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官窑 以及柴窑 煤窑 气窑 电窑
当代官窑
“7501”被称为是当代官窑,出现于1975年1月。这年的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汪东兴向江西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发送了一项绝密文件;为毛泽东主席设计,烧制一套专用瓷器,要求能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并且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这项工程被当时中共中央视为1975年头号重大工程,此项任务定为一九七五年的第一号任务,即“7501任务”,并作了“7501”工程安排,启用代号“7501”。要求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3个月内完成。
为此,江西省委拨出的制作经费计人民币35000元,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集中了最优秀的制瓷高手,40多名工作人员均是出身好、政治素质高、技术一流者,还专门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当时的省革委负责人挂帅,生产现场也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监控措施,江西省公安厅厅长多次前往督促,省公安厅派员在现场实行24小时监制,所有生产原料的选配和瓷器生产的全过程均有严格的要求。当时还有规定,没有工程指挥部首长的批准,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进入生产现场。
同时安排抚州地委提供10吨特好的制瓷原料。7501 毛瓷的胎土是特选江西抚州的一种非常珍稀的高岭土,这种高岭土现今已经非常稀少。当时,“7501”工程的胎土是动用多辆卡车从江西抚州运来的,数十吨的优质矿石由几十名选料工精心挑选出两吨,然后加工成高白泥。用此原料制成的瓷器,呈半薄胎状,通体晶莹剔透,温润如玉,洁白无瑕,用手指轻击,其声音清脆悦耳。在绘画技巧上,当年参加“7501瓷”绘制的都是名传四海的绘瓷大师,而且在绘制时各位大师又都只绘制自己最纯熟的部位,所以整个瓷器的画面粉润娇美,生动自然,毫无败笔。
从1975年5月25日初烧出第一窑,直至1975年8月31日共烧22窑,制出14103件瓷器。合格率为30%左右,实际成品为4200件。1975年8月31日7501瓷制作完成后,釉下装饰组的人员当即解散。经过精心挑选,送发北京千余件,还有的送到了湖南,剩下一部分留在了江西封存库房。发往北京的千余件,只从中挑选出两套,每套一百三十八件。据说每套包括:9-15厘米盖碗四十八件;15-30厘米盖盘(又称和合器)四十件;1号和2号茶杯各十件;调羹十只;布碟十只;醋壶、酱油壶、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灰缸、饭锅、品锅、大汤勺、茶叶罐各一件,然后派专人护送进中南海。
“7501”毛瓷是现代中国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空前绝后的结晶,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陶瓷人才,是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颠峰之作。与宋明官窑比肩,可谓不朽艺术杰作,“毛瓷”已与宋明官窑一起,成为并立于中国瓷器之林的颠峰艺术杰作和独特门类,其在工艺造诣上的成就,与宋明官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其中蕴涵了伟人信息,同时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其他任何瓷器都无可替代的绝对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瑰宝。
图片
1989年,时逢中国工艺美术馆落成,原国家轻工业部举办了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送去的是“7501”瓷器,这是该所留下的一部分收藏品。除中南海所收藏的“7501”瓷器之外,这也许是世人所见最齐全的一套了,共有100来件。一位陶瓷收藏家花几百元钱全部买下了展品。至今人们尚不知那位收藏家的真实姓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些“7501”瓷在拍卖会上就增值了数万倍: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个小瓷碗17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在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套74 版毛瓷碗以800 万元的天价摘得“标王”桂冠。
毛瓷的设计者刘平设计了“水点桃花”的装饰纹样,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钩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下笔准确、轻捷,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茶杯身上报春的红梅显得诗情画意;杯盘上同样点缀着几处梅花,花头正、侧有度,花苞分布得体,构思精巧,恰到好处。
器物上装饰的“翠竹红梅”构图别致,整个画面的造型是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姿态各异,形态生动秀美。花头、叶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装饰艺术人员之手,技艺熟练,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十分素洁、高雅,梅竹有傲霜斗艳的精神气质。
