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顽皮而谦逊 好奇心强的数学家吴文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13 20: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顽皮而谦逊 好奇心强的数学家吴文俊  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悠悠吴氏类,圣手剪裁功。数坛不世文,俊名青史留。”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为纪念吴文俊在拓扑学领域的成就而作的诗。

在世界数学史的璀璨星河中,有诸多耀眼明星,而吴文俊,必定是极为闪亮的那一颗。吴文俊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之父”。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2017年5月7日与世长辞。在数学世界里,吴文俊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一份好奇,想要探个究竟。他的一生“钻”进了数学诸多领域,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数学史三大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相关链接  国之重器:数学家吴文俊


佛学是离相之学,数学也是离相之学,形而上之学,第一哲学。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数学家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嘉兴市。吴文俊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2001年2月,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以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先生命名,由中兴通讯公司牵头捐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共设有科学技术成就奖、科学技术创新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奖一次。其中,成就奖和创新奖主要奖励个人,进步奖主要奖励项目。代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11年发起主办,得到中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的支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奖项,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对授予“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获奖者颁发100万奖金,2018年还首度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

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象征。奖励在智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不断推进中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创新与发展。

中国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的企业和机构,从事智能科学技术教学与研究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或院士专家 ,均可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网平台申报该奖。

第一届

2012年5月14日,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

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的“构建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创新人工智能核心理论”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广东工业大学蔡文研究员等完成的“拓论及其应用”获创新奖一等奖。此外,北京邮电大学和国瑞数码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杨义先等完成的“时空混沌密码与信息安全技术”项目、北京工商大学韩力群等完成的“智能烤烟烟叶质量特征检测与分级系统”项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汤淑明等完成的“智能交通技术带来的节能降耗”项目分获进步奖二等奖。[4-5]

第二届

2012年11月1日,第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杭州举行了颁奖典礼。

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的“创建人工智能系统新理论,开拓人工智能系统新技术”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教授等完成的“网络化智能控制与调度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进步奖一等奖。此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毛文吉副研究员等完成的“社会因果推理的计算理论及应用”成果、东北大学徐心和教授等完成的“机器博弈研究及在中国的普及推广”项目分获创新奖二等奖成果;青岛大学杨国为教授等完成的“鞋类产品和谐智能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系统”项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梁永生教授等完成的“基于视觉感知的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项目分获进步奖二等奖。

第三届

2013年10月29日,第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此次共评出20名获奖项目成果,包括成就奖1名、创新奖9名、进步奖10名。

中国科学院史忠植的“拓展知识工程核心理论,创新分布智能理论基础,构建智能科学理论体系”成果获得科学技术成就奖;大连理工大学李洪兴的“模糊系统的概率表示与空间四级倒立摆的控制”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海滨教授的“群体智能及其应用”成果分别获得创新奖一等奖;清华大学唐杰的社会网络搜索与挖掘系统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四届

2014年11月11日,第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上海揭晓:此次共评出成就奖1名,创新奖7名;进步奖13名。

中南大学的蔡自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他拓展创建智能科学理论,创新智能科学教育,为推动智能科学发展等人工智能教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强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他在复杂空间数据智能处理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清华大学、山东明佳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的王贵锦等共同完成的《瓶装饮料自动化生产线全程智能检测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剑等完成的《随需任务支持的智能化综合网络管理系统》项目成果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五届

2015年11月30日,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浙江义乌揭晓,此次共评出创新奖11名、进步奖12名。其中,清华大学孙富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卫明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一等奖;“连续分布式光纤智能感测技术及其应用”、“基于石墨烯触摸屏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一等奖。

第六届

2016年12月16日,第六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此次共评出包括共评出成就奖1名,创新奖13名,进步奖14名,共计28个项目摘得这一中国智能科技的最高奖殊荣。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王钧的“构建神经动力学优化理论基础,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发展”斩获成就奖,浙江大学吴朝晖创新团队完成的“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和北京工业大学乔俊飞等完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摘得创新一等奖和进步一等奖殊荣。[10]

第七届

2017年12月23日,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江苏苏州揭晓。经专家多轮评选,产生44个获奖项目成果。

南开大学方勇纯团队完成的《一类欠驱动机器人系统的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团队完成的《移动式重力补偿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晓明团队完成的《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北京邮电大学及多家单位组成的马占宇团队完成的《电力用户大数据智能画像技术及应用》和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程洪团队完成的《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摘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空缺。

第八届

2018年12月9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苏州颁发,共有70项人工智能成果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百度高级副总裁、AI技术平台体系(AIG)总负责人王海峰获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

