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崇尚民主与科学的陈独秀 为何担任中共首任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1 21: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2-11-21 21:33 编辑

崇尚民主与科学的陈独秀 为何被李大钊推荐为中共首任总书记

一、背景

1900年,慈禧太后要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君,但是各国列强希望慈禧还政于光绪,于是,慈禧依仗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向十一国宣战。这十一国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匈帝国、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之后,这十一个国家中的八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匈帝国、俄罗斯)出兵,携带几百门大炮,攻占了北京。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引发了两件事,一是俄国侵占了东北,爆发了江东六十四屯与海兰泡惨案,二是孙中山发动了惠州起义(在现今的深圳盐田区梅沙街道东部华侨城)。

由于俄国侵占东北,引发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1904年初日本在辽东半岛登陆开始,以1905年5月日俄大海战之中俄国战败结束。

因为俄国是君主专制国家,而日本是君主立宪国家。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俄国战败,这促进了清朝也要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

于是,1905年,清廷派遣一品二品大员共五位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军机大臣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出访欧洲,考察立宪事宜。但是,陈独秀(安徽安庆怀宁人)、吴越(字孟侠 安徽安庆桐城人)和赵声(江苏镇江丹徒人)在安徽芜湖科学图书社商议,认为“五大臣考察列强立宪”是保住皇权与收买人心之举,于是决定刺杀五大臣,阻碍清廷立宪。

此时,陈独秀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7岁的吴越说:“用命一时拼死和缔造革命哪个更容易?”26岁的陈独秀和24岁的赵声(后来是黄花岗起义总指挥)回答:“自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吴越说:“请你们两位把这个容易的事情留给我吧,困难的就要依仗诸君了”

1905年9月24日,吴越怀揣炸弹在北京正阳门车站刺杀五大臣,虽然刺杀失败,但是炸弹的爆炸声震动全国。1905年12月,清廷再派五大臣出访欧洲,但是,绍英被吴越的炸弹炸伤,而徐世昌兼任了巡警部尚书,所以,出访的五大臣是载泽、戴鸿慈、端方,与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出洋考察美、德、俄、日、英、法等国宪政。经过半年多考察,回国之后,1906年7月13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一道名为《宣示预备立宪谕》的诏书。

1908年6月底,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生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8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立宪派多次组织请愿活动,要求速开国会。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后不久,慈禧驾崩,在驾崩之前,慈禧毒死了光绪。清廷将预备立宪期由9年缩短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并且,1908年清政府宣布了《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及《各省咨议局章程》,对各省一年内创建咨议局作出详细规定。

二、清末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议员选举

咨议局章程规定,咨议局的主要职责是:议决本省应兴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咨议局的成立,限制了地方长官的专制权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标志着人民参与管理国家政治生活的开始,也是清朝政治制度开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二十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均成立了咨议局,并选举正式议员1453人。

1910年,各地咨议局先后组织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敦促清廷速开国会、速组责任内阁、迅速颁布宪法的请愿活动,并通过了一些有关立法、财政、主权等方面的议案。

资政院与军机大臣的地位是对等的,双方都有上奏的权力。资政院还有质问行政部门的权力,有弹劾军机大臣、行政大臣的权力;清末的资政院已经是一个带有较多民主性质的议会组织。

谘议局对应的是省议会,而资政院对应的国会,有点类似于现今的省人大和全国人大。清末的咨议院与资政院的议员,相当于“独立候选人”,清廷计划1909年举行谘议局选举。各省谘议局设议长一名,副议长两名,各省议员定额按“各省学额总数的百分之五为准”,均选举产生。选民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具有中国或外国中学堂以上学历;
二、有举人贡生功名者;
三、曾任实缺文七品或武五品官且未参革者;
四、曾在本省办理学务或公益事务满3年者;
五、在本省有5000元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而且是25岁以上的本省男子;如果不是本省人士,参加本省选举的话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在本省居住10年以上并年满25岁,二是寄居地有1万元以上的营业资本和不动产。
对于候选人,则必须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并且为30岁以上男子。

选举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复合选举制,譬如陕西谘议局按学额规定为66人,初省选出十倍名额也就是660名候选人,然后在这660人中互选66人组成谘议局。按照当时的选区划分,初选在州县,复选在道府。由于选民资格的限制,当时各省公布具有选举权的人数非常少,多的如直隶(河北)16万人,少的如黑龙江4千人。即使是江苏这种文化发达的省份,其选民所占人数的比例大概是千分之四,也就是说,一千个人里面只有4个人是合格的选民。而当时江苏当时3200万人口,省谘议局名额为121人,仅次于直隶(140人)。

可见,当时的谘议局选举是按照教育程度、财产等来划线,穷人与女子没有选举权。仅仅是地方士绅的政治游戏。但是,毕竟五千年来的中国大地,第一次出现了投票点,第一次出现了选票,还出现了拉票现象,甚至出现了为拉票而械斗的事件。

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10月22日,由于各省国会请愿代表的上书已经递到资政院,众议员便强烈要求搁置其它议案,首先讨论“速开国会”案。据当时凭票入场旁听的《民立报》记者报道:“此次资政院表决此案时,自王公以及民选议员全体赞成,三呼万岁,外人脱帽起敬,电告本国。”在资政院放言高歌的自由气氛中,议员开始平心静气的讨论预算、教育等方面的议案。当时辩论最为激烈的弹劾军机案,便差点让庆亲王奕劻等人去资政院接受议员们的质询。这对于军机大臣乃至清廷的尊严和威信来说,可谓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隐然已有三权分立之态。

