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泰伯的立国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10:1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亦镝 于 2015-5-11 10:20 编辑


芸芸众生,民生维艰,古今中外的人民大众大多知晓自己的生活艰难,一方面要辛辛苦苦地挣钱以糊口,一方面挣来了钱又要急急忙忙地花钱以排解苦难,所以很多人即没兴趣也没时间过问人间的是非善恶,然而正是这些对是非善恶不闻不问的人,往往成为过去的以及将来的可歌可泣的起义军战士。(那些关心并关注人间是非善恶的,会是起义军的中上层干部)。


道理很简单,自古就有一种现象,插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以前,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无论是民团,还是土匪(被收编后称其以前是地方武装力量),只要想招兵,就能招得到兵,尤其是在打仗得胜(或称之为作案得手)之后。

所以在一般的社群里面,很多人如同自古以来的大众一样一如继拄的对是非善恶也不太过问,对是非善恶的评议也不太关心,毕竟口粮重要,对于有势力的匪帮,没准以后还要称兄道弟,所以一般对匪徒的道德不做评价。以前国共两党也都收编过不少地方武装(包括道德评价很差的打家劫舍的地方武装),地方武装头目也还是中高级干部。

当然,这些都是民生维艰、世道艰难的产物,在文明欠缺的社会与境况下,对于以暴力与欺诈来弱肉强食的情况,很多人想的并非道德评判,而往往想的是能不能从中分一杯羹,或者想的是这些倒霉事能不能不搞到自己的头上。所谓的以成败论英雄。

所以,现在的中国,即使是对食品行业的乱象,关心的人也不多,即使是关心食品行业乱象的人被杀死(比如报道地沟油的记者被杀死),关心的人也不多。尽管有很多的人为此大声疾呼,但更多的人是不闻不问。这些对良知良心道德不闻不问的人,如同以上所说,以成败论英雄,往往成为可歌可泣的起义军战士。

这些年的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在当局的行为(比如在广州区伯案与庆安枪击案中的表现)以及政府官员(比如大量高官与红二代成为贪官裸官以及官商)的主导与带领下,不断地下滑与堕落,这正在为那种对于道德良知不闻不问的起义军战士补充着大量的潜在兵员。

也许,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断地重演,所以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着仁义道德。


比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就是这样,孔子极力赞颂吴泰伯的道德水准,称泰伯为天下至德,认为泰伯的道德水平达到了极点。孔子亲眼目睹了吴泰伯所创立的春秋吴国的强盛,在孔子四十五岁的时候,孔子目睹了吴泰伯的二十世孙吴王阖闾率三万军队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攻占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国也是第一强国的楚国的国都,在孔子去世前三年,孔子目睹了吴泰伯的二十一世孙吴王夫差的黄池会盟,成为天下霸主,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之时,用三万军士所排布的阅兵军阵,比前几天的俄罗斯红场阅兵,应该更加精彩很多倍,这不仅仅是因为吴王夫差的在当时还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在那时所组成的军阵,产生了一个成语“如火如荼”,而且还因为吴王夫差仅仅靠这个军阵,就获得了天下霸主地位。但孔子并没有看到吴国的灭亡,孔子在吴国亡国之前六年就去世了。


人们不知道孔子对吴泰伯的极力赞美与推崇,是不是因为受到了吴泰伯后裔子孙的巨大力量(春秋吴国的国力)的影响与震憾。人们只知道阖阊攻楚之战与夫差攻齐之战,其震憾力一直穿透到现代。人们不知道孔子是不是也以成败论英雄,人们只知道泰伯的二十世二十一世孙阖阊夫差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光宗耀祖了。


试想如果当年泰伯三让王位之后,没有立国,没有自号句吴,只是打猎捕鱼以糊口,以此度过一生,或者所立之国仅成为蕞尔之小国,还没显名就被灭国吞并,如同春秋战国时期那几百个不知名的小国家,那么,孔子还会极力称赞泰伯的三让至德吗?或者,司马迁还会把泰伯排在史记的世家第一吗?甚至,还有现在的两三千万吴氏子孙吗?


