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宜侯夨簋来看 周人灭商时 为何吴国不出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15:0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史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前5位君主分别为泰伯(没有子嗣)、仲雍、季简、叔达、周章,其中周章执政时,周武王已经建立周朝,找到吴君周章之后,就正式册封他为吴国国君,同时册封周章弟弟虞仲为虞国国君。

武王伐纣时,《尚书·牧誓》记载最重要的八个盟友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史称“牧誓八国”,其中没有吴国。

灭商之后,纣王之子武庚复国时,周公旦率军东征,与姜子牙、伯禽等分进合击,灭掉了无数商朝铁杆势力,但这一场真正确立周人统治的战争中,依然没有吴人的身影。

武王伐纣时吴国之所以没有出席,原因可能在于吴国与周国已经断了联系,周章等也不知道族人的灭商计划。

1954年,在江苏镇江京口大港镇烟墩山,当地农民翻地时,意外发现了一件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见上图),上有120余字,部分铭文如下: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于宜”...(给予的超高规格赏赐)...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说明其中的“王”应当是周康王,周朝第三任君主,他审视周朝疆域时,发现东南还有是空白,没有周朝力量涉及,于是将虞候夨(cè)转封到宜地,因此青铜器的主人又叫“宜侯”。

尤其“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这句话,更明显地说明这是周朝第一次在此地册封诸侯。同时,“宜侯夨簋”也是周朝在淮河以东、以南最早的宣誓存在的考古证据。周武王灭纣取得河南等地,周公旦东征取得鲁西南、江苏部分地区等,到了周康王时考虑开拓如今的镇江、苏锡常等地,也符合周朝的扩张逻辑。

不久之后,考古专家在烟墩山麓挖出三座西周古墓,出土十二件大型青铜器,包括五座青铜鼎等。由此可以确认,周康王将“宜侯夨”册封在镇江京口一带。

问题在于:“虞候夨”会是史书记载中的谁?

首先,周康王给予的赏赐级别很高,甚至超过了后来的晋文公,说明“虞候夨”身份很高,应有姬姓王族血统。

其次,《史记》说周武王封仲雍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因此虞国是虞仲建立的。周武王灭商三年后去世,周成王在位22年,因此周康王册封时虞仲或许还健在,那么“虞候夨”会不会是虞仲?

第三,古代汉语中“虞”与“吴”互通,且镇江过去就是宜兴、太湖、无锡的传统吴地,联系到春秋吴国的世系,那么“虞候夨”会不会就是周章?

尽管其中存在不少疑问,但结合史书来看宜侯夨簋,“虞候夨”或是虞仲、或是周章。

那么,宜国是如何演化为吴国的呢?

吴国起源存在很多让人费解之处,比如:从史书上看,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的名称充满华夏文化气息,但吴国之后的君主名字为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等,充满蛮夷文化气息;从考古上看,考古发现的西周吴国墓葬,没有一座是周式墓葬,如果吴国是姬姓国王的话,不至于彻底改变丧葬观。因此,宜国或被当地土著灭亡,春秋吴国是土著假冒为泰伯、仲雍后代;或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吴国。

至于“吴国”之“吴”的来历,应与“虞”、“夨”有关。由于周章可能本是虞国国君,应该叫“虞章”,改封到宜地后或继续称“虞”,由于“虞”通“吴”,进而演变为吴国。又或许,“夨”与“虞”互通,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叔夨方鼎”,其中“叔夨”即唐叔虞,由此证实“夨”与“虞”可通用,因此周章即便不是虞国国君,但由于他名字叫“夨”,因此由“夨”转化为“虞”、再转化为“吴”。

综上可见,所谓的泰伯奔吴,其实没有奔到如今的吴地,而是去了山西,大约在周康王时才被封到镇江京口一带,若干年后才逐渐演化出吴国。吴国建立之后,追认了泰伯、仲雍、周章等人为先王。

所以,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时,位于如今吴地的吴国其实还不存在,自然也就不可能配合周武王、周公旦灭商了。


参考资料:宜侯夨簋铭文、《史记》等




评论列表



混元通变

先秦古籍中说,吴越人断发文身,这是以颛顼帝绝地天通之后,毁禁巫师巫术之后,以新形成的世俗意识形态为立场,对吴越人所下的结论,但是黥面文身,头戴羽冠号为戴胜,本来就是后羿所推翻、颛顼帝禁绝的华夏上古统治者巫师的仪容,也是华夏,根本不是蛮夷,后羿推翻巫师之后,巫师逃亡入蜀命共工挖开三峡引发冲毁华夏故地的大洪水,人民大部分逃亡中国的二阶台地也就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剩下少数仍然居留长江流域,没有参与颛顼帝禁绝巫术的革命,所以留下巫师时代习俗,断发文身黥面好巫术的习俗,所谓楚人、吴越都是如此,而商就是这些仍然信奉巫术的人的复辟!所以,断发文身黥面,头戴羽冠戴面具,仍然是华夏,只不过是失败者而已!

