领导人,他推行的是我党一贯实行的稳健路线,在力争保证沿着历代领导人所开辟的道路前进时,稳步推进改革。在国内坚持改革开放,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执行和平与发展宗旨,构筑和谐世界。他在2005年4月22日亚非峰会上讲话说:综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一切,为亚非国家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我们共同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使命,共同面临着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课题。为了完成新形式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任务,胡主席提出了在政治上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要促进南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多样化,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在安全上,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维护世界和平。
       胡主席郑重地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为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人民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发动国民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决定将中国的大门打开,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使我们的国家融入世界进程,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的“与时俱进”、胡锦涛的构筑“和谐世界”,都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和平与发展”战略大思维。至德精神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进军世界的文明大家庭,当仁不让地发挥着她应有作用的时候到了!

勇挑重任

       至德精神必将成为贯彻执行联合宪章宗旨的中流砥柱和具体实施的行为准则,东方文化的优秀代表必将升华为世界文明的一支生力军,同世界各种文明融合,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顺应发展的潮流,掌握时代脉博,夯实基础,强国富民,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是走向世界的前提与基础。
       二十五年前,美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科学论断:人类已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第三次浪潮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发生变化,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改变了社会基本节奏,把人们从机器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成了进化的设计者,社会的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标准来衡量。
       事实证明,这个论断和判断是正确的,第三次浪潮的模式、实践经验和结论也是正确的。
       现代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经历了地中海的文明,大西洋的发展,未来的中心将在亚洲,太平洋世纪将要到来。提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将成为东方巨龙。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
       我们不怀疑第四次浪潮的到来,对物理和化学时代转变到生物学时代,生物学技术革命将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及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必须以全新的姿态,用虚心学习的精神来做好我们的工作,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和平统一台湾,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我们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时代,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实践。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历。我们现在的辉煌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要振兴我们的民族精神,要用中华民族先进的思想进行跨越式思维,在第四次浪潮到来之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人类的和平发展铺平道路,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二、掌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全球战略,整合优势资源,是我国走向世界
的宏图伟略。
       从实践看,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同和平发展的联合国宗旨,可以讲是并行不悖的,因为,谦让意味着和平,开拓展示了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乐之邦,讲求信用和诚意,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国家之间互相平等的外交路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我国人民始终站在全世界正义的一边,同同盟国一条战壕,对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在创立联合国宪章时就溶入了至德精神。六十年来,我国都是在模范地执行着联合国决议。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华侨华人经济力量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奇迹的重要标志之一,据估计,大陆以外的华人(包括港台)经济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产值已达1.6万亿美元。有侨领还说过:境外华人华侨已达六千万人,生产总值可与日本国相比。科技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统计,美国著名大学三分之一的物理、机电系主任,美国机械协会一半以上的分会主席,美国最大的电脑企业三分之一的高级工程师都是华人,这些都是谦让开拓精神指引的结果。马来西亚的槟城至德公会,已经存在一百四十多年。美国的至德三德公会也已存在一百二十五周年了。这支民间力量对引导华人华侨,处理好业务关系,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同当地人和平共处,谋求共同发展,达到整合优势资源的极佳效果。
       实践证明,至德精神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已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三、更好地同世界各国长期合作,共存共荣,构建和谐世界。
       我们要用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虚心地向其他国家和人民学习,同各种文明,包括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文明等和平共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要倡导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崇尚礼教。我们要发扬我国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不仅要包容,而且要学习,成就乐也融融的世界和谐氛围。
       历史是前进的、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是东方腾飞的世纪,也是东方的文明放射自己的强烈光芒的世纪,让我们敞开胸襟,昂首阔步,去迎接挑战吧,美好世界永远属于善良友好的世界人民!

第三章 至德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至德精神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代表先进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尚理念的人类思想,对中国以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是和平发展的永恒主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她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深入地把握这个过程,就必须充分地了解至德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在人类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去把握历史的脉搏和必然性,从而有效地研究和解释当时的社会现象。本文重点阐述至德精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及基本的观点,以求在更深的层面得出比较准确的解答。

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一、历史背景
      (一)首先,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炎黄子孙的大一统思想是产生至德精神的背景。
       自从原始社会到商朝末年,中华炎黄民族的历史已经通过传说和初级文字不断地延续下来,社会文明经夏启开始,汤武中兴,到帝辛时代,奴隶社会从繁荣到没落,新兴的封建社会必然要取而代之。
       西周早期,由于后稷和公刘以及古公父的不断努力,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的社会形态的雏型,而且这种形态比起商朝的奴隶社会来讲进步了很多,有本质的差别。泰伯公在古公的影响下,必然具备这种行政治理、经济管理和传承文化的素养,同时也具有新兴的封建大一统思想。由于这种大国意识和进步思想,泰伯公是支持父王古公的战略思想的。他服从这种封建进步思想,服务于这种大一统的封建思想,从王子的优越地位身体力行,形成一股上下互动,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的战略态势和进步的集团组合,为封建制度战胜奴隶制做了积极准备。
      (二)具有让贤的思想道德背景。
      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传说中,就有让贤的思想,例如尧、舜、禹就是这样。让贤这种举措,让者首先是贤,贤能政治就是让有贤德的人来担任国家最高职务,掌握神器,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个有志于国家兴旺发达的贤圣之人的责任。各个社会变动时期都大有这种贤人出现。泰伯公能够让贤,首先他具有一颗爱社稷的心和宽宏大量的境界。例如:古公在挑选继承人中,特别看重姬昌(周文王),所以考虑到将王位交给季历,然后传到姬昌手中。泰伯心领神会,他基于至少三点考虑:第一,姬昌确实是贤,具有超人才华,将来治理国家乃至天下是有能力的,泰伯相信父亲的眼力。第二,泰伯公就是让贤于季历乃至姬昌,都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他让出王位继承权后,他仍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会开辟疆域,另起炉灶,创立新家,实现自己抱负。后来泰伯公在无锡梅里开发吴地、建设吴地的历史性作用就充分证明。第三,在封建的君臣父子关系上,父亲之言乃属九鼎,古公的想法,泰伯遵照,这也是必然的,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孔夫子在七百年后肯定泰伯让贤的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以及对周朝的顶礼膜拜,以周礼和至德精神为核心,创立儒家学说。这种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不能说不是孔子的一份功劳。
      (三)泰伯公的禅让贤者的思想,具有黄帝正统血脉的传承背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稳定发展的基础。泰伯公作为黄帝的传人,姬姓嫡系,同样具有虔诚的光荣感和归属感,对于传承黄帝的思想,继承黄帝的大业,拓展中华版图具有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我认为泰伯公这种至德精神是来自于黄帝的祖国情结,来自于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和责任。泰伯公这种自信,体现在让出王位后,主动到江南去开发一个新的领域,拓展一片新的疆土,这种气魄和胆略,比让出王位之举尤显难能可贵!
     (四)具有人类历史上过渡时期普遍存在的天下大同理想的历史背景。
      天下大同理想,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的,在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上也是有的,尤其在社会形态过渡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中各种思想都在碰撞,很多美好的遐思,共同的理想都集中在这时迸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都曾出现过,它反映了先哲们的共同心声。作为新兴阶级的代表人物泰伯公也具有这种大同思想,从而导致了他放弃王位继承人的尊贵地位,促使他远离家乡,到穷乡僻壤去进行开拓。这种精神如果不是在新兴的时代、不具备先进思想的代表人物身上是无法想象的。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和皮日休》一诗中赞誉泰伯说:“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孔圣人称赞他这种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为万世楷模。
      二、社会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进步的思想是这样,落后的思想也是这样。我们在考察一种社会意识、一种进步的思想,看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具体环境,从而得到比较客观的解释。
      (一)经济条件
      我们知道,泰伯公是生长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条件是封建的重农经济正在形成和兴起,古书记载:公刘居豳(今陕西省句邑西南),复修后稷之业,民赖其生,“百姓多徒而保归”。传至古公,划分田界,挖沟泄水,发展农业,贬戎狄之俗,营造城郭家室。由于西周崇尚以农立国的先祖后稷,努力农桑。加上在生产工具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迅速,达到了“孰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麻麦,瓜瓞唪唪”(《诗经?大雅?生民》)的农业丰收景象。
      商殷时代的农业已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①耕地用的耒,似一木棒,是耕作时掘土的工具;②收割时用的石铲、石镰、蚌镰;③薅草时用的辰(青铜铲)等。由于奴隶的劳作,谷物增加,造酒和蚕丝业都比较发达,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铸铜技术从选矿、冶炼、翻铸,焊接以玉纹饰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已达相当的水平。安阳出土的商朝司母戎古方鼎,器高带耳长110公分,宽70公分,重700公斤


      (二)代表新旧政治力量对立的政治条件:
      殷王是国家的代表,他拥有军事上、政治上的权力,任意杀害奴隶,对贵族和自由民进行残酷压迫,他们生活腐化,作风糜烂,死后用大量奴隶陪葬,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西周统治阶层作为新兴封建主阶级的代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一方面发展经济、和睦邻国,另一方面整理吏治,创立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缓和各种矛盾,以至富国强兵,民心大聚,人才毕至,欣欣向荣。
      (三)思想条件:
      商朝奴隶社会的末期,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极度腐败,为了维护统治,大肆宣传政权神授的观念,利用卜辞说奴隶的受压迫剥削是天经地义,奴隶主统治是永恒的。纣王还说有神灵帮助,他的王国不会灭亡。
      古公亶父作为新兴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积极准备。他们为了防止狄人的进犯,采取忍让的方式,率领族众,离开豳地,来到歧山。“积德行义,国人皆载之”。同时又建立“五官有司”设官分职,管理庶务,消除“戎狄之俗”,“邑别居之”,并且还组织了军队,保境扩张。
      (四)文化条件:
      商朝末年,甲骨文已经广泛采用(多数为象形文字),除了记叙卜辞以外,还用在历法和测量知识上。文化艺术多为统治阶级使用。殷本纪中记载:“帝辛好酒淫乐,劈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从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音”。说苑引墨子语:“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宫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妇女优娼,钟鼓管弦,流漫不禁”的奢侈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由于被没落的统治阶级用来作为享受的工具,并为之服务,性质起了变化,从而促进了奴隶主社会的灭亡。
      西周王朝利用文化的发展,制礼乐,创和声,鼓励积极向上,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春秋时代孔圣人所称道的西周礼乐文化。为封建社会中期的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几个基本观点

      一、中国社会形态的划分
      在我国历史的考证中,封建社会的时代划分最为复杂,即:夏商周为奴隶社会,战国后期秦统一至满清是封建社会。此观点有待商榷。我认为:商朝是奴隶社会的中后期,其前期为夏启,封建社会应从西周开始的,秦——明为鼎盛时期,清朝为末期。
      这个划分我将有专门的考证文章来论述,本文不多谈。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摘录)

       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人类由自然状况进化为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已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原始社会的形态,应该是由母氏社会的原始形态为主,这个时期的图腾崇敬自然。人文始祖是部落的头人,他们互相禅让,中国传说的三皇五帝、女娲就是淳朴的原始社会写照。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财产纷争,父传子的宗法政权才出现。
      (二)夏朝的建立是奴隶社会的开始。
      母氏社会的原始状况变为以父权社会的状态,奴隶主拥有财富和奴隶,这种社会形态比原始社会形态来说已前进了一大步。本文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过渡期放在夏朝的前期,即夏启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夏朝早期为奴隶社会前期,夏后及商前为奴隶社会的中期,商朝后期为奴隶社会的末期。
      (三)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者适应历史的潮流,在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经过公刘祖的积累,到了古公父,西周已经是非常正统的政治体系了,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牧野一战,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尽,代表奴隶主的商朝让位给新兴的封建阶级的周朝,新兴的封建意识形态代替了没落的奴隶主意识。西周至秦朝统一,应为封建前期,秦后至明末为中期,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至清末为后期,清朝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种体制已经在酝酿灭亡之中了。
      (四)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可以说在明朝已经开始酝酿了。
       这个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民族资本的兴起,以及外国资本的侵入,都已开始敲响封建社会的丧钟。由于中华帝国封建强盛的生命力,维系东方农业大国命运的封建制度,相对完整的封建统治和长治久安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受到的阻力和抗争,以至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五)社会主义是漫长的过程。
       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正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生存和发展着,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脱胎出来的、未完全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必然是中国特色的。我国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目标,新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世界的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摸着石头过河,在互相学习和融会中前进。我们有理想,更有理智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把和平发展的人类宗旨与至德精神联系起来,发扬光大。
       四、社会形态相交之际容易产生思想和政治火花
       根据研究,社会形态和新旧交替是新旧思想和政治形态产生巨大冲撞时期,各种思想都非常活跃。在这躁动时期,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新生事物盛大的“节日”!
      (一)旧的体制、思想意识以及破落的系统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它由原来的革命者,新兴者变成了所有者、当权者,逐步成为落后者,代表了阻碍社会前进的阻力,这股力量由强变弱,由在位到退位会处处显出阻力。
      (二)新兴的力量正在不断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于适应了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斗争中必然会得到社会的支持,人民的拥护,不断地深入民心,在事物的发展中逐步加强和壮大。
      (三)新旧杂居时期,新旧事物的发展。一方面由主导地位变为被主导地位,并且逐步消亡;另一方面由弱小的萌发状态,变为准主导地位进而变为主导地位,在角色转换的渐进过程中,会有无数次的反复,甚至各占主峰多次,这有历史共通性。
      (四)新生事物终归要战胜旧的腐朽的事物,旧事物被新事物必然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至德精神不仅具有强烈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社会条件,并且符合过渡时期新思想产生的一般法则,因此,她的伟大复兴是毋庸置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7: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至德精神产生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在上篇文章中,我谈了至德精神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本文主要是从至德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层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一种思想与政治体系的产生,其必然是同当时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且也是在这种环境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来进行考察。
      商末周初,社会产生着激烈的动荡,各种潮流涌动,竞争相当激烈,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特别是作为新兴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的较量,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先进的阶级要推翻落后的阶级,必然会以摧枯拉朽的雷霆万钧之势进行进攻,而没落的阶级要以十倍的力量进行垂死挣扎,鹿死谁手尚未定论。因此,在思想、政治、宗教、文化、经济、军事上,全面展开激战,就在此时诞生的至德精神更是令人费解。要解码至德精神,必须从当时的情况出发。由于当时的社会尚属人类发展初期、各方面都不够成熟,有很多东西都纠合在一起,特别是思想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同封建的宗法制度连在一起,要分析得很清楚有一定难度,但仍有其轨迹可循,下面分别论述这方面的内容。

一、至德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在古代的思想史中,五行学说占据着大部份的篇幅,而且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中。它的起源在夏商时代已经有了萌芽,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却是商末周初的事情,具体体现在具有朴素唯物论的五行学说和周易学说中。
     《尚书•洪范九畴》是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的文章。箕子用鲧禹父子治水胜败来讲明重视五行的重要性。鲧不按自然规律,采取堵的办法来治水,无法治好水患,而大禹则采取按照水的性质来治水,采取疏的办法,水性是向低处流,疏通了,治水就成功了。于是箕子在建议书中,提出了五行的观念:“五”指五物,“行”指行动,“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洪范》认为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可曲直,金可变革,土宜生长庄稼。这个事例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建立和丰富起来的,是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次在五行学说中,由于各种物质都有其基本属性,而且这种基本属性经过互相作用后,会改变其形式。如“水润下作咸,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以革作辛,土出稼穑作甘。”这些物质和感觉都是具
有了唯物的性质。由于五行学在当时已经比较深入人心,而且作为统治阶级的王位继承人泰伯公来说,这是完全有可能接受这种学说的熏陶的,他在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过程中,应该具备有这种哲学思维能力,对他创立至德学说,形成一家之言的举措,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二)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在商末周初是与五行学说并行的又一种特别抽象的预测学说,这个学说的先前启动是传说中的伏羲,伏羲受河图洛书感悟后而作卦,叫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它主要是以太极无极而演变,周易是周文王拘里而演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周易的成书应该讲是在文王后,但周易理论有先天八卦,所以泰伯公应用易是完全有可能的。周易中的周有两解:一曰周文王。二曰周易,周遍探求之意。易即是八卦之文,卦则是卦象,爻则是爻辞,是解释卦象的文字,具有预测科学的性质。古代人们为了弄清一件事,他们要经过五道讨论关来进行,首先是谋及吾心,其次谋及卿士,三是谋及庶民,四是谋及卦,五是谋及巫,经过五方面的谋划,各占多少而决定凶吉,如五方面都能达到一致,就叫大同。所以在古代科学不够发达时进行决策,是非常艰苦的,这是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低下决定的。为了决策正确而做出的选择过程,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人为因素还是占有最重要成份,占了五分之三,如果卿士、庶民、吾心都不同意,就是卦和巫都认为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周易中,作为预测有其合理的成份。
     我们在分析周易时,我们会得出初步具有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不断发展与系统的观念,这些观念对理解易经认识易经作用是很大的。它不仅具有不易变易的道理,而且有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和指导人们行动的功能。泰伯公在三让王位中,以让来取,以大让来大取,这里面肯定具有这种易经辩证的因素思想,后来在梅里卜地而居,创万世功业,可谓用心良苦也!至德精神的创立,不能说不具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
     (三)以德配天和天命神授的思想,是中国周代哲学与政治、道德与宗法制度相联系的思想。
     在商末周初,以德配天的神学思想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伦理概念,是一个大政治范畴。周文王有德而得天下,纣王无德而失天下,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德和得是同等的,有德才能得,于是敬德保民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也融入泰伯思想体系中来。泰伯公的德必须放在西周的伟大战略格局中理解,由于总体战略需要,泰伯公让位于季历,目的是让姬昌继承王位,以践剪商立周的大目标,主动让贤,这就是至德。确保权力的和平移交,避免内部的无谓争斗。这就是周人崇尚的敬德保民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样不仅国家昌盛,而且又能开辟新地,扩大影响。泰伯公在至德精神中同样融入这种时代特征。
     (四)具有封建阶级先进的无神论思想和乐观进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新兴阶级总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基础,泰伯公作为王位继承人而让位,这在当时也是轰动国人的一件大事件。他们能做出这个巨大决策,首先应该讲也有相信自身力量,确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作用。在商末周初,商人的思想是由天命神受的观念占据着,他们认为神祉的力量是无敌的,任何人事在神的面前都是无济于事的,就连武王准备进攻牧野时,纣王还说,天神在保他,周人也是无法的。见《史记•周本纪》“不在天命乎?是何能为?”其实由于商朝自祖甲开始,积弊已深,社会矛盾激化,加之纣王荒淫无道,杀比干,醢鬼侯,脯鄂侯,不听谏阻,一意孤行,致使人才流失。微子去之,向挚适周,太师少师奔周,纣王已处在众叛亲离的危险局面。牧野一战,奴隶倒戈,纣王自焚于鹿台,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周人经过了长期的准备,经过公刘、古公父、泰伯、季历几代人的长期努
力经营,势力日益强大。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始终把兴周灭纣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在内政外交上都注重战略策略,行仁政,兴德义,延揽人才,礼贤下士,把吕尚等一大批政军人才团结在周围。正当周势力迅速发展,灭纣指日可待之时,文王大业未竟而卒,子姬发立,是为武王。武王继承父志,进一步加紧灭纣准备工作,在伟大的战略家、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辅佐下,在大政治家周公旦的帮助下取得伟大的胜利。
     周人用先进思想所指导,认识了五行学说,认识矛盾及对立统一,认识了有关规律性的东西。他们从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意识到,光靠“天命”、“神灵”是不足的,必须依靠对社会和自然以及人民的认识,才能大有所为。人们在认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后,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这种唯物论的认识论,就成为后来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的滥觞。泰伯公能毅然迈出辞让王位,另辟新疆这一步,的确了不起。他是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论基础的,至德精神的创立决非偶然,她具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二、至德精神产生的政治基础

     (一)至德精神产生的政治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当时,至德精神是一个政治的命题,因为谦让开拓首先是同王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至今日,令泰伯公欣慰的是:这个命题不仅是政治命题,而且是思想和文化命题。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道德伦理的经济、外交命题,她将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与联合国和平发展宗旨相吻合的人类永久共同财富,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商末周初的政治领域是非常敏感的,周朝的封建制又是在消亡中的商朝奴隶制腹中产生的,除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以外,在政治发展中也有其必然性。
     首先我们在考究西周的经济时,井田制在商末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未形成一种经济制度,而周人却全面地采用和推行了,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措施是完全不同商末的,原因是它不同分封制相结合。其次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人的创造,是周人政治的进步举措,这是适合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这种分封制在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中,时分封时郡县,反复使用,这里不能说没有它的合理性。再其次,周朝为了适合封建制的政治制度,把婚姻家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也结合进来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所以周王朝是特别重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建设,并且规定父子、夫妻之间的明确关系,甚至连同什么人结婚都要经过父母媒妁之言才能实现。明文规定“同姓结婚、其子不繁”。这种伦理制度的肯定也会根植于泰伯公进步的思想体
系中。
     (二)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的建立健全。
     我们知道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或者说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其中有个渐进的过程。在质量互变的过程中,新事物从旧事物中脱胎,旧事物被扬弃,但仍未能完全脱离,它有质变过程。封建宗法制度就是这样演变的,据古文记载,夏朝提出德、礼、孝;商朝提出敬天法祖,周初提出的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这些都是互相联系不断进步又具有本质区别的。
     (三)德治和明德慎罚是封建制度长治久安之策。
     在商周改朝中,周朝统治阶级明确认识到,要达到剪商的目的,必须实行德治,因为有德有天下,失德失天下,(见《尚书•牧誓》)这是一条不易的真理。周人吸取了这些教训,采取了重大的措施,所以周朝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西周采取了礼教的积极态度。在古公时,周人已经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周人经济发展的周礼。经过文王,武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周公时,封建的礼制已经基本成型。这些封建的礼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都是起作用的,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反复、礼崩乐坏,孔子无不感叹,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他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的学说,核心就是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这些学说变成了封建道统后,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国策,这是封建社会开创时期才有的盛事。
      其次,德治的发展。德治就是以高尚的德行来进行规范治理。就是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主要提出了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这个思想比起商以前的光信天命已经进步了很多,因为天是天道的意思,有规律的含意,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不违反天意,并且只有尊敬天道,按照天道的指示,才能保天下惠及庶民,才能为民做事。这样,就从只为君主做事,变成了兼为人民做事的双重职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于德治的发展,为后来封建社会提出的德威兼施,宽猛相济的封建统治理论作出了贡献。
      再其次,由于周朝采取了积极的战略措施,加上统治集团内部能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各自能按既定目标发展,政权得到了巩固,内部领导集团团结,所以在开创周王朝八百年江山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这里,泰伯公“三让王位”所建立的功勋最大,被太史公司马迁誉为“天下第一世家”!
      综上所述,不管在思想上、政治上,在风口浪尖中的周王继承人泰伯公,其思想和行动都会直接影响整个事件的过程,他的行为,他的德行和胆识,都直接关系着灭纣兴周的伟大事业的成败与发展,都是与他的伟大举动息息相关。他创立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也是由上述的思想和政治基础所构筑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末周初的思想与政治基础是孕育至德精神的摇篮,战无不胜的至德精神是这些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的必然产物。

第五章 论至德精神的沉寂与勃兴
至德精神是一种具有全人类思维结晶的精神,她是代表着一种博大精深的、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优秀文化。至德精神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各种文化的长处,不断地锤炼自己,形成一家之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至德精神不断地绽放出最伟大的光彩。至德精神作为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化,为什么会在相当长的封建时期沉默下来?其作用的形式怎样,核心又如何体现?三千年后的今天,至德精神蓬勃发展,兴旺发达,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本文就此重点进行探讨。