第九届

2019年10月21日,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81项成果摘得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9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等69位院士和专家组成,共评出81项获奖成果,其中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15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15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4项。据悉,此次获奖成果涉及59所高校院所和57家企业单位,与往年相比,获奖单位中高校比例增长了5.4%,人工智能企业增长了29.5%  。

小i机器人凭借优秀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熟的商业应用能力获得“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第十届

2020年12月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100个成果授奖进行公示,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6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8项。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李德毅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京东集团周伯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焦李成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

其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奥比中光凭“微型3D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

第十一届

2022年7月16日,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共评出66个获奖项目成果。其中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并面向人工智能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等多个领域开设奖项。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德文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首席科学家田奇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第十二届

2023年5月6日,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优秀青年奖、自然科学奖,以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等奖项。本届评选还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个奖项中首次评选出特等奖,分别由中科院自动化所陶建华团队和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团队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计算机视觉应用、基础理论、人工智能芯片、视觉智能系统等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由度小满建设的“智能化征信解读中台”工程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度小满凭借该工程成为唯一入选的金融科技公司。


吴文俊的老师陈省身将他带入拓扑学领域后,这便成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在法国留学期间,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吴文俊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成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

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的吴文俊切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介入到数学研究中来。当时已年近六十的吴文俊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他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对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发展影响深远,并使得中国在自动推理和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2009年, 已经90岁高龄的吴文俊开始研究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这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密码的安全性的数学基础。

吴文俊开创的事业正如那颗“吴文俊星”一样闪耀在天际,照亮着今天的数学前行之路。2017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宣布设立“吴文俊应用数学奖”,以此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而他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博弈论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也将被提升到人工智能领域。

在今天的数学界,吴文俊还被认为是“给别人饭碗的伟大数学家”。正是对数学史的关注,吴文俊开创并引领了上世纪70年代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吴文俊数学史观”。

生活中的吴文俊,常被老伴儿笑称有点“贪玩”,只要觉得好奇,就想试试。与他接触过的人,时至今日仍深刻记得他的乐观豁达和那温暖的笑容、谦逊淡泊的品性。

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称吴文俊的笑容为“吴氏笑脸”。“很有感染力,吴先生的笑容具有艺术价值。”在席南华看来,这种单纯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当我们感到迷失的时候,可以从吴先生留下的珍贵的数学和精神财富中得到启示。”

“文革”前夕,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1+2”的结果,并将论文提交到了当时的中科院数学所,但那时这项工作被认为是“封资修”,是否发表此文引起了激烈争论。“如果不发表这篇文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吴文俊力排众议,为了让中国数学在国际上占领最高阵地,冒着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的风险,把该研究推荐到《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赶上了“文革”前的最后一期,确保了中国在“1+2”成果的优先权。
吴文俊是个性情中人,喜欢看历史小说,每到一个地方就坐公交车闲逛。有时会在电影院连续看好几部影片,看完后一个人跑去喝咖啡。在网上,吴文俊坐在大象鼻子上和“顽皮”地将蟒蛇缠在脖子上的照片流传甚广,照片中的他开心得像个孩子,那时他已是80多岁。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吴文俊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但他十分谦逊。在一次会议致辞时,吴文俊拿出了写着很多个人与单位名字的两三页纸,一一念出,哪个部门给了他第一笔经费支持、谁帮他安装过计算机、谁帮他换过接线板等等,他都记得。

张景中回忆道“1977年,吴先生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初中几何问题与机械化证明》这一经典文献吸引我进入数学几何领域学习。”“1987年终于有机会当面向吴先生汇报有关数学机械化的报告,他热情的回应给了我极大的前行力量。1988年吴先生亲自起草了长达3页的信,使我有幸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作访问学者。”张景中至今仍清晰记得吴文俊说过,“我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有今天,我应该如何回报老师和社会呢,我想就让别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一个台阶,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数十年来,张景中始终践行这句话,在研究之余,他致力于数学科普和教育。
著名拓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曾是吴文俊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拓扑讨论班的学生,吴文俊的风范和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培养,至今仍是他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努力追求的样板。姜伯驹表示,在国家科学基金中产生支持强度和覆盖率的矛盾时,吴文俊曾倡导数学学科一人只支持一个项目,扩大了覆盖面,扶持了大批青年人才,使优先的经费用到了刀刃上,这也开启了关注数学学科经费支出的先河。

吴文俊也十分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初中几何课程大幅削减的提议,他坚定反对并严肃指出,几何定理怎样用机器证明是数学研究课题,中学生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观认知能力是教育课题,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不能混为一谈。为此,吴文俊还亲自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数学新课标座谈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3:34 , Processed in 0.2837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