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乌战争中 俄军误判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1 21:0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俄乌战争中 俄军误判的原因 - 大口径火炮群阻挡不住坦克群(上个世纪的军事推演实验结论)

自热兵器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火炮就成为了战争之神,谁的火炮多,射程远,谁就掌握战场主动权,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因为缺乏火炮,面对日本军队的猛烈炮火,只能节节败退。步兵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只能是炮灰。

但是,在平型关战役中,由于林彪指挥八路军攻击的是日本的运输车队,这时的日本军的队伍中也没有火炮,所以,在平型关战役中,主要是八路军的汉阳造步枪对日本军的三八大盖步枪,日军没有炮火优势,终于在劣势兵力的情况下全军覆没。不过,由日本军国主义熏陶下的日本军还是对八路军造成了大量伤亡,这些八路军主要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以致于中共中央要求在八路军队伍没有大量扩充之前,要避免开展这样的战斗。直到三年之后,八路军获得了巨大的扩充,才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时,八路军之中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的损失就不大了。

有趣的事,林彪打赢平型关战役并缴获大量日军物资(包括日本的军大衣)之后,穿上日本的军大哀,在五个多月之后,被阎锡山的军队中的哨兵误认为是日军,而被枪击受伤,并于1938年底到苏联疗伤,直到莫斯科保卫战之后,1942年2月回到延安。

总之,火炮对于坚守城池,坚守阵地的步兵,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在深深的地下坑道中的步兵除外),自清兵入关到抗日战争结束,都是这样的情况。虽然火炮可以对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步兵,造成大量的杀伤,不过,火炮对于运动中的坦克部队(所谓的钢铁洪流),会不会造成巨大的杀伤呢?

一般人认为,大口径远程榴弹炮的威力巨大,即使不直接命中坦克,也能对坦克造成较大伤害。因此认为大口径的远程炮兵群以密集火力打击十几或数十公里外的坦克集群,能对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对此,中国军队有过推演:122毫米榴弹炮营(下辖3个炮兵连,每个连装备6门榴弹炮)的18门火炮,进行间接瞄准射击,使用瞬法引信榴弹,对距离10公里的一个坦克连的行军纵队实施拦阻急速射。坦克连由10辆主战坦克组成,纵队行军速度为32公里/小时,车距为100米,车队纵深为1公里(这是苏/俄军坦克连的标准行进纵队)。

榴炮营以最大射速进行8发急速射(一个炮标准,每轮急速射的射击时间为1分钟)。第一轮8发急速射,榴炮营共耗弹144发。理论上只毁伤了0.5辆敌人坦克,毁伤率只有5%。

122、152和155加榴炮/榴弹炮在急速射时可以达到最高6~8发/分的最高射速,而持续射速就会降低到1~2发/分。而坦克连的纵队以32公里/小时的速度从距离10公里处前进,到距离火炮阵地前沿3公里时,展开队形(横队或双楔形),准备突破,这期间7公里的纵队行军只需要13分钟就能完成。而122榴炮营在13分钟时间内只能以间接瞄准进行4轮8发急速射,按照理论毁伤概率计算,这只能歼灭敌人2辆坦克。也就是说,一个营的18门榴弹炮共耗弹576发,只摧毁了2辆敌人坦克。此时,坦克连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之后,还有8辆完好的坦克进入到了3公里接敌突破作战阶段。这时候,大口径火炮就基本失去作用,只能使用反坦克滑膛炮,反坦克导弹和步兵火箭筒来与坦克进行直射交战。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军队也有类似推演。美军使用M107式175毫米大口径自行加农炮进行齐射,力图消灭30公里外的运动中的苏联坦克师。美军M107式加农炮的最大射程为是33公里,重型炮兵旅共装备有48门175毫米自行加农炮。需要耗费巨量的炮弹。以歼灭敌人一个10辆车的运动中的坦克连为例,需要发射1000发以上的大口径炮弹。所以,美军设想的上述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美军认为,若要摧毁装甲车(特别是坦克),大口径榴弹必须要直接命中才能产生显着的效果,因为现代的装甲可以防止载具受到破片瘫痪,特别是在利用模型演算过后,美军认为使用无制导炮弹杀伤运动中的装甲目标的效果并不显着,美军认为榴弹炮群远程打击运动的坦克很困难,其火力密度依然无法阻断运动中的坦克集群,因为装甲部队可以疾驶通过炮击区。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普京手下的俄国将军们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认为,乌克兰军队的炮火无法阻拦俄军坦克的钢铁洪流。直到2022年2月24日,普京祭奠俄军烈士墓的第二天,战争爆发后,才发现精确制导的标枪导弹,是坦克群和坦克纵队的天然克星。但是这已经为时已晚,乌克兰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标枪导弹,而且更多的标枪导弹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乌克兰军队的前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30 , Processed in 0.1716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