一、至德精神为什么会沉寂三千多年

      (一)从精神本质来看,至德精神是具有最高境界的永恒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着先进阶级的进步意识和进取思想,这种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来讲,自然界和社会中形成的精神,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首先形成观念意识,进而上升为思想和理论,再上升为时代精神或永恒精神。精神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文化,文化升华为文明,文明是时代的重要标志。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文明,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华帝国文明。社会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形态孕育着精神、文化、文明。精神有本质区别,有时代精神,也有永恒精神。有的精神具有时段性,有的精神无时段性,有人类就有这种精神。可以讲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社会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精神也会随之变化。
     实践证明,社会形态处在变革的前期,最容易产生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在社会形态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相对应的思想和精神会随之变化,成为一种文化和文明。随着物质基础变化,意识形态也随之变化。原来比较先进的思想,有部分充实到永恒精神中来,有部分会附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需要,形成相对固定的形式,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引领事物的发展。这种思想和精神是好的,也是必须的,而且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形态的固化,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思想会慢慢地由适应变为不那么适应,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先进的思想就会慢慢变成落后的思想,落后的思想是不能指导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就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时代精神受时代所限制。时代变了,时代精神也在变。
     我认为,作为永恒的精神,由于她的永恒性特点,其变化是相当缓慢的,一时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来左右时代的步伐,虽然这种精神是至高无上的,但用功利的观点来看,这时所需要的是功利,是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功和经济发展的利,同时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需要。为满足各种形势的需要,实现政治经济的需求,永恒精神会自我放置、封存起来。基本原则服务于具体原则,一般原理服务于具体原理,永恒精神放手和启动时代精神,让时代精神和思想去争奇斗艳、创新发展。至德精神之所以伟大,能成为永恒精神其奥秘也是在这里。
     道德是人类永恒主题,有人类就有道德这个主题,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至德精神,这个主题是永恒的,是任何德所无法超越的。由于这个本质的特征,决定了至德精神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和精神。原始氏族社会后期由黄帝为代表的圣贤所开端的崇德为初始;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新旧之交,为泰伯至德精神开创发展时期;当代世界走向和平统一,现代尚德是至德精神开发和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这时的至德精神,她所走的路径,她的使命,已经作为一般性指导原则凸现,是非常时期产生的非常思想、精神、文化和文明,是世界至德文明时代的到来。
     (二)至德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出现,但不能完全地在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思想中体现。
     至德精神有部分是溶合在封建社会中,有部分是自己隐藏起来,形成自己的特殊性。可以说,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包含着至德精神的,但至德精神并不等同于封建的道德、伦理和思想,两者有本质区别。封建社会在发展阶段,需要至德精神指导,至德精神虽然是周朝建立前期确定的,但同封建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政治基础有一定矛盾。封建的经济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以农立国,小农社会。这种经济相较之于奴隶社会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是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已经沿续了三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让位于封建制社会,封建制开始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家庭耕作为基础的封建小农业经济,它所强调的就是固土重迁,就是重农的自给自足,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泱泱大国,力求稳定压倒一切。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封建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很先进的思想。从整套儒家经典来看,始终贯穿着仁义道德的理念,这套理念非常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所以,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她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她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求的时候,她是先进的,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但发展到一定时候,经济基础不断产生变化,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时,它的反面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这时上层建筑就变成阻碍封建社会发展的力量了。儒家学说的两面性,有先进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说至德精神有时也是不会受到重视的,虽然仁政,民为重君为轻等民本主义思想有萌芽,有闪现,但所谓的仁政,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封建社会仁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否则,大逆不道!这种用宗法形式被固定下来的封建观念, 成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道统定律,作为永恒性的至德精神,不可能屈服于这种封建淫威,沉寂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三)社会形态未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无须用至德精神进行全面的指导。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伦理和道德都是与封建社会相一致,其思想就是忠君恕孝的思想,其后期哲学是保守的唯心论的世界观,走不出封建宗法的怪圈,属家天下的政治管理体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王权是至高无上的,皇位的继承有着严格的长子继承制。外交方面,以吾独尊,我为中心,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四海之内莫非皇土,率土之宾莫非皇臣”,“君权神授”!封建统治者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样的封闭体制是无法实行至德精神的。首先谦让,谦让就是谦和、礼让,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皇帝能将权柄让出来吗?在封建社会里很难设想,经济基础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至德精神的本质核心理论是不适应当时经济基础的实践需要的。
     (四)至德精神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是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的。
     经过黄帝时代的尚德的举措,泰伯公时代形成的至德精神,虽然取得伟大成绩,在实践中树立了建立周朝八百年铁统江山,开拓富甲天下的万世江南,创立了永恒至德精神的三大丰碑,但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至德精神虽然创立出来了,同时也取得了认同和首肯。但她也有个产生、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有个从不够完善到完善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德精神也要面对着社会实践检验挑战和时间考验。没有这些,就不能算是一种伟大精神。
     (五)至德精神在封建社会,虽然其实质性的合理内核发挥着作用,有部份已入冬眠。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独立的封建社会思想意识,在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是进步的思想,接着成为占统治地位三千多年的相对稳定思想。这个思想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进步,随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和统一,封建肌体中滋生出了先进的资本主义东西。这个东西开始非常弱小,随着时间推移,弱小事物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变成强大事物,小苗长成大树。代表先进的思想,具备发展的机会,至德精神这个永恒的指导精神,在里面也是起到作用的。她扶持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帮助资本主义的萌芽茁壮成长,至德精神又是创新的革命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封建主义的思想意识就逐渐由革命的变为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的。这时的封建思想就是革命的阻碍力量,就是社会发展的桎梏。客观事物的发展正是沿着这条轨迹前进的,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实。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他的君君臣臣思想,克己复礼思想和曾经在封建社会中起到几千年维系稳定和发展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大部份都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完成历史使命,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
      成长着的资本主义思想取而代之,形成了新生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阶段,其思想也是进步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点。伴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产生初期能和平共处,虽然一个是统治阶级,一个是被统治阶级,但这对社会矛盾开始是缓和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只是后来才走向激烈的对抗。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要有自己的阶级需求。于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到来了,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马列主义剩余价值、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依据。一旦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必然会改造社会,朝着无产阶级的既定方向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同还在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资产阶级必然要和平共处,构成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
      封建残余仍在,资本主义市场相当大,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在这交响乐演奏的时候,怎样来看待这色彩纷呈的社会现象呢?我们还是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用事实求是来讲话,用调和的方式来处事,用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来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共振效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不会改变的,作为市场经济,其很大成份是依赖市场来调节,当然也免不了计划的干预和政府的引导。这个干预和引导有个正确与否的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也有个深浅适度的问题。干预和引导不适当,就会起反作用。资产阶级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作为阶级的理论,资产阶级也有其进步的一面。资产阶级由于先进的科技能力和接受先进思想的市场开放乐于接纳的天性,有其自我更新的能力,特别是随着股份制和证券交易市场化和普及化,企业资本有可能被劳动阶层所掌握,劳动和资本就有结合起来的可能。对环境问题,劳动力问题,医疗保健和贫富差别等一系列的民主民生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缓和了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思想和三权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深入民心和扩大影响,很多事情都代表民意。选民的投票,把政党和劳动阶层紧密相联起来,民主政权的产生,给社会带来了福音。
     这种民主思潮,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无产阶级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都会不断地增强,民主的主流会战胜不民主的逆流,她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大力推崇!
     至德精神为什么会沉寂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二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以最低微身份来到美国,却带去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至德精神,他们用谦让开拓的精神参与美国最艰苦的创业实践,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溶入美国的建国行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时至今日,美国新生代掀起寻找华人开拓者足迹热潮和至德三德总会及遍布美国各州的分会如火如荼发展就是例证。至德精神能在美国传承和发扬,这同社会环境、国家制度关系很大。

二、至德精神勃兴的理由

     (一)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是新兴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代表先进的思想和要求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进步精神财富,也可以说是绝对真理。是金子总要发光,真理只要有条件就要发挥其应有作用,适当的时候就会勃兴。
     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现代的社会,这个社会由于具有革新的内容又存留不少旧思想,各种意识都在不断地碰撞、对抗和抗争,时代呼唤着先进的主体精神来进行引领。至德精神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时代需要这个精神来指导,来构筑新的时代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这个新时代需求什么呢?是消除战争,消除贫穷,消除落后,净化心灵,美化环境,和谐自然,需要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第一阶段就是以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万隆会议确立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进行平和的、渐进的、和谐的革新。不断的整合融会,抛弃糟粕和落后的东西,维护进步和扶持先进的东西。以形成多民族,多种思想的和平竞争大环境,形成地球村的奥林匹克运动,主要特征是和平发展。
     第二阶段就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科学的控制和利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核武的销毁,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世界政治格局走向联盟和统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人类真正步入繁荣昌盛,迈入大同境界,达到恒定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谦让开拓。
     这个时代正呼唤着时代精神。至德精神是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于是至德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登堂入室,应运而出,统领着恒定时期的全过程。因此,至德精神的勃兴是新时代思想路线的需要
     (二)这是现代政治路线的需要。
     在现代,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甚至是君主立宪的半封建半资本国家,在政权的更迭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来行使的,执政过程需要进行代表民意的选举,产生出来的政权就是合法的和代表民意的,选举出来的国家领导人是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政权和领导人。不管任何统治阶级象征的政党或执政者,都必须用时代精神来指导,都要尊重民主、顺从民意、注重民生。
     现代领导人是人民的公仆,应本着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执政。具有谦让的精神,政权才能顺利更迭和权柄的正常移交。要使能者上,不能者下,要以民意为准绳,不能实行强权政治。作为执政者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自己所掌握的权限内和期限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人民,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也需要至德精神来指导。因此,至德精神的勃兴也是巩固政权和政制发展的需要,是政治事业的发展需要。谦让开拓代表现代社会主流民意,也是其勃兴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人类恒定发展时期的前夜,各种思想集中体现,把整个人类几千年来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揉和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大百花园。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和最落后的原始观念;有最现代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也有人们使用的刀耕火种;有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也有牛拉的车和人拖的犁;有的国家人民已经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有的国家和人民还遭受战争和疫病的煎熬,在极端贫困线上挣扎;人类一边在大发展,又一边在制造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蠢事。这个时代的主流是很好的,不好的枯流和古道仍在起作用,各种宗教的拼争和各个种群的困惑,各个时代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十分 复杂的社会架构,需要重新整合,归位。
①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回顾与模拟: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           ╱思想→╲         
原始→奴隶→封建                               各种先进的  政治 →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  
             ╱思想→╲
各种落后的     政治→     全面有产缓和→扬弃→统一→进入恒定社会
             ╲经济→╱


②核心提示:
     资产阶级为主时,资产阶级所革掉的是封建的命,只革掉封建所有制,留下资产,资产阶级要求保住财产。
     无产阶级为主时,无产阶级无法彻底革掉资产阶级的命,因为无产阶级革掉的是无产的命,无产阶级要求拥有财产。
     这时阶级就走向调和,大家都要变成有产阶级了。
     时代呼唤至德精神主持公道,担任裁判和老师。这个裁判是公平、公正、公开,来者不拒,有教无类。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身份的,进步时期的和落后时期的,至德精神都能包容,都能兼收并蓄,都能择其善而用之。各个社会都烙有至德精神的影子,似曾相识。各个时代至德精神用她博大的胸怀让位给时代精神来发挥作用,时代精神逐渐变成落伍者时,至德精神又扶持新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让旧思想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寿终正寝,光荣退休。所以,用德高望重的至德精神来主持公道,这是各个特定时期各种思想的共同渴望,是时代的召唤。事实上也只有至德精神这个博大精深的人类永恒真理,才有资格来统领时代思想,使之能和平共处,各抒所见,各展其能,落伍者自愿退出,先进者更加先进,造就一种共荣双赢的和谐世界。
    (四)至德精神勃兴是人类发展到恒定时期的准备和需要。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走过五千多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人类可以说才是刚刚开始,也可以说是刚摸到一点门道,人类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经过几千年的由空想到科学,又由科学到联想,很多的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都展现在人类的面前,有很多奥秘被揭示,有无数的难题被破解,有很多高精尖的事情被解释清楚,有无数政治和思想课题被厘正。这是相当令人欣慰的,尤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人类是如何的进步啊!但是,在宏观和微观的世界中,我们还是小学生。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是动了一点皮毛,如物质世界的能、量、波的解释。人类思维、大脑、灵魂以及万事万物的信息,我们还是很幼稚的。有很多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科学遭到愚昧无知、反道德和战争的抵制、破坏、摧残,牺牲是惨烈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得无奈地躺倒在野蛮的罗马士兵剑下,这是人类悲哀!要尽快结束这种状况,必须用至德精神来医治和教化!
    在人类发展到恒定时期的漫长阶段,在踏入这一伟大的时刻之前和期间,我们非常需要有一种人类精神来作为恒定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人类行为准则。将天下为公、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精华贯串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思想,一种能指导人们进入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的指路明灯,这就是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

第六章 论儒道法三大家与至德精神
我在第一章《东方文化战略与至德精神》中简单地谈了一下至德精神与儒家、道家、法家的关系。要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有比较大的篇幅来进行叙述,现把我研究的有关内容,分述如次。

一、至德精神是儒道法三大家的共同基础

    (一)我们知道,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交替时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先进的封建思想与落后的奴隶主思想相较量的时期,也是作为封建时代的周朝战胜奴隶社会时代的商纣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孕育出来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开始阶段的萌芽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成果,由于原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已经积累了很多精神财富,到了商末,周人的思想自觉地在商、周两大王朝交替过程中诞生了。西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创建:一是礼乐之制、二是敬德保民、三是八卦易经和阴阳五行。礼乐之制有两大功能: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敬德保民则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统治者最高的行为准则,王位是不会偏袒任何人的,有德者居之,保护人民,为人民承担责任,是君主依照天意做事的准则。八卦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由于有伏
羲画八卦,周文王推演八卦,成就了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在《洪范九畴》中,商逸民箕子向周武王说得有声有色,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很浓。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由于周太王长子泰伯公三让天下,创立了至德精神。这种至德精神就是德的观念、德的学说,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商末周初的思想政治大整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综合性成果,她的性质是初步的、混沌的、综合性
的,他们互相包含,互相促进,抱成一团,形成体系。这是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发展的特定产物,这和大中华地大物博、人文思想长期大一统、稳固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只有泱泱大国才具有这种恢宏博大。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大量出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特定的诉求和意识,原来的混沌性质和胶和状况已经适应不了形势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各种思想的深化和分工,加上当时的形势,知识出现爆炸性的结构调整,各种思想纷纷登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公元前四、五百年间,我国的各种思想和流派如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如火如荼,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儒家、道家、法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三)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韩非子的法家学派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体系、学说,自成一统,他们都有自己的范畴、概念、定义和体系。由于他们都是在西周文化的母体中脱胎出来的,因此,在本质上都保留有德学的基因,都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例如:儒家的仁学、道家的辩证法、法家的政治理论和势、法、术思想。都在不同方面体现了德学的本质特征。

二、儒家学说是继承正统的至德精神核心内容而形成的

     (一)儒家学说自从孔子在公元前五百年创立以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过孟子以及后代的众多大儒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正统的封建道统、指导思想和伦理道德,为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维护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可以说儒家学说不辱使命,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她具有统治阶级的思想特征,具有无比的穿透威力,其他非主流思想始终围绕在儒家思想周围,时而互相印证,时而互相排斥、攻击。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始终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到辅助的作用。道家作为一种理论和思维的学说,给儒家以思想和方法上的印证和加强。法家作为对国家治理,律令的建立和健全,从制度上确保了封建社会江山永固,亦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孔子老而学《易》,韦编三绝,废寝忘食,讲明了儒家学说的产生、
成长、发展、巩固和提高是离不开道、法两家。
    (三)儒、道、法三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虽然有时会有不同看法,并且出现纷争,但是在德的问题上,在至德精神的面前,她们之间又是互谅互解的,很快会走到一起,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整合。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血腥统治和残酷镇压后,儒、法两家很快就合流了;汉朝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道、法仍然并行不悖,互相影响,如影随形。这些都说明这之间有一条纽带,将他们联结起来,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任何人都破坏不了的。这个联系就是作为至高无上的德学是大家都应遵循的目标和行为准则,虽然至德精神没有彰显出来,但维系民族生存的至德精神合理内核已在其中起作用了。

     三、至德精神在封建社会的表现是道德和政治上的法律,形式和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其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变化,至德精神的内核也与时俱进,进入了比封建社会更进步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的生产力要求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先进的经济基础要求落后的意识形态必须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同时代的转换期到来了。
     资本主义的平等、博爱、自由、民主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独裁、愚昧、等级森严和精神禁锢。社会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提出了抨击,而且要革掉资产阶级的命。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资本的积聚,必然拉大资本占有者的差距,富者更富,穷者益穷。要求财富的公平享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面临着发展问题,应该和平相处,自由竞争。资本家要将剩余部分贡献给社会,无产阶级要取得自己的劳动所得,改变自己的无产状况,逐步进入有产阶层。一旦人类社会进入共同富裕、福利共享、人民富足、国家祥和,世界就开始了步入大同境界。至德精神就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凸现。人人都能谦让,又能开拓,从而逐步取代儒、道、法三大家的腐朽没落思想,将她们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吸收和整合起来,把不合理的部分扬弃出去,把合理的部分汲收进来,德学理论就应
运而生了。德学就是至德学说,就是在商周交接时期滥觞的、以民为本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德保民的思想。已经整合了三家并具有全新本质特征的东方文化架构,特别强调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指引,在思想上符合客观规律。在政治上讲民主、讲平等、讲和谐,要以德治国,以德治世,讲天下为公,讲为人民服务、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讲积极进取。在人与人、国与国关系上,要讲和平、和谐和发展。将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思想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体系。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重视实践和物质第一的原则,又要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儒、道、法三家由于德学思想的出现,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进入人类的历史荣誉博物馆

    由于至德精神的本质是革命的、进步的,自己特有的不断发展基因和合理内核,在儒、法、道三大家的庇护下顺时应世发展起来的,是新时代的产物。

五、人类思想的新曙光——德学

    德学是以至德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全新的思想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至德精神产生了儒、法、道,经过三千多年的历程,又回到德学,仿佛是一个历史的循环回复,其实是螺旋式发展。儒、法、道已经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将合理部分移植充实到德学中,孕育出新的思想和学说,加进人类思维结晶,形成更新的体系,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
    至于用了哪部分,退出哪部分,何时进来,何时出去,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具有内在规律性,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7:5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至德精神
引  言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前期,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宗教浪潮,并且由无数的支流进行汇集和整合,最终产生了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体的三大宗教。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具有宗教性质的是道教。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和生长条件,儒家学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新兴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武器,道教始终无法成为一种真正主流的宗教派系,佛教在中国也无法与政治摄合。因此,世界性的宗教派系应该是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宗教主导地位的。
     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应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作为世界性的、跨国界、跨种群、跨时间的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宗教团体,她的产生具有社会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和一千九百多年前耶酥创立的基督教,以及穆罕默德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创立伊斯兰教,在起源成型、哲学箴言、清规戒律、文化艺术以及传经布道等活动中,宗教创始人的先知先觉,对创立宗教的热情与执著,以及教徒们的共同不懈努力,广大信徒的虔诚和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孕育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佛教文明,为人类历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她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宗教创始人以其先知的秉性和无比的智慧,悟出真知,付诸实施,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奇迹。最权威的解释是顺时应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还是英雄被历史创造的,要解释这些历史,解释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就,我们就要到历史中来找寻,来解读。
     那么,比三大宗教起码早五百多年产生的泰伯至德精神,与同在南亚、中东地带产生的三大宗教有什么联系,联系的表现形式和实质内容是什么?

一、三大宗教的基本情况介绍

      对三大宗教的介绍,我认为以创立时间为切入点进行叙述较为妥当,因为这是分析历史事件特别有效的研究方法。由于历史的不可逆性,先后定位,条分缕析,重点介绍。
      (一)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靠尼泊尔一侧),生活在公元前约565—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即“释迦族的贤人”。
      佛教出现前,印度已经盛行着婆罗门教等教派,而且在印度本土也有不少宗教教派活动,很多部族思想家相继出现,最著名的有六师学派,他们之中有的主张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应社会习惯而得名;有的以一切都是命定,无所谓努力解脱和祭祀轮回;有的否定梵天创世的天神创世说,主张肉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色彩纷呈,为佛陀创立佛教提供了文化上和思想上充分准备。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所谓“谛”有“实在”或“真理”的含义。“四圣谛”就是四门真理,它是佛教各派共同的基础教义,又是佛陀悟道的核心,也是初转法轮的根本思想。
      具体说,“四圣谛”是:①苦谛:就是把社会人生断定为苦的本质。人有很多感觉和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种苦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人人都有。②集谛:说明苦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是来自“五阴聚合”、“十二因缘”和“业报轮回”。③灭谛:灭谛就是“涅”。“涅”就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时空,超越生存,升华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一种精神超脱。④道谛:道谛是佛教规定的解脱之道,也即是通往涅之路,这条路被解释为“八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会、正定。从佛教这个方面来规范佛教徒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佛陀的大智慧表现在他要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抑制激情,克服愚昧。佛教在印度的大发展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阿育王为了推动佛教,他派遣使节到埃及、波斯、希腊、芬兰、缅甸及其他亚欧国家推介佛教文化,把佛陀作为神明来顶礼膜拜,把佛教变成一个有僧侣(和尚)、寺庙和仪式的世界性宗教。孔雀王朝衰落后,佛教在印度逐渐地、极其缓慢地丧失了人民的信崇,在她的诞生地消亡了。大约在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来在日本、中亚细亚,缅甸,锡兰等地蓬勃发展起来,至今香火旺盛,成为世界伟大宗教之一,这应归功于中国等开明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推崇与合作。
      (二)基督教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耶稣诞生于地中海东岸山国犹太的伯利恒城一个马棚里,在加利利的拿撒勒成长起来。据说他在公元前约8—4年出生,他在三十岁时开始传经与布道,来往于加利利犹太人聚集地和附近地区。大约三年后,他被指控违犯犹太宗教和蔑视罗马而遭到逮捕。根据犹太人的迫切要求,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并在犹太人的逾越节那一周的星期五被钉在俯瞰耶路撒冷的一座小山的十字架上受尽折磨而去世。
      根据《圣经》故事,贞洁童女玛利亚,在天使的帮助下,怀孕生子,起名耶稣,为至高无上的上帝之子。耶稣出世时,玛利亚唱着《圣母颂》歌曲,迎接基督的春天。经过天使报信,接受洗礼,博土来朝,逃亡埃及,三次魔鬼试探,传经布道等历程,耶稣成为人人心中的圣哲伟人,追随者无数。当时的犹太地区仍被罗马帝国占据着,由罗马军团总督统治,犹太人民渴望自己的祖国被解放出来,她的人民要有自己的领袖。犹太人崇信犹太教,以耶稣为“独一真神”,排斥其他宗教,维护祭司贵族统治。虽然耶稣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继承《希伯来全书》的大部分内容,但毕竟基督教不同于犹太教,因此受到迫害是不可避免的。耶稣在十字架上从容就义,以身殉道。
      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充分肯定了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础上,他指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把“爱”作为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爱包括“爱神”、“爱心”。耶稣主张:在神与人这种爱者与被爱的关系中,天父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一种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天父的爱是一切爱的基础,也是人效法、学习的对象。要爱人如爱己,要推己及人,要以此来建立起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宽恕,甚至宽恕敌人,“要爱自己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见《马太福音》)。不仅如此,耶稣还要求在实质上做到爱人如己必须从内心开始,力避讲形式,搞表面。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他于公元570年左右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父亲去世后,由伯父扶养成人。当时阿拉伯人信仰一种原始宗教,这种宗教祀奉多神,以安拉(真主)为主。穆罕默德十二岁开始跟随伯父经商,走南闯北十三年,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都得到提升。他勤学苦练,积累建立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才干,而且陶冶了情趣,锤炼了意志,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组织能力和决策力方面,有极高的天赋。
      穆罕默德苦难童年的身世,造就了他心地善良,诚实谦虚,慷慨重义,办事公道,讲究信用,乐于助人,能很好的完成别人的重托,戒除一切恶习的高贵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公元595年,穆罕默德在赫底彻(后来成为他的忠实信徒和妻子)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由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和为生活而奔波的孤儿,一跃成为麦加的高贵富商,步入商业贵族的行列。他的富有又为他的创教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一方面利用家中的资财进行施舍以救济贫穷孤苦者,得到奴隶和穷人等下层人民的拥戴,为后来进行“宗教革命”打下了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经济上的富足和独立使之不用为生计担忧而漂泊经商,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专心致志地研究和探索他所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为创立伊斯兰教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穆罕默德所处的年代,不仅有异教徒巡礼者,还有犹太教、基督教的不断渗透,宗教氛围很浓烈。穆罕默德经常与本城宗教相反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讨论,得到不少裨益和启示,使他立志做一个使者和立法者。中年时期,穆罕默德说服了一些朋友,使他们相信他是使者,是神派来宣示意旨的,神通过他对世人讲话。
      穆罕默德的宗教训义是:①神教。坚持最严格的神论,主张只有一个神(安拉)。神是全能、全智和大慈大悲的。神最早通过犹太人的先知,然后通过耶稣,最后通过穆罕默德本人去启示世人。②来世。灵魂不死是肯定的。神会将永远处罚和火刑的痛苦强压给不忠实和作恶的人,把无穷快乐赐给忠于正义的人。③道法。道法同样受到重视的,穆罕默德和在他之先的耶稣一样,为世界创造宗教,而不是为一个地区提供宗教伦理。他的伦理根源与犹太教的“十戒”,基督教某些方面有相似性,都强调宽恕伤害自己的人而不报复,特别禁止饮酒和赌博。④礼拜。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是比较简单,没有繁杂的礼仪和高度组织的圣职制度。
      《可兰经》是采用神自己说话的形式写成的,对于穆斯林来说,它的意义就和《圣经》之于基督徒一样。她就是穆斯林(穆罕默德教徒)的《圣经》。
      伊斯兰教思想,主要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两方面:信仰有六条:①信仰安拉;②信仰天使;③信仰经典;④信仰先知;⑤信仰末日;⑥信仰天定。宗教义务为五功:①念功;②拜功;③斋功;④讨功;⑤朝功。后来,穆罕默德也把参加“圣战”定为一项宗教义务。另外,《可兰经》中对娶妻生子,财产继承,赌博偷盗,饮酒食肉,文化娱乐等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都作了明确的界定,以后成为伊斯兰教社会主要的方法基础。穆罕默德的“人类平等”和“赈济贫困者”主张大得人心。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从伊斯兰教中找到了一条统一他们的宗教纽带。有了这个统一的纽带,阿拉伯人前所未有的统一起来,在军事活动中呈现出极为重要的态势,这种精神和军事力量不仅重创了罗马帝国,而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大国。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阿拉伯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转折,她揭开了阿拉伯历史的新篇章,使阿拉伯民族跨进伊斯兰教文明时代,以崭新姿态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穆罕默德成为阿拉伯文明的奠基者,受到世人的仰慕与尊敬。

