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 五种精神 四种状态 以及楚商宣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4: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 五种精神 以及楚商宣言

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楚国故地的民营经济占当地GDP近50%,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外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和频繁,在这个过程中,湖北企业家群体的统一称谓,提到议事日程,有的称“鄂商”,有的称“汉商”,有的干脆直呼“湖北商人”、“湖北企业家”。每当此时,湖北的企业家们羡慕“晋商”和“徽商”,他们称谓统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羡慕“港商”、“台商”、“粤商”、“浙商”等,他们叫得响亮、底气十足。湖北省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陈旭东提出举行首届楚商论坛,叫响“楚商”。2011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联面向社会开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动,共有11万人参与讨论和投票,共评选出了楚商、鄂商、汉商、荆商、九商、鹤商、湖商、衢商、洪商、郢商10大待定名。投票结果显示,赞成湖北商人简称“楚商”的票数最高。从而统一“楚商”称谓。


楚商宣言
作者:陈伯安

爱我中华,源远流长。子孙万代,同宗炎黄。
滔滔黄河,浩浩长江。茫茫九派,气吞八荒。
唯楚有才,天下传扬。灿烂文化,育我楚商。
筚路蓝缕,拓土开疆。楚人精神,永放光芒。
楚商称号,大气皇皇。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心系民生,宗旨不忘。报效祖国,勇为栋梁。
恪守诚信,以德经商。真情奉献,美名流芳。
遵纪守法,自律自强。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锐意创新,胸怀宽广。面向世界,挥写华章。
黄钟大吕,凤翥龙翔。振兴湖北,看我楚商!

楚文化研究的专家王生铁提出: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
1、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
2、绚丽精美的丝织刺绣;
3、巧夺天工的木竹漆器;
4、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
5、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
6、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

楚文化的五种精神
1、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
2、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
3、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
4、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
5、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楚文化的老庄哲学、庄骚文学、乐舞艺术、髹漆工艺、丝织与刺绣,以及筚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武爱国、和谐诚信。都曾经在楚国历史人物的活动中体现出来,比如楚王创建中国县制,楚相吴起率先展开变法,楚人不仅在科技和哲学、文学等方面有许多创新。而且还兼收并蓄,学习中原吴越技术,引进鲁国人才等等。当代楚商正是要弘扬楚人的传统,在新的时代取得更大进步。

楚商大厦(原 海山·金谷大厦)
位于长江与东湖之间
在武昌洪山广场以北700米处


楚人精神之四种状态 - 苦创 待时 收蓄 知耻后勇的义无反顾
杨理胜 杨习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楚人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可谓楚人精神之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敛翼待时的精神为楚国的奔轶绝尘奠定了基调,可谓楚人精神之二。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为楚文化的惊采绝艳创立了条件,可谓楚人精神之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为楚裔的知耻后勇注入了能量,可谓楚人精神之四。

楚人精神与武昌首义

转自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 楚天主人
2015年第10期
作者 杨理胜 杨习虹

2200多年前,大秦帝国在楚人的赤帜中灰飞烟灭。100多年前,大清帝国在武昌首义的枪声过后土崩瓦解。中国第一个皇朝与最后一个皇朝在历史舞台上的谢幕虽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由植根于湖北的楚裔敲响了丧钟。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逢国家不幸之时,以屈原、南公为代表的楚人就开始绵绵不断地提供精神给养,激励后人走出困境,浴火重生。历史上的楚人为何如此愈挫愈勇,楚人精神为何如此源远流长,既耐人寻味,也让人深思。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去追根溯源,探究楚人的经历及其精神。

据史书记载,楚人的公族是祝融的后裔,在颛顼、帝喾、唐尧时代曾担任火正,负责观象授时与烧荒守燎等职事。夏商时期,祝融部落开始分化,武丁时期更是遭到殷人的打击,其中的芈姓季连一支不得已迁居豫西南的丹、淅之阳。商朝末年,芈姓首领鬻熊“子事文王”,但因早卒,这个部落未能和邻居一起征商,遭到周人疑忌。鬻熊之子熊丽率部迁于汉水南面的雎山之间躬耕,直至西周早期的熊绎时代才被封于楚,位居五等爵位的最低一级。楚国与楚人之号,因此而来。

从早期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及其先民是一支有着一技之长的族群,在历史的波涛中逐步形成了沉稳与机敏的性格。但是,由于总是依附于强邻大族,处在寄人篱下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忍辱负重,为旧主和新主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晋人栾武子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云云,正是楚人早年历史的真实反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楚人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可谓楚人精神之一。

从楚武王时代开始,楚文化进入茁长期。武王熊通是国之英主,在他治下,楚疆东达汉水,北与邓邻,西近彭水,南至大江。继位的文王越汉水,出方城,占领淮、汉之间,深入中原腹地。成王时楚国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隐然已有霸主之实。庄王灭庸国后观兵周郊,终有今人所乐道的问鼎中原。在楚文化的茁长期,随着国力的增强,楚人性格当中曾经被压抑的锐志和勇力得以宣泄。武王与文王为了开疆拓土,双双死于征途;成王与庄王,一个与齐国争霸,一个与晋国争霸,秉承了先君遗志。出方城北上让楚人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得以争名于朝;缘淮域东下让楚人掌握了经济命脉,得以争利于市。本时期的楚国顺利完成了由暴发户到贵族的转变,而楚文化也在此时正式形成。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敛翼待时的精神为楚国的奔轶绝尘奠定了基调,可谓楚人精神之二。

