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姓氏人口数量之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1:4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2-9-8 21:03 编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收集到的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宋朝、元朝及明朝首一百个姓的次序。

其中摘录其排名前十位的姓氏如下:

宋朝:郭,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
元朝:  王,张,李,刘,陈,赵,吴,杨,黄,周
明朝:王,张,李,陈,刘,杨,吴,黄,周,徐

2006年,中国调查百家姓次序,袁义达主持完成。这项调查共涉及1110个县市,2亿九千六百万人口。得出姓氏人口的排序,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2007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2013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
2022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除了宋朝时期郭姓进入前十位,周姓在前十位之外,以及明朝时期徐姓进入前十位,赵姓在前十位之外,其它时期,前十位的姓氏都是与现在相同,只是前十位的姓氏之内,各姓氏的排序在各时期有所不同。

关于姓氏人口数量,在元朝历史上有一则相关的事件。元朝有两个伯颜,一个是元朝开国大将伯颜,一个是元朝亡国时期的太师伯颜。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一个是元顺帝的年号。
在元顺帝时期,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十二月,天象异常,太师伯颜询问一个会算命的蒙古女人,这个会算命的蒙古女人建议: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汉人,表示这样伯毅就可以大富大贵。

伯颜向元顺帝提出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汉人太多,而汉人又以姓张、王、刘、李、赵的居多,所以请求把这五姓汉人杀光!”这道奏折,居然得到了中书省、枢密院的通过,就等着元顺帝同意之后,就大开杀戒。但是天不绝炎汉,一向只会唯唯诺诺当傀儡的元顺帝,却雄起了一回,驳回了伯颜的倡议。

此时,在元朝最高官位的汉人官员是许师敬,任御史中丞,品阶光禄大夫(从一品),但是没有实权,他只是一个爱好书法的文人,无法在元朝朝廷的中书省、枢密院的阻止伯颜的这一倡议。

张、王、刘、李、赵都是汉人大姓。虽然据袁义达的研究,元朝时期汉人大姓的排位是:王,张,李,刘,陈,赵。赵在陈之后,但是陈姓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南方,是南人中的大姓(蒙古将人分为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蓝眼睛的人>、汉人、南人<淮河以南,主要是长江以南的人>),所以,在中国北方,也就是蒙古人眼中的第三等人 - 汉人,排名前五的大姓应该是张、王、刘、李、赵。如果伯颜的奏折被批准,后果不堪设想,或者会提前引爆农民大起义,元朝会提前灭亡。

周姓人口比较多,这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第一个大的王朝是周朝。从周朝开始出现文字记载,可见周朝文化发达。商朝虽然有甲骨文,但是显然文字并不发达。虽然周朝王室为姬姓,黄帝就是姬姓,但姬姓后来分划为很多姓,前十大姓之中的杨氏、吴氏、周氏,都是来源于姬姓。其中杨氏来源于姬姓晋国,吴氏来源于姬姓吴国。

在东周,春秋时期有十二位霸主: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十二霸主分别来自郑国、齐国、晋国、宋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这八个国家。战国时期有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霸主与七雄重叠的诸侯国是齐、楚、秦。

但是,可以看到,在春秋霸主之国与战国七雄之国,后来进入姓氏前十位的,只有吴姓与赵姓。尤其是霸主与七雄重叠的诸侯国:齐(王室姓氏先是姜,后是田)、楚(王室姓氏是熊)、秦(王室姓氏是赢),其王室的姓氏都没有进入前十位。原因何在?

中国历史上,号称有十八个王朝,简化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其中还有隋朝与五代十国时期。这些朝代的王室姓氏之中,只有周(周朝)、刘(汉朝)、杨(隋朝)、李(唐朝)、赵(宋朝)在前十位。而王、张、陈、黄、吴都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姓姓人口却排在了前十位。原因何在?

