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金华地区吴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2: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金华地区吴氏
吴立梅  

旧金华府,地处浙江中部,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称为“八婺”。1958年,汤溪大部并入金华县,一小部并入兰溪;2000年底,金华县又析置婺城、金东两区。磐安则从东阳、永康等县析置。现金华大市,习称金华地区,基本上为旧金华府辖境,下辖的2区4市3县,总面积10942平方公里,占浙江省总面积的九分之一。据2015年2月4日发布的《2014年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475.07万人,占年末全省人口5508万人的8.6%。户均家庭人口2.58人。

2012年统计分县(市、区)常住人口为:婺城区76.37万人、金东区31.89万人、兰溪市56.47万人、东阳市80.69万人、义乌市124.17万人、永康市73.65万人、武义县35.16万人、浦江县43.99万人、磐安县17.52万人。常住人口中25.35%为外来人口,以义乌、永康、婺城、东阳等为多,而兰溪、磐安等外出人员较多。

金华常住人口中,其中吴氏人口在陈、王、张三姓之后居第四位。

以下为2011年金华市的20大姓:
陈33.16万人;
王30.14万人;
张23.23万人;
吴18.65万人;
李18.37万人;
徐16.62万人;
胡15.48万人;
周12.84万人;
黄12.13万人;
朱10.83万人。
刘10.51万人;
杨9.32万人;
何8.85万人;
金8.25万人;
郑8.19万人;
方7.97万人;
叶7.79万人;
赵7.08万人;
吕6.53万人;
蒋5.58万人。

排列第21至100位的姓氏分别是:卢、潘、应、施、马、傅、桂、全、郭、程、许、罗、章、余、童、俞、杜、孙、沈、曹、洪、林、陆、丁、邵、汪、龚、米、钱、董、倪、唐、毛、范、谢、季、贾、骆、姚、冯、蔡、夏、姜、江、高、厉、严、韦、鲍、陶、盛、项、关、戴、邹、舒、祝、任、宋、邓、虞、钟、付、扬、汤、彭、梅、于、石、田、曾、葛、包、廖、翁、邱、降、柳、孔、肖。

其中排名前10位姓氏的人口191.45万人,占2011年全市总常住人口536.16万人的35.7%。而人口最多的陈、王、张三大姓共有86.53万人,占前10大姓氏的45%左右。从排名第59的姚姓开始,人口均在2万以下;排名第100位的肖姓,人口为9700人。(据《金华常住人口姓氏排行榜》)

为便于直观了解金华地区吴姓人口的状况,特制《金华地区吴姓人口一览表》予以说明。由于数据统计的时间和口径不一,仅供参考。

婺城、金东两区(原金华县)吴氏

婺城、金东两区,系原金华县析置。关于姓氏,金华民间向有“一张二陈三金四王”和“张半县”之说,汤溪县则有“一胡二戴三刘四范五丰六祝”之说。1985年,吴姓人口11180人,居金华县(含今婺城、金东两区)第13位。以下为前12位的人口数:陈24211,张23653,徐20290,王17109,胡17009,叶16121,方15008,郑14595,朱14396,金13329,傅12432,李11920。

原金华县所辖婺城金东两区吴氏的族派、来源、分布,尚缺乏全面而翔实的资料,只能暂付阙如。

1992版《金华县志》“万人以上姓氏来历”中谈到吴姓:“宋季江西弋阳县令由遂昌转辗迁至堰头。元、明时期有自义乌三板桥转辗迁至金华洪源;义乌石塔村吴姓货郎来金定居城郊衍族曰吴家;有自江西逃荒来莘畈祝村。清康熙年间自安徽歙县迁汤溪、西下、张坑等地。”

根据邵建东著《浙中地区传统宗祠研究》一书,婺城、金东两区建有吴氏祠堂的村落共有5处,或可供了解吴氏分布参考。这五处是——

婺城区:新狮乡鹿村、乾西乡马淤、汤溪镇堰头。金东区:傅村镇前店、岭下镇包村。

另据黄晓刚《金华地区家谱联合目录》,吴氏修有宗谱的有洪源。

据东阳高城里厅宗谱,迁衍金华傅村镇湖大塘76人、杨家56人,计132人。

据《金华日报》2008年4月24日报道,“光绪《金华县志》记载:'西吴村民多为姓吴,由武义杏渠发族。’现有540户,1508 人,是闻名的养鳖专业村。”

据《金华日报》2013年10月23日报道,祖籍湖北大冶县迁汤溪镇下新宅村一个吴姓家族祖孙四代与陶器结缘的“小部落”,也是婺城区最后一个古老的民间陶艺生存地。几百年来,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