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楚卑梁之衅 与 吴张六尺之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7:3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17-2-22 17:53 编辑

《周易》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安徽凤阳县临淮关。注:天长石梁与凤阳临淮,现在两地相距二百里,古时二者的边界可能相距不远)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此事《史记》有两处记载:

    《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史记•楚世家》:(平王)十年——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遂灭钟离、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以上二文之中,记载的卑梁是属楚还是属吴,意见有分歧,争端的双方是女人还是小孩,意见有分歧。另外,此事说明在这个时期,吴国的边界己从长江以南推进到长江以北200多里处)

《吕氏春秋》记载: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於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於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指柏举之战 吴国五战入郢,伍子胥掘墓鞭尸),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

(以上三文之中,记载卑梁事件的时间,有分歧)

鸡父之战,爆发地点在河南固始县东南,距安徽金寨县梅岭镇梅岭水库不远,距古南岳衡山(安庆潜山天柱山)300里。 鸡父之战,吴国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将吴国的边界推进到了淮河流域的河南境内,从长江之东向西推进五百里,为之后的柏举之战做了准备。

----------------------------
公元前518年,是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吴国的边境上,有个小城邑,叫做卑梁;楚国的边境上,有个小城邑,叫做钟离。这两个边邑上的小县城挨在一起,相隔不远,都在今天的安徽某处,他们世世代代都以种桑养蚕为业。
有一颗桑树,是个无主之物,生在两国的中间。
如果说,这颗桑树长在楚国这边,或是吴国那边,倒也罢了,明摆着到底归谁,也不用争了,可它偏偏生在边远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地带。
一个楚国女子发现了这颗桑树,高兴的合不拢嘴,正准备跑过去采摘,恰巧一个吴国女子也发现了,走了过来,大喝一声:“且慢!这颗桑树是我家的!”
于是,两个女人争吵了起来。
为什么要争呢?根本原因乃是所有权不明确,她认为这是她的,她同样也认为这是她的。也许她们都能找出人证来说,这桑树是归自己的,其实她们都拿不出证据,并且也根本不会相信对方的证据。
桑树并非不够多,桑叶也并非不够吃,对于产权已经明确了的东西,向来是很少会有人争的。为了夺得这个新发现资源的独享之权,大家就会觉得争的理所当然。
你要独享,另一方不干,就成了冲突之源。于是,这两个女人为了一点桑叶,扭在一处,厮打了起来。

史记吴世家里记载:吴国的,是个女人;楚国的,是个处女。
史记楚世家里记载:吴国的女人和楚国钟离的小童争桑叶。

因此,我们不难判断,吴国的女子是个成年女人,楚国的女子则应该还只是个小孩。
那么,很显然,吴国女人会凶悍的给那楚国小女孩扇几个嘴巴,替她的爹妈教训教训她,看你还敢不敢抢桑叶。然后,自己装满桑叶,得胜而归。

小女孩当然打不过那个吴国女人,她只能忍着眼泪哭回家。
她家里人问她,你哭什么?她就把遇到一个吴国女人,为了争桑叶而发生口角,继而扭打,最终受辱的过程,全讲了一遍。
楚国人一听,火冒三丈,你们小小的吴国竟敢欺负我们楚国人!这还了得!于是,私自召集他们全家族的人,也不向上级长官汇报,就纷纷拿起武器,直接冲到吴国的地盘上去教训人了。
楚国钟离的这一家人,来到吴国卑梁,寻到了那一家人,于是,两家不由分说,对砍了起来!你欺负咱家小女孩,咱叫你全家赔命!看你还敢不敢动手打人。
楚国人有备而来,人多势众,将卑梁一家杀的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
吴国卑梁的这一家人,被楚国人跑来把他们灭了族,杀的鸡犬不留。然后,楚国人这才出了一口恶气,心满意足,得胜而回。
为了一点桑叶,酿出一场悲剧。

悲剧还在进一步升级。
“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
吴国卑梁的大夫,突然听说楚国人跑到他的地盘上来,行凶撒野,杀了他管辖内的一家人之后,逃之夭夭,顿时勃然大怒!
出了这么大的恶性案件,作为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因此,他把所有的程序都化简到最简单的步骤,也不向他的上级汇报请示,就把他这个小县城里所有的兵力都调集起来,直接追到楚国的钟离,去杀那一家人!
卑梁大夫带着他的人,都是些训练有素的军人,驾着战车,拿着长戟大戈,冲到楚国的地盘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一家人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转眼间给灭了族!
灭了族,还不解恨,卑梁大夫特有血性,你灭我一家,我灭你全县!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大开杀戒,卑梁大夫带着他的得胜之师,向钟离发起了最猛烈最快捷的突袭!一阵激战之后,钟离崩溃,全线失守,已完全被吴国人所控制。
钟离的守将吓的魂不附体,衣服也来不及穿,就连夜逃回楚国郢都,向楚平王请罪去了。

楚平王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史记》上说:“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
楚平王也怒了,御驾亲征,率领着楚国的精锐之师,浩浩荡荡,亲自奔赴吴国边境,大军到时,踏平了卑梁城,直接将吴国的这个边邑给灭掉了!
吴王僚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理,虽然吴国没有楚国强大,虽然吴国没有楚国兵多,但绝不能示弱,所以,“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
自此,两个王都怒了,他们都认为错在对方,都将自己的大军开赴到前线。吴楚之间,终于兵戎相见。

桑叶竟然引发了战争,看似荒唐,其实今天类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发生一点口角,就约架斗殴;几毛钱引起不快,就出口伤人;几句话说不好,便拔刀相向,现在的开车斗气就是这样 ……事件的发生常有相同的轨迹:琐事起争执,一方或双方咽不下这口气而酿成惨剧。

    为琐事睚眦必报,代价往往十分惨重。遇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怒气压一压,把火气降一降,很多事情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后来的清朝,在安徽安庆的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记叙的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典故。从这个典故里,还出现了一首名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此处的吴家200年后出现了一位惊天动地的革命党 吴越---1905年在北京正阳门刺杀清廷五大臣),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地址是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3号。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六尺巷后说到:“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7:28 , Processed in 0.1687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