1911年1月10日,首届资政院大会圆满结束。资政院的几名活跃议员在1911年6月组织了辛亥俱乐部,并在各地发展支部,会员一度达到200多人。

191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1911年5月,清廷成立内阁,但是,13名内阁成员中,汉族官僚仅占4名。不久,在四川保路运动的背景下,武昌起义爆发,在袁世凯的调停之下,清廷退位。

实际上,在武昌起义爆发两周之前,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吴玉章、龙鸣剑、王天杰等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于1911年9月25日宣布荣县独立,成立了第一个脱离清朝统治的县级政权--荣县军政府。

三、民国初年的国会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 年5月7日,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国会采用两院制。1912年8月10日,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筹备国会事务局官制》公布。按法定名额,全国参、众两院合计共有议员841人。其中,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

国会议员的条件是:一、男子;二、年满21岁;三、在选举区内住满2年以上。此外,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年纳直接税2元以上;二、有值500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三、有小学以上毕业或相当之资格者。

因此,有资格参加国会两院议员选举的选举人极少。1912年12月众议员选举举行时,中国全国人口估计有4亿人,但参加投票的选民只有四千二百多万人。

由于当时政客跨党是普遍现象,故各政党在议会中的具体人数难以确切计算。国民党称获得众议员三百六七十人,共和党号称二百五十余人,统一党说得到一百几十席,民主党亦称获一百余席,以上合计八百余席,总数大大超过众议员共596席的总数。

根据研究:在众议员总数596中,国民党占45.1%;共和党占20.1%;统一党占3%;民主党占2.6%;跨党者占24.7%;无党派占4.3%。

三、俄国革命与革命输出

武昌起义三年之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俄国卷入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议会政权,但是不久,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议会政权,建立了剥夺民众投票选举权的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爆发的四个月之后,苏维埃政权将俄国首都从彼得堡迁往莫斯科。再过四个月之后,1918年7月开始,中国的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言治》季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两篇均发表于《新青年》五卷五号),认为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虽然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增加,只是政府官员的工资降低了。

这个时候,一直推崇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陈独秀,对于十月革命是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十月革命与民主似乎并不相容。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创办于十月革命之前,虽然销量不高,营利不大,但是影响了很多有潜在的影响力的人。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引发了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1919年4月,陈独秀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认为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法国大革命,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 、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不久陈独秀被迫离开当时任职的北京大学。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此时,陈独秀因为散发传单而被政府关押三个多月之后,刚刚释放出来。

陈独秀不久来到上海。两个月后,共产国际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的吴廷康就率代表团,带着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来到中国。吴廷康首先是找到了李大钊,因为李大钊公开倡导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众所周知。这个时候,李大钊向吴廷康推荐了陈独秀。于是,吴廷康也来到上海,找到陈独秀。于是,陈独秀就与共产国际一起,在俄共的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开展工人运动,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的口号。

实际上,在陈独秀与吴廷康在上海第一次见面之前,陈独秀在上海与孙中山也第一次见面。但是,陈独秀与陈炯明的联系更紧密,陈炯明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而且自称是社会主义者。

李大钊与陈独秀分别在北京与上海先后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开展建党工作。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共产党,取名“中国共产党”,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11月,陈独秀的中国共产党拟定《中国共产党宣言》。

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同一时间,1920年8月,陈炯明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之后,陈炯明邀请陈独秀到广东,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也正是如此,公务在身的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由共产国际倡导下建立的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的,才算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也是由共产国际提供运作经费。按理来说,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最先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国际的吴廷康在中国第一个见面的也是李大钊,所以李大钊应该是中共首任总书记,但是,李大钊推荐陈独秀担任中共总书记。

现在没有资料可以查询,到底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工资高,还是中共总书记的工资高。总之,在中共一大之后,在共产国际与党内成员的要求下,陈独秀辞去了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从广州来到上海,从事专职中共总书记的工作。而且,在中共一大召开的第二年,陈独秀在安徽安庆老家出资修建了陈氏祠堂,此时的陈独秀有这个财力了。

不久,1922年4月,陈炯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陈炯明的部属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四、李大钊为何推荐陈独秀为中共总书记

陈独秀担任中共总书记,原因有三。

一是陈独秀一直在研究军事,陈独秀在18岁时,就撰文《扬子江形势论略》,讨论军事,陈独秀还曾经在浙江陆军学堂任教,另外,陈独秀与东北的实力派军阀张作霖私交很深,因为张作霖是陈独秀的父亲(过继的关系)的义子,陈独秀与张作霖的关系非同一般。李大钊深知搞共产党就离不开武装斗争,所以离不开陈独秀这样有军事背景的人。

二是陈独秀在年青时组建过岳王会,有组建会党的经验。而且周边有象刺杀五大臣的吴越那样的行动派死士,犹为有力。

三是陈独秀虽然崇尚民主与科学,但是后来也认同了十月革命对于民族独立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陈独秀而言,在反帝(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帝制)方面,很容易从反封建反帝制转变为反帝(反帝国主义),先解决民族压迫的问题,所以,陈独秀也欣然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思想与经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5:04 , Processed in 0.2537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