二、三大宗教的共同点及内在联系

      经过上述的情况简析和对比,我们初步得出了三大宗教之间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很密切的联系。通过深层次研究探索,我们将得到很多的教益和启示,现从四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起源来看,她们都是在社会激烈动荡中,封建主义向上发展阶段创立的,有多重宗教背景、哲学理论启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在社会背景上,佛教产生时的印度正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在外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下,印度的古文明分崩离析,国家危难,民族生灵涂炭,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出世,救民于水火,大慈大悲。耶稣基督也是在以色列被占领,希伯来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犹太人迫切希望复国,人民盼望伟人出现,耶稣基督应运而生了。伊斯兰教的诞生具有神奇色彩,在罗马帝国的铁蹄下,阿拉伯民族四分五裂,多神教占领着民族的思想神坛,内讧和争拗不断,整个民族像一盘散沙,阿拉伯民族急需有圣人出来,穆罕默德就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人物。
      第二,从上帝、神以及箴言来看,圣人们都有极其相似和相同之处。三大宗教的创造者们后来都分别被尊称为佛陀、先知、使者,各自都有丰厚的回报。他们在世的时候,大家都自觉地服从在伟大的神领导下,去世后都处在该宗教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佛陀主张的是有人格的、尽善尽美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天道,天道客观存在于天国里,佛陀不是创造了它,而是发现了它,于是就有“四圣谛”,“八正道”之说,这不是人创的,是神的启示。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天使委托圣母玛利亚生出来代表上帝的主意行事,至高无上的上帝将他的主意通过耶稣传给天下的人民,基督教宣示的是上帝的宗旨。伊斯兰教的先知,安拉神的最大的和最后的使者穆罕默德是唯一神安拉的使者。安拉使者做凡人永远做不到的事。三大宗教的创造者都是时代的伟人,都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也是人类历史的积极参与和变动者,但他们都不把自己讲成是神,而是有个至高无上的神在推动着他们,这具有深刻的宗教原因,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过人之处,借助天国,借助上帝来推动历史的发展,这应该讲是宗教的本质之一。
      第三,清规戒律的相同性。三大宗教在地理位置上相隔很远,时间跨度也很大,但是在各自的经典里,包括《圣经》、《佛经》、《可兰经》中,讲述的戒律和训示有很多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例如:在训诫中,大多都是劝告人们从善弃恶,苦行修炼,不嗜杀伤,爱人爱己,特别强调忠诚、老实、信用等。佛教强调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诳语、不偷窃、不奸淫、戒私财。基督教提出: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盗窃,不要与恶人作对,同时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神等。伊斯兰教不仅要忠实执行基本信条和宗教义务,而且要求礼拜和洁净、斋戒与朝觐、施舍和纳课、禁戒与善行、苦行与圣战等。
      第四,三大宗教除了有相同的宗教训示和戒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外,他们都有自己的法定的礼拜,固定经典,教堂及布道团体。佛教的寺院建立在深山老林之中,清静无为之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则建立在人口稠密之区,选择的不仅方便信徒做礼拜及宗教活动,而且便于阿訇传授《可兰经》和穆斯林参加。基督教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讲是尽善尽美,首先他们早期就有了教会社团,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教堂,有大批基督教传教士团队,他们非常虔诚的,冒着生命危险,到各异教区安营结寨,到陌生人群中传教,很多教士被不理解的人迫害以至付出生命。这些都是信神灵爱众人精神的延伸,也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之一。

三、三大宗教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我们知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全球的基本宗教,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产生与发展折射出人类发展历史三大里程碑,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首先在思想上哲学上的贡献。三大宗教都有具备人格的神灵——上帝、天使、使者等,这些至高无上的神,有深刻内容和背景。造神者必须解释神的内涵和外延,神的定义,神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于是,论证神存在文章和经典,专门论述神的机构出来了,说服被说服者,经院哲学院出现了,上帝的学说也应运而生了。宗教哲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而论述、考评和引申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给思想上,方法上带来了跨越式进步。佛教的因明学、考据学,同因果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基督教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流派中的逻辑实证方法论,也是思想和哲学上的收获。伊斯兰教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思想流派在阿拉伯世界不断涌现,为人类思想和哲学宝库增添了很多的奇异瑰宝。尽管思想界哲学界有很多争论,也引来不少非议,但这的确是好事。各种思想进行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思想界哲学界的春天,积极因素很多。
      其次,在政治上法律上的收获。三大宗教出现二千多年来,涌现出很多的政治和法律命题,为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首先在政治上,基督教教会教育,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很多信奉基督教的人才在政府里任职。宗教发展早期,伊斯兰教领袖对推动政治改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佛教在很多国家也拥有国教的盛誉。
      在法律上贡献更大。现代资本主义立法,不少条文是同宗教训义相关联,如美国推行的一夫一妻制,强调家庭稳固是国家稳固的基础,有力地维系了资本主义的国家法律体系。国民赋予义务的条文与伊斯兰教的课功有直接联系,伊斯兰教严格要求教徒要课功,强调纳税是国民的应尽义务,也写入法律条文。
      第三,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
      三大宗教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由于宗教的执著和热情,人们的行为发自对上帝的敬仰和内心的真情流露,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更为明显。
      基督教教会组成教士团,这些传教士们在教学中讲经典,定时定量进行传授知识,学习文化,有教无类。佛教寺院中,诵经授课不绝于耳,晨钟暮鼓几百年如一日,真是大开文明之风。清真寺里,穆斯林真诚诵读《可兰经》,阿訇进行教化,也取得很大效果。
      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和艺术品是教堂以及教堂里的浮雕、壁画,这些旷世之作如梵蒂冈大教堂、我国的拉萨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耶路撒冷的奥马尔清真寺都是举世闻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很多宗教名画名雕出自名家之手,这些传世之作都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收藏、观赏价值,是三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品,书画,论述文章更是不胜枚举,质好量多。
      第四,宗教伦理道德更是人类共同财富。三大宗教具有完整伦理道德体系,她们各自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教徒,信徒们的行为规范也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全球约有六亿多奉信基督教,八亿多穆斯林,佛教徒没有确切统计,三大宗教的人数就占了全球总人数的相当部分,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稳定因素,是社会和谐的巨大力量。因此,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不能轻视三大宗教的作用,要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宗教政策,在鼓励政教分离的同时,也要奉行信教自由,自我约束和遵纪守法的原则,使全社会共同发展。

       四、至德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环境中产生的具有主流作用的社会科学体系

      至德精神与三大宗教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都是人类文明的策源地之一,但是,至德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成果,是哲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她不属于宗教范畴,属于政治范畴,她来自人民,信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她相信人类集体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上帝”。
      (一)在三大宗教产生的远古时代,至德精神已经是中国儒、道、法家的核心,对三大宗教前期的发展有参考因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政治成果方面具有谦让开拓因素,求诸己不求诸人,泛爱众,更具永恒的全人类共同享有的含义。
      (二)至德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精华,她的主要区位和作用在亚洲,近代才开始拓展全世界。
      (三)至德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政治结晶,是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产物,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行性。她是一种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科学学说,是人类文明伟业的指路明灯。同时她也不断吸收人类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体系,不断完善自己,争取为人类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而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五、至德精神与三大宗教精神怎样融会贯通。

      (一)完善自身体系,确保核心正确。至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承传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的核心汇聚。她整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精华,形成以谦让开拓为核心的至德文化。这种文化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方面,她要有自己的合理内核。这个内核不是外加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泱泱中华几千年的烈火淬砺,经受考验的,是几十代乃至几百代人的不断耕耘总结出来的客观真理。同其他宗教文明传统有本质的不同。毫不夸张地说,至德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政治、伦理体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构筑和谐中国、和谐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与中流砥柱的领袖作用。无论在时间上、在地域上和历史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她的核心价值超越宗教伦理,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体系,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不仅在历史上起到发展和稳定封建社会制度的作用,而且自身的开发拓展特点,促使其自身不断进行矛盾斗争运动。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扬弃,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因此,至德精神始终保持着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继往又开来的先进本质,永葆青春。
      (二)用至德精神来指导学习,不断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充实,完善自我。至德精神在本质上就具有指导学习的价值,至德精神强调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向自然界学习;尊重历史,向历史学习;尊重世界各种先进思想,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进步的、文明的、对人类有益的内容并向她们学习。本着包容、宽容、和平、和谐的态度进行对话、磋商、研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学习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兼容的度量,是至德精神生生不息、壮大成长的原动因素和第一动力。
      (三)坚持尊重的态度,推进和谐发展。以互联网开通为标志,世界已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新纪元出现,地球村,一家人,以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往”的封建闭塞,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老子天下第一”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孤家寡人的裹脚老太婆意识已被送进历史博物馆,迎来的是人类要共同联起手来,把各种优秀思想整合起来的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学习自己,学习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个新型人际关系曙光已现。这是全人类自古以来同自然斗争、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诉求。
      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在这个国际大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都有维护地球家园环境不遭破坏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自觉维护联合国和平发展的宗旨:战胜贫穷,制止战争,遏制强权,销毁核武,避免极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为人类的事业,为促进人类永久和平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后  语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伟大的宗教,各自在人类历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佛教的文明,基督教的文明和伊斯兰教的文明,同其它伟大思想流派的文明一样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尊重、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和分析,用至德谦让开拓精神进行整合。用人类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壮大自己,把至德精神发展成为全人类的思想体系,为创造伟大的人类永恒文明而奋斗。

第八章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与至德精神
前  言

     中国进入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的积贫积弱,世界列强的不断侵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愈演愈烈,本民族各阶级之间,本民族与外民族之间,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内患外侮,处境艰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势力组成不同团体,代表着各个利益阶层,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在近两个世纪风起云涌的浪潮中,中华神州大地涌现了三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们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是近现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他们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先进力量,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封建社会解体、资产阶级兴起、外国列强侵入,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下产生的,是代表新生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国家独立,实行民主、民权和民生的斗争。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国民党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方面要反对封建阶级,另一方面,对国际垄断资本有盟友关系,他们惧怕无产阶级的壮大,威胁到他的统治,因此,革命不彻底。与民族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和小农阶级,由于受到双重的压迫,他们是彻底的无产者,革命最坚定。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旗手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步步向前推进,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华民族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政权的建立,应该说是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农民分田分地,保护民族工业,解放生产力,这时期的发展颇有成效。后来,国家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出现了高举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三面红旗”的失误。接着进入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陷入混乱,差不多到了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拨乱反正,实行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已经进入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发展就是硬道理”、“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的伟大理念正在延续,不断深化和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和建设的先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化革命的进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途径。这个阶段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效率发展,兼顾社会主义的公平诉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总趋势。
     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民主革命,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则代表了全中国各个阶层和人民大众,进行综合的、全民族的、不分阶级的共同征战。三大伟人结合一起,使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从衰败的封建社会、混乱的半殖民地社会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走出的一个共同的新中华民族。他们薪火相传,优势互补,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演绎出一台台好戏。他们互有区别,各树一帜。同时又传承着前人的精神与事业轨迹,不断地奏出时代的最强音。这三大伟人分开来讲是各自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一段路程,合起来讲,他们之间又是一个整体,互为联系。孙中山与毛泽东的联系,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联系,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的联系十分紧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三者之间自有千秋,各领风骚,他们的业绩是中国近两个世纪来的伟大史诗。三大伟人的实践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

一、孙中山生平业绩与至德精神

     (一)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母亲杨太夫人。其祖先最早可追朔到姬姓孙氏,属卫武公之后。有谱记载,唐朝末年的孙利,明朝孙友松,清朝孙殿朝是他的祖先。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六岁进私塾读书,十二岁随母到檀香山长兄孙眉处探亲,进入意奥尼拉书院读书,十七岁返国;十九岁受基督教洗礼;二十岁进广州博济医院读书,二十一岁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二十七岁硕士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二十八岁上书李鸿章,组织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二十九岁组织广州起义;三十岁在英国被诱捕获释;三十四岁组织惠州起义;三十九岁成立同盟会,当选总理;四十一岁连续组织四次起义;四十二岁组织二次起义;四十四岁组织第九次起义;四十五岁组织广州起义,均告失败;第十次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次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十六岁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同年改组同盟会;四十七岁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四十八岁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任总理;五十一岁到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五十三岁改中华革命党为国民党;五十五岁国会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1年经李大钊介绍认识共产国际代表,赞同建立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及办军官学校的建议;五十六岁与列宁代表会谈,发表联合宣言。五十八岁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组织东征等;同年十月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主张,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二)孙中山业绩
     1、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推翻三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对封建统治阶级,只有革命,不能改良。于是他先后成立了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并且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先后举行了十一次武装起义。在前十次武装起义中,孙中山先生多次身临其境,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战斗。在多次失败的艰难环境下,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坚,不坠青云之志。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其后的十三年中,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革命的前列,坚决与封建残余势力和军阀割据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提出三民主义口号,并不断作出全新的诠释。孙中山先生在对三民主义的初步说明中,主要是受英、法、德、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根据法国的资本主义政权建设,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根据德国国家的统一及英格兰帝国的政制,提出了民族主义的概念;根据美国发展经验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经验提出了民生问题。旧三民主义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就诠释了,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1905年11月26日的《民报》发刊词中说:“余引德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纲领。十八年后,他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进一步地阐述了三民主义:(甲)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乙)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下列各权:①选举权;②创制权;③复议权;④罢免权。(丙)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级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力,开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如下:①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由政府经营管理之;②平均地权,由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③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415页)。自从1921年孙中山先生同共产党人李大钊接触,并与共产国际的代表及苏联列宁的代表接触后,开始反思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种种问题,特别提出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他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其中他对民生主义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355页)。所以说孙中山先生是不断革命者,他的思想已经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进化了。毛泽东称赞他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给予极高的评价。
     3、赋予“大同书”崭新思想。
     我们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在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中,见到书法家书写的《大同书》全文。《大同书》经历几千年的洗礼,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传承,在先生的纪念馆中更显辉煌和伟大。现全文摘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修,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谓大同。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他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是非常热爱和忠诚熟识的,他学习得深入,领会深刻,还亲自将《大同书》抄录送给志同道合的国民党同仁,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写成条幅送给学生,并且身体力行。在革命的艰苦年代,他到处颠簸,困难重重,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放弃目标,降低标准。辛亥革命成功后,国内革命志士联名发电报,请他出山,武昌军政府总督黎元洪亦电请他回国主政,但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刚刚取得成功,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清朝政权还存在,封建专制机器还在运转,国外反动势力的联系很多,革命烈火随时都有被扑灭的危险,更何况革命成功后,经费筹措,粮饷组织,更是迫在眉睫。为了使美、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中华民国,放弃支持满清王朝的残余势力。他奔走呼喊,寻求支持。由于孙中山先生的高瞻远瞩和政治上的成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得到确保,新生资产阶级政权得到承认。而满清王朝的反动势力得到有效的遏制。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正式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4、制定并实践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孙先生就任大总统后,一改过去封建制度的弊端,实行民主专政,正式提出总统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公务员。严禁呼喊“万岁”口号,废除国家官员终身制。提出司法、执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在官员选拔上,任贤与能,废除任人唯亲。采取了注重实业,恢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由于中华革命党是个极复杂的政党组织,各种成分的人都有,鱼目混珠,有些投机革命的政客更是掺杂其中,没有真正形成领导核心,一旦夺取了政权,各个利益集团都出来讲话,垄断资产阶级集团起来阻挠革命,军阀割据,自立为王,抗衡中央,辛亥革命只是取得阶段性成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苏联革命成功,犹如一声春雷,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开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开始拉开了序幕。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根据列宁的理论,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孙中山先生在迷茫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他积极同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的代表接触,与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彻夜长谈,共商中国革命的大计,重新检讨三民主义的国民纲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并选举了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名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或候补执委。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一大结束的次日,毛泽东参加了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毛泽东以候补中央执委身份参加上海执行部的实际领导,从事统一战线的工作,后来又代行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职务,创办《政治周报》。从1924年7月起,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培养农民运动干部,中国共产党人以国民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了一至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任国民党农运委领导之一的毛泽东,应聘担任了第六届农讲所所长。为国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贡献。
      国共合作时,孙中山与毛泽东年龄相差很大,由于在中央执委工作,接触的机会较多,并且还担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因此,有很多政策、政务都有机会与孙中山先生接触和交流。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印象是深刻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讲话》和1949年力邀孙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并且在后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两件大事上可以看得出来。
      5、赋予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进化论哲学思想新内容。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旷世伟人,他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有各种条件所创造出来的蕴含着的特定因素。如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环境条件等。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另外,尚有相当多自身因素不容忽视,如学识、道德、修养、身体条件以及家庭婚姻状况等。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的潮头,掌握时代脉搏,审时度势,用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及时提出新三民主主义的理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一大步,组成国共合作的联合局面。这种不断与时俱进的策略与大手笔、大事业,主要来自孙中山先生拥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和认识论、进化论的哲学思想。
      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体系中,他的唯物论的认识论是很关键的。孙先生早期学医,最初接触的是西医中的实验科学,这些自然科学都是从实践中来认识,要亲自动手和动脑。因此,认识从实践中来,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唯物论和认识论自然就产生了。作为医学硕士,孙先生在行医中,也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他所接触这些都是对他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后来在一边行医一边做革命的事业时,对百日维新和康梁保皇言论不屑一顾,道不同不相与谋,革命立场非常鲜明。“驱除达虏,建立民国”目标异常明确。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来自于客观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得益于实事求是的唯物论认识论。
      在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中,进化论的观点也有独到之处。一方面他对达尔文进化论有共鸣。他在国外几十年,与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接触,比较了解,对平等、博爱、民主观念以及科学理念有不少认识。甚至在伦敦时还专门学习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认识颇深。对待国家进步,他认为美、法、英、德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三权分立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先进模式,在这种制度下进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符合事物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理应遵循。世界由于竞争,新生事物要战胜旧事物,光明要战胜黑暗,资本主义要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另外,他也看到资本主义在解决了国家主权独立和民主专政的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恶性竞争、无序争夺,殖民政策,本国以及殖民地人民日益贫困,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客观地认识到,中华民国在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必须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他说民生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410页)。他还说,民生的需要,从前经济学家都是说衣、食、住三种,照我研究,应该有四种,于衣食住以外,还有一种就是行。后来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对民生中的行十分关注,大搞交通建设,出大力气抓铁路和港口运输。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决策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看来仍然是掷地有声,气壮山河!
       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中,“知难行易”和“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学说是影响深远的。在当时中国封建意识浓烈,各种封建思想横行的时代,确实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知难行易”学说是针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中的“知易行难”的理论提出来的。在《尚书?说命》中有“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很难,实行起来才是非常艰难的。这种“知易行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要实行某一项措施时,把行难放在首要位置上。这种思想和说法无疑是对的。但是,在封建没落时代,人们对封建制度存在一片迷茫,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时,唤醒人们的意识,提示大家觉悟,这时“知难行易”重要。先识庐山真面目,才有改造庐山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当时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是有所指,有目的的,无疑也是正确的。实践证明也是如此。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也是正确的认识论思想。孙中山先生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提出“物质派生精神”,这一唯物的观点。这种观点明确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地发挥了这一基本原理。他说:“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产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他又说:“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而后乃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知之;而后人之受之前人也,似于意中得之。”这些观点都是告诫人们,先有物质然后才有真知。真知是来自物质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人们要获得知识,必须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真知。人们对于知识,由于在时间上(几千年)相当长,在空间上(千百万人),于知识又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分,有单独知识和叠加知识之分。这些知识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就是知识体系,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善加利用和学习。
      (三)孙中山与至德精神
       1、“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至德精神的最根本体现。孙中山先生是卫武公之后,姬姓,属周文王第九子康叔之后,昔者在周克殷后,武王封其弟康叔为卫君,并作康诰以告之。王者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不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尊称周文王克明德慎罚,故能诞受天命。明德慎罚是当政者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明德,这个德是什么,是《大同》书中所推崇的内容,也是周文王的伯父吴泰伯所创立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孙中山先生作为古公子孙,文王之后,能将《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书》倒背如流,并且引申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最高理想和目标,宣示世界。可以讲孙中山得到了至德精神真谛,并正确运用到民主革命实践中去,这是对至德精神的伟大传承和发展。
        2、谦和礼让,以身彰德。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以尧禅舜、以舜禅禹的美好传说和壮举。据专家考证,在人类不发达的原始社会,酋长是个苦差,谁当酋长谁就要当这些人的真正公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要管,苦不堪言。故有禅让之举,是解脱表现。这种观点我不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初期,周太王古公父长子泰伯公三让王位的举措,难道也是苦差使然吗?否,是大德使然!为什么有的父子、兄弟为争大位,怒目相视,刀枪相见,不惜以牺牲国家安定,人民生命涂炭为代价?可见没有大德是难以做到“禅让”,难怪孔夫子在称赞泰伯公时说:“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孙中山先生作为黄帝子孙,古公后裔,至德传人,为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忍辱负重,将临时大总统的位子拱手让给袁世凯。这个袁大头本应珍惜这份工作,领受孙中山的一片苦心。但这个军阀头子,封建制度的遗老,念念不忘封建的躯壳,不惜将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诸东流,当起了什么“洪宪皇帝”,无奈天道浩荡,顺昌逆亡,袁世凯这个遗臭万年的小人,终于多行不义而自毙,在风起云涌的讨袁声中一命呜呼。而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却由于道德高尚,为避免人民再受苦受难而辞职的壮举,却流芳百世,永垂史册。
        3、实业救国,发展经济与开拓的至德精神相吻合。孙先生辞了临时大总统后,立即着手祖国的经济发展事业。他在民国政府建国大纲中说:建国之首要在民生。故对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办,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设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并且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多次提及山西煤矿,设立制铁、炼钢、工厂等计划。孙先生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努力工作,拼搏进取,另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考察,调查研究,以至德精神为中华民国初期实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毛泽东生平业绩与至德精神