那12公分芙蓉内外对花碗,花头生动,叶子是两种不同色相的绿色叠用,故叶色浓淡相宜,呈色丰富,有肉质感。红梅和芙蓉花头色是45%的铝和36%左右的锰合制成的桃红色,配方后经煅烧在18%矿化剂的高温作用下呈刚玉型的桃红色。色剂经酸洗、覆烧处理后的桃红呈色十分艳丽,这是其他瓷器很难达到的桃红色。
早在1956年5月,毛主席在广州听取中南各省的汇报时,湖南汇报团提到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之事。毛主席当即表示这个好可以试办。并详细询问了醴陵瓷业的具体情况,连瓷器烧成的温度是多少都问到了。之后国家马上投入了800万,轻工部派出专家组改进醴陵窑,这为给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烧制釉下五彩瓷做好了关键的准备工作。醴陵窑为毛主席烧制的第一批专用瓷是胜利杯。1958年4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奉命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这一任务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现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承担。
中央派专人送来一个在延安使用过的无花、无盖、瓷质粗糙、颜色灰白的桶状茶杯。经陶研所高级工程师梁六奎的反复设计修改,增加杯盖,创造出杯底带釉工艺,共试制六种造型式样,先后四次送长沙鉴定,终于烧制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茶杯。1958年7月2日首批送往北京中南海的茶杯共60件,其中釉下花三十件,白的三十件,杯底印有湖南醴陵楷体字样及和平鸽标志。同年8月19日根据湖南省委通知又补送了60件,从此毛主席用上了醴陵特制的瓷器。
柴窑
陶瓷是火的艺术。不同的烧成温度与不同的升温曲线,会取得不同效果。烧造瓷器的窑炉从柴窑到柴煤混烧、煤窑、煤制气隧道窑、燃油隧道窑、再到液化气窑,电窑,走完了窑炉进化的全部过程。
柴烧则是一种古老的烧瓷工艺,凡是利用薪柴作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在古代,柴烧是唯一的烧瓷方式,因为古人烧瓷木材是最主要的燃料。
柴烧一般不用匣钵,陶胚直接与火接触,当窑温度达到1200°时,木灰中的铁、碳等元素则会与陶胚中的铁形成釉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肌理变化。这种落灰的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受到现代人们的审美的追捧。
柴窑的烧制成本巨大,一座窑使用60至80次必须重建.大的蛋型窑一次可烧10至15吨日用瓷器,需松柴25至40吨,小窑烧松柴的比例要高一些,当然成本就更高了。而且工艺特别难,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窑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由于窑炉内中前后温度不一。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因此成品率非常低,所以现世存的柴窑量非常少。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可见柴窑有多难得的。
清《南窑笔记》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柴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不可控制,表现在气泡上是大小不一。10摄氏度的温差就会使瓷器的品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制瓷原料的采掘、加工、配制,到成型、施釉、烧成、出窑,每一道工序中都有各种因素会造成成品瓷器品质的变化,如空气中湿度大会造成坯体含水量过高而影响釉层的厚度,烧成时影响氧化过程。柴窑需要烧制50多个小时,柴窑的自然落灰,与瓷器胎体结合,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质朴、浑厚、古拙、粗犷、有力、沉稳,温润。柴窑不曾上釉,却生出美丽的色彩,那是一种天然的禅意。
柴窑完全靠自然通风,好窑位温度高,在好窑位摆放的瓷器烧成质量好,外围窑位的瓷器则因为温度低而达不到质量要求。景德镇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俗语,就是说七月是最热最潮湿的季节,窑炉受气压影响不能正常使用,次品率过高,制瓷厂家不能正常生产,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九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是柴窑最好的烧成季节,烧造的瓷器质量普遍好,这一季节是陶瓷生产的最佳时间。
图片
景德镇的“柴窑”在宋代以后,达到空前繁荣时期。使用柴窑烧成的瓷器,因其松柴富含丰富的油脂特性,烧制出来的作品,往往釉面光洁莹润,如琼脂白玉一般。为古来诸窑之冠,名列古代五大名窑。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柴荣曾赋诗赞誉:“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景德镇柴窑因烧柴得名,过去砌造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密不外传。解放后生产恢复木材供应出现了问题,50年代初开始窑炉改革,初期采用煤柴和烧,由于温度大大提高,原来为柴窑配备的匣钵严重倒塌。五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推广煤窑和煤气窑炉,柴窑退出历史舞台。