03-20 13:58



canhyxinhu

中秋节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应该来源于南方。南方炎热,传统视凉为爽。盛夏月下纳凉,正好是月挂中天良辰美景,今人发思古幽情,而古人正是祭神的好时机。而对于月亮的这种崇拜,被长江中下游先民在冰河期结束的时候带到了北方,并且形成节日流传下来。类似节日如端午。这应该是中国太阴崇拜的缘起,中原以北地区不会有这类传统。辽河流域最早土著是巫越人,他们有这个传统联系到起源就很容易理解,因为13000年前他们还在长江口一带。现在还不能确定的是,他们是长江的百濮,还是沿海的巫越?!或者兼而有之,比如东亚人都崇拜太阳,南亚人崇月也属合理。吴人主体是百濮系的,越人主体是巫越。只不过后来吴人势力南渐,吴越现在一大片巫越

03-20 21:06



canhyxinhu

狭义的华夏指的是华胥氏以后政治传承。中原土著也是南方血统,华夏起源西北。黥面纹身是南方文化的传统,其中羽人文化属于长江流域文化的特征。但华胥氏以后至夏中原其实是由西部人主导政治的,故曰华夏。商可以看作是中原土著势力的复兴,但此时的商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统一的文化,只是商依然保留了一些自身的传统。商文化兴起就是延续了中原裴李岗遗留下来的后岗发展而来的,但他建立的是继承夏以来的广域完全,也必然是多元统一。后羿实际上有可能是东北南下人群,但嫦娥代表的月神崇拜显然是南方文化。

03-20 20:40



canhyxinhu

历史上楚越等国,包括西南有庄矫王滇的痕迹,但规律全都是变发,从其俗,因为少量的外来人员和文化并不具备改变本土文化和势力构成的能力,所以王族的来源无法说明其地域的文化构成和历史渊源。比如东南亚有不少国家其王族都源于中国,但是他们依旧不是华夏文化,也与中华民族没有直接关系。泰伯奔吴的历史,大抵也是这样。东南地区的西部文化影响和种族迁徙史,不仅仅是周代,起码有自夏而起的历史,但这并不等于夏文化就在东部占主导。

03-19 11:06



卑珈蓝玉02J

吴是部落名,原本在陕西关中西部。就是泰伯带领吴部落在江南建立国家。吴语源于周语,吴这个姓也源于吴部落。吴是江南大姓,但不是所有吴姓人祖先是陕西周人,但是都江南吴国后裔。



梧桐深锁清秋

这个叫宜候夨的人已经有大量青铜器出土了,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太原出土的,专家考证古书上的宜国现在是太原下面的一个县。另外吴王余祭曾经把朱方城封给一个叫庆封的人。由此可见朱方肯定不是都城。最后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等应该都不是吴王的名字,只是吴王的称呼。王的名字一般都会避讳,不会直接说。比如很有名的吴王阖闾,他的名字其实是光。还有南季北孔的季扎,是吴王余昧的弟弟,伯仲叔季这个周礼的命名法吴国应该一直在延用。最后虞和吴虽然通假,但用在国号上时从未混淆,不然周天子也不会封个虞国出来。



化震6C

商朝时小国林立,不知道夏朝时,是否小国也多?

03-19 21:16



更多,早期的社会,一个县域就是一个国家。后来的大一统是经过漫长兼并才形成的。但是夏的疆域比商小,商的疆域比周小,有些古国是很晚才归于华夏的。

03-20 20:24



lend03

肯定不可能一二代就奔达吴地,应该是2兄弟的后一二代才刚刚到了山西,之后才有仲雍长孙一系逐步迁到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古人迁移是圆形,迁移者本人往外面兜了一圈,老了仍旧回到出生地附近,在外面留下的子孙继续这种圆形迁移和在外留种运动。

03-19 22:37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很多史实并非来自古史书记载,而是他走访各地,广泛采集民间世代传说,汇总,筛选编撰而成,其中错误之处难所避免。现代考古发现,研究可以修正其错误,还历史真貌。

03-19 09:25



书剑飘香YS

可以不断学习,尽可能的挖掘还原历史,相信会越来越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1:17 , Processed in 0.1505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