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不怕牺牲的士兵 只有肯让士兵牺牲的长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21: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前看一篇报告文学,里面提到林彪做战前动员训话。林彪说:不要害怕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大炮一响,就把心一横,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

这显然是林彪对四野的指挥员们(解放军的军官们)训话。当人们看到林彪的第一句“不怕牺牲”之时,肃然起敬,当人们看到林彪的第二句话“包括牺牲自己”之时,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开始的时候说的不怕牺牲,指的是牺牲别人!

外国军队中有一句谚语:没有不怕牺牲的士兵,只有肯让士兵牺牲的长官。一般的人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人的本能,是人的自然,士兵当然也是一般的人。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也有自杀的举动,无论是不是在战斗的情况下,在某种心理(包括傲慢或者绝望,不屈或者盲从等心理)的驱使下,就会产生自杀的举动,包括自杀性冲锋,比如日本神风敢死队等等。但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难以“不怕牺牲”,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不怕牺牲”的口号,以图人们屈从于这个口号之下。

在战场上,当士兵们处于敌方炮火的射程之内的时候,他们也就处于九死一生的状态了。这个时候,就看长官肯不肯让士兵们牺牲了,从而下达是撤退还是进攻,或是原地待命的命令。至于事后,可以让写手们给士兵们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壮烈、勇士、骁勇、奋勇、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万死不辞,等等。至于士兵们哪些人是在腿肚子发软的情况下被炸死,哪些人是在非常沉着的情况下的被炸死,长官们是不管不顾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在八里桥(现属北京朝阳区,在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之战,两万五千蒙古铁骑死于英法联军的炮火,

在蒙古军的主帅僧格林沁已经逃跑之时,有一位蒙古军的旗手仍然在不断地挥舞着战旗,这一举动赢得了英法联军的赞扬,并在英法联军的赞扬的目光之下,被英法联军的炮火炸成碎片,成为炮灰。

英法联军的随军教士吉拉尔写道:“大家可以看到有一大群身着黄衣的中国人聚集在桥上和桥的四周,为首的乃是一位骑在马上的长官,他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在他的士兵的前面,他舞着黄旗,以示挑战!然而我们的十二号炮已经进入阵地,并把炮弹倾泻在桥上,这时,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四散飞去,再加上炮弹的碎片,把桥栏上安放的石兽也给炸坏了,倒下去的人立刻由新的禁卫军所替补,而他们的那位长官则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最前面。”

“他的身材极为高大,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杏黄大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格林沁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在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埃里松这样写道,“当全军精锐所保卫的那座桥上已经横尸遍地,他依然屹立在那里,始终独自一人,任凭子弹在他的身边嗖嗖穿过、炮弹在他四周隆隆轰鸣,他也岿然不动,他的那股勇气,令我们都感到无限地钦佩。”

然而,更有英国人认为这是一场可笑的战斗,也有中国人认为这是一场丢人的战斗。至于那位被僧格林沁丢下来的摇旗的旗手,人们更多的是认为这个人是因为胆怯而不敢违抗主帅的命令,而不是英勇,到底是主帅下令他们不准撤退,还是主帅已经慌了神,忘了下令他们撤退,这一点人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这如同电影《集结号》里面的,上级下达的命令是没有听到集结号的时候,就坚守阵地,不准撤退。于是那群士兵一直守在阵地上,哪怕战役已经结束。至于上级有没有下令吹响集结号,还是吹响了集结号而他们没有听见,也就是说,是上级决定把这群部队当成牺牲品,不打算让他们活着回来,还是另有原因,这在任何部队之中,永远都是谜。

总之,只有肯让士兵牺牲的长官,这才是战场上的真相。虽然真相并不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07 , Processed in 0.154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