在现代社会,随着窑口的保护措施日益增加,保存完好并能使用的柴窑窑口,日益减少,只有景德镇少数部分窑口可以使用。而且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了松柴供应,加上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谁也不敢轻易动火烧柴窑。近年来随着柴窑窑口不断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柴窑瓷器也在日益变少。虽然每隔一段时间部分窑口也会有作品出世,但依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说,柴窑瓷器是无比珍贵的,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市场长期处于供应不求局面。但凡出现柴窑作品的地方,各路藏家都会跋山涉水,远足求藏。在未来一段时间,柴窑作品价格只会越长越高。
柴窑的美不在烧成,而在惊喜,在于不确定性,瓷器窑变过程中每一件都成为举世无双的孤品。这是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组合而成的一首生命交响曲。2020年5月21日,以陈郁红、吴竹青等数位大师的青花柴窑作品,联合举办了“千年窑火---柴窑青花最后的坚守”柴窑专场。
煤窑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汉代就已用煤了。《汉书·地理学》记载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这里所说的可燃为薪的石头,应理解为煤。1975年河南郑州古来镇西汉中晚期至东汉的冶铁遗址中,再次出现加工过的煤饼。宋代用煤炼铁已经非常普遍,制瓷业也用煤作为燃料。一些地方的人们,还用煤代替柴草,成为生活的主要燃料,如当时的汴京城内“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到元代,民间用煤更为普遍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来,看到人们用煤炭做燃料,非常惊讶,他在游记中描述:“中国全境之中,有一种黄石头,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和薪无异,火候且较薪更好。如果夜间燃火,次晨不熄。”明代的炼铁几乎全部使用煤炭。据《天工开物》载:明朝时期冶铁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另据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载,明代有些地方在密闭条件下将煤烧成焦炭,用来炼铁,效果甚好。
以煤炭烧窑制瓷是瓷器制造史上的一大技术进步。以煤炭做燃料与以柴草做燃料差别很大。煤炭的火焰明显比柴草的火焰短,但热量大,持续时间长,温度高且稳定性强,对瓷器的质量有较大提高,而且能节省大量人力。但是煤窑对温度和火焰的控制难度增加很多,对技术和经验的要求也更为苛刻。改为煤炭烧以后,窑体结构及窑具相应地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煤炭灰呈酸性,容易结成焦块,与呈碱性的草木灰完全不同,这对瓷器的影响较大。
据考古发现,用煤烧瓷始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朝。山东泰安满庄乡中淳于古瓷窑遗址发现“煤渣”。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村十多处三彩窑遗址内炉渣证实 ,此处的三彩窑在唐朝已兼用“煤炭”作为燃料烧窑。山西交城磁窑头窑晚唐时期也曾以“煤火氧化”法烧瓷。这些情况说明,至少在唐朝中国一些地区已经用煤做燃料烧制瓷器。目前,已知有二十多处古瓷窑使用、沿用或兼用煤炭作为烧窑燃料。
图片
煤窑的烧成气氛温度高,瓷器的品质已经从软质瓷进化到硬质瓷,宋代遗存残片的微观结果已经达到硬质瓷的物理指标,氧化铁还原也已经达到品质要求,无论是胎体的密度还是釉面的透明度,大大超过柴窑烧造的瓷器。
气窑与电窑
气窑,用天然气、液化气、煤气为燃料,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360度,在烧制的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气窑可以准确控制烧成曲线,能够达到使胎体、釉面充分玻化的温度,而其他类型的窑炉都达不到这种均衡、可控的高温。气泡大小很均匀,而且密集,气窑没有落来的现象,颜色偏白、偏亮。气窑的青花,像浮在表面上,纹饰比较清晰、利落,釉面华丽光亮。进入气窑时代以后瓷器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废品率大大的降低,成本大幅下降,瓷器品质可以加以控制,瓷器生产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从9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摸索,无论是烧成曲线、还是釉料配比都已经非常成熟,景德镇瓷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保证各种瓷器要求的品质,无论是胎质、釉面、发色等等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化工科技的进步,气窑早就能做出柴窑的效果,业内玩家也认可气窑。影响青花的品质是多方面的,青花料、釉水、胎土等的配方,还有画工的水平。很多顶级画工都是烧气窑的,因为柴窑试错成本太高。
电窑与气窑同样可以很好控制温度曲线,但是很多陶瓷只有在还原气氛下,才可以烧出效果,目前在景德镇主要就是气窑,烧高温还原焰。而电窑不能控制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