可见,当孔子高唱三让至德之时,当司马迁以泰伯至德之名将春秋吴国列为世家第一之时,别的人可以只在意三让之至德,但是,泰伯后裔子孙,却决不能忘记泰伯立国之巨功。儒家学说强调人生应该立德、立功、立言。由于史料缺失,吴泰伯没有留下一言一句,但吴泰伯之立功之行,丝毫不比其立德之举逊色。


实际上,泰伯后裔并不缺乏立国之举,吴氏后裔的外孙所创东吴帝国,以及后来在吴国地盘上出现的杨行密的吴国以及钱缪吴越国,在宋太祖赵匡胤12岁时,引领越南第一次独立的吴权建立了越南吴朝。在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之时(1775年),福建漳州吴让在马来半岛中部建立宋卡吴氏王国,一直延续到1904年。宋卡王国建立之后两年,1777年,广东梅州吴元盛在印尼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地会首领吴凌云在广西南宁西南100公里处的广西崇左建立延陵国。这些都说明了泰伯的立国精神对当地人士以及泰伯血脉后裔的强大精神传承与影响。

吴氏后裔,不仅要称赞泰伯履行孝道而放弃责任并三让王位之至德精神,更要大大地缅怀泰伯之立国登基称王之担负起责任的立功精神,而且,不仅仅是要口中称赞,心中缅怀,还要以自己在日常之中的实际行动,来以德致功,这样,泰伯子孙,才可以与泰伯不仅仅是在血脉上,尤其是在精神上,获得承接关系。


为继承泰伯至德立功与立国称王的精神品质,吴氏子孙必须发扬王者之正大光明之精神品质,必须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必须驱散族人之中的蝇营狗苟与昏昏噩噩的精神状态,总之不适合于随波逐流,在阴暗与黑暗之中与恶势力合污,以沉默与附和来纵容邪恶因素与元素,而是要坦然地站出来,高举泰伯的王者之风的正能量,以泰伯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健康的国家,而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大有作为的国家,而不是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没出息的国家,而至没走多远就自我消亡了,以这样的恢宏气魄,发扬正能量,拿出务实、谨慎、远见与真知灼见、对世事洞若观火的精神,这才不愧为泰伯后裔。


泰伯后裔,决不是整天在口中呻吟着三让(却不知泰伯只因孝行而让位),行为上处处避让(而不知泰伯在不断地开疆辟土),精神上畏缩到萎琐的程度(而不知泰伯勇于担当的立国立号),不能眼见着明显的恶势力的猖獗而假装没看见没听见的这种自我人格矮化。这种精神上的病态的自残行为,决不是泰伯后裔的正常健康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5-11 10:3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15-5-11 10:40 编辑

在QQ群里,有宗长说:
历史在进步,我们吴氏的文化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大改革大发展,增强智慧,不能无原则进行和,不能让的时候坚决不能让的。当初,季札公让王,导致吴王夫差失国给吴氏子孙带来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就是惨痛之教训。


在微信群里,有宗长说:
传统吴氏文化,是吴族的骄傲,我们应该谛造和谐团结,引导督导着宗亲。在吴氏的历史中,起到引导与督导作用的人士,都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有热心,二是有钱,三是族长,四是有实权,五是相互尊重。而在现代,在现实中,小部分人为名为利为自己。希望宗亲能发挥正常态,正能量,有热心,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文化出文化,引导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出来发展吴族传统文化。为宗亲做事,只有奉献之志,没有回报之心。这就是道,有人想要回报,则得不偿失,而奉献了,“得”到的自己并不见得就知道。对于为了名与利而破坏吴族团结的,我们应于了解、引导、督导,必要时可以打击。现代人用“让”,能够让多少?!报喜不报忧,这是一种虚伪。


也有宗亲表示:
团结常被争名争利所破坏,团结可因互利互惠而加固。
名闻利养是佛学所不提倡的,互助互帮是国学所推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0:28 , Processed in 0.1607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