按一般的说法,家族人丁兴旺,在于积德深厚,与世无争,利国利民。实际上,从历史上看,准确地说,本质上是有道有德,道中有德,德中有道,而后兴旺。

秦朝虽然是大一统国家,但时间很短,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秦始皇的皇后与皇妃的名字,但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不过都被秦二世胡亥杀掉了,胡亥死后,才出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秦三世子婴。

楚国虽然是东周后期最大的诸侯国,但是其王室分划为很为很多姓氏宗室,所以熊氏不多。

齐国称霸最早,但是姜氏齐国后来被田氏取代,所以姜氏不多。田氏与陈氏同属一脉。、

明朝虽然建立的时间较长,但是朱元璋担心后裔族人对明朝皇帝的威胁,建立了“两王不相见”的制度,两个王之间不能串门,不能相互走访,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对明朝皇帝不利,而且朱元璋还建立了奖励后裔族人生育的政策,朱元璋的后裔只要生了孩子,就有大笔俸禄,所以那些不能相见的王爷们,为了多得到俸禄,只管大量生育,造成朱氏人口数量增长很多。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造反时期,由于朱元璋在各地的后裔长期占有与消耗着巨大的财富,李自成起义军大量杀戮朱元璋后裔,朱元璋的后裔,无论是老者,还是幼者,无论是跪地求饶,还是坚强不屈,全部砍头,造成朱氏人口数量锐减,所以大明王朝的朱氏没能进入现在人口的前十位。

王姓,据说是号称来源广泛,各诸侯国的王室成员在亡国之后,有不少都以王为姓。王姓在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新朝的王莽,据称还是刘邦斩蛇起义之时,那条被斩的蛇的转世。王氏的人口数量多,还在于古代王氏有一位有德行的道者,姓名是王诩,也就是鬼谷子。虽然鬼谷子与世无争,隐于山中,但并非不关心世事,并非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而是培养了不少人才,让他们为天下解决或缓解纷争。鬼谷子对文化的贡献也就是著名的《鬼谷子》十四篇(其中两篇失传)。

李姓虽然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但李氏主要是对文化的贡献也很大,这就是李耳的《道德经》。

张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张姓先祖据称发明的弓箭,发明是对文明的很大贡献。后来张姓又建立了道教(张角张道陵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对此,张氏的贡献巨大,虽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文王姬发的《易经》以及民间的巫术。

刘姓建立了汉朝,是中国第一个集权式政权时间较长久的帝国,刘禹锡的《陋室铭》,刘伯温的预言书,对文化的贡献也很大。据称,刘姓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后裔。

陈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只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区域性的短暂的陈国。但是陈姓是舜的后裔(舜为二十四孝之首,孝的本质是把福利让给在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曾经扶助过自己的老弱病残者,为在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曾经扶助过自己的老弱病残者创造福利)。古代三圣是尧舜禹,实际上,虞舜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朝代,韩非子曾说“虞夏二千年”,按夏朝四百年来计算,虞朝有一千六百年,是周朝国祚的两倍时间。中国历史上被称赞为至德的有三人(舜、吴泰伯、周文王),舜的孝亲被称为至德。可见陈氏的人口数量庞大,也不是偶然的。

杨姓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 隋朝,虽然时间比较短,还在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也建立了吴国(杨行密建立),而且也是春秋老牌霸主晋国的后裔。并且,杨震的四知之说(东汉杨震对王密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对中华道德的建设贡献巨大。另外,杨姓是贵州最大的姓,杨姓在贵州的播州(贵州遵义地区)统治长达724年,横跨唐、宋、元、明,这四个中国朝代,可见这一事件对杨姓人口的贡献巨大。

黄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但是黄姓来自于楚国地域,黄姓替代熊姓,是来自楚国的最大姓氏。而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壮族之中人口最多的姓氏是黄姓,所以,黄姓也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姓氏。这对黄姓的人口贡献也很大。

赵姓建立了宋朝,人口数量较大,可以理解。

吴姓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在春秋吴国之后,吴姓只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的周朝(吴三桂的大周帝国),但是春秋吴国是第一个灭亡的霸主之国,人口分散得较早,而且虽然夫差失国,但给吴人留下了仁义的名声,而且吴氏始祖吴泰伯有至德的美名,所以吴国王室成员逃散到各地之后,这个仁义与至德的名声,为吴族人士获得较好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吴氏人口数量进入前十位,也可以理解。

周姓建立的周王朝,长达八百年,而且周文王撰写的《周易》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可见,周姓人口进入前十名,也可以理解。

人们说,德是态度,道是分寸,是在德之基础上注重分寸。比如,让是德,知道让多少最合适,则是道。所以,有道者必有德,有德者不一定有道。无德之术必不是道,而是致死致衰之途。