      (一)毛泽东生平: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炎黄子孙世系赫然在目,从黄帝到古公父,从周文王到周武王之七弟郑,因受封于毛,史称毛伯。《中湘韶山毛氏族谱》二修一卷称:“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是也,后因为氏”,也就是讲,毛泽东属姬姓毛氏之后,系至德之宗系。
      根据本人到韶山的参观、学习、考察,这块地灵人杰的地方,确实不同凡响。这里不仅有钟灵毓秀的韶峰,而且有著名的龙头山、虎歇坪等山水名胜。有尖峰、石鼓峰、仙女泉,也有卧虎藏龙的滴水洞,是个物华天宝的地方。至德宗亲周宁定曾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卷二记、《韶山记》用了575个字将韶山来由,因舜帝听韶而得名,丹凤衔书,紫龙吐沫,鱼龙变化,虎豹风生,聊缀七言成册: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软袅云烟侧。山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龙。在毛氏一修族谱《序》中:“……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有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者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使人与地俱传。”果然,一代伟人就出在韶山冲的上屋场。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家庭,他就是改变中国命运和世界格局的伟人毛泽东!
      中湘韶山毛氏族谱载: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字润之,行三,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时生(公元1893年12月26日)。十七岁,在东山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接触维新思想;十八岁,湘乡中学就读,参加民主革命;十九岁,在湖南国立图书馆自学,放眼世界;二十岁,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同学组织新民学会;二十五岁,北平之行,感受新文化运动,响应“五?四”运动,接触李大钊、陈独秀;二十八岁,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组织工人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农民运动,撰写《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十四岁,参加“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抵抗,领导秋收起义,进军井岗山;三十七岁,四次反围剿;四十二岁,遵义会议、确定领导权、长征、四渡赤水,奠基西北,八年抗战,瓦窑堡会议;四十三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指挥抗日,洛川会议,撰写《论持久战》,大生产和整风运动,直至抗战胜利,重庆谈判;三年内战:由防御到反攻,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五十六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开展“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发动文化大革命。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二)毛泽东的业绩
     第一阶段;得韶峰山水之灵气,早年受父亲毛顺生的精明刚强和母亲文七妹淳朴、善良和对贫困人家的极富同情心所影响和感染,自小就喜欢读书,在私塾通读了《岳飞传》、《水浒传》、《西游记》及《三国演义》等。毛泽东第一次的政治启蒙是在湘乡县城东山小学堂,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思想。1911年,毛泽东接触到许多革命党人的言论,成为《民立报》热心读者,并在同年加入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列兵。战争结束后,他考入省高等中学,后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比较系统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二十一岁那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他结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恩师杨昌济的引导下,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看问题做事情讲究求实。后来又接触《新青年》,思想开始成熟,决心立志做个“奇男子”。为了锻炼意志和体魄,调查研究和了解中国现状,与同学一起,“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918年,毛泽东到北平,在李大钊帮助下,担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在这里他接触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五四期间,毛泽东回长沙发动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心国家政治前途,为后来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毛泽东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革命斗争。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毛泽东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充分展示了伟人的风采。毛泽东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胆略,不论在受到打击,还是处在顺境,他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坚定不移地依靠共产党领袖是一个集团的理念,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用中国历代名人智慧和现代知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观点,指挥若定,胸有全局,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他创立了光辉的毛泽东思想和受党和人民的拥戴坐领领袖地位四十一年。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1年,作为湖南省代表,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参与了创建中共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摸索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他在湖南积极领导三次较大的工人运动,并且取得成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以个人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后,为了发动农民运动,毛泽东作为国民党农委主要负责人之一,应聘担任农讲所所长。土地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先生有过一定的接触,他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挑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中共在武汉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决定在南昌和湖南举行起义。毛泽东受中央委派,回湖南组织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并且与朱德带领的南昌“八一”起义的部队会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割据的局面,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在四次反对国民党的围剿中,朱德、毛泽东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策略,连续四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确定党指挥枪的原则,一支新型的工农军队建立起来,中央苏区和根据地得以巩固。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和根据地惨遭重创,被迫长征转移。红军长征中,湘江之战,红军惨败。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且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使红军和党得以挽救。从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挥师北上,终于奠基西北。
      第三阶段:领导和指挥八年抗日战争。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提出了抗日统一战线和掌握政治主动权问题。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1937年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坚持统一战线,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在军事上要转为抗日游击战,有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向平原发动游击战争。1938年,毛泽东为了总结全国抗战经验,写出了《论持久战》的纲领性文献,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提出正确路线,并组织大生产和延安整风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大义凛然地参加重庆谈判。
      第四阶段:解放战争阶段。由于蒋介石撕破“双十协定”,三年内战开始,在毛泽东指挥下,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组织了震撼世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八百万军队,解放全中国。
      第五阶段:建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这个时期,毛泽东在治国中,成功地挫败了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对我国的封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发科学力量,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上天,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国的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和运用乒乓外交,改善中美关系,恢复联合国席位等一系列的举措,国际地位有了加强,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毛泽东的不足是新中国建立后,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立即可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对地方上出现的冒进风、浮夸风没有及时有效的遏制,相反认为这是主流现象。首先是高举三面红旗的错误,尔后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错位。这和党内民主作风与集体领导体制不健全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中国建设时期由于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等一大批革命领导的协助和配合,虽然在决策上有不少错误,但都能勉强度过,维持下来,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大的功劳是把邓小平培养起来和把班接下去。这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很高,在很年轻时就委任当总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虽然三起三落,终究度过难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特殊人物,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更是奠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千秋大业。这里面有毛泽东和周恩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功劳。
     (三)毛泽东与至德精神
      1、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作为世界伟人,他的思想、理论以及所作所为,都是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他代表了占人类绝大部分的劳苦大众,谋求解放,他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目标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最广泛的利益,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这种理念、这种思想是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思想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几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就是充分运用了这种思想,他把自己的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他曾经说:“六亿神州尽舜尧。”舜尧是我国历史上的道德高尚的领导人,说明毛主席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特别用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他在《沁园春?雪》中谈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后,大声地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7年4月5日,毛泽东以苏维埃主席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写了祭黄陵的祭文。在国共两党清明节公祭黄帝会上宣读,他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锦,岳我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霞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对伟大的黄帝是非常敬佩的。伟大的祖先,始创我大中华。我们都是黄帝的后裔,应该将黄帝的事业不断地发扬光大。要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誓除外侮,保卫江山。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把江山和伟业联系起来,对如此妖娆江山,必然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毛泽东的眼中,历代英雄伟人都是有很大作为的。我们现在更有作为。这种革命家的英雄气概,真是旷世奇才。毛泽东对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帝国主义是深恶痛绝的。对人民、对无产阶级是非常热爱的。怀着对无产阶级的深厚的感情,他在1944年9月8日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的伟大,比过去的帝王将相高明,就是因为他们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用阶级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革命,把无产阶级以及各阶层的先进分子组织起来,形成了强大的阶级阵容,组成了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并且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采取的伟大的战略,也是在他充分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判断得出的结论。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反动阵营非常强大,这些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是不允许无产阶级的人民走民主、议会的道路的。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拿起枪杆子与之进行斗争,用强制的手段来达到建立无产阶级人民民主政权的革命的目的,这是非常正确的。一旦人民掌握了政权,矛盾会起变化的,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成为执政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无产阶级一边,先进的生产关系就起主导作用了,而落后的生产力就成为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举措,特别是党的八届代表大会制定的方针是正确的。在毛泽东领导中国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自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把马列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这些都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的代表,依靠和团结中国共产党的精英,敢于发动群众所获得的。他不愧是黄帝的贤孝子孙。
      2、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打败蒋介石的斗争中,始终坚持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的开拓精神,采取与众不同的斗争策略,在一个又一个革命的紧急关头,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例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把秋收起义的队伍拉上井冈山,改变了当时中央提出的攻打大城市的作法;在反围剿中,针对蒋介石的堡垒政策,他采取了“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因而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又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确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是得益于这些伟大的举措。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时非常鲜明地指出,首先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的领导,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些都是相当准确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一个纪律严明、宗旨明确、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以及各民主团体、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在1980年8月21日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说:“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3、毛泽东的爱民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年代,他始终是全中国劳苦大众的代表,为了人民的利益出生入死。他坚持依靠群众,依靠人民,依靠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例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做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针对当时国民党以及共产党内的一部分人提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论调,经过考察后,提出了好得很的结论。在针对当时党内部分人存在阶级情况不明的情况,他做了《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把中国当时的社会各阶级状况,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劳动关系以及对革命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的判断。指出无产阶级和农村贫下中农是我们的中坚力量。要团结中农,分化富农,坚决打击地主土豪劣绅。在城市则依靠工人阶级小市民,团结民族资本家,打击垄断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以及帝国主义的势力。因而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难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要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是非常明确的。在全中国人民共同抗日和反法西斯斗争中,当时有股风,认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领导。毛泽东却明确提出,抗日的领导权可以给国民党,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绝对不能放弃独立性,必须保存自己的自主性。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依靠一个官僚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是很难取得完全胜利的,只有大家配合,才能取胜。因此,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以及《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提出抗日战争的游击战和持久战,反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思想。三年解放战争中,由于毛泽东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以及战略反攻等军事指挥正确,且用人民战争的方法,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以及解放全中国的斗争,终于“把蒋介石赶到几个海岛上”(毛泽东语)。这些都是毛泽东爱民思想的体现,是他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才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尽快改变中国和世界的面貌,他在国内提出了有关加速社会主义改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主张,目的也是要建设好国家,把经济搞上去。但是由于发生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错误,事与愿违,这也是一个继续学习的问题。本来在国家已经建立,共产党已经掌握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实现的情况下高屋建瓴,推行好的路线和政策是很容易的事情。一味地搞阶级斗争、内部斗争和文化大革命,这就有违国情,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三、邓小平生平业绩与至德精神

     (一)邓小平生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姚平里邓家老院一个农民的家庭。十一岁考入广安县立小学堂,十五岁在广安县立中学学习,“五四”运动席卷全中国,邓小平自觉投入这一运动中。他在重庆求学时,积极地投身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在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的引导下,十六岁那年,乘坐“盎特莱蓬”号邮船经香港到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后来邓小平在回忆起令他难以忘怀的校长汪云松时说:汪云松曾做过清朝四品道台,是个热心教育的人,他为共和国培育了两个副总理。这便是邓小平和聂荣臻。到法国后,邓小平很快就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八岁时正式加入由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人发起成立的“旅法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周恩来等人建立起了浓厚的革命情谊,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忘我地工作。二十二岁的邓小平受党的指派,到苏联学习和工作。不久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经同蒋经国在一个班。1926年底回国。首先在冯玉祥部队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小平来到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任秘书。“八一”起义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八•七”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听到了毛泽东的重要发言。二十五岁时,他被党中央派往广西工作,先后同张云逸、李明瑞等一起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组建了红七、八军,并转战江西,同中央红军会合。邓小平参加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与刘伯承一起,立马太行,战斗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刘邓大军成为日寇的克星。解放战争中,四十三岁的邓小平转战太行,在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大捷后,决战淮海,指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直捣国民党南京总统府。后来又主战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他和刘伯承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八大”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在总书记的十年任内,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参与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为后来他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了,这个期间,他三起三落,受尽磨难。尽管这样,邓小平在七十岁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联合国大会,一展了领导人风采,征服了世界各国代表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与“四人帮”的斗争中,邓小平英勇不屈,始终坚持真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主持国务院工作,坚决贯彻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路线。
      邓小平七十四岁时被选为全国政协主席,他提出恢复高考,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在理论上为改革开放打下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开创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号召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设想。他推进农村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倡办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大家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接着,他又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八十五岁后,他确定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主动退居二线,担任中顾委主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集体要“取信于民”。八十八岁的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7年2月19日,九十四岁的他走完了伟大、光辉的人生,与世长辞。
      (二)邓小平的业绩
      1、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八军的组建工作。1929年,邓小平受到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委派,以广西省政府秘书的身份到广西进行革命活动,在广西党组织的卓有成效的领导下,邓小平帮助俞作柏、李明瑞等改造旧军队,还通过张云逸、徐开先、俞作豫等将国民党教导总队变成我党培养革命骨干、建立革命武装作准备的基地。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组织了两江起义,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这批革命的有生力量来到江西革命根据地,成为红色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2、转战太行,决胜淮海,指挥渡江,和平解放西藏。
      邓小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后不久,他担任一二九师政委,同师长刘伯承进行了长达十三年的合作。首先,他们指挥部队在太行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到日寇占领区与敌人展开战斗。先后发动了长生口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抗战胜利后,奉命歼灭阎锡山进入长治之敌,收复上党地区,为毛泽东重庆谈判增加了筹码。他们接着又发动了平汉战役,接受国民党高树勋部起义,在陇海路九次与敌人较量,挺进大别山,进军鲁西南,为组织淮海战役打下坚实的基础。1948年11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十六天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五十五万人,被斯大林称为奇迹。刘邓大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总统府。在进军大西南和和平解放西藏的战斗中,邓小平同刘伯承一起,共同筹划,共同指挥,战功显赫,功名卓著,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中增添了异彩。
      3、参加起草八大政治报告,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的八次代表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对我国新时期的形势、任务以及战略策略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怎样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工作中来,是非常关键的。八届全会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总书记,负责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他站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在文革后复出领导中央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邓小平在参与主政的十年时间里,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组织起草了《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并在“七千人大会”上作了有关民主集中制的讲话,统一全党各级干部的思想,同心协力,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时,邓小平对企业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企业技术对总工程师负总责,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以及企业职工按劳取酬和实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主张,受到毛泽东的表扬。
      4、受命于危难之时,肩担历史重任,作出划时代贡献。
      邓小平1974年复出后,立即着手协助周恩来总理组织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协助周恩来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构想。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坚决贯彻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并不断地细化和深化:
      首先是要整顿部队、整顿铁路、整顿科学技术领域、整顿工业;其次是恢复高考制度;第三是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第四是改善中日、中苏、中美的关系;第五是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的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六是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倡办经济特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起草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建国以来重大事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了正确的评价。他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邓小平在确定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等方面也率先垂范,作出榜样。
      5、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同志说:“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工农劳动者,保卫力量是军队;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三)邓小平与至德精神
      1、邓小平从小就是在至德传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我们可以看到他旅法勤工俭学是在汪云松校长的帮助下实现的,旅法勤工俭学过程中,他又是在具有至德精神谦让楷模周恩来的领导下,加入旅法少共的,以后几十年间,邓小平作为中国革命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配合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各方面能够大展身手,首先得益于中共中央第八届代表大会总书记的任命上,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几落几起,这里面有周恩来总理的功劳,特别是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据我的研究,自从1977年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以后,他能够立即提出了这么多的举措,而且都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实际情况,除了他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对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及留学外国,频频出国,接触不少外国先进的东西之外,关键还是八大中的集体智慧以及协助主政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周恩来的一贯栽培有内在联系。他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理论已在六三、六四年“三自一包  四大自由”初露端霓,所以,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喷薄而出就不足为奇了!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社会”等,都为确保我们朝着改革开放的路线前进,在联合国的“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的框架上,我们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不断辉煌。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法律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在以德治国的同时,要以法治国,加强力度,在关注效率时,关注公平,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2、谦让的虚心精神。邓公在大原则上坚定不移,在一般问题上谦虚礼让。“八大”时,党中央提出将他的中共中央秘书长改为总书记,他认为不妥,坚决推辞。毛主席多次催促,才接受了这个职务。他对待周恩来总理一直作为师长敬仰众所周知。周总理在法国留学时就介绍他参加革命,回国后一直在中央机关当秘书、秘书长,他从来不居功,不骄傲,每到一处,都先深入调查研究,不脱离群众。就是在下放江西南昌郊区劳动期间,也与基层的人们打成一片,受到人民的尊重。他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因此,对人民怀有浓厚的感情。他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在对“四人帮”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真理,敢于面对,哪怕是被打倒也在所不惜。他对人民厚爱,对国家忠诚,人民对他也是很有感情的。民心不可侮,人民在悼念周总理时,其实也是在声援邓小平!毛泽东对邓小平也多次说过他很厚道、虚心,后来虽然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但仍然保留党籍,也就是说舍不得一棍子打死。邓小平的人格、厚道、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尊重和声誉。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中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民意。
      3、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在外交上不卑不亢,他在访问外国中,每到一地,都认真地同外国领导人谈工作,交流体会,调查研究,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他的开拓性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四、三大伟人联系的必然性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生平、业绩和与至德精神的关系我们已分别做了介绍。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将伟人之间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伟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时间上的连接。
      我们知道,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的主要活动是在1895年至1925年期间。在这期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同盟会,后来成立中华革命党,彻底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后来又进行了反军阀的斗争。1921年后,在李大钊的引导下,认识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并且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过渡,并且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作为共产党人,在1923年国民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一届中央候补执委,并且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和中央农委会领导之一的任务。曾经在孙先生的领导下工作,对孙先生的理论有所了解。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担子作为大官僚垄断资本的代表蒋介石是不能承担的,当然历史地落在了毛泽东的身上。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经过党内斗争,最终在遵义会议上担任了领导职务。由于毛泽东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经过万里长征,八年抗战以及三年解放战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革命中,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一员,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现实中,我党犯了左倾急进毛病,致使革命和建设遭受巨大的挫折。这是毛泽东一改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初衷,对中国初级社会主义现实估计不足,加上搞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导致了无产阶级的一边倒。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将二十七年的经验用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解放生产力,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形成了我国复兴的局面。经过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努力,在第三代领导集体江泽民、胡锦涛总书记的领导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朝气蓬勃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伟人们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
     (二)理论上的传承。
     首先在政治理论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主张中国要独立自主,要走富国强兵的道路。首先是孙中山主张驱除达虏,建立民国,强调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则强调,国之不安,何以为家,反对外来侵略,实行抗日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他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要独立自主地发展我们的国家;邓小平则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英国首相说,主权问题不能谈,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建国方略上,孙中山先生是强调要民主中国的原则,要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国;毛泽东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协商政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有失于偏激。邓小平则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与新民主主义的阶段差不多,进行改革开放,兼顾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向先进国家学习,在理论上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在哲学上,孙中山是进化论和唯物论的反映论,毛泽东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则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人都强调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式有异,本质相同,都是把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历史使命。
     (三)效果上的叠加。
     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解决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了一步,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强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大众的利益;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和平统一,使劳资双方都兼顾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效果叠加,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体、政体,是符合我国现实的。

五、三大伟人联读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是非常时期,人类历史要从封建社会进入民主社会,这个期间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必须是资本家经济领导,无产阶级及劳动大众从属;社会主义必须是无产阶级及劳动大众领导,资本也不能完全遏制。这样才能协调和谐,可称之为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人,用他们的合力,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整合,通过三场大革命,完成了中国历史形态的大转型。这是前无古人的重大举措,也许伟人们互相不那么明白,但我相信,他们之所以是伟人,他们就首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前后相随,互相弥补,互为印证,形成系统。这里面有必然的规律可循。既然是真理,这个真理就会在实践中显露出来,因为伟人们认识了现实,遵循了现实的道理,所以必然地会出现这种三大伟人联读的宏篇巨著。这是由实践证明了的历史事实,这样一条主线是怎么将三大伟人联结起来,维系起来呢?我们会进行总结,但就其伟大的历史来讲,这是有非常深刻的学问。我们认为,一方面他们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发展中,及时地抓住了历史发展的脉搏,并且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解决了问题。都有其特殊的贡献,他们各自都留下了一个悬念。孙中山解决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事情,但来不及解决新民主主义的问题,就去世了,新民主主义的问题留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亲自领导,不仅解决了抗日问题,而且解决了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毛泽东没有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经济问题,虽然有所进步,但总体上是停步在刚解放那几年。后来各种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经济跌到崩溃的边缘。毛泽东确实留下了建国中一个最大的遗憾,由邓小平来接。邓小平很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改革开放。由于他的设计,他的高超智慧,解决了毛泽东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在祖国的南方划了一个大大的句号。标志着中国人民近二百年来前赴后继地进行国家过渡、重组和发展的大手笔,为中国在融入国际和全球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使中国和世界进入共同的民主政制时期的崭新时期。这个时代是人类进入高度发展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和人类自己掌握命运进行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后       语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代表着中国各个阶层人民的利益。在中国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现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应在同一载体中生存和发展,各自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资产阶级要有明智的态度,要知道资本是要人来探讨和运作,并且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保险、安全和增值。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劳动人民的所需,用劳动创造世界,依靠我们的双手把劳动成果争回来。这个过程过去是斗争,甚至是用武力斗争来争取的。但在很多先进国家中,由于他们的法律很健全,私人的财产得到保护,在劳资关系上又能比较好的协调,随着法制健康发展,各个阶层的利益会在比较好的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现在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并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以期达到和谐发展。因此,一个祥和、美好,同世界同步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恒定社会即将出现。调查研究,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世界性大好局面也会随之而来。各种反人类、极端主义、核武器以及黑金、毒品、贫困、动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联合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宗旨将得到实施。实践证明:谦让开拓的伟大至德精神将会得到全人类的接受,并引领人类文明历史的新纪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8:35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浅析至德文化与国际多重文化关系
至德文化能与世界各国文化紧密联系,完全得益于政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两大潮流。政治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辅相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把至德文化与拉美亚非地区多重文化联系起来,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给至德事业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在简析全球区域性文化联系时,抽出美国与中东这两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来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内在联系和规律,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次则是把至德文化放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化研究框架上作为补充。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决定有的国家已经进入了先进行列,有的国家正在发展,有的国家相对落后。先进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前瞻;落后地区政治闭塞,民主程度不高,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滞后;发展中国家介乎于两者之间。怎样才能使经济发展,环境优雅,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进程相对稳定呢?我认为以谦让开拓至德精神为灵魂的至德文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取到平衡和主导作用。本文就是从这个原理的认识出发来寻求其实质性突破,为东方文化战略做出贡献。

