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子弹之母 美国伯克利大学校花 江苏太仓吴健雄 让二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0 19: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子弹之母 美国伯克利大学校花 江苏太仓吴健雄 让二战起码提前一年结束


1940年,吴健雄以β衰变和铀原子分裂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铀原子核分裂试验的屡屡成功,使得吴健雄成为伯克利学校的传奇人物,人们都称她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此时,居里夫人已经去世六年。

1944年,美国启动了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中有一个超级难题:核反应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证。当时多位顶尖科学家已进行数次实验研究,但一直没有突破。吴健雄之前在伯克利分校上学时有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老师塞格瑞向校方建议:应该去问吴健雄!随之,吴健雄被调入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战时研究部门资深科学家。

作为这项计划中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吴健雄仅用几个月时间,找出了造成β反应堆间歇停止运作的元凶,并开发了将不可裂变铀238与可裂变铀235分开的方法,顺利解决了核反应连续性难题,为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吴健雄在“曼哈顿计划”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她的参与,该项目可能会失败,也许会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延长到1946年及以后。吴健雄也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原子弹之母”。



吴健雄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太仓县浏河镇。父亲吴仲裔思想先进开明,对教育尤为重视。吴健雄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在浏河开办了免费的“明德学校”,动员家乡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都出来读书,接受先进教育。对于最疼爱的女儿吴健雄,父亲更是相当上心。以“积健为雄”之意,取“健雄”之名,正是对她的殷殷期望。在父亲的积极支持下,吴健雄从小就能跟哥哥一起读书学习。


11岁那年,吴健雄从明德学校毕业,考入了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校经常邀请大师胡适来演讲。有一次,胡适作了主题为《摩登的妇女》的演讲,号召妇女从思想上走出旧传统,接受新观念。这次演讲对吴健雄影响至深,她开始思考人生,也对未来有了更大的抱负。在后来写给胡适的信中,吴健雄说,自己后来的升学、出国留学,都是因为那次演讲。


胡适一直鼓励吴健雄做科学,在胡适的影响下,吴健雄不仅文理兼通知识面极其广泛,在思想上也更为开阔包容。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思想”,也成为她后来在物理学研究中所遵循并受用终身的金牌思想。


1930年,吴健雄考入中央大学学习。得知曾师从居里夫人的施士元教授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对物理学念念不忘的吴健雄果断从数学系转入物理系,在施士元教授的引领下,正式开启了物理学研究的新征程。在施教授的悉心教导下,大学时期的吴健雄就成功发表了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论文,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前往美国留学,计划在密歇根大学研究光谱学。船在旧金山靠岸,吴健雄便顺道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看望同学。在伯克利分校,吴健雄有幸参观了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的放射性试验室,这里有最先进的核物理研究工具,尤其是高科技的回旋加速器,让吴健雄看得惊喜万分。
这时,吴健雄敏锐地意识到,光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核物理才是大有可为的“潜力股”。就这样,吴健雄当即决定改变行程,在伯克利分校学习核物理。

为了成为物理学巨头劳伦斯的学生,吴健雄天天守在他的实验室门口,几天后,劳伦斯被吴健雄的诚意和热情所打动,才同意收她为徒。物理实验是个苦力活,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喝水,但吴健雄乐在其中,每一次试验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老师塞格瑞曾这样评价她:极有天分,并且十分聪明和才气纵横,对工作十分狂热,对物理几乎到了着迷的地步。

1940年,吴健雄以β衰变和铀原子分裂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铀原子核分裂试验的屡屡成功,使得吴健雄成为伯克利学校的传奇人物,人们都称她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当时美国最顶尖的20所研究性大学,尚无女性进入物理系任教的先例。她四处求职,却没有一所学校愿意聘用。后来,经导师劳伦斯推荐,吴健雄才得以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

1944年,美国启动了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中有一个超级难题:核反应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证。当时多位顶尖科学家已进行数次实验研究,但一直没有突破。吴健雄之前在伯克利分校上学时有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老师塞格瑞向校方建议:应该去问吴健雄!随之,吴健雄被调入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战时研究部门资深科学家。


作为这项计划中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吴健雄仅用几个月时间,找出了造成β反应堆间歇停止运作的元凶,并开发了将不可裂变铀238与可裂变铀235分开的方法,顺利解决了核反应连续性难题,为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吴健雄在“曼哈顿计划”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她的参与,该项目可能会失败,也许会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延长到1946年及以后。吴健雄也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原子弹之母”。


