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丹军:亶父与泰伯 望见东南有天子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2:0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亶父与泰伯 望见东南有天子气
吴丹军

铜在先秦时期是战略资源,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竞争之中具有先天优势。在中原的东南方向,长江以南地区,铜矿主要分布在皖南、宁镇、赣东北,绍兴一带。这里铜矿资源丰富,占据这个地方可以图谋天下。当年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可能与此有关,也可能与风水学有关。而泰伯奔吴地,也应该是看中了这一点。

吴地除了佳禾万重、山川险阻、民风强悍,还有丰富的铜矿,所以,吴人的都城,肯定会有青铜冶铸遗址。而都城附近,也肯定有吴人的大规模墓区。从目前看来,皖南和宁镇地区出土大量高规格的春秋时期墓葬。所以可以判断这一带曾经是吴国的都城所在地。

位于马鞍山采石矶的鸠鹚古镇,以及位于镇江大港烟墩山的高规格古墓葬(王陵),都表征这一带是古吴国的都城,也是重兵守卫之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之子楚共王时期,楚庄王之弟、楚国令尹子重被派遣伐吴(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吴人伐楚,取驾。子重遂遇心病而卒。鸠兹是今安徽芜湖,衡山今苏皖交界之江东横山。这说明,楚国军队沿长江而下,己经攻到吴国的都城附近。后来在柏举之上呀,吴国攻取楚国都城,也是一报还一报。

从历史上看,在东周时期崛起的国家---齐秦吴楚,都在周朝的边缘地带,这应该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周朝初期不被看重,所以分封之时,被分封到边远地区,与周王室较亲近的人,则被分封到靠近周朝都城的土壤肥沃而交通方便的地方。然而,从长远来看,由于分封到中央地带的诸侯国,由于诸侯众多,地方占满,发展空间受阻,而在边缘地区的诸侯,反而更加有利于扩张。所以,纵观中国古代史,能于群雄纷争中平定天下者,多半起于“棋盘”的四角,时机成熟,便向外扩张,进而夺取天下。

句吴崛起于东南,亦有夺取天下之雄心。吴太伯的最初落脚地在今江苏南京 、安徽当涂交界处的横山一带。此处的优势有五:
一、吴位于东南一隅,拥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春秋争霸中,齐 、晋、楚、吴拥有一个共同优势就是位于边缘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如果战略措置得当,吴成为中原霸主的可能性较大。
二、吴的初创者为周文王伯父,其后人易于获得源于周王室的姬姓各国的认同。
三、仲雍入乡随俗,断发纹身,获得了当地荆蛮人的支持。
四、皖南、宁镇地区铜铅等金属资源丰富。
五、东临大海拥有巨量的海盐资源。
吴以此为根基,便有了开疆拓土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根据宜侯夨簋的铭文,周康王赐于宜侯(吴侯)“彤弓”,这说明吴国国君是侯爵,而不是子爵。同时说明吴国是有征伐权的诸侯国,是周王室的一个重要方国。彤弓是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书·文侯之命》:“用賚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孔传:“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彤弓以讲德习射,藏示子孙。”《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杨伯峻注:“彤弓、彤矢与下玈弓矢,俱以所漆之色言之。”汉韦贤《劝励》诗:“彤弓斯征,抚寧遐荒。”《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窃念本朝七否,巨业沦胥,攀鼎驾以长违,抚彤弓而自咎。”

皖南宁镇地区,是长江流向的转折之处,江水的流向从东北方向在此转为流向东方。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中载《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而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明人王樵在《阅内城记》中也提到:“金陵,在春秋时本吴地,越勾践灭吴筑城于长干里,俗呼越台,楚置金陵邑于石头,金陵有城邑自此始,秦始皇以望气者之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

商代末期,周人为戎狄所逼,迁居岐山之阳(今陕西岐山),立足之初,即派遣吴太伯等前往东南地区,可见周人(古公亶父以及吴太伯)有宏图远猷。吴太伯的最初落脚地在今江苏南京、安徽到当涂交界处的横山一带。造近横山的南京(石头城)位于长江下游,交通便利,西接江汉平原、东连太湖平原,北面两淮。南连山越。吴人只要守住采石矶(鸠兹)、石头城(湖熟)、京口(烟墩山),就可以确保宁镇不失。

后来夫差失国。战国至秦末,句吴隐于赣之浮梁与皖之丹阳。三国时期的山越(山民),就是句吴之遗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7:34 , Processed in 0.1764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