先秦时期,江汉平原的土著主要是三苗后裔。此外,西周时期这里还有周人分封的一批姬姓或姻亲诸侯国、一些南迁的小国以及商代就在此扎根的方国或部落。这些流徙不定的居民造就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也奠定了湖北地区芊绵多姿的文化特色。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楚人的基本方针是兼容并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楚文化的鼎盛期是在湖北度过的,在这里,楚国以沮、漳流域为中心,打造出了一个“地方五千余里”,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颍、泗、沂,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水流域的东周第一大国,创造出了青铜冶铸技术、丝织和刺绣技术、髹漆艺术、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美术与乐舞等光辉灿烂的文化。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为楚文化的惊彩绝艳创立了条件,可谓楚人精神之三。

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顷襄王携众退保于陈。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挥师南下,攻破寿郢,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楚人在湖北的撤出,标志着楚文化鼎盛期的终结。这支在强邻环伺中力拓津梁、有着强烈自尊心的族群,在基业断送后只能远离故国,不得不忍受自己最为仇恨的秦人刨掘祖坟的奇耻大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反秦,如火如荼的斗争史诗既是楚人对秦人的强力回应,也是他们亡羊补牢后的自我救赎。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为楚裔的知耻后勇注入了能量,可谓楚人精神之四。

以上这四种精神,始于楚之先民,纵贯800年楚史,沾溉后世无限。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湖北人对楚人精神的继承更是一以贯之。20世纪初期爆发的武昌首义,就是荆楚故地的人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精彩一笔,其间的文化内涵与楚人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末之武汉,在当时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全国战略大势,“以东南言之,重在武昌”,美国人魏尔·瓦尔特甚至认为当时“汉口在全国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武汉因“九省通衢”的便利条件而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楚文化鼎盛期的都城江陵“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的景况非常相似。

戊戌政变后,康、梁所倡导的维新变法和主张破除专制政体的革命派大相径庭,而渴求找到“排满”突破口的士人也逐渐发现,绝大部分汉族官僚和清廷一样都是“非我族类”。这种复杂的心情与被孤立的处境,和楚人受封时愤懑的“辟在荆山”、“土不过同”是一致的,因此,立足于湖北的楚裔们效仿先祖“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也就成为了水到渠成的选择。

辛亥革命爆发前,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等为主要成分的会党是反清斗争的重要力量。湖北共进会成立之初,为了吸引他们,不惜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改成了“平均人权”。除此之外,湖北革命党人也在民间策动反清宣传、开创科学补习所的同时积极采取“抬营主义”策略,把湖北新军的大部分力量争取了过来。武昌革命党人这种不分派别、不分阶层争取反清力量的做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荆楚大地上的楚人“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作风。

在清末游学日本的学生中,湖北是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留学生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后反观湖北的革命形势,颇有一番舍我其谁的气度,很容易把楚人亡秦的历史与建立民主政府的愿望结合起来。正如张继煦、李书城等人创办的《湖北学生界》所说:“危哉中国,其为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呜呼!夫孰知以中国竞争之局卜之,吾楚尤为中心点之中心点乎?”在他们眼中,推翻中国第一个专制王朝的是楚人,推翻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的也应首倡于“不坠之三户遗风”的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使命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1911年10月9日,刘公、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药不慎爆炸;当天,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军事指挥所遭军警围捕,武汉局势骤然紧张。10月10日夜,在起义最高领导人都不在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冒险发难,引起各标营奋勇起事,迎接炮队参战,遂成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这种当机立断后的誓死抗争,和“一鸣惊人”、“不疑何卜”的楚人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时至今日,辛亥革命已过百年。作为首义之城的武汉,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旧貌与新颜并存,理想和现实依旧。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承载了太多责任的古城,和这批被谑称为九头鸟的荆楚后裔一起,如今正在敞开着胸怀,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等待着民族之魂的归来。

楚人一呼 天下响应  远有大泽乡 今有武昌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4:33:04 | 只看该作者
九派神州九头鸟 -- 鸿鹄之志 楚商精神

鸟类的形象与图腾,一直伴随华夏文明的进程。东夷部落的太昊与少昊在治世期间,就有对鸟图腾崇拜的习惯。后来,殷人自称玄鸟生商,周人推崇凤鸣岐山,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以凤为图腾。而不服周的楚人,则是以雄鹰、以秃鹫、以鲲鹏为图腾。

武汉有黄鹤楼,湖北称九头鸟。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头鸟不是武汉黄鹤楼旁的黄鹤,不服周的楚人,志向广大,怀冲天之志,要飞遍大禹分封的九州大地。每到一州,都带着头脑,带着智慧,带着灵魂,所以九头配九州。这样的九头神鸟,才是楚人的图腾。