战争结束后,吴健雄留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基础原子核物理。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找到她,请求她参与一项实验。他们两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假设,但由于缺乏实验支持,无法得到有力论证。而当时,吴健雄是公认的这方面的学界权威,如果吴健雄参与实验,论证的速度和力度都将得到大幅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让吴健雄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由于所在哥伦比亚大学没有实验所要求的低温条件,为了确保实验的精准性,吴健雄选择去华盛顿国家标准局实验室做实验,每天在纽约与华盛之间来回奔波,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那段实验时光堪称艰苦卓绝,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健雄的实验成功了!她用强有力的实验论据证实了“宇称不守恒”假设的成立。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将这项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提出并分析了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并邮寄到《物理评论》期刊编辑部。编辑看后震惊不已,第二天就激动地通知哥伦比亚大学召开记者会,向世界宣布:物理学上的宇称守恒定律已被吴健雄推翻!

随后的美国物理学会上,吴健雄的实验报告引起轰动,全场座无虚席,报告实验结果的时候,有些人甚至爬上吊灯来听。世界物理界为之哗然,吴健雄的名字响彻国际。然而,该项研究结果的成功,将杨振宁与李政道推上了诺贝尔奖的颁奖舞台,为其提供充足实验支撑的吴健雄,却被遗忘到了幕后。

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依然是吴健雄华裔女性的特殊身份。业界很多科学家都为吴健雄感到不平,也曾有人站出来为西方世界对东方女性的偏见提出质疑,但都无济于事。人们每每谈起,都说世界欠吴健雄一个诺贝尔奖。

吴健雄没有说什么,没有纠结于名利角逐与恩怨是非,很快便投身于下一项研究。诺奖风波之后的几年,吴健雄几乎囊括了除诺贝尔奖之外的物理学领域所有大奖。

但吴健雄并不在乎荣誉,她更关注的,是如何努力消除学术界对女性的偏见。
几乎在每次演讲中,吴健雄都会对社会偏见提出批评:“我十分怀疑,微小的原子和核子,数学的表征或者生物的基因分子,难道也会对男性或者女性有着不同的偏好吗?”她总是鼓励身边的女性科学家:不要因为你是女性,有家或者其他原因而放弃科学。



----------------------------------------

无论留美之前还是在伯克利大学,吴健雄一直是校花级的“名人”,爱慕者众多。不过,吴健雄只醉心于读书研究,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是吴健雄在伯克利的同学,苦追吴健雄五年,陪她听课,陪她上图书馆,陪她吃饭,无奈吴健雄就是“不开窍”,只顾埋头于学习研究。吴健雄晚年时回忆起大学生活,也这样说:“我没有时间谈恋爱,我把青春年华忘记了。”

直到毕业以后,袁家骝离开加州大学,两人通过书信联络,吴健雄才慢慢地发现,这个老实又不乏温情的“战友”,好像让自己动了心呢!1942年5月,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日子,快乐又辛苦。当时他们的家在普林斯顿,而吴健雄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周末才能回家,家务全由袁家骝操持。其实袁家骝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但他对妻子的支持更甚于自己的事业。婚后多年,他始终毫无怨言地全力支持吴健雄的工作,让她能够心无挂碍地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得以一直活跃在核物理研究的前沿。

因为丈夫的爱,在最为受伤的与诺奖失之交臂的遗憾中,吴健雄才会冷静地与人开玩笑:诺贝尔奖又不是我爱人,我爱它做什么,我爱人叫袁家骝!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没时间谈恋爱”的吴健雄,却把婚姻过成了人人艳羡的样子,两人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


1973年,是乒乓球外交之后的·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第二年,吴健雄踏上了归国的旅程。离家37年,父母兄弟都已故去,吴健雄来到父亲当年创办的明德学校,感慨万分。


吴健雄主动请缨,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名誉教授,不遗余力地讲课交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思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科技建设。后来,吴健雄又与丈夫一起参与研发了被称为“科学神灯”第三代同步辐射加速器,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向亚洲第一。

为了改变乡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吴健雄邀请东南大学帮助明德学校发展,她郑重向东南大学表态:“学生是将来的栋梁,我们要重视他们,关怀他们,协助他们发展,我身在国外,心怀中华!”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向这位功勋卓著的物理学女王表达出最深的敬意。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浩瀚的宇宙中,那颗“吴健雄”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世人仰望着“不让须眉,积健为雄“的吴健雄。

1997年2月,85岁高龄的吴健雄在纽约病逝。遵照吴健雄生前的遗愿,丈夫袁家骝亲自护送她的骨灰回大陆,安葬于苏州太仓。墓地就在明德学校紫薇阁旁。她的碑文是这样写的:“她绵延一生的工作,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让人联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优雅和聪慧,辉映着诚挚爱心和坚毅睿智。她是一位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58 , Processed in 0.1894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