一、至德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汇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也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由于他们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兼收并蓄的组合模式,又有工业化作为发展基础,一直处在高速平稳发展中。政治上,三权分立,法制健全,民主博爱;经济上自由贸易,物权清晰,制度健全;文化上,既有西方主流的基督教文化,又有其他民族的文化融汇、兼容和互动,造就了美国神话,成就超级大国多元文化,是全球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于1776年立国。早在立国前284年(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起,西欧移民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伴随着移民潮的到来,人们将欧洲工业化时代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政治和经济模式带到新大陆,以基督教拓展文化大量涌入新大陆。非洲裔移民早期多数人以奴隶的身份被贩卖到新大陆,现在在非洲尚有奴隶被囚禁和贩卖以及上船的地方,政府辟为贩卖黑奴的纪念馆,以此来控诉在资本原始积累中的血泪历史,诉说着奴隶们的悲惨遭遇。这对美国多元化文化产生的贡献是很大的,应该树碑立传。
      我们中国移民也是在这个时候到美国的,当时称为卖“猪仔”。我们的同胞被贩卖到美国,多数在旧金山挖金矿,有的修铁路,做苦工。美国在二百多年的建国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等领袖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民族独立战争,彻底推翻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争取到了完全独立和自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后来在林肯领导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南北战争(1861—1865),彻底打破农奴主的复辟梦,解放了奴隶,建立了美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重大举措,奠定了美国发展的良好基础。
       美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有欧洲人、非洲黑人、斯拉夫人、犹太人、拉丁美洲人、亚裔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来自于欧洲,却高于欧洲;来自于非洲又高于非洲;来自于亚洲,强于亚洲;融合于拉丁美洲,又胜于拉丁美洲。美国多元文化把原产地的文化模式进行扬弃,将欧洲旧的模式变成更高级、更广泛、更符合美国发展思路的文化模式,确保了二百三十多年来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兼容开放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美国式的民主和法制,为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美国式文化在确定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保留了很多殖民地时代的文化糟粕。例如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先后参与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中立到参战,使其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独霸美洲大陆,并为后来争得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奠定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军事势力膨胀,由于在远离其本土的战争,使美国成为大战中获益最多的国家,成就了其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霸主地位和在联合国中的特殊作用。美国人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不对的,往往充当国际宪兵角色,挥舞着指挥棒,干涉别国内政,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美国自身问题多多,外面麻烦不少,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上世纪中叶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都表露出美国式的文化劣根和缺陷。真是“国家愈富,贪心愈大,国家实力愈强,侵略扩张的野心愈膨胀”(见王彦峰《世界动荡之源》)。
      但是,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毕竟为优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世界至德宗总亲会就是在美国这种文化氛围下产生的。1974年,在美国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至德宗亲欢聚一堂,共叙宗谊。在谈到至德精神的弘扬时,考虑到要推动至德文化发展,必须有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组织,以此来凝聚宗谊,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思路,于是,1976年第一次恳亲大会在香港成功举行,催生了世界至德。现在,世界至德已成为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亲社团文化组织。这一组织会运昌隆,会务日盛,培养造就大批至德英才,为弘扬至德精神,发展至德文化,推进至德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至德文化与美国多元文化的关系,我们怎样去理解和把握呢?首先,应该认真学习。美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其成长壮大必然有其内在的理由和必然性,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有互相联系,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我们要把握美国多元文化,研究美国多元文化,把美国多元文化真正学到手。其次,我们要用至德精神来鉴别美国多元文化的优劣。文化这东西,在美国运用起来如鱼得水,离开本土后会因为环境不同,人文关系差异,可能不适合我们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鉴别能力,避免生搬硬套,食古不化,达不到学习的最终目标。第三,学习是为了运用。我们学习美国多元文化的目的,就是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事业中,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别人的东西的同时,也要分析我们的情况,结合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学而致用。

二、至德文化与中东双元文化关系

      中东,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区,也是全球敏感的地区。这个地区处在欧亚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两种文化的发源地,是人类最具文化特色的四大文明区域之一,是两大教派信徒的朝圣之地。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中东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棘手的问题,利益关系牵动了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大国的神经,是各种势力必争之地。美国看中的是伊朗、伊拉克的巨大的石油资源,在能源紧缺的今天,他们绝不会放弃这块宝地。俄罗斯、欧盟也基于自身利益,对中东地区异常兴趣和极度关注。美、俄、欧、阿四方会谈持续多年,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各自用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手段,操纵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使中东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坦诚地说,就中东讲中东,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引入国际多种机制后,在各个强大利益集团支配下去解决中东问题,难度就大了。应从先进的文化入手,将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融入中东文化中,相信有助于这个难题的解决。
      (一)中东难题就难在外国干预,假设没有外国势力集团的插手,不受外国势力操纵,他们很容易坐下来商谈,理由是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中都有强调和平、平等、普救众生的根本教义。外国势力集团考虑的不是这个层面,是政治经济利益使然,为了他们的利益,不惜牺牲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将他们推向火坑!超级大国用金钱、军火通过正当的途径涌入以色列,另一利益集团则以多种方式向巴勒斯坦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和目的。中东人民陷入流血之中,他们却隔山观虎斗,执导着一出出肮脏的不可告人的活剧,这是中东问题悬而未决的要害所在!若让中东人民自主解决,让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进行不受干预的双边会谈,巴以和平进程不难达到。因此,外国干涉应该停止,自主和谈必须重启,这是中东和平的必由之路。中东人民在联合国宗旨的框架下,本着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不以武力相威胁,可以和平解决边境问题。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中东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武力解决不了中东问题,对抗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互相排斥,有悖于时代潮流,和谈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唯一选择”(见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
      (二)充分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联合国作为国际最权威的机构,担负着全球各国政治昌明,经济振兴与和平发展的特殊使命。自1945年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炼,已经日臻成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有独特风格,形成联合国独有的效应文化。其和平发展的宗旨,符合中东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五大常任理事国发挥作用,认真负起重任,自觉维护联合国的威信,进行斡旋,各方展开和谈,按国际惯例,就能在联合国宪章框架内实现永久和平。
      (三)中东各国政要要切实为人民着想,为国家着想,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本国的发展道路。千万不要干涉别国内政,不以牺牲别国利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这些不道德、不公道的行为应摈弃。中国有句古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承认对方是一个主权国家,以色列国的存在是现实,巴勒斯坦国的存在也是现实。牺牲别国来达到自己目的,只能引起更大的动乱,各方永远得不到安宁,要尊重别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应该一视同仁,一样对待,决不能以强凌弱,以大压小,以富欺贫。大国、强国、富国更有责任来帮助弱国、小国和贫国,以求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至德精神可以为中东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是要大力宣传谦让开拓的精神,特别要强调谦和礼让原则,这是非常符合中东和平进程的文化诉求的。敦促利益集团要自律,奉行不介入政策,退出中东内部事务,自觉将调解权交回给联合国。谦和礼让的文化非常重要,大国谦和,小国礼让,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抓紧自己的经济建设,融入世界潮流,解决好民生问题。本国的政治昌明、经济发达、文化宽容、和平共处的机会就会很多,争拗就会逐渐消减。因此,大国退出干预,各国互相谦让,是解决中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文化辅助途径。

三、至德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关系

      非洲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还在发展的前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政治落后和经济体制僵化,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这些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国际问题。非洲为全世界的进步,曾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却成为欠发达地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已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一定效果。我们认为:先进国家放弃非洲债务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举措。前几年我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二千年部长级会议》中表示,中方愿意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债务,并扩大文化交流,加强对对方文化的研究和介绍等(见王泽全《非洲投资指南》)。不少国家也作出了免除部分债务的承诺,鼓励企业去非洲投资,给予足够的经济援助,并且强化教育,提高文化程度,以此来缓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非洲兄弟的困境。事实证明,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国际援助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是非洲人民所日夜盼望的。我们要用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来研究非洲,了解非洲,帮助非洲。

四、至德文化与南美洲文化的关系

      南美洲历来是美国的后花园,现在正逐步兴起壮大,大多数国家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巴西、智利、秘鲁、阿根廷、古巴、委内瑞拉等国都正在迅速崛起。在圣马丁将军和玻利瓦尔的解放精神和传统文化鼓励下,南美各国边境安定,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南美洲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基础和文化条件,有非常优越的发展后劲,将会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地区。
      根据我同委内瑞拉、智利、秘鲁华侨华人的交谈中了解到,至德精神在该洲的传播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在仍不断地在拓展。因为平和的社会环境非常适应至德精神的发展需要,具备深化条件,有着广泛的前景。据了解,在委国至德总会吴辉华宗长的领导下,至德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联络南美华人,在西班牙语系中宣传至德精神,普及至德文化和推进至德文化活动效果甚佳,得到公认。
            
五、至德文化与亚洲根文化的关系

      亚洲是至德精神的诞生地和发源地,是至德文化之根。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已迅速掀起研究至德文化热潮,其声势汹涌澎湃,锐意争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弘扬传统文化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理论探讨到有组织的大型研究活动,使至德精神得到弘扬。例如江苏无锡就已经先后举行了两届“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规模之大,探讨之深,研究成果之丰富,首屈一指,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至德文化在东南亚的发展,新加坡延陵总会特别突出,该会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我参加了盛会,聆听了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讲话,他说:我们作为至德在新加坡第四代传人,深知祖先初来乍到的艰辛与创业的困苦,靠的是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来维持大家的凝聚力。我们以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为指导,与当地居民一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谦和礼让,很快融入当地社会。我们的祖先在谦让的前提下,不断开拓,重视提高教育素质以求改变命运,弘扬文化,光大祖业。从第三代开始,我们的文化程度已经普遍升高,现在新加坡的外汇来源很多是靠高素质人才在世界各地的渠道回笼的。所以,至德精神是新加坡至德宗亲的精神食粮。
       在马来西亚,我在该国至德总会原主席吴乃贵拿督的陪同下,来到槟城参观当年至德宗亲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同盟会支部旧址和《南洋日报》旧址,深为至德宗亲忧国忧民之胸怀所激励。

后   语

       至德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种和谐精神,奋斗精神。其谦让开拓思想是和平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全球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不断完善。本文所做的一些研究,旨在用拓展的目光探讨至德文化在国外的发展之路。

第十章 略论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与至德精神
前 言

      我们考察一种理论的成就和升华,必须与该理论所产生的地域的经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思考, 这样的基础促成这样的优秀理论,这样的优秀理论又可以转过来服从和服务于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是在中国这一具有东方文化代表的国度里产生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的代表,她是符合潮流和积极推进潮流发展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对具体实施经济政治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源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本国的实际稳步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党的十六大提出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正确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内市场走势,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战略调整。政治上,我国社会稳定,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方针,坚持邓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民生,寻求公平与效率,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就业,解决农村建设、贫富差别以及发展与环境等现代经济政治文明的诉求中取得成绩。

一、经 济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改造,然后经历了长达二十七年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逐步提升对迈进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具有中国特色道路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经济融入全球化中有一个不断的认识和深化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实践,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要进行深刻地回顾和环视,以便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经济问题,学习经济课题,抓住经济建设的本质,从而引导我们做好经济工作。
      (一)经济历史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过以下三个阶段:
      1、建国后重整经济,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1949—1956)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还有多种经济成分,即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并且要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进入全面的计划经济时代(1957—1979)。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我们的经济结构形式基本完成,即全面的计划经济的模式。计划经济的巨大优势是利用集权领导,一切依照计划来进行,在安定的社会形势下,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模式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初期的经济振兴以及我国八大后进行的经济发展,都充分显示了她的巨大威力,然而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出现,这种模式的僵化性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要有更进步的模式取而代之。
      3、市场经济的模式,即商品经济时代(1978—现在)。这得益于我国对社会性质的认识和根据国情变化而采取的重大战略目标转移。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国家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富裕起来,必须实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模式,于是经济社会就蓬勃地开展起来了。
      (二)经济现状
      我国现在的经济格局是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演变来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最关键的是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措施,在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务实的执政理念指引下,我国从计划经济的框架下,逐步放开,实行稳健的市场经济政策,各个方面都有了特别大的进步,其中有十大因素对我国的经济起着促进作用:①引入市场经济;②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正确明晰的发展战略;④注重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⑤抓技术进步和管理;⑥投资率提高;⑦抓地区建设和基础建设;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积极性;⑨立足扩大内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⑩扩大对外开放。(参考红旗文摘2001第二期第一页《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因素》)。
       现阶段我国主要经济问题是:国际上的贸易摩擦问题,国内的房地产泡沫问题(这是民生最重大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凸现的贫富差距,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金融安全等,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后必然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直接关系。
      (三)经济未来预测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GDP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这个在经过二十年高速发展后的经济,再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未来,经预测是极其伟大辉煌的。胡锦涛总书记谈到:纵观全局,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内,我们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现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并且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明经济发展的态势,研究和拓展新的发展思路并进行战略思考。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十年中,要达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并保持每年百分之七的连续平均增长率,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命题。在这期间,我们不能走西方工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又要避免不发达的国家以资源滥采和拼命压榨劳动人民的掠夺政策。必须是要根据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尤其要根据国际工业化道路的教训,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中,用科学发展观来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在国内市场大、产业基础较好、科研水平较强、制造力低成本、社会稳定以及有效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等有利条件下,要克服产权制度不适应,企业竞争格局弱,金融体系效率和风险以及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民生压力、环保、安全、就业压力等不利因素,坚持快速增长的战略选择,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就业,促进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注重教育和科研投入,关注公平和稳定,积极融入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使国民经济能保持平衡的、可持续性的、高速发展的战略布局。

二、政 治

      政治是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治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任何阶级的政治基础、政治理念都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且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代表最广泛的劳动人民利益和先锋队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政治是为国家经济基础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
      (一)政治过去
      我国的政治形态,大体上和国际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形态相一致,其不同的:一是封建社会制度特别长,经历了从西周到明清的漫长时期;二是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只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三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就立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新民主主义跳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本质上与国际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就显得先天不足,也就是说我国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太长,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自发成长期特短,这一太长一特短,构成了我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不同,尤其是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更显得经济相对有很多不足之处。推行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政策得以调整,彻底地把以阶级斗争为纲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心协力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把中国计划经济落后的僵化的体制转变过来,国家经济充满了青春和活力。
      (二)政治现状
       从1976年10月开始,我国开始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从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为开创新局面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正确分析了国情,作出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政治改革相应地作了重大调整,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措施。邓小平定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化改革的成功运行,加强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使经济改革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进。党的十五大召开,是我党划时代的一次代表大会,彰显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国务院带头推进机构改革,确定了治国从科教开始,创新民族灵魂,优先发展教育等治国方略。并且产生了“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团结务实,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交往决策中,中央的跨世纪战略,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论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论述都是现阶段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非常重要和及时。
     (三)政治未来
      我国不仅在政党执政过程中,都是围绕着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全球化的方面进行的。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政治文明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特别是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确定的本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和发展方略,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在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将对几年来的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审视,特别重视解决深化改革中所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要解决好党政关系、宪政关系以及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在经济建设中,要认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经济规律,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政治与经济的互相作用与促进

      我们知道,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服务体,是为经济服务的。它们之间即是互相作用的关系,也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在第一章专门谈了经济问题,谈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在第二章中又谈了政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融合在一起的。过去的政治是过去的经济的表现,是为过去的政治服务的,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是决定现在和未来的政治的,而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又是决定未来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未来的经济和政治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结果。我们在作了上述原理阐述后,我们就会明确我们该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分析这些互有关联的东西,从而达到认识经济和政治规律的目的,正确的认识事物,就是为了正确的改造客观事物,经济与政治都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都是有一定的内在发展规律。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信心就会更坚定,更好地组织实施国计民生的大事业。
      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及其作用,就是要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是指导我们搞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细胞,是一个非常微小的个体,但是作为一个法人单位,一个经济实体,我们不仅要有经济构思,也要有政治构思,有发展战略与经营构想,有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同时也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执行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明确的对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认识来考量。只有这样,宏观才能把握得住,微观搞活,方向明确了,才不会在改革开放中走偏方向,始终与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力争经济上的主动性。

四、谦让开拓的作用

      为什么在学习经济与政治方面把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联系起来呢?因为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东方文化战略中的代表,同时又是至德文明的有力的理论武器。经济要发展,政治要文明,离不开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
      首先,经济发展要有谦让开拓的精神。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的标志,在过去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他们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上,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见证,他们为了工业革命,不惜以牺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资源、人口和金钱。为了圈地,他们可以肆无忌惮残杀土著居民,为了劳动力,他们把奴隶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他们实行的是残酷地掠夺政策,在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中,就是血泪的控诉。因此,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吸取其他先进国家的教训,避免出现“羊吃人”的现象,这样必须有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我们要讲道德,讲文明,在文明中进行经济建设,在开拓中进行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行有序的开拓和发展,避免在强调效率时忽略公平。
   其次在政治上,我们也要用谦让开拓至德精神为指导,胡总书记在十六大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并且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方面提出很重要的理论。这些论述,对于解决一系列执政问题都是非常科学和重要的,谦让开拓的至德学说,对于正确理解中央战略部署,实现国家二十年跨越,实现在2000年基础上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讲谦让,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内外的棘手问题,就能实现和平崛起,就能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讲开拓,我们就要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弘扬至德精神,努力使天人合一,确保经济改革有序平衡地良性发展。我们就能以百倍的热情来做好工作,并且还要导富扶贫,注意环保,安全和人权问题,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实现先进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积极的科学的推进作用。

第十一章 略论至德精神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已经发展的世界经济和民主制度下的政治须有一个不断发展、抑制膨胀、回报世界的问题。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不平衡会导致政治的不平衡,政治的不平衡也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平衡发展,要达到互相制衡,从根本上遏制不平衡或者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出现,除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各自的内在规律上进行内部调节及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合力行动之外,必须导入人类伟大的以谦让开拓为核心的至德精神,以此来指导和扶持世界经济政治的平衡发展,应该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本文就上述命题,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一、世界经济的简单回顾

人类有文字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五种形态,首先是原始社会,依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不是界限非常明晰的,而是在总趋势向上的前提下有一种过渡的历程。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有的部落甚至有的国家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或者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饥寒交迫之中,这种非常严重的差异,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究其原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内部因素首先来自于这些落后国家和地区交通闭塞、文化教育落后、自身进化缓慢,缺乏不足以启发他们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甚至有的部落还自甘于千百年来已经习惯了的野外穴居生活,加上近亲繁殖,缺乏交流,人种退化,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经济严重的失调、失控和崩溃。外部因素主要有些落后地区,本来是可以与进步社会并驾齐驱的,甚至拥有昔日的文明和辉煌,后来才衰落了,破败了。这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其外部因素应该占重要的比重。一方面战争的残酷性导致一个国家的消亡,经济的崩溃,人口的流失,生产力的倒退;另一方面,殖民地政策也是造成落后的根本原因。由于工业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的行列,他们发达的工业需要原料、廉价的劳动力,需要原始的资本积累,他们凭借着船坚炮利,到处实行殖民统治,进行掠夺,他们所到之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大量的人力被作为商品贩卖、人力资源成为机器,这样工业国家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却沦入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国家经济落后的局面,近代史中出现的初工业化时期非常明显,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国家越来越贫穷,成了“马太效应”。
           有压迫就有斗争,有剥夺就有反抗,帝国主义、老牌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要进行商品经济就必须要有市场,要有市场,就必须进行交换,实现交换和贸易,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打开闭塞,开启市场。在前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开拓了市场,把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年代,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的产业工人,为世界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在资本主义化中觉醒过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国家,他们在斗争中意识到独立和自由的可贵,他们要争得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以美利坚合众国为代表,奋起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他的独立宣言和美国第一部宪法都明确的作了界定。接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地发展起来,代表了工业化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工人阶级的广泛队伍,也为社会经济的崛起作了很好的铺垫。
      以马克思为首的共产主义理论导师的出现,承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后期以及工业革命前期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了资本从商品开始,创立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来看,社会主义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社会形态,它同资本主义共同发展和自我更新,使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理论受到挑战,有很多号称正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偃旗息鼓,纷纷向市场经济上靠,这种现象成了一股风,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更不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本质。本质是什么?是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在作怪,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对计划经济理论的一项重大作为。这不是资本主义代替了社会主义,而是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形式代替了过去的僵化的、计划的、不符合现阶段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与其说是倒退,不如说是一种进步,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改掉的是不民主的、计划化的、僵硬化了的东西,实行的是更符合各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制度。其实人类经济历史进入到现阶段,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是传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向着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化,向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亦即福利资本主义国家进化。以前有很多制肘资产阶级的软肋都在自身发展中产生异化,向将劣质的、残暴的资本主义赤裸裸的剥削、统治和掠夺变成温和的、福利的、进步的方向发展。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很多资本主义改革都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人口政策、公平政策、社会福利政策都是向全社会的人道和进步倾斜。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将原来计划经济的一套、前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那套东西改革掉,打开大门,努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经验,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要素,结合我国的实际,稳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证明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正确。我国正在扬弃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逐步跨入现代化国家的列。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都能得到彰显,融入其间,分享其中的乐趣,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游戏规则的约束,甚至是自愿的约束(例如申请加入WTO就不是那么容易,还讲求条件呢)。因此,各种社会制度重新洗牌,都要服从新的游戏规则,都要维护全球的利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顺者昌,逆者亡,这是大趋势。萨达姆想吞并科威特,武力霸占邻国,最后自取灭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你别看他们到处挥舞指挥棒,他们同样要遵循游戏规则,进行洗牌,同样需要与自身不合时宜的东西决裂。垄断资本、强权政治,美元帝国等皇冠也会如同日不落帝国—英吉利宗主国一样,时代不同了,无形之手是对全球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大家都必须跳“华尔兹”。什么东西是有这么大的魔力、冲击力、决断力及凝聚力呢?这就是全球化体系,其两大表现形式就是全球政治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其标志是地球村的形成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由于科学的进步,交通的发达,过去人们根本不敢设想的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熟识之地,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南极洲、北冰洋,人们都统统地踏遍了,连太空人类都进行了遨游;科学技术的发达,很多微观世界的难题得到破解,谜一样的神圣上帝,也慢慢地撩开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美丽的尊容;一切妖魔鬼怪,十八层地狱,也由于科学的进步,将其暴露在人民的面前。科学的文化,进步的思想,成功的经验,内在的规律,逐步得到揭示和运用。这些都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现在,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发生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就会在全球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展现在人们眼前,经受道德和人性力量的评判。善、真、美与恶、丑、假,一目了然,公然于天下,各种评论如潮水般涌来,这就是说地球已经变得很小了,如一条村一样,鸡犬之声相闻,往来如穿梭。网络时代彻底地解放了生产力,它将人们原来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加入了信息的内容,生产力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其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古人梦想中的“石头里出面包”,“点石成金”,“资产公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美好时代正在构建之中。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多方面的特点,地球村和网络时代把全球化推向了高度,同样,她也有很多的负面的东西,消极的东西,以及不良的东西出现。如人们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手段会高明多了;人们发现了镭,却用来制造原子弹、氢弹,这些弹头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经济飞速发展,资源枯竭,地球暖化,水平面提升,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紧随其后,今天的网络这么进步,谁知道其对人类的健康或传宗接代有无影响,令人担忧。宗教预言,天外来客,撞上地球,人类毁灭,“末日到来”,也不敢担保。因此,人类必须理智地对待一切,善待人类,善待环境,善待生命,在人类弘扬积极因素同时,要力避消极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竞争、力赢是必须的,但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就大可不必了,掠夺性的开发,破坏性地求进也是应该避免的,为了全面地理解和作出响应,除了经济上进行探讨,也必须在政治层面加以考察。