由此可见,在排前十位的姓氏之中,鉴于《鬼谷子》、《道德经》、发明弓箭、创立道教(崇尚道德、崇尚与世无争)的史实,王、李、张,其先祖是偏于道行高明,而鉴于是尧舜后裔与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刘、陈、杨,其先祖是偏于德行高尚。而排在前十位的黄、赵、吴、周之中,鉴于泰伯至德与孝亲黄香黄庭坚(二十四孝之中有两位黄姓)的史实,吴与黄的先祖,偏于德行高尚,而鉴于建立宋朝以及撰写易经的史实,赵与周的先祖,偏于道行高明。总之,从中国文化开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诸侯国,到中国历代的皇室家族,从源到流,中国姓氏人口数量的形成至今,不是偶然的,有其道与德方面的直接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08:01: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收集到的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宋朝、元朝及明朝首一百个姓的次序。
其中摘录其排名前十位的姓氏如下:

宋朝:郭,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
元朝:  王,张,李,刘,陈,赵,吴,杨,黄,周
明朝:王,张,李,陈,刘,杨,吴,黄,周,徐

2006年,中国调查百家姓次序,袁义达主持完成。这项调查共涉及1110个县市,2亿九千六百万人口。得出姓氏人口的排序,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2007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2013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
2022年的数据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除了宋朝时期郭姓进入前十位,周姓在前十位之外,以及明朝时期徐姓进入前十位,赵姓在前十位之外,其它时期,前十位的姓氏都是与现在相同,只是前十位的姓氏之内,各姓氏的排序在各时期有所不同。

从以上可以看到,这十大姓氏之中,有五大姓氏与“至德”二字有关。这五大姓氏分别是刘、陈、杨、吴、周。

刘氏是尧的后裔。尧帝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禅让之风,一个让字,就可以称得上是“民无得而称”的至德。只是尧的让德,是针对统治阶层而言的,要求统治阶级选贤与能,让贤与能,而不是妒贤嫉能。可见刘氏是至德后裔。

陈氏是舜的后裔。舜帝继承帝位之前的生活与工作中,让的大旗也是高高举起。在家庭之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父亲、后母以及后母之子,相当于统治阶级及其外戚集团,对于年幼的舜而言,相当于统治阶级。而这样的统治阶级对待舜的态度是咄咄逼人,傲慢无礼,不仅夺财,还要夺命。而面对这样的统治阶级,舜做为被统治阶级,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绝对不加以反抗,而且巧妙地保全性命,活了下来。这种让德,也是在中国古代非常提倡并加以表彰的,所以在二十四孝中,舜的孝行排在第一位。后来在从事生产活动中,据传说,舜也是一让再让。舜发明了一样生产工具,并将生产工具教会周围的居民,导致资源紧张,于是舜不与民争利,而是再发明一样生产工具,再教给周围居民,如此让利,而成为人们颂扬的对象。可见舜的让德,已到极致,可谓至德。可见陈氏是至德后裔。

杨氏晋国王室后裔,而晋国王室是周文王的后裔。周氏是周文王后裔的后裔,孔子表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可见杨氏与周氏是至德后裔。杨氏与周氏的文人同样喜欢荷花,杨万里有“小荷才露尖尖点,早有蜻蜓在上头”,周敦颐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吴氏是吴国王室后裔,吴国的开创者吴泰伯被孔子称为至德。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可见吴氏是至德后裔。

总之,刘、陈、杨、吴、周,这五大至德后裔的人口数量,都进入了前十位,由此可见德行在自然的天道之中的力量。

关于姓氏人口数量,在元朝历史上有一则相关的事件。元朝有两个伯颜,一个是元朝开国大将伯颜,一个是元朝亡国时期的太师伯颜。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一个是元顺帝的年号。
在元顺帝时期,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十二月,天象异常,太师伯颜询问一个会算命的蒙古女人,这个会算命的蒙古女人建议: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汉人,表示这样伯毅就可以大富大贵。

伯颜向元顺帝提出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汉人太多,而汉人又以姓张、王、刘、李、赵的居多,所以请求把这五姓汉人杀光!”这道奏折,居然得到了中书省、枢密院的通过,就等着元顺帝同意之后,就大开杀戒。但是天不绝炎汉,一向只会唯唯诺诺当傀儡的元顺帝,却雄起了一回,驳回了伯颜的倡议。

