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9 10:2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1-19 10:27 编辑

《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
作者 市间野老


网络流传商鞅有驭民五术:愚民、弱民、贫民、辱民、疲民;五者皆不灵,杀之。 —— 可谓极其险恶。有的叙述还加了“壹民和虐民”。

所谓“驭民五术”,不见于古人研究著作,也不见于今人学术成果,是突然出现在互联网的民间说法。而且,只是网友作者自说自话,基本没有过多引用《商君书》原文以作阐释与证明。

但是,既然网友煞有介事的鼓吹商鞅驭民以五术的腹黑,当是有《商君书》作支撑的,我们来看看,《商君书》中支持上述观点的证据。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无得擅徙,则诛愚”,“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商君书·垦令》,下引《商君书》只注篇名),如果令民众不崇尚学问,他们就会愚;如果禁止民众自由迁徙,他们就会愚。民众若愚,就不会外出交涉,那么国家就会安全没有危险;也不会追求学问,没有其他谋生渠道,都会尽力务农耕作。

——此为愚民的证据。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弱民》)。民众地位低贱才会看重爵位,弱小才会尊尚官员,贫穷才会看重奖赏,而百姓能不通过官府就能求得显荣、富裕,就不会重视爵位、尊敬官员,也不再希图从官府获得赏赐,所以要让他们保持辱、弱、贫的状态,再用刑罚羞辱、震慑他们,用赏赐爵位、财富诱惑他们,这样民众才能为我所用,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总言辱民、弱民、贫民。此外还有很多单独表述的话。

关于辱民: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说民》),鼓吹要任用奸民治理善民,相当于用村口二流子当村长,良民服从二流子的管理;用贪官来管制清官;用小偷治理道德模范——以奸治善,对善者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商鞅还重视“告奸”,“有奸必告之”(《说民》),“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开塞》),嗾使人们互相检举揭发,这样每个人都生怕受到别人告密,时刻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惧中——此不为辱之?

关于弱民: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去强》),用强民政策去除强民,国家就会衰弱,而用弱民政策去除强民,国家才能强大。显然,商鞅务去强民,而有意制造弱民。而且“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把民众的强弱与国家的强弱对立起来,认为一者强则另一者弱,一者弱则另一者强,商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追求是国家强盛,自然是要民弱,故而“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一个有道术的君主,务必能够使民众弱小,这样才能让国家强大。(《弱民》)

关于贫民: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去强》),“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国富而贫治,重强”(《弱民》),“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说民》)。贫困的老百姓是弱民,会努力追求富裕,那么就会奋斗不息,然而一旦过上富裕生活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危害国家,所以如果用富民的办法治国会导致国家贫弱,而以贫民的办法才能让国家富强。因此官府治民的办法不仅要能让贫民富贵,也要能让富民贫困,不仅能让贫者努力追求富裕生活,也要让富裕者“返贫”,这样国家才会更强大。

再看疲民。

“疲”与“罢”相通。罢民见于《周礼·秋官司寇》:“司圜:掌收教罢民”,“朝士”之职“左嘉石,平罢民焉”,“大司寇之职”有“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罢民即那些贪图安逸、不努力劳作还整天惹是生非、危害乡里,但还不到犯罪程度的人。以上大概意思是,对于罢民,由司圜(相当于监狱长)进行收监,由朝士(相当于狱卒之类)看管他们在监狱中看着一种有纹理的石头进行反省,要他们思索要向那块石头一样有“文礼”。能明白耻辱改、过自新的,根据量刑长短,期满出狱,但是三年中没有政治权利;不知廉耻、不能改过自新而越狱的,追捕而处于极刑。

驭民五术的所谓“疲民”与《周礼》的“罢民”不同,《商君书》也没有“疲(罢)民”字眼。

考察所谓“疲民”之术的意思是指治国者要让老百姓疲劳、疲惫、疲于奔波。仔细分析《商君书》,其蕴含的信息似乎有疲民的意味——

“力多而不用,则志穷;志穷,则有私;有私,则有弱。”百姓富裕了却没有使用之处,就是享受富贵安康,如此就会考虑个人安危、舒适与否而不再努力奋斗,如此国家便会衰弱。

“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去强》)生、杀的对象是力,又称“生力”、“杀力”(《弱民》),所谓生力就是促使民众富裕,所谓杀力就是损耗民众的资产。意思是,能让百姓富裕却不能损耗他们的财力,属于“自攻之国”,必定会削弱;只有能让百姓富裕又能损耗他们的财力的“攻敌之国”,才会强大。所以君主治理国家要让百姓富裕,但是富裕了又要使他们贫困。

如何杀力或者说如何损耗百姓财富呢?商鞅设计了一套制度来达到这个目的。

“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去强》),“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说民》),使用刑罚使之富、赏赐使之贫的办法,调整百姓的贫富。为何说对贫困者动用刑罚就能令他富有,而对富裕者进行赏赐却反而使之贫困呢?

这不得不说商鞅的狡诈。

“民富而不用,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弱民》),“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靳令》),“粟爵粟任,则国富”(《去强》),“富者废之以爵”(《壹言》),简言之,让百姓出粮食换取官府爵位。这样一方面可散百姓积财,损耗百姓财富,让他们重归于贫困继而继续努力耕田,另一方面官府通过“售卖”爵位,以虚名把百姓家中的粮食集中到官府使得国家富裕强盛。

为了达到贫民目的,商鞅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他认为百姓富裕就会产生危害国家的所谓“虱害”,必须要设法除掉。“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去强》)“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靳令》)百姓富裕的时候如果不去征战,就是毒生于内,国家衰弱;而主动去征战,才会让毒害外泄,才会保持强大。发动战争,拉百姓上战场,一者他们就不会在家游手好闲,二者农田有一定程度抛荒,老百姓没有新的进账但是又每天都要吃喝,耗费他们粮食、资财。

“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故曰: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国家要设法消耗国民的家庭私有财富,及时把百姓财富消耗掉,这样下民才能为上所用;也不要让百姓家里有大量粮食,只保证国家粮库充足便可以。(《说民》)

——这不是故意算计百姓、折腾百姓吗?

因此,所谓疲民之术或是根据民富则使之贫即商鞅不让百姓过于富裕,还要折腾他们,使他们不停为生计奔波,但是创造的财富必须大部分归于官府,成为为国君耕作地、打仗等创造利益的人力资源,而推得的。

《商君书》也没提到五术不灵则进行物理消灭——杀之,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观点。但是书中刑罚思想严重,非常严苛,称之为严刑峻法也不为过,也或是据此的一种推测。

从以上分析看,商鞅是有“驭民五术”的。

实际上,所谓“驭民五术”只是商鞅思想观点中不太重要的方面,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废除世袭世䘵制,实行军功爵位制。普通百姓想要得到爵位和官职,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建立军功,在战争上斩杀敌人的首级,要么开荒耕地。‌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强化君主特权‌,‌削弱贵族特权‌。结果据称是,历经十年变法,秦国之百姓皆欣喜万分,途中无人将他人所遗之物据为己有,山林之中亦无盗贼踪迹,家家户户富足充裕。百姓皆勇于为邦国作战,而不敢因私益相争,乡野、城镇皆秩序井然

韩非子总结了商鞅的思想为“法”,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被韩非子融会贯通,后来韩非子也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西方国家的“无代表,不纳税”的强调公民立法权是不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2-5 16:38 , Processed in 0.3256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