二、世界政治的简单回顾

政治历来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表现形式,国际政治格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各种形式出现,首先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政体又与国体相联系,错综复杂,但事后经过历史学家的总结归纳,历史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把过去的政治和现在的政治联系起来,就会明白现在的政治路线和方向,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考虑,就能得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过去的国际政治
1、过去的政治是过去的经济反映,已经历了四种基本形态,其间有些发展很不平衡,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的。事物本身有其一般的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在政治形态上有的快些,也有的慢些。
2、过去的政治多数手段是以军事形式压服对手,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原始公社的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过渡,很多都与军事行动有关。
3、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高程度的工业化,她不仅造就了伟大的工业化文明,而且也造就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参与了资本主义的建设实践,不断改造了客观世界,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阶级觉悟和自主意识。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从商品分析、市场流通、创造剩余价值到这些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雄辩地推论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这部划时代的著作,警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超越,新的社会曙光将喷薄而出。
(二)现在的国际政治
1、伴随着资本主义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而出现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资本主义的社会根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社会主义运动,经过近二百年风起云涌的震荡整合,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营体系。事实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都必须受经济规律的支配,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犹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样,在资产阶级当权时,离不开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当权时,同样也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不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阶段不同,角色变换罢了。
2、经过残酷的混战,资本主义元气大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被经济的发展规律击中了软肋,显得有气无力,甚至被迫解体。苏联分化,东欧变制,中国改革开放,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是世界政治格局激变的序幕,都是社会进入更高阶段的准备和预演,是新生婴儿出生前的躁动。如果说社会主义阵营的更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变化,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这恐怕连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敢断言,难道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两百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就这样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不,绝对不会,她作为最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强烈愿望和善良群体诉求,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肌体,深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心脏。你看,无论在哪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不找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和实践,特别是反映劳动人民广泛意志的民主选举、社会保险、公共福利、以及资本主义标榜的“三权分立”,由于社会公平理论的出现而得到改造,就算是资产阶级叫得最响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四个口号因加入了“法律、科学”而注入了新的内涵。
3、重新洗牌,各自都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加上由于对其对立面的斗争和推动,吸收了很多社会正义呼声和公平理念,对资本血腥统治以及垄断资本的认识,股市运行大众化,人民意志得到尊重,普选制的出现,人民“神圣一票”得到保障,统治阶级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不法资本家为所欲为,随便鱼肉人民的野蛮行径逐步收敛,公平正义得以伸张,极大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逐步向着先进的社会制度靠拢和发展。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有的由于已经僵化,无法再由其自身的力量进行变更支撑,被私有化所替代,但这绝对不是“复古”,更不是完全回到资本主义社会,是进入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就是法律经济,公正和公平在这里得到弘扬,应该讲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工程,他们荡涤掉的是僵硬的,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计划经济的残旧模式,学习了先进国家的优点,从主流看是一种社会进步,与其不合时宜地死去,还不如将有疾的部分去掉,加入新的更高形式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有能力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更新改造,采取独立自主的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将计划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既要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也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逐步深化改革,特别强调社会的稳定。资本主义在变化中前进,社会主义也在变化中前进,大家的目标都是朝前走,在走的过程中,我们向你们学习,吸取你们先进的东西,克服我们的不足,你们同样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是国际先进力量所为。这个力量,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功劳,我们将携手共进,迈步跨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平、合作、发展的新时代。

三、谦让开拓至德精神的作用

我们在简单地回顾了全球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后,必然会引发未来国际经济政治走向与至德精神的关系和作用的论题。
首先谈谈国际经济政治的一体化未来的国际政治,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政治格局也会随着透明化和公开化,并且还会把先进的东西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改进,在联合国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指导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由地域连动结成区域联盟,这些联盟又组成更大的联盟,形成经济政治共同体。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框架内,实行良性互动,逐步进入政治一体化进程,各种政治体制已经不是完整的原来的体制模式,而是在和平合作发展格局下的求同存异,自我克服,自我调整,自我升华,把人类社会的各种优点整合起来,把有损人类发展的缺点去掉,以求达到政治大融合。目前,联合国的地位得到肯定,作用越来越强,国际性的环保动作和保护地球的呼声,后京都协议的签署,都是朝着这方向发展的。
其次讲谦让开拓至德精神的作用
(一)学习和反省需要谦让。
我们知道,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由于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时间也是向前延伸的,他必然地会遇上新的问题,碰上新的矛盾,因此必须面临着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课题。特别是国际事务,高深莫测,风云变幻,其复杂程度、难度很大,因此有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用至德精神的谦让开拓作指导,时时对自己严加要求,抱着向对方学习的态度,并且从中获得和平的环境,其道德作用是其他理念无法比拟的;反省,针对自身而言,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是生活在大范围中,自身的能力,知识水平及各种制度体系的形成、发展,随着形势的推移也有不适应的东西,这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须及时克服才能适应形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需要用谦让的理念来指导,变成为一种非常自觉行为。善于学习,善于反省,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力量的象征,强大的体现,纷争平息的手段,和谐氛围的基石。
(二)发展繁荣必须开拓。
人类社会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过程,随时需要学习和反省,才能不断地更好地发展,而学习和反省还不足以使人类繁荣和发展,必须用开发拓展的至德精神来实践和推进人类的美好理想,建设光辉灿烂的明天。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原始社会,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合体,并向更高的国际形态发展中,在经济上要全球一体化,信息共享,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经济有条件的自由贸易流动,全球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资源得到整合。政治上由于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政治格局将要到来,各国都在进行各种政治资源的整合,科学技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生物技术革命等一系列系统工程的开发,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的繁荣发展,都使至德精神的开拓理念得到充分运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9:2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至德精神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
至德精神的实质是谦让与开拓,她在国内从历史到现在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与和平发展的联合国宗旨相吻合,必将光辉灿烂于世界。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产生的至德精神,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开始传播开来。特别是春秋后期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到秦朝、汉朝再向东南亚开辟疆域,延续到元明清,几乎传遍美洲及欧亚大陆。至德人历经几千年代代相传,为国际开拓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至德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来。本文分两部分进行介绍和探讨。

第一部分   至德精神传播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一、在亚洲传播
      (一)在越南的传播
      吴季札的第二个儿子吴征生,在国亡时,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后被齐平公接纳,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当是立志复兴吴国。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即今山东淄博市)。
      吴征生去世后,其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后家室又迁至山东曲阜。还有无数吴姓子孙为了逃难,被迫流亡到周边及海外各国。如流落越南的吴泰伯后裔——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国吴朝国王吴权及其吴氏家族。这部分逃生越南的吴人,他们具有始祖吴泰伯的胸怀和至德精神,与当地的民族和人民友好相处,共同拓展基业。为争共同生存的权利,共济于难,抗争一切外来的侵略和统治。随着历史的延伸,到了唐末五代,在越南的吴氏宗族已非常繁荣昌盛。这时,在吴氏家族中,有一位叫吴权的宗贤。据《丹阳吴氏宗支录?季札以下世家》记载,他属于吴泰伯世家大系延陵吴氏,他是吴季札的第五十世孙。唐昭宗光纪元年(公元898年),吴权出生于当时唐王朝属地唐林州(今越南和西省)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吴文是唐林州州牧。吴权从小聪明过人
,胸怀大志,成年后,当上了五代南汉静海军节度使杨延艺的牙将,并成为杨的女婿。公元937年,杨延艺被部将矫公羡杀害。吴权于次年从爱州(越南清化省)起兵,消灭了矫公羡,接着又在白藤江打败了南汉军队。不久,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国——吴朝。
      吴朝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又有很多汉族姬姓吴氏迁入越南,越南的吴姓宗族更加壮大,并孕育出许多优秀的人物。十七世纪中叶,许多明朝遗民流亡越南,形成越南华裔“明乡人”,其中就有许多吴姓华人,如:阮朝时著名诗人吴仁静,字汝山,官任越南阮朝礼部尚书,他就是祖籍广东明乡人后裔,有《汝山诗集》传世。越南吴姓著名人物,还有黎朝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丁朝时有著名高僧吴真流。李朝时有著名学者官吏吴俊。上世纪,又有著名作家、汉学家吴必素,创作了著名小说《熄灯》、《草棚和竹榻》和报告文学《乡事》等作品。近代越南吴族以吴庭艳家庭最盛,他任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
      古代迁居越南的这些吴姓宗族,虽仍姓吴,但已完全融合至越南民族之中,并构成今天越南人的一个重要部分。吴姓已发展成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二百余姓中,吴姓是人口数排第六位的大姓。一个重要的史实资料是:光绪廿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强占广州湾(现广东省湛江市),湛江遂溪人民奋起反抗,尤以南柳村人民为甚,他们与法国侵略者武装抗争半年多。大小战斗五场,有四十三名勇士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农历九月初十,法军攻入南柳村,烧杀掳掠,放火烧村。当准备放火烧南柳吴氏祖祠时,有越南芒街籍吴姓随军翻译,看到吴字,大惊失色,赶忙叫停,说不烧自己同宗的祖祠。吴氏祖祠得以保留,现属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22日,世界至德宗亲总会考察湛江至德大学筹建访问团一行四十二人,在团长吴天赐,副团长周汉彬、蔡伯励带领下,来到南柳吴氏祖祠祭拜祖宗和抗法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场面非常感人。
      (二)在朝鲜的传播
      流落朝鲜的吴泰伯的后裔,是吴姓的分支夫余氏家族。
      朝鲜是中国大陆的东北邻邦,古代朝鲜在独立前一直属中国,是夏商以来历代王朝的附属国。它是吴姓足迹较早踏上的异邦土地之一。据《元和姓纂》云:春秋吴公子夫概逃亡楚国,其子孙因此叫“夫余氏”,即夫概之余子孙的意思。夫余氏的主要部分,后来辗转迁移到朝鲜半岛。在这里,夫余氏非常兴旺,宗族势力到隋唐时最大,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最著名的豪族。当朝鲜半岛三国鼎立之时,夫余氏家族独占百济一方,成为朝鲜历史上的王族。唐初有夫余宽,成为百济国王,夫余宽之子夫余义慈,被唐朝封为郡王、金紫光禄大夫,贞观时入朝中原李唐王朝,可以说是回归故里了。此后,百济与唐王朝关系密切,成为唐的附属。夫余义慈子夫余隆,唐封为熊州都督。夫余隆之子夫余文宣,唐时官至司膳卿、左卫大将军、乐浪郡公等职。至今,夫余氏仍是朝鲜的常见姓氏之一。
      吴国灭亡后,又有大批吴姓子孙自吴越滨海或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区渡海或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半岛求生,建基立业。古代迁入朝鲜的吴姓宗族,经过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已完全融入高丽民族。在今日朝鲜一百四十三个姓氏中,吴姓也是常见的二十大姓之一,而且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子孙,如吴克列,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吴振宇大将,任北朝鲜武装部长。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搜集资料记载,夫差后裔十五支派,就有十二支派在朝鲜半岛,可见人气鼎盛!
      (三)泰伯后裔在日本的播迁
      根据族人彦和宗长编著的《根魂》——吴泰伯世家与日本天皇家族之谜一书称:在公元前478年3月(即吴国灭亡前四年),那场决定吴越谁胜谁负,谁存谁亡的笠泽江大战,吴军水师大败,数千只战舰、战船溃不成军,四下逃走。四年后,吴都城被越军攻破,吴王夫差被重重围困,饮恨自尽。吴国大势已去,眼看着国亡家破的悲惨局面,王室水师将领和一大部分在战争中的幸存者,便利用手中所控制的战舰、战船,纷纷进入茫茫大海,浪迹天涯。向着太阳出来的地方逃难,成为日本的倭族居民。
      经考证:日本大和民族以吴国后裔为主,日本皇室属泰伯后人。有史书为例:
     “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黥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见《晋书•倭人传》)。
     “倭者自谓泰伯之后”(见《梁书?倭人传》)。
     “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见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泰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紫筑,……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泰伯本姓姬)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待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田地而无穷,于是愈信泰伯之至德”(见日本江户时代林罗山著《神武天皇论》)。
      吴人来到这个与自己故国相差几千年的原始社会,真是百感交集,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发扬强烈求生和谦让开拓精神,一切从头开始,顽强地生活下来,找到合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大和”地方定居。他们与原住地叫阿伊奴的民族友善相见,互惠相待,日复日,年复年,一代又一代相处、通婚、混血、繁衍下来。距今已经2400多年了。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公元前473年以后东渡日本列岛的吴人(被贬称为倭人)与当地原居住民以及后来渡日的多种不同民族长期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以吴人为主的复合民族。大和国,就是大和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古吴国在海外的延续国。大和国的开国之君是男大迹王。他是日本天皇族的始祖,按族谱世袭顺序被列为日本天皇族谱中的第二十六代继体天皇。他也是继吴国二十五代君王夫差之后的第二十六代王。
      这些议论,有大量的事实和史料可佐证。例如:从神武天皇与吴泰伯身世,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四十五岁开始创世,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也是日本建国纪念日,以及“倭”与“吴”、“日本的望乡台”、“日语与吴语”、“和歌与吴歌”、“和服”与“吴服”,甚至断发文身和风俗习惯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说:“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见公元814年日本人编的《新撰姓氏录》)。
      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曾考证过,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为吴泰伯的嫡孙(见日本冈野增次郎著《吴佩孚》一书)。
      (四)在泰国的传播
      泰国宋卡府吴王让,自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乘红头船南来泰国,年届三十四岁,从原籍福建省漳州西兴乡,离乡别井,抵达泰南海岸(宋卡),距今已达二百四十五年。
      吴让旅居宋卡八年,发奋图强,置业南部,积蓄甚丰。四十二岁时娶妻室(泰籍),共育五位儿子。
      郑皇统治暹罗七十一府,称雄天下,宋卡郡,归其统辖,吴让以华侨身份,献策郑朝并以烟叶及土产进贡,达五千大箱之巨。他忠于王室,被郑皇封为王,以彰其志,酬其劳,由此称王宋卡,耀祖荣宗。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吴王让鞠躬尽瘁于王职,获拉玛一世批准举行隆重国葬。
      吴王让驾崩后,拉玛一世节基王朝,遂册封其长子吴文辉继承父位,执掌宋卡。当时缅军数度侵犯宋卡府,文辉统领华侨父老,及泰族人士,迎头痛击缅军,退敌有功,获晋封“丕雅”爵位,而兄弟三人则获封为“拍”,俗称“坤拍”。吴文辉爵号“丕雅”,前人呼为“吴丕雅”,因其精忠报国,忠于君王,尤其爱民若己,常微服出巡,助华侨谋生,首创其功,其信条规教是:①不取民间一草一木。②华侨——泰族永恒亲善。③中泰一家抵抗入侵敌人。④不受遗产。土寸地,尽分配与他人。⑤子孙如有官贵仕途,应关心民膜、与民同乐。吴文辉秉父志信条,发挥敦亲睦族,视民若己。公元1812年骑鹤西归,驾崩泰南宋卡延陵第(现遗传之古迹)。去世后传位给其弟文耀长子吴天钟,传统称王于宋卡。
      吴天钟智勇双全,多有政绩。
      1978年吴乃聪,改吴姓称纳宋卡。其宗子嫡孙累建奇功,皇恩宠赐,历任陶公府——宋卡府等地府尹,相沿二百四十五年至今。族人称颂说:“吴氏人材辈出,实是吴王之古穴墓苑所致,因其钟灵毓秀,山峰秀丽,孔雀开屏,前临川河大海,背倚青峰,青龙白虎朝拱,猫鼠二山遥相呼应,仿如朝笏,左辅右弼,四海归心,公路贯通,似玉带矣!足证吴王之宗子嫡孙定必累代公侯将相。其发扬南都,振扬海外,堪可矜式!”
      泰南十四府的吴氏宗亲组织活动频繁,而且在泰国各地的至德宗亲会相当普遍,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泰国的吴氏至德总会、周氏宗亲总会、柯蔡宗亲组织及至德裔孙组织,遍及泰国全境。吴让家族是泰国至德宗亲的代表。吴玉音、周绍文、吴喜然等都是商界巨子,富可敌国。
      (五)在菲律宾的传播
      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活动相当健全,由五个分会轮值的全菲济阳埠际会议已经举办了四十多届,并且不断发展。该总会不仅联谊恳亲,而且大力提倡做公益事业,发放奖学金给优秀族生,而且给当地养老院,孤儿院,女童孤儿院和街童收养所捐献慈善金,表达对菲国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关心。这些善举益事,几十年来都坚持不断,而且越来越好,受到社会好评。他们鼓励学生不仅要学英文,而且更要学华文,要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不能数典忘祖。清朝末叶,海外华侨不够团结,多有纷争,为了促进和平团结,安定社会,维护族人,蔡联芳于1897年开始筹备,积极推进,热心族领也不辞劳苦,多方奔走,族人热烈响应参加,共同促成济阳公所。公所设于岷市,至1909年正式定名为济阳堂。首任总理蔡联芳,其他族领有蔡志祝、蔡膺成、蔡德燥、蔡多璇、蔡德喜、蔡祖凤、蔡联渭、蔡旭两等。
      在菲律宾,吴周翁等宗亲活动也非常热烈,影响力相当大。
      (六)在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尼的传播
      缅甸济阳堂同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发生联系,后来积极开展联谊工作,前任会长蔡尔格宗长平日热心族务捐出巨款,协助购置会馆,受到宗亲的仰慕。
      新加坡有华人华侨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德人占大部分,并且都是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族群。
      新加坡延陵总会已经成立七十八周年,前任会长吴清霖是一位难得的至德人才,热爱族务,并且积极推进至德精神的传播。2003年延陵总会成立七十五周年时,他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并请吴作栋总理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受到与会宗亲的热烈欢迎。
      马来西亚的槟城吴氏公会,已经成立一百四十多年了,他们曾协助孙中山先生办报纸,闹革命。
      马来西亚至德总会组织非常健全,总会前会长、日马集团董事长吴乃贵宗长,是一位非常热爱至德事业的前辈,他身为拿督,多次代表马来西亚至德总会参加世界至德总会活动,发表了很深的见解。他说:他研究过基督教的圣经,也学习过伊斯兰教的圣典,他认为这些经典的论述有很多与至德精神是不谋而合的,他认为几位宗教圣人说不定多少会受到泰伯至德精神的影响。因为几位宗教圣人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圣人是同时代人,均距泰伯公创立至德精神七、八百年。在近一千年时间里,精神的交汇是可能的。乃贵宗长正寻找这方面的证明资料。
      据我所知,柬埔寨华侨华人多是粤西地区籍人士,因当时陆路前往比较容易,很大部分都是经济困难,饥寒交迫,或无力偿还所欠债务,被迫流落他乡。笔者的族长辈就有不少人在柬埔寨,由于他们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多有积蓄,成为富有的侨商,在柬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后来柬国内动乱,华侨华人受迫害者不计其数,实属我至德人在海外最艰难的一大族群。
      印度尼西亚的至德精神传播,泗水比较集中,印尼近几届政府才开放侨团工作,华侨组织得以兴起。泗水吴氏公会的活动很正常,经常组织活动。笔者在泗水考察期间,福建省政府一位副省长也在泗水考察,得到吴家木等宗长的热情接待。印尼华侨巨贾、至德代表吴耀东宗长,他不仅热爱华侨工作,也热爱至德工作,是至德传人。文革前曾多次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节观礼,受到我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在美洲传播

      (一)美国
      据旅美侨胞介绍:先贤于距今约一百三十年前,因在祖国谋生维艰,为着解决生计需要,为着寻求较为舒适生活,羡慕当时“金山”之美名,就不顾一切,长途跋涉,冒险将生命孤注一掷,纷纷应征募劳工之召,费三个月时间,横渡七千里之太平洋,方达彼岸,惊魂甫定,正在庆贺生还之际,不图又遭逢前所未有、始料不及的冷酷无情之种族歧视,备受凌辱迫害。为求适者生存、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以此立足图存,于是拿出由祖国带来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之古老伦理文化,实行向新大陆传播伦理道德思想,以联络宗亲为号召。本着同气连枝、孔怀友于、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之宗旨,于清朝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组成宗亲会,命名为至德堂(始由吴、周、蔡三姓组成,后来翁曹加入),对外联络其他侨团,和平共处,共同为发展侨社经济、文教、医院以及其他福侨工作,尽一份责任。对内是实行养生葬死、扶贫济困,尤其对于华侨休戚与共,始终与其他侨团站在一条阵线,共同对付种族歧视与移民苛例。
      纽约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于民国十六年七月十四日。前辈吴锦灿、吴耀荣、蔡就腾、翁铣忠、吴良信、蔡滋田、周伯友、周元三、翁联极诸宗长积极活动。吴良信宗长任第一届主席,以吴、周、蔡、翁、曹五姓组织为主。
      罗省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于1927年8月。
      晓士顿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于1929年12月20日。
      芝城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于1919年6月。
      二埠至德三德公所由开平周女煜、周朝铎、周朝英、周榕果、周香君等十余人,召集会议,决议成立(创立日期失传)。
      波城至德三德公所于1929年春成立。周桂良、吴始海等先生任主席。
      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章程
      第一条,定名:定名为“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
      第二条,宗旨:以联络宗亲,推进福利为宗旨。
      第三条,组织:①总公所设在三藩市。②美国各地,如有吴、周、蔡、翁、曹五姓昆仲欲成立至德三德公所或通讯处,须先函报告总公所核准成立。
      第四条,会员:凡在美之吴、周、蔡、翁、曹五姓祖裔,均可参加为会员。
      第五条,经费:①各地公所应每年缴纳总公所经费七十五元,通讯处缴纳三十元。②各地公所或通讯处之经费,自行酌量征收之。
      第六条,优待:总公所当任职员、七十岁以上之男女宗亲,所有庆典宴会,席金免收,至于各地公所或通讯处之职员及男女宗亲,如何优待,应由各该地自决施行。
      第七条,防范:凡昆仲倘有不法行为,串同外人陷害同宗,查确有据,即予相当处分。
      第八条,保护:总公所有保护昆仲之责,凡遇有事故而投诉于当地公所或通讯处,先由该公所或通讯处职员多数决议通过,可以解决办理则办理之,否则,可将事实呈报总公所,以凭核办。
      第九条,投诉:①凡昆仲遇有大小事故,必先向其所属之公所或通讯处投诉,如未能解决,然后投诉总公所,方能受理。②总公所及各地公所或通讯处受理之案,须正式会议多数取决,方得执行,不得滥用公所名义私自办理。③如昆仲有戮葛事件,到该地之公所或通讯处投诉时,该公所或通讯处应依章集议办理之。
      第十条,外侮:如遇有外侮至万不得已时,必须由起事处电告总公所及各地公所预防,同时召集该地之昆仲全体会议,或由总公所召集各地公所主席及各通讯处主任,开联席会议,妥筹对策及善后办法,毋得罔行。
      第十一条,惩诫:凡昆仲如有违反规章条例,经公所议决将其开除会籍,并将其事由宣布及通告各社团不予收容,所欠各种费用及昆仲之数目,须永远追究。
      (二)在加拿大的传播
      温哥华至德总堂在维多利亚埠,成立至今已一百多年,温哥华至德总堂乃蔡、吴、周、翁、曹五姓的宗亲组织。
      (三)在古巴、多米尼加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都有至德总堂

三、在欧洲的传播
      (一)法国
      法国留尼旺政坛精英吴宙仁先生曾三次当选出任留尼旺南部首都生啤市议员兼副市长,任职十八年,对促进华侨与当地人士之融洽,推动各种族之和谐,声誉卓著,荣获1970年法国总统逢皮杜颁发的法国总统十字最高荣誉勋章。
      (二)西班牙
      爱国侨领传媒精英《欧洲晚报》集团常务副社长吴靖年先生,1939年7月生,浙江青田县巨浦乡湖云村人。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为回报社会,服务海外侨胞,他热衷至德和西中经贸文化交流促进工作。任西中经贸文化促进协会第一副主席,《世界至德文化研究》杂志顾问。
第二部分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

      至德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世界各地至德宗亲会组织为了推进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成立了全球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机构——世界至德宗亲总会。这一震撼全球的重大举措,标志着至德事业发展又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一、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筹备与成立经过

      各地至德宗亲会组织,遍及世界各地,必须有个统一的世界性组织,于是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应运而生了。
      (一)发起
      1973年8月,三藩市举行全美恳亲大会暨美国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香港至德总会组织代表团前往祝贺,赴会者有曹绍松、吴多泰、周有、蔡准、吴敏墀、周环、吴干群、周自重、蔡念因、周炳荣等一行二十二人。会间,各地至德宗长倡议成立世界至德总会,并提议在香港召开第一届恳亲大会。1974年10月29日,世界各地至德宗亲近千人,在九龙半岛酒店二楼举行祭祖仪式,随即召开世界至德宗亲第一届恳亲大会,推吴多泰担任大会主席。
      (二)筹备及成立
      自香港举行第一届恳亲大会后,香港至德总会首长即根据大会宣言所通过议决案进行筹备,马上着手组织世界至德宗亲总会。
      1976年3月1日下午六时开筹备会议,推举吴多泰为筹委会主席,周有、蔡章阁、翁、曹绍松、吴汉琛、蔡准、吴积丰、周文邦为副主席,周环为秘书长,蔡仲夔、吴述健为副秘书长,翁献祥为财政部长,吴述健、周自重、翁监方为委员,并函请海外各埠宗会推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委员若干人,以资联络。
      此外,成立小组负责研究会章修正工作,推举周环、蔡仲夔、吴述健、蔡伯励、翁献祥、曹啸虹为小组委员会委员,以周环为召集人。
      吴多泰主席又自撰世界至德会歌,征求意见。
      1976年3月1日,第五次筹委会会议,通过接纳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秘书长周敦铭来函建议,会徽设计由七环改为十二环,理由是吴、周、蔡、翁、曹、辛、柯、洪、方、龚、汪、江为十二姓,同属至德宗亲,应用十二环代表,遂确定会徽标志。
      1976年7月16日,香港公司注册处批准注册,发出许可证,注册号码为48432号。由吴多泰、周有、曹绍松、周环、蔡准、吴积丰、翁献祥等七位宗长当任注册人,于5月17日往翁余阮律师行签署英文章程,呈交公司注册处审核。负责办理注册工作的是蔡仲夔宗长,办理注册律师是翁国裕宗长。
      1976年7月16日,举世闻名的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