古人知道,鸟的羽毛漂亮,叫声婉转,而且古人也发现鸟很聪明。养过鸟的人都知道,鸟有惊人的聪明。鸟被关在笼子里,如果笼子的门没有扎紧,鸟在趁人不在的时候,会很快把鸟笼的门打开,飞出去。因为养鸟的人关起笼子门的时候,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鸟笼的门是怎么关上去的,鸟不仅看得见,而且看得懂,从而知道笼子的门要如何打开。只要笼子的门没扎紧,鸟就在等到人离开的时候,有办法搞开鸟笼的门,打开自由之门,飞出去自由翱翔。一个脑袋的鸟就有如此的聪明与本领,九头鸟的智慧与本领自然就更大了。

鸟并不因为养鸟的人把鸟食放足了,鸟就不飞走,就甘愿在鸟笼里。然而,走兽没有这个本事,也没有这个自由之志。

可见楚人所欣赏的是鸟的这种聪明与向往自由、走向自由的精神。

楚庄王的典故:楚之为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人陈胜曾经高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鹏鸟的形象为徽标的楚商,也是以鸿鹄为榜样、化鲲为鹏,志向高远,走向自由,飞遍九州,走向世界。这就是九头鸟,这就是当代楚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4:33:57 | 只看该作者
楚人先祖 黄帝玄孙 祝融吴回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共一万三千多字,《楚世家》最开始的308字,介绍了楚国与楚国贵族的来源。


楚人的来历

黄帝之孙是颛顼高阳,楚人以颛顼高阳为先祖,高阳有两个孙子,哥哥是重黎,弟弟是吴回。黄帝的曾孙帝喾封他的远房侄子重黎为祝融。帝喾命令重黎与共工氏作战,重黎失败,于是帝喾杀掉重黎,而并将重黎的弟弟吴回封为祝融。

楚人的人口繁衍,就是从黄帝的玄孙吴回开始,因为《楚世家》记载,吴回有六个孙子: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昆吾,次子参胡,三子彭祖,四子会人,五子曹姓,六子季连(季连以芈为姓)。

在夏朝末年,商汤杀了陆终的长子昆吾。商汤是商朝开国君主,也称为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是帝喾的养子“契”的第十四代孙。据称,契的生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吞玄鸟之蛋而有身孕并生下了契,所以契的生父并不是帝喾。

在商朝末期,陆终的第三子(吴回的第三个孙子)彭祖被杀,据说彭祖活到八百岁。

可见,楚人主要是陆终次子、四子、五子、六子(吴回的第二孙、第四孙、第五孙、第六孙的后裔),其中主要是以以芈为姓的第六子(吴回的第六孙)季连的后裔。


楚国的来历

在彭祖遇害的同一时期,陆终的第六子(吴回的第六个孙子)季连的后裔,叫做鬻熊(鬻发音为玉),司马迁记载“鬻熊子事文王”(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周文王),不过,鬻熊的二十世孙熊通(楚武王)说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鬻熊是以芈为姓,不过,鬻熊的儿子开始以熊为姓,称为熊丽。熊丽的孙子名为熊绎,生活在周文王的孙子周成王时期。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并封为子爵,居丹阳(河南南阳淅川丹阳县一带,即丹江口水库与武当山一带)。据称,熊丽的母亲妣厉生熊丽之时难产而死,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埋葬,所以熊绎的封地被称为楚。这也是楚国这个名称的来历。


楚王的来历

周朝的第九世国王周夷王时期,熊绎的五世孙熊渠在江汉之间深得民心,并攻伐到鄂州一带。然后熊渠封他的长子熊康为句亶王,封他的次子熊红为鄂王,封他的幼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后来,周夷王之子周厉王(姬胡)上台,周厉王性格暴虐,在周国之内,杀死有怨言的人。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在人们在路上见面后都不敢说话,只是用眼睛相互看着)。这时,熊渠担心周朝会讨伐楚国,于是将三个儿子的王号去除了。

170年后,公元前706年,熊渠的第十世孙熊通让随国人带话,要求东周的第二任君主周桓王(东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姬宜臼之孙)给楚国尊号,但周桓王不答应。公元前704,随国人回来向楚国报告,熊通大怒,于是自称武王,并将他哥哥熊眴的谥号改为楚厉王(熊通是杀掉楚厉王的儿子之后走上楚国国君之位的)。从此,楚国成为王国。楚国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也成为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表率。

另外,楚武王兼并权国(湖北荆门沙洋县),将权国设置为县--权县,并委任县尹。权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楚武王又一次成为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表率。

这件事也表明,在这个时期,楚国的疆域已经完全占据了现今湖北省的西部地区。也就是说,楚国称王之时,王国的面积达到了湖北的一半,也就是占据江汉平原一带。此时楚国已经立国三百余年,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之时,楚国立国约800年,称王48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44 , Processed in 0.2077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