此时,在元朝最高官位的汉人官员是许师敬,任御史中丞,品阶光禄大夫(从一品),但是没有实权,他只是一个爱好书法的文人,无法在元朝朝廷的中书省、枢密院的阻止伯颜的这一倡议。

张、王、刘、李、赵都是汉人大姓。虽然据袁义达的研究,元朝时期汉人大姓的排位是:王,张,李,刘,陈,赵。赵在陈之后,但是陈姓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南方,是南人中的大姓(蒙古将人分为四等,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蓝眼睛的人>、汉人、南人<淮河以南,主要是长江以南的人>),所以,在中国北方,也就是蒙古人眼中的第三等人 - 汉人,排名前五的大姓应该是张、王、刘、李、赵。如果伯颜的奏折被批准,后果不堪设想,或者会提前引爆农民大起义,元朝会提前灭亡。

周姓人口比较多,这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第一个大的王朝是周朝。从周朝开始出现文字记载,可见周朝文化发达。商朝虽然有甲骨文,但是显然文字并不发达。虽然周朝王室为姬姓,黄帝就是姬姓,但姬姓后来分划为很多姓,前十大姓之中的杨氏、吴氏、周氏,都是来源于姬姓。其中杨氏来源于姬姓晋国,吴氏来源于姬姓吴国。

在东周,春秋时期有十二位霸主: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十二霸主分别来自郑国、齐国、晋国、宋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这八个国家。战国时期有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霸主与七雄重叠的诸侯国是齐、楚、秦。

但是,可以看到,在春秋霸主之国与战国七雄之国,后来进入姓氏前十位的,只有吴姓与赵姓。尤其是霸主与七雄重叠的诸侯国:齐(王室姓氏先是姜,后是田)、楚(王室姓氏是熊)、秦(王室姓氏是赢),其王室的姓氏都没有进入前十位。原因何在?

中国历史上,号称有十八个王朝,简化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其中还有隋朝与五代十国时期。这些朝代的王室姓氏之中,只有周(周朝)、刘(汉朝)、杨(隋朝)、李(唐朝)、赵(宋朝)在前十位。而王、张、陈、黄、吴都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姓姓人口却排在了前十位。原因何在?

按一般的说法,家族人丁兴旺,在于积德深厚,与世无争,利国利民。实际上,从历史上看,准确地说,本质上是有道有德,道中有德,德中有道,而后兴旺。

秦朝虽然是大一统国家,但时间很短,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秦始皇的皇后与皇妃的名字,但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不过都被秦二世胡亥杀掉了,胡亥死后,才出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秦三世子婴。

楚国虽然是东周后期最大的诸侯国,但是其王室分划为很为很多姓氏宗室,所以熊氏不多。

齐国称霸最早,但是姜氏齐国后来被田氏取代,所以姜氏不多。田氏与陈氏同属一脉。、

明朝虽然建立的时间较长,但是朱元璋担心后裔族人对明朝皇帝的威胁,建立了“两王不相见”的制度,两个王之间不能串门,不能相互走访,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对明朝皇帝不利,而且朱元璋还建立了奖励后裔族人生育的政策,朱元璋的后裔只要生了孩子,就有大笔俸禄,所以那些不能相见的王爷们,为了多得到俸禄,只管大量生育,造成朱氏人口数量增长很多。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造反时期,由于朱元璋在各地的后裔长期占有与消耗着巨大的财富,李自成起义军大量杀戮朱元璋后裔,朱元璋的后裔,无论是老者,还是幼者,无论是跪地求饶,还是坚强不屈,全部砍头,造成朱氏人口数量锐减,所以大明王朝的朱氏没能进入现在人口的前十位。