二、历届恳亲大会纪要暨主席年表

三、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历届董事会首长芳名
                       
                       
       第一届(1977年)

       正主席:吴多泰(港)
       副主席:吴三连(台)、吴逢金(泰)、吴友力(马)、周有(港)、蔡国桢(港)、曹绍松(港)、曹棣华(美)、蔡普中(星)、蔡友贤(菲)、吴积丰(港)、翁献祥(港)
       秘书长:周环(港)

       第二届(1980年)

       正主席:吴多泰(港)
       第一副主席:蔡明裕(日)
       常务副主席:吴三连(台)、吴逢金(泰)、吴积丰(港)、吴乾华(台)、吴国藩(菲)、吴青霖(星)、周自重(港)、周植荣(美)、周享利(加)、周朝宜(泰)、柯利德(港)、蔡普中(星)、蔡德名(泰)、翁伯达(港)、曹剑鸣(美)、吴友力(马)、吴汉琛(港)、吴荣律(加)、吴有德(台)、吴修波(菲)、吴淮钊(多)、周有(港)、周光耀(美)、周祥庚(日)、周礼章(马)、蔡国桢(港)、蔡友贤(菲)、蔡登山(台)、曹棣华(美)、曹绍松(港)
       秘书长:周环(港)
       副秘书长:蔡仲夔(港)、曹啸虹(港)
      
第三届(1982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
       主     席:蔡明裕(日)
       第一副主席:曹绍松(港)
       第二副主席:蔡章诚(菲)
       第三副主席:吴诒能(菲)
       副主席:吴逢金(泰)、周朝宜(泰)、蔡德名(泰)、曹似能(泰)、吴乾华(台)、吴开关(台)、蔡登山(台)、吴有德(台)、吴炳龙(台)、吴积丰(港)、周自重(港)、柯利德(港)、翁(港)、周松泽(美)、周亨利(加)、蔡定球(加)、蔡仪彬(多)、周祥庚(日)、蔡仲秋(日)、蔡普中(星)、吴青霖(星)、吴友力(马)、曹快喜(马)
       秘书长:周环(港)
       副秘书长:蔡仲夔(港)、曹啸虹(港)、吴玉平(菲)

       第四届(1984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
       主    席:蔡明裕(日)
       第一副主席:吴积丰(港)
       第二副主席:蔡登山(台)(其后蔡登山辞职,介绍蔡永勋接任)、蔡永勋
       第三副主席:吴开关(台)
       副主席:曹绍松(港)、周环(港)、翁监(港)、吴彦男(港)、周修仁(港)、柯利德(港)、蔡福江(日)、蔡仲秋(日)、周祥庚(日)、蔡百禄(美)、蔡石津(美)、吴树兴(加)、吴清旭(加)、周亨利(加)、吴三连(台)、吴乾华(台)、吴炳龙(台)、吴伯雄(台)、蔡永勋(台)、蔡拖(台)、蔡世强(菲)、吴国藩(菲)、吴逢金(泰)、周朝宜(泰)、蔡德名(泰)、吴青霖(星)、周达三(星)、蔡普中(星)、蔡金顺(星)、吴友力(马)、周礼章(马)、吴福(澳)
       秘书长:蔡仲夔(港)
       副秘书长:曹啸虹(港)   吴丰山(台)

       第五届(1986 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
       正主席:蔡明裕(日)
       第一副主席:吴积丰(港)
       第二副主席:吴逢金(泰)
       第三副主席:吴乾华(台)
       第四副主席:吴国藩(菲)
       第五副主席:蔡子亮(美)
       副主席:曹启(港)、翁监(港)、吴锡麟(港)、周修仁(港)、周瑞庭(港)、周炎沐(港)、柯利德(港)、吴雄(港)、蔡福江(日)、蔡仲秋(日)、周祥庚(日)、曹灶(加)、吴清旭(加)、周亨利(加)、吴长渥(菲)、吴身生(菲)、柯子才(菲)、周朝宜(泰)、蔡金辉(泰)、吴清霖(星)、周郁复(星)、周达三(星)、蔡普中(星)、蔡金顺(星)、蔡煌(星)、吴友力(马)、吴金通(马)、吴承章(马)、吴三连(台)、蔡鸿文(台)、蔡永勋(台)、吴炳龙(台)、蔡朝炭(台)、吴福(澳)、吴邦柱(澳)、蔡克铭(澳)
       秘书长:蔡仲夔(港)
       副秘书长:曹啸虹(港)、蔡伯励(港)

       第六届(1988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
       正主席:吴逢金(泰)
       常务副主席:吴积丰(港)、吴雄(港)、吴乾华(台)、蔡永勋(台)、吴身谋(菲)、周朝宜(泰)、蔡金顺(星)、蔡金辉(泰)、柯子才(菲)、曹棣华(美)、曹灶(加)、吴炳龙(台)、吴锡麟(港)、周修仁(港)
       当然副主席:吴尊贤(台)、吴敦厚(台)、吴乃贵(马)、吴身生(菲)、周亨利(加)、周郁复(星)、周炎沐(港)
       聘任副主席:吴丰山(台)、吴声敬(菲)、吴清流(菲)
       秘书长:蔡伯励(港)
       副秘书长:曹啸虹(港)、吴耀秉(泰)
       会务顾问:蔡仲夔(港)
       常务董事:吴天(台)、吴靖(台)、吴和田(台)、周震坤(星)

       第七届(1990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
       正主席:吴逢金(泰)
       第一副主席:吴积丰(港)
       第二副主席:吴    雄(港)
       常务副主席:周朝宜(泰)、蔡金辉(泰)、吴乾华(台)、吴尊贤(台)、吴丰山(台)、吴炳龙(台)、吴兆凤(台)、蔡永勋(台)、吴天(台)、吴长渥(菲)、吴淬水(菲)、吴诒龙(菲)、吴国藩(菲)、吴身谋(菲)、柯子才(菲)、蔡钟固(菲)、吴锡麟(港)、吴能根(港)、周修仁(港)、周炎沐(港)、柯秉伦(港)、曹棣华(美)、蔡百禄(美)、吴锡汉(美)、周亨利(加)、吴清霖(星)、周卿华(星)、周郁复(星)、蔡金顺(星)、吴友力(马)、吴乃贵(马)、吴茂仁(台)、吴敦厚(台)
       当然副主席:(各地至德宗亲会当届首长)
       秘书长:蔡伯励(港)
       副秘书长:吴玉平(菲)

       第八届(1992)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逢金(泰)
       正主席:吴雄(港)
       常务副主席:吴积丰(港)、吴能根(港)、周仪(港)、蔡伯励(港)、翁(港)、曹菊萍(港)、周励桐(美)、蔡百禄(美)、周松泽(美)、翁公爵(美)、曹剑鸣(美)、吴志仁(美)、周惠泉(美)、周亨利(加)、吴辉华(委)、周朝宜(泰)、蔡金辉(泰)、吴茂仁(台)、吴长渥(菲)、吴国藩(菲)、吴身谋(菲)、吴汉源(菲)、蔡荣伟(马)、吴福(澳)、蔡永勋(台)、吴炳龙(台)、吴友力(马)、吴清霖(星)、周卿华(星)、周郁复(星)、蔡金顺(星)、蔡煌(星)、吴锡麟(港)、周炎沐(港)
       当然副主席:吴华取(菲)、吴天(台)、吴敦厚(台)、周东升(马)、翁家灼(港)、蔡绍华(台)、蔡韦文(台)、柯毓麟(星)、吴鸿顺(美)、周荣益(美)、吴广凯(美)、蔡芳灿(美)、(各地至德宗亲会当届首长)
       秘书长:曹啸虹(港)
       副秘书长:吴玉平(菲)

       第九届(1994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逢金(泰)、吴雄(港)
       正主席:周朝宜(泰)
       常务副主席(港区):吴积丰(港)、吴能根(港)、周仪(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蔡景棠(港)、翁(港)、翁家灼(港)、曹菊萍(港)、曹启(港)
       常务副主席(各地区):周励桐(美)、曹棣华(美)、周松泽(美)、蔡炳华(美)、翁公爵(美)、周金优(美)、周亨利(加)、吴占祺(加)、曹绍松(加)、吴喜然(泰)、吴宏丰(泰)、吴政孝(泰)、吴深义(泰)、周鉴梅(泰)、周诠麟(泰)、周绍文(泰)、周伟民(泰)、蔡金辉(泰)、蔡焕实(泰)、蔡礼任(泰)、吴启迪(菲)、吴洪源(菲)、吴身谋(菲)、吴诒能(菲)、吴彦进(菲)、吴国藩(菲)、吴长渥(菲)、吴天(台)、吴资彬(台)、吴远东(台)、吴尊贤(台)、吴暨山(台)、蔡绍华(台)
       秘书长:周修绛(泰)
       副秘书长:曹啸虹(港)

       第十届(1996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逢金(泰)、吴雄(港)
       正主席:周朝宜(泰)
       常务副主席:吴宏丰(泰)、蔡金辉(泰)(以下十位港区执行董事)
       常务副主席:吴积丰(港)、吴天赐(港)、周汉彬(港)、周国材(港)、蔡伯励(港)、蔡景棠(港)、翁(港)、翁家灼(港)、曹永牟(港)、曹菊萍(港)
       副主席(各地区):吴能根(港)、周修仁(港)、蔡创(港)、吴喜然(泰)、吴玉音(泰)、吴锡鸿(泰)、吴玉辉(泰)、吴深义(泰)、吴政孝(泰)、周鉴梅(泰)、周诠麟(泰)、周伟民(泰)、周绍文(泰)、周勤河(泰)、周修绛(泰)、蔡雨深(泰)、蔡焕实(泰)
       副主席:蔡礼任(泰)、蔡荣玉(泰)、蔡汉强(泰)、周励桐(美)、周金优(美)、翁公爵(美)、周亨利(加)、江绍经(加)、吴清林(星)、吴梦祺(星)、周震坤(星)、柯柱连(台)、蔡永勋(台)、吴文芳(菲)、蔡国海(柬)、吴伟勋(中)
       秘书长:周德嘉(泰)
       副秘书长:蔡伯励(港)

       第十一届(1998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逢金(泰)、吴雄(港)、周朝宜(泰)(主席团主席五位,顺序排名、职权均等。)
       正主席:吴天赐(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翁(港)、曹玉麒(港)(以下十位港区执行董事)
       常务副主席:吴积丰(港)、吴能根(港)、周修仁(港)、周国材(港)、蔡景棠(港)、蔡建新(港)、翁家灼(港)、翁绍贤(港)、曹永牟(港)、曹菊萍(港)
       副主席(各地区):吴宏丰(泰)、周伟民(泰)、蔡金辉(泰)、翁玉辉(泰)、吴喜然(泰)、吴玉音(泰)、吴锡鸿(泰)、吴深义(泰)、吴政孝(泰)、吴禹德(泰)、周德嘉(泰)、蔡雨深(泰)、蔡焕实(泰)、蔡汉强(泰)、蔡广盛(泰)、吴辉华(委)、吴伟勋(中)、吴国藩(菲)、吴文芳(菲)、吴彦进(菲)、周亨利(加)、江绍经(加)、周瀚彬(美)、吴清林(星)、蔡龙海(星)
       秘书长:蔡景棠(港)
       副秘书长:周德嘉(泰)
第十二届(2000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逢金(泰)、吴雄(港)、周朝宜(泰)、吴天赐(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翁(港)、曹玉麒(港)
       正主席:吴福(澳)(以下九位港区执行董事)
       常务副主席:吴积丰(港)、吴能根(港)、周国材(港)、周振宗(港)、蔡建新(港)、蔡瑶通(港)、翁家灼(港)、曹永牟(港)、曹焕基(港)
       副主席(各地区):吴宏丰(泰)、周伟民(泰)、蔡金辉(泰)、吴喜然(泰)、吴锡鸿(泰)、吴深义(泰)、吴政孝(泰)、蔡汉强(泰)、蔡方坚(泰)、蔡焕实(泰)、吴辉汉(菲)、吴文芳(菲)、吴国藩(菲)、吴振忠(菲)、吴子强(菲)、吴彦进(菲)、曹惠民(美)、曹国贤(台)
      秘书长:吴联盟(澳)
      副秘书长:蔡伯励(港)

      第十三届(2002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雄(港)、周朝宜(泰)、吴天赐(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翁(港)、曹玉麒(港)、吴福(澳)
      正主席:蔡冠深(港)(以下八位港区执行董事)
      常务副主席:吴锡楠(港)、吴健南(港)、周楚阶(港)、周惠程(港)、蔡建新(港)、蔡彪(港)、曹永牟(港)、曹焕基(港)
      副主席(各地区):吴宏丰(泰)、周伟民(泰)、蔡汉强(泰)、吴喜然(泰)、吴锡鸿(泰)、吴深义(泰)、周美添(泰)、蔡华民(泰)、蔡卓明(泰)、吴振忠(菲)、蔡思敬(星)、蔡镜林(星)、吴伟勋(中)、吴希民(中)、周松深(美)、曹万芳(加)
      秘书长:蔡伯励(港)、翁家爵(港)
      特别顾问:吴朱莲芬(港)
      法律顾问:翁家爵(港)

      第十四届(2004年)

      名誉主席:吴多泰(港)、曹绍松(港)、蔡明裕(日)、吴雄(港)、周朝宜(泰)、吴天赐(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曹玉麒(港)、吴福(澳)
      正主席:蔡冠深(港)(以下七位港区执行董事)
      常务副主席:吴锡楠(港)、吴健南(港)、周楚阶(港)、周桂洪(港)、蔡建新(港)、蔡彪(港)、曹庆安(港)
      副主席(各地区):周伟民(泰)、周美添(泰)、蔡永钦(泰)、吴国藩(菲)、吴荣祥(菲)、蔡金钟(菲)、蔡纪典(星)、吴锡汉(美)、曹万芳(加)、吴鸿俊(加)、吴柱邦(澳)、吴伟勋(中)、吴希民(中)吴中玉(中)、吴明月(中)、周斌炎(中)、吴锡彬(中)、吴峰(中)、蔡联仑(中)、蔡力士(印尼)
      秘书长:蔡伯励(港)、翁家灼(港)
      特别顾问:吴朱莲芬(港)
      法律顾问:翁家灼(港)

      第十五届(2006—2008年)

      名誉主席:吴雄(港)、吴天赐(港)、吴福(澳)、周朝宜(泰)、周汉彬(港)、蔡伯励(港)、曹绍松(港)、曹玉麒(港)
      主席:蔡冠深(港)
      常务副主席(以下七位执行董事):吴锡楠(港)、吴健南(港)、吴希民(湛江)、周桂洪(港)、蔡建新(港)、蔡彪(港)、曹庆安(港)
      副主席(各地区):周明乙(美)、吴国藩(菲)、吴长榆(菲)、吴荣祥(菲)、吴宣三(菲)、蔡日辉(菲)、蔡绍竞(菲)、蔡培楚(菲)、蔡清波(菲)、蔡建宣(菲)、曹锡雄(台北)、吴道光(揭东)、吴道和(揭东)、吴伟勋(无锡)、吴明月(无锡)、吴锡坤(潮汕)、吴东(广西)
      秘书长:蔡伯励(港)
      特别顾问:吴朱莲芬(港)
      法律顾问:翁家灼(港)

四、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永远职衔芳名

      首席永远荣誉会长:蔡明裕(日)、吴福(澳)、蔡冠深(港)
      首席永远名誉会长:吴多泰(港)、吴雄(港)
      永远荣誉会长:吴积丰(港)、曹绍松(港)、周朝宜(泰)、蔡金辉(泰)、曹壁光(泰)、吴汉良(港)、吴义强(港)、吴喜然(泰)、吴宏丰(泰)翁(港)、曹玉麒(港)、吴天赐(港)、周汉彬(港)、蔡伯励(港)、周监梅(泰)
      永远名誉会长:吴清林(星)、蔡金顺(星)、吴友力(马)、 周贺荫(美)、蔡章城(菲)、周卿华(星)、周修仁(港)、周金优(美)、吴城(台)、蔡仲秋(日)、周享利(加)、蔡永勋(台)、吴身谋(菲)、吴尊贤(台)、吴锡麟(港)、曹金碧莱(港)、吴朱莲芬(港)、周炎沐(港)、吴诒能(菲)、吴国藩(菲)、吴丰山(台)、吴炳龙(台)、吴玉平(菲)、吴泮水(菲)、吴多禄(泰)、吴玉音(泰)、吴能根(港)、周戊忠(泰)、周宪章(泰)、吴伟勋(中)、周君廉(港)、周仪(港)、吴天佑(台)、曹菊萍(港)、翁绍贤(港)、柯利德(港)、吴政孝(泰)、周伟民(泰)、周绍文(泰)、周铨麟(泰)、蔡礼任(泰)、蔡焕实(泰)、周团材(港)、吴深义(泰)、周汉金(泰)、吴梦祺(星)、李金魁(中)、吴伟基(港)、蔡汉强(泰)、蔡创(港)、柯枝连(台)、周勤河(泰)、蔡雨深(泰)、蔡荣玉(泰)、吴清水(中)、蔡广盛(泰)、蔡国海(柬)、蔡素玉(港)、吴锡鸿(泰)、吴禹德(泰)、蔡建新(港)、曹永牟(港)、江绍经(加)、蔡龙海(星)、吴文芳(菲)、吴彦进(菲)、吴殿本(港)、蔡方坚(泰)、周振宗(港)、翁家灼(港)、曹焕基(港)、蔡瑶通(港)、吴锡彬(港)、吴希民(中)、曹
孟芳(加)、周楚阶(港)、周惠程(港)、吴日阳(中)
      永远名誉会董:周礼章(马)、蔡煌(星)、翁黄秀娥(美)、吴彦男(港)、周可(星)、吴鸿俊(港)、翁公爵(美)
      永远名誉顾问:蔡坤升(星)、蔡德名(泰)、吴炳森(港)、曹淡然(港)、周修敏(泰)、吴进步(台)、吴发成(马)、蔡基崇(港)、吴坤成(泰)、蔡来发(星)、蔡柳枝(星)、吴蒿(台)、蔡玉龙(星)、吴加添(星)、吴为宜(港)、吴鸿枢(泰)
五、世界各地至德宗亲联谊会通讯录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有限公司: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52-354号昌业大厦二十楼
      GEE TUCK WORLD ASSOCIATION LTD。19/FLOOR,CHEONG YIP BUILDING,352-354 HENNESSY ROAD,WANCHAI,HONG KONG
      TEL:852-2573-7971        FAX:852-2891-3683
      香    港
      香港至德总会:香港文咸东街16-20号至德大厦十一楼
      TEL:852-2543-7292        FAX:852-2851-9430
      
      旅港吴氏宗亲总会NG CLAN’S ASSOCIATION:香港湾仔波斯富街八十三号波斯富大厦C座三楼
      Block C Percival House 2nd FL,83 Percival Street, Wanchai,Hong Kong.
      TEL:852-2576-1414   FAX:852-2576-1414
      
      香港周氏宗亲总会:香港湾仔轩尼诗道187-189号十六楼
      TEL:852-2507-3876        FAX:852-2507-3935

      香港柯蔡宗亲总会:香港中环大道中270-276号中央大厦3字楼J座   
      TEL:852-2541-7678    FAX:852-2541-6278

      香港新界蔡氏宗亲总会:新界元朗福康街12号三楼
      TEL:852-2479-5588       FAX:852-2443-6039
澳    门
澳门至德宗亲总会:澳门殷皇子马路22号金来大厦三楼J座
      TEL:853-368914
湛    江
      湛江至德文化学会:广东省湛江市霞山东新路十三号,湛江至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TEL:86-759-2160697
柬 埔 寨
      柬埔寨吴氏宗亲会ASSOCIATION OF FAMILY GOW IN CAMBODIA:柬埔寨金边市二三零号路门牌61D:
      NO.61DEO,St,230,Phnom Penh,Cambodia.
      TEL:855-23-424049

      蔡氏宗亲总会:金边市毛泽东大道转138路门牌116Z(裕通螺丝厂) You Thong
      No.116Z St38Crom9,Sangkat Tek Loak 11 Khan Toulkok Phnom Penh,Cambodia
      TEL:885-23-815249        FAX:855-23-430788
缅    甸
      缅甸仰光至德堂KYI YUCK TONG:108 Crisp Street,Yangon,Myanmar.
      缅甸仰光济阳堂CHAY YUNG ASSOCIATION:
      NO.402-404,Strand Road,Yangon,Myanmar.  
      TEL:95-1285912
      美    国
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NATIONAL HEADQURTER:138 Waverly Place,San Francisco,Calif.,94108,U.S.A.   TEL:1-415-391-4697
      三藩市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SAN FRANCISCO:138 Waverly Place,San Francisco,Calif.,94108,U.S.A.    TEL:1-415-982-1355
      纽约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NEW YORK:169 Canal Street,New York,N.Y.,10013,U.S.A.   TEL:1-212-966-0229
      晓市顿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HOUSTON:8312 A Augustine,Houston,Texas,77036,U.S.A.        TEL:1-713-754-0440
      二埠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SACRAMENTO: 926 T Street, Sacramento,Calif,95814,U.S.A.        TEL:1-916-443-9221
      罗省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CHICAGO:2227 So,Wentworth Ave,Chicago,lllinois,60616,U.S.A.        TEL:1-312-842-5444
      芝城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CHICAGO:2227 So,Wentworth Ave,Chicago,lllinois,60616,U.S.A      TEL:1-312-842-5444
      波城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BOSTON:11 Oxford Place,Boston,Mass,02111,U.S.A.    TEL:1-617-338-8395
      市作顿至德三德公所   GEE TUCK SAM TUCK ASSOCIATION OF STOCKTION:320 S.San Joaquin St,Stockton,Calif,95203 U.S.A.
多明尼加
      旅多至德堂   CHI TACK TONG:Benito Gonsalee No.71,Santo Domingo,Rep.Dominicana.   TEL:1-809-682-7041
      委内瑞拉
      吴辉华先生 SR..FAI WAN NG:Bar rest Venchina,Av.Carlas,No.3,San Bernardino,Caracas-Venezuela.
      TEL:58-212-5777762
      加 拿 大
      安省至德宗亲总会   CHEE TACK ASSOCIATION:130D’arcy Street,Toronto,Ontario,Canada,M5T 1K3. TEL:1-416-596-8949
      安省吴氏宗亲会   ING’S FAMILY ASSOCIATION:51 Huron Street,Toronto,Ontario,Canada,M5T 2A6. TEL:1-416-368-6639
      加拿大温哥华至德总堂CHEE DACK GEN TONG SOCIETY:331 Prior street,Vancouver,B.C.Canada,V6A 2B6  TEL:1-604-681-9862     FAX:1-604-431-8647
      温埠三德书社吴蔡翁宗亲会   SAM  DUCK  SOCIETY:462 Union Street,Vancouver,B.C.Canada,V6A 2B6 TEL:1-604-253-8352
      加拿大片市佐珠至德堂   GEE DUCK TONG SOCIETY:197 Quebec Street,Prince George,B.C.   Canada,V2L 1W1
日    本
      日本关西地区柯蔡宗亲会:日本神户市中央区下山手通四丁目十二番三号(中兴ヒル九阶)
      TEL:81-78-3914393     FAX:81-78-3915936

      蔡笃俊医学博士:日本东京都涉谷区初台 1-51-5-B1
      TEL:81-3-5371-0925    FAX:81-3-3378-8561
韩    国
      蔡映锡先生:大韩民国汉城市麻浦区桃花洞S1之1,1004号星宇B/D
      TEL:82-2-7133232     FAX:82-2-7135470
新 加 坡
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  YEN LENG GOH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10 Mohamed Sultan Road,Singapore 238960.        TEL:65-6737-1248     FAX:65-6737-0135
      
      琼崖周氏公会  KIUNG JAI CHEW SAY KONG HUI:新加坡樟宜律门牌四九八号A/B  No.498A/B,Changi Road,Singapore419903.     TEL:65-444-5224
      
      琼州吴氏公会    KIUNG CHOW GOH CLAN ASSOCIATION: Block 261,Waterloo Street#04-11,Singapore 0718.
      TEL:65-339-8941

      南洋柯氏公会  NANYANG KUAH SI ASSOCIATION:No.3-B Jalan Kubor Singapore 0719
      TEL:65-294-0449     FAX:65-294-8207

      新加坡海南吴氏公会  HAINAN GOH CLAN ASSOCIATION(SINGAPORE):20C(2nd Storey),Lorong 11,Geylang,Singapore 388712.
      TEL:65-6746-6855    FAX:65-6746-6762

      新加坡济阳蔡氏公会暨互助会 SINGAPORE(JI YANG) CAI CLAN ASSOCIATION AND BENEVOLENT SECTION:3,Lorong 9 Geylang,Singapore 388751.
      TEL:65-7647-3665    FAX:65-6747-5816

      潮州延陵联谊社  TEO CHEW YANG LENG LIAN NGEE SIA:Blk 531-A,Upper Cross Street,#03-115,Singapore 0105.    TEL:65-533-3241

      澄海渔洲蔡氏同乡会  THEWG HAI DISTRICT HER CHIEW VILLAGE CHUA CLAN ASSOCIATION:531-A,Upper Cross Street,#04-92,Singapore 0105.  TEL:65-535-9782

      广东吴氏书室  CANTONESE NG SHI SHU SHET:150,Jalan Besar, Singapore 0820.      TEL:65-294-1622

      新加坡翁氏总会  ANG SHEE GENERAL ASSOCIATION:40 Lorong 24-A Geylang Road,Singapore 14.
      TEL:65-6744-6235

      南洋周氏总会 NANYANG CHEW CLAN ASSOCIATION:
      No.46 Lorong 24A Geylang,Singapore 1439.
      TEL:65-6742-7312    FAX:65-6747-7941

      星洲瞧国堂曹家馆 SING CHOW CHUI KWOK THONG CHO KAH KOON:107-B,Joo Chiat Road,Singapore 1542.
      TEL:65-447-4089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吴氏公会PERSATUAN WOO SZE MALAYSIA:马来西亚吉隆玻中南区拉曼惹劳勿路十号No.10,Laman Raja Luat,Off Jaian Raja Luat,Kuala Lumpur,50350,Malaysia.       TEL:60-3-442-5063

      马来西亚至德宗亲会PENANG GEE TUCK ASSOCIATION:马来西亚槟城汕头街门牌三十三号 33,Kimberley St.,10100 Penang,Malaysia.

