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伯至德精神 与 儒家中庸之道(也即 至诚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0 11: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泰伯至德精神 与 儒家中庸之道(也即 至诚之道)

孔子称吴祖泰伯为至德。孔子对于至德的定义之一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而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中庸》一篇之中,前面部分提到身体力行,后半部分大谈至诚之道。

《中庸》一篇之中,提倡身体力行的词句是“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们日常争辩中常说的:你把你自己管好了就行了。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孔子时代,君子讲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除了知书达礼,还要会演奏乐器(高山流水),会做算术,会驾驭马车,还要会射箭。史上记载孔子精通箭术。所以孔子说,射箭如同君子做人,如果没有射中箭靶,那就”反求诸其身“(反求诸己),也就是说自己把自己调整一下,怨不得别人与外界事物。

同时,在《中庸》一篇之中,还提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力行,知耻,都是自己的行动,儒家认为这三条也是三达德,也就是至德之意。好学,力行,知耻,这也是自强的内容。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中庸之道,即自强之道,即至德之道。

可见,儒家的《中庸》,强调的是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身体力行,而且是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反求诸己)。儒家认为做到这些,就是”至德“。而吴祖泰伯,就做到了这一点,面对问题,调整自己,自己让位奔荆而去,所以称泰伯为至德。

在《中庸》的后半部,主要是谈至诚。至诚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真想把事情做成“。也就是说,劳动并不光荣,做事并不光荣,把事做好才光荣,把事做成才光荣。不仅把事做正确,还要做正确的事,这才是至诚。至诚就是至德。

为了达到至诚,除了上述的身体力行,反求诸己,还要求办事不能走极端,一切要求”刚刚好“,也就是中庸与守中(否则是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了,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不缺位,不越位,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真正地担起责任,有担当精神,才可以把事办成,以示至诚,从而至德。

总之,中庸,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中庸就是切实而行,身体力行,自强不息,而后成功,以达至诚,从而可以做到厚德载物,以致至德。

其中的不唱高调,举个例子,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可能是以德报怨,也可能是以怨报怨,还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干脆不报。至于是哪一种,全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也就是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也能够怎么回报,那就怎么回报。这是一种切实的做法。这就是中庸,不是只管唱高调,专搞”以德报怨“。 毕竟,以德报怨是天道,不是人人都可行宜行的人道。

简而言之,中庸,也就是中用,也就是有用,走极端,唱高调,没有用,不中用,也就不是中庸之道。走极端的人,只图现在爽,不管后来的事,唱高调的人,只图喊得响,叫得亮,有人爱听,不管有没有成果,也不管有没有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儒家来说,是乡愿,是德之贼,与德无缘,不是中庸,也不中用,还不到效果,即不能自强不息,又不能厚德载物,只是花花肠子搞一搞花花架子,一场空,这就不是中庸。

当然,高唱中庸的孔子,以及编撰《中庸》的孔子的孙子孔伋,都是民间文人,只能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做之后,至于能不能让人们做到“反求诸己”和“至诚之道”,也就是说,这样“说一说,写一写”,中用不中用,有用没有用,是不是中庸之道,则实在是难说。

而官场上的立法者,却不在乎甚至不愿意提倡“反求诸己”和“至诚之道”。历史上,只有项羽的部属,也是刘邦的中郎将季布,提出过“面欺,当斩也”。要求对于不诚实不至诚的人,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皇亲国戚,都给予严惩。

史记原文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总之,提倡中庸的孔子与孔伋祖孙二人,在提倡中庸这件事上,做得并不中庸,并不中用。而能够推广中庸的朝廷,却不象季布那样主张“面欺,当斩”。导致现在的中庸之道,在社会中,还停留在纸面上。



四书五经中,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原是五经之中的《礼》的内容,《礼》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礼记》中的《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礼记》中的《中庸》是孔子的嫡孙孔伋所作,主要内容与《论语》一样,是孔子的语录。

宋代学者将《中庸》与《大学》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中的精句(古代官方学校必读必考的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6-11 00:3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3-6-12 10:36 编辑

至德的功勋  中庸的精彩

中庸是方法论,目标是在立德中成功,必成与防败之道,以期自强与载物的成效与效果。

中庸,似讲方法论,实讲中用致诚的价值观。办不成,不中用,在自强与载物两方面办不成,不中用,则是失德、无得则缺德。

中和之道,近乎中庸之道。高调极端曰华,中华之国 难讲中庸之道.。不高调,不极端,主要是看效果,方显中庸的精彩。

不偏激,不高调,不搞些没用的, 不搞些惹祸的, 自助,助人(自强 载物),才是中庸,才是中用,才不是缺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4:56 , Processed in 0.3035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