王姓,据说是号称来源广泛,各诸侯国的王室成员在亡国之后,有不少都以王为姓。王姓在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新朝的王莽,据称还是刘邦斩蛇起义之时,那条被斩的蛇的转世。王氏的人口数量多,还在于古代王氏有一位有德行的道者,姓名是王诩,也就是鬼谷子。虽然鬼谷子与世无争,隐于山中,但并非不关心世事,并非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而是培养了不少人才,让他们为天下解决或缓解纷争。鬼谷子对文化的贡献也就是著名的《鬼谷子》十四篇(其中两篇失传)。而且,虽然新朝的王莽只在位十五年,但是,王莽的姑妈王政君是太皇太后,历经四朝皇帝,王政君在世的六十年之中,大量扶持王氏族人成为朝廷要员,从而很多王氏成为富贵之家,从而对于王氏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在道教的全真派之中,很多教主都是王氏族人,主张与世无争。

李姓虽然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但李氏主要是对文化的贡献也很大,这就是李耳的《道德经》。

张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张姓先祖据称发明的弓箭,发明是对文明的很大贡献。后来张姓又建立了道教(张角张道陵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对此,张氏的贡献巨大,虽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文王姬发的《易经》以及民间的巫术。

刘姓建立了汉朝,是中国第一个集权式政权时间较长久的帝国,刘禹锡的《陋室铭》,刘伯温的预言书,对文化的贡献也很大。据称,刘姓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后裔。

陈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只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区域性的短暂的陈国。但是陈姓是舜的后裔(舜为二十四孝之首,孝的本质是把福利让给在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曾经扶助过自己的老弱病残者,为在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曾经扶助过自己的老弱病残者创造福利)。古代三圣是尧舜禹,实际上,虞舜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朝代,韩非子曾说“虞夏二千年”,按夏朝四百年来计算,虞朝有一千六百年,是周朝国祚的两倍时间。中国历史上被称赞为至德的有三人(舜、吴泰伯、周文王),舜的孝亲被称为至德。可见陈氏的人口数量庞大,也不是偶然的。

杨姓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 隋朝,虽然时间比较短,还在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也建立了吴国(杨行密建立),而且也是春秋老牌霸主晋国的后裔。并且,杨震的四知之说(东汉杨震对王密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对中华道德的建设贡献巨大。另外,杨姓是贵州最大的姓,杨姓在贵州的播州(贵州遵义地区)统治长达724年,横跨唐、宋、元、明,这四个中国朝代,可见这一事件对杨姓人口的贡献巨大。
黄姓虽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但是黄姓来自于楚国地域,黄姓替代熊姓,是来自楚国的最大姓氏。而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壮族之中人口最多的姓氏是黄姓,所以,黄姓也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姓氏。这对黄姓的人口贡献也很大。

赵姓建立了宋朝,人口数量较大,可以理解。

吴姓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在春秋吴国之后,吴姓只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的周朝(吴三桂的大周帝国),但是春秋吴国是第一个灭亡的霸主之国,人口分散得较早,而且虽然夫差失国,但给吴人留下了仁义的名声,而且吴氏始祖吴泰伯有至德的美名,所以吴国王室成员逃散到各地之后,这个仁义与至德的名声,为吴族人士获得较好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吴氏人口数量进入前十位,也可以理解。
周姓建立的周王朝,长达八百年,而且周文王撰写的《周易》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可见,周姓人口进入前十名,也可以理解。

人们说,德是态度,道是分寸,是在德之基础上注重分寸。比如,让是德,知道让多少最合适,则是道。所以,有道者必有德,有德者不一定有道。无德之术必不是道,而是致死致衰之途。

由此可见,在排前十位的姓氏之中,鉴于《鬼谷子》、《道德经》、发明弓箭、创立道教(崇尚道德、崇尚与世无争)的史实,王、李、张,其先祖是偏于道行高明,而鉴于是尧舜后裔与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刘、陈、杨,其先祖是偏于德行高尚。而排在前十位的黄、赵、吴、周之中,鉴于泰伯至德与孝亲黄香黄庭坚(二十四孝之中有两位黄姓)的史实,吴与黄的先祖,偏于德行高尚,而鉴于建立宋朝以及撰写易经的史实,赵与周的先祖,偏于道行高明。总之,从中国文化开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诸侯国,到中国历代的皇室家族,从源到流,中国姓氏人口数量的形成至今,不是偶然的,有其道与德方面的直接原因。

附:上文中提到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点,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实际上,李白的诗固然精彩,不过,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可称为孤句压全唐。而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经典之句,可谓天上之语,妙手偶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49 , Processed in 0.2728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