      槟城吴氏宗祠  EAN LENG TONG:
      No.22,Noordin Street,Penang,Malaysia.

      周氏岐山堂  CHEW SI KEE SAN TONG:马来西亚槟城汕头街门牌三十三号  No.33,Kimberley Street,100100 Penang,Malaysia.
      
      北马六桂堂  NORTH MALAYSIA LEOK KOOI TONG:
      No.45,Westland Road,Penang,Malaysia.   TEL:60-4-36901

      马六甲延陵联谊会  YAN LENG ASSOCIATION:14,Bukit China Road,Melacca,Malaysia.

      马来西亚马六甲延陵联合会DATUK GOH TIONG SIN DMSM,AMN,JP:194 Jin,Gajah berang,Melaka, Malaysia.
      TEL:60-6-234888

      马来西亚麻坡蔡氏济阳公所CHUA CLAN’S CHIYANG ASSOCIATION:128(Top Floor) Jalan,Maharani,Muar,Malaysia.   TEL:60-6-9523026   FAX:60-6-9523910

      槟城济阳堂辛柯蔡宗祠 CHAY YEANG TONG SIN QUAH CHUAH CHONG SOO:No.37 Lebohraya Codrington,Pulau Pinang 10350 Malysia
      TEL:60-4-2271057      FAX:60-4-3561651

      马来西亚柔佛古来蔡氏济阳堂CHAI SI CHEE YANG TONG:No.124 Kulai Besar,Kulai Johore,Malaysia.
      TEL:60-7-2362593    FAX:60-7-6632749

      雪兰莪州暨古隆坡直辖区辛柯蔡济阳公会PERSATUAN CHIYANG SELANGOR DAN WILAYAH PERSEKUTUAN:No.4 Jalan Sungai Bertek di Persiaran Raja Muda Musa,41100 Klang,Selangor Darul Ehsan West Malaysia.
      TEL:60-3-3327713

      吉胆岛蔡氏济阳公会 CHUA CLANMAN ASSOCIATION:76-K,Jalan Sekolah,42940 Pulau Ketam,Selangor Darul Ehsan,Malaysia.
      TEL:60-3-3514319   FAX:60-3-3514719

      砂劳越蔡氏公会SARAWAK CHAI CLAN ASSOCIATION:Lot 230,Jalan Abell Utara 93100 Kuching Sarawak,Malaysia.  TEL:60-82-254080  FAX:60-82-254090

      马来西亚吡叻济阳堂JIN HOE ASSOCIATION:No.114-116(1-2FL) Barrack Rd.,Taiping Perak Malaysia.     TEL:82275 05-824446
泰    国
泰国吴氏宗亲总会NGOW CLANSMEN ASSOCIATION OF THAILANG:116/3 Soi 1 Khet Bangrak,Bangkok 10500,Thailand.   TEL:66-2233-5404   FAX:66-2233-5406
      
      泰国周氏宗亲总会  CHOW CLANSMEN ASSOCIATION OF THAILAND:泰京拍南四路孔堤商业区(金岛戏院邻近)门牌1212号  1212Rama 4 Road,Klongtoey Trade Centre,Klongtoey,Bangkok 10110,Thailang.   TEL:66-2240-2992   FAX:66-2249-5777

      泰国蔡氏宗亲总会  CHAI’S CLANSMAN ASSOCIATION:泰京暖诗路(沙举涂巴立
路伦作隆哒叻后)门牌一一六之九二至九六号   116/92-96 NonseeRoad,(Behin
d Talad Rungcharoen),Sathupradit Rd,Yannawa,Bangkok 10120,Thailand.
      TEL:66-2681-0271-2   FAX:66-2681-0273

      泰国翁氏宗亲总会 ENG CLANSMEN FOUNDATION:49/32 NEW ROAD,78 St.Bangkolam,bangkok 10120,Thailand.TEL:66-2688-2778   FAX:66-2292-0899

      旅泰胪溪上厝乡吴氏家族会:泰京越鹄五角拍抛猜佛寺后金龙一街门牌550-552号   550-552 Soi Mangkon 1 Thanonluang,Bangkok 10100,THailand
      菲 律 宾
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THE PHIL IPPINE LIONG TEK FRATERNITY(GO FAMILY ASSOCIATION):816G Masangkay Street,Manila,Philippines.
      TEL:62-2244-0171   FAX:63-2244-0284

      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宿雾分会 THE PHILIPPINES LIONG TEK FRATERNITY: 674 Cor,Magallanes & el.,Filibusterismo Sts.,Cebu City,Philippines.  TEL:63-32-94965

      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 CHE YANG CHA &CHUA ASSOCIATION:550(8th Flr.,)Juan Luna St.,Manila,Philippines.  TEL:63-2242-0650   FAX:62-2242-0594

      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宿雾分会CEBU CHU YONG CUA &CHUA ASSOCIATION:2nd Flr.,Che Yong Bldg,Corner Legaspi & Burgos St.,Cebu City 6401,Philippines.TEL:63-32-78531

      菲律宾六桂堂宗亲总会 PHIL IPPINE LIOC KUI FOUNDATION INC:3rd Floor,829 Salasar St.Binondo 1006,Manila,Philippines  TEL:63-2242-1619  FAX:63-2245-7322
台    湾
台北市吴姓宗亲会:台湾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215号
      TEL:886-2-2719-2785
      FAX:886-2-2514-9434

      台中吴氏宗亲会:台湾台中市西屯区逢甲路14-4至14-6号
      TEL:886-4-527-4853

      台南市吴姓宗亲会:台湾台南市成功路175巷57号
      TEL:886-6-221-1195

      高雄市吴氏宗亲会:台湾高雄市苓雅区福德一路71号四楼

      鹿港吴姓宗亲会: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312号
      TEL:886-47-776680

      财团法人曹氏基金会 THE TSAO’S FOUNDATIONS:台湾台北市104民生东路二段176号十楼 104,10th Fi,No.176,Sec.2,Ming Sheng E.Rd.Taipei,Taiwan,R.O.C.
      TEL:886-2-2503-6767   FAX:866-20-2501-9651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吉林路109号4楼
      TEL:886-2-2563-3821     FAX:866-2-2521-8789

      台北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吉林路109号4楼
      TEL:886-2-2563-3821

      高雄市柯蔡宗亲会:台湾高雄市前金区旺盛街164号3楼
      TEL:886-7-2618918

      基隆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基隆市爱六路十八号六楼
      TEL:886-2-2424-7713

      宜兰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宜兰县礼运路一号八楼
      TEL:886-3-9556551

      台北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北县金山乡美田村忠孝一路80号三楼
      TEL:886-2-2498-8825

      桃园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桃园市正康三街三四六号二楼
      TEL:886-3-3256109

      新竹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新竹市香山大庆里二二八巷二四号
      TEL:886-3-5289725

      苗栗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土牛里六三号
      TEL:886-37-665670

      台中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中市向上路一段二五八巷二号   
      TEL:886-4-3214826

      台中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尖厝里东山路三八之二号
      TEL: 886-4-6202128

      彰化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彰化县员林镇中山路一段七二九号  
      TEL:886-4-777616

      南投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南投平和里中兴路四六六巷十五号十五楼   
      TEL:866-49-235558

      云林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云林县麦寮乡中山路20号
      TEL:886-5-6933425

      云林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云林县北港镇义民路五一至五五号   
      TEL:886-5-7839999

      嘉义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嘉义市东区民乐街七九号
      TEL:886-5-2784081

      台南市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南市大同路2段640巷82弄3号         
      TEL:886-6-2670638

      台南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南县新营市东山路八八号
      TEL:886-6-6333222

      屏东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屏东县(市)广东路870巷1号4楼  
      TEL:886-7-7666010

      花莲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南华村南华二九六之一号
      TEL:886-3-8528798

      澎湖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兴仁里社区活动中心二楼
      TEL:886-6-9261218

      金门县蔡氏宗亲会:台湾金门县金湖乡琼林村六号

      台东县济阳柯蔡宗亲会:台湾台东市中华路一段四二0号

      本文有部分内容是从至德宗亲文章资料中整理出来,特表谢意,并以美国佛罗里
达州至德三德公所全体同人在美国至德三德公所成立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献词作
为结束语,献给全球从古至今为至德事业而奋斗的宗贤达士、至德精英!
     至德至德,大哉至德,孔子之前,让三至德,
     孔子之时,诗赞至德,孔子之后,名正至德,
     一门数圣,姬姓至德,八百以侯,华夏至德,
     吴周蔡始,加州至德,翁曹以由,美洲至德,
     五姓联宗,香港至德,雁行祭祀,金门至德,
     宗枝蕃衍,全球至德,至德至德,大哉至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19:4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至德精神
中华民族孕育了至德精神。今天,至德精神经过三千多年历炼后开始勃兴了!至德精神经过系统化、理论化和普及化,形成了指导实践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强劲动力。当前,中华民族正遇着历史发展的极好机会,在外国资本主义革命和建设几百年以后,社会主义在全球也经过多次反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也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崭新时代曙光已经显露。时代赋予了中华民族大发展的契机,也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至德精神顺时应世,如红日一样喷薄而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独特的民族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富饶辽阔的土地,有稳固的农耕经济文化,曾涌现出很多的文明历程,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两千多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引领着世界的潮流。我国经过不少的朝代更换,有起有伏,但国疆巩固,民族发展,文化延伸并不减弱。由于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保守,革故鼎新的难度加大,以致后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强大了起来,我们不前进,便落后了。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
      我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疆域东起乌苏里江,西抵帕米尔高原的喷赤河,南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达黑龙江漠河的黑龙江心,东西和南北部都在五千公里以上。我国东有渤海、黄海和东海,东南有南海,海岸线有一万一千多公里,陆地边界长达一万五千公里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四大山脉,均系东西走向,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大河流,比较大的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平原和盆地约占百分之二十九,其余都是丘陵、高原和山地。
二、独特的人民
      我国现在十三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左右,各少数民族约占百分之十左右,主要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仅刻苦耐劳,而且酷爱自由,是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早已明文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中华民族有优良的传统,有顾全大局的秉性,民族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尊重,奠定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既保存民族的传统,又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支点。
三、独特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近六千年之久。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夏朝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从奴隶社会登峰造极到衰败没落;从周王朝封建社会的开端,到秦朝封建体制成熟以及鸦片战争后,满清封建王朝的结束;从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顽强推进,到现在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和振兴,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独特的文化
      中华民族有独特的文化,其显著的特点是: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文化总是贴近生活前行,人文环境循序渐进地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一)易经八卦和《洪范九畴》。
      《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近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河图》八卦据传为伏羲所作,周文王演变为易经;《洛书》、《洪范九畴》是大禹所作,商臣箕子献给周武王。这是我国历史上传说最广泛,出现最早的哲理学说,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进步。圣贤们用易理和五行的观点教导人们,用变易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醒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时,多些理性思维,不受感觉的拘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素养。
      (二)和谐的中庸之道。
      中国封建学说,起于商末周初的封建意识萌芽时期,由于后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推崇,我国封建时代最完整的、最系统的、最高尚的儒家学说出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忠恕理论、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观和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等,无疑在当时具有社会进步伦理导向和历史学术价值。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中,儒家思想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中国封建大统一的需要,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
      (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生活实践最紧密的是中医中药。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在中医药方面,就是连结“天人合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运用五行方式创立的“望闻问切,表里温寒”的病理指导,《黄帝内经》已系统表述。张仲景的医学理论,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将中医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朝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药物研究,临床实践,写出了药物巨著《本草纲目》,大大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宝库。
      (四)至德精神三千多年前产生,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程中沉寂下来。
      至德精神虽与儒家学说没有多少矛盾,但在封建社会是不合时宜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只有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和威力,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大幅进步,经济普遍发达,政治广泛民主,民族自强自立,文化自由发展,至德学说的精华才能成为世界先进思想意识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伟大的复兴

      独特的民族必然会有独特的思维理念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是由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跨越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华民族经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经过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立自主地进入世界领域,经过邓小平倡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民族已经开始走上繁荣富强的民族振兴之路。
       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毛泽东说:调查研究、为人民服务、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就是硬道理。
       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以德治国。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申明中国未来必须恪守“和平崛起”的原则,即一边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论述深入人心。
      这些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五百多年,真正兴盛也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推动着人类的迅猛发展,资本从原始积累到扩张,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为取得原料和推销产品,宗主国和附属国之间,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为其聚集了巨额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危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他们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重视福利社会建设以及民主法制的进步,形成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制、科学、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界潮流,为我中华民族振兴发展提供了世界和平大环境。
      世界因中国的融入而发展,中国因融入世界而强大。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进入世界大家庭,在地球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大国的义务和责任
,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和世界都在获取最大的双赢效益,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平发展大环境正在形成。
      中国和平崛起是必然的,中国走向世界也是必然的,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不仅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的和平合作发展事业中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谦让意味着和平,开拓展示发展。至德精神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她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很多弊端,也可以克服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不适宜的东西,既体现中华民族古老优秀传统,也展示新兴民族的腾跃风采。至德精神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强大功能,在强化学习和实践的同时,集中精神搞建设,用自己的发展理念,自己的工作热情,自己的谋划,我们就会在辉煌过去的基础上去拥抱更加辉煌的将来。

第十四章 至德学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至德学说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至德学说也属于伟大的世界!至德精神经过至德文化和至德文明的实现,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思想精华就会显示出来,体现了全人类共同财富的风采。

至德学说三大组成部分

      一、至德精神
      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至德精神是三千二百年前泰伯公创立的一种意志与情感相结合的精神境界,其核心是谦让开拓,这种精神境界在当时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是为人类发展树立三大里程碑,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奠定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基础,孔子称赞为至德。经过三千多年的历炼,至德精神在今天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代表了东方文化的精髓,谦让意味和平,开拓展示发展,这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是联合国和平发展宗旨实施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至德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至德文化就是在至德精神指导下,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进行宣传、教化,自觉形成至德文化氛围,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多样性,而且经过宣传教化逐步对经济、政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形成物质财富。
      三、至德文明
      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在至德文化的基础上,构筑物质、精神的至德文明,这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种古代人的美好愿望,到了今天就是至德文明的愿景。网络时代,数字化管理,高科学分工;地球村,一家人;高度民主,高度自觉,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没有战争,永久和平。人人自觉摈弃各种陋习,自律性强,社会福利很好;人人都能谦和礼让,社会和谐安宁,又能奋力开发拓展,为社会积聚财富,共同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争做贡献。

什么是共同财富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正确理论思想教条,科学界的科学原理,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为世界人民造福的物质的、非物质的产品都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主流共同财富
      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有区别的,能主导人类共同利益和影响世界发展的财富就是人类主流的共同的财富,如自由、平等、 民主、法制、科学和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就是人类的主流共同财富。有以下特点:
     (一)不分民族。
      世界上的民族是很多的,但对各个民族都具有指导意义,决不能因为民族不同、肤色有别或者因为文化、教育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她是不分民族的。
     (二)不分国界。
      主流共同财富是不分国界的,没有区域之分,不论在地球村,或地球村之外的所有有人类的地方都适用的,不受意识形态所支配,不为临时政治观点所左右,具有全球的性质。
     (三)不分种群。
      在人类历史中,世界的种群是相当多的,但是对待人类的主流共同财富来讲,不管任何种群,一律平等,一样看待,非常自由。
     (四)不分信仰
      目前世界的信仰是相当多的,各有各的信仰,并且都以自己的信仰为最高和终极的信仰,只要不是属于自己这一教派的,都给予排除和反对,诋毁和压制,甚至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大动干戈。主流共同财富就不是这样的,不强加给任何人,不强加给任何组织。
      二、至德精神、文化、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主流财富
     (一)至德学说不具备信仰性、威胁性。她强调的是自己认识,自己理解,求诸己不求诸人,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理解是支持的第一步,有理解就有可能支持。
     (二)至德学说具有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具备实践性才有发展的空间,也才能符合人类主流共同财富的标准,至德学说在理论上讲有实施的可能,在实践中具备可操作性。
     (三)至德精神可以为人类的恒定发展和平服务。和平发展的必然是消灭战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会将战争这个怪胎清除,人类需要永恒和平,至德精神就具备永恒存在的诉求。
     (四)至德学说是无阶级性的。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自行消失,至德学说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人性诉求。
     (五)至德学说能为普罗大众接受。其原理浅显,易懂易行,符合大众的道德修养和奉献人生、造福人类的理论实践。
     在当代世界上,有三大理念体系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属于东方文化系列的天人合一,至德无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制天命而用之,为人民服务,以德治国,科学发展,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二是属于西方文化系列的自由,平等, 民主,博爱,法制,科学,福利社会,环保节能;三是属于全球现代化文化系列的联合国和平、合作、发展宗旨,网络时代,地球村,一家人,消除贫困,销毁核武器,制止战争,合作双赢,奥运精神,和平竞争。

至德学说三阶段愿景

      至德学说对于世界来说有三大愿景,具体讲是三个阶段的三大诉求,即目前阶段、中期阶段和远期阶段。
      一、目前阶段:
     (一)在政治上消除偏见,军事服从政治,军队以自卫为原则,限制发展核武器,最终全球销毁核武器!
    (二)在经济上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融入全球经济,消除经济壁垒,开放市场,消除贫困。
     (三)在科技上将科技成果变成全人类共享的开放技术,使落后国家快步进入普及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行列,提高全人类科学技术水平。     
二、中期阶段:
     (一)地区结盟,自觉维护联合国维和行动,规范太空,和平利用原子能,自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和自由高度保证,法制经济社会形成。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国际间的合作和发展替代了恶性竞争和以牺牲对方利益,破坏自然,牺牲环保,谋求畸型发展的恶劣行径,使经济有序、均衡、良性发展,人民都能享受和平发展的成果,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
     (三)科学相当普及,互联网使各国成为自由民主村落,大家共享科学成果。
      三、长期阶段:
     (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人民当家作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
     (二)经济高度发达,能完全满足人类所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科学足以使人类维系星际之间的生存空间,防止不确定因素侵害地球和人类,在太空风险中集结科学精英进行集约攻关,集中各种科技资源,以确保人类长期、健康发展。
      要使至德精神、至德文化和至德文明让全人类都能得到认识、认可和认同,并且要付诸行动,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但愿在没有被普遍认识之前,尽可能少地受到各种磨难。当然只要是真理,就会有被发现的可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信其然!

第十五章 怎样推进至德学说的普及提高
至德学说包含有精神、文化、文明三个部分的内容,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提高的,形成理论体系更是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该学说,不断探索、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用至德学说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去再认识,并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因此,我们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要有自我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至德学说与其他理论体系的关系就是互相尊重共同提高的关系,不凌驾于其他体系之上,又不失自己的特殊本质和理论根基。对别人的善意指导要用开放的胸怀来接纳,使之更符合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使理念得到升华,体系更加完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也是最好的评判师,历史又是最有力的见证人。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见解、观念和理论,有的在当时起到积极作用,有的起到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考验,都要进入历史领域,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作为一种精神的延续,却是可以传承和发展的,要具备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至德学说来自历史,忠于历史,高于历史。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学说体系,虽然是在中国某地、某时产生的,但这某地决不意味着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东南西北中,他具有聚集性和扩散性,聚集意味着概括、紧缩、凝聚,扩散也可以讲是传导,延伸和散布。
      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立体的形式,这种时空联结的立体结构,必然会无限地扩充,只要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具备这种吸纳功能,全世界必然具备这种吸纳功能。一方面,至德精神这种开放性和开拓性必然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世界的时空和引力又形成了欢迎的态势,因此,只要是两者有符合各自需要,就有融入世界的可能。
      二、我们要积极地进行实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进行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任何一种学说形成以后,必然有个学习和理解的过程,这种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一方面自己要学习,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人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不是专门组织或者强制进行,因为强制只有增加麻烦,没有任何效果,自觉是很讲究的,让学习者认识到有用,才能学好。学习的目的是理解,理解后能作出判断,判断的结果认为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用时,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实际融入实践,但必须有个认识的过程。首先可能听都没听过,其次听得不多,然后有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在认识至德学说中,尚有很多事情要做,同时至德学说也应根据情况(人们认识的情况)来进行自己的定位和落实。用至德精神指导实践,进行至德文化的实践和至德文明的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自觉实践。要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结合实际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我们要把至德学说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宣传,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来介绍至德学说,弘扬至德精神。同时也要利用学校、研究所、国际论坛来宣传至德精神,正在筹办的至德大学就是产企学研结合的教育阵地,会把各地的至德研究,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开展活动,使至德学说既扎实又生动活泼地有机发展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09:25:47 | 只看该作者

11.jpg (45.6 KB, 下载次数: 6228)

11.jpg

22.jpg (80.36 KB, 下载次数: 6397)

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8:06 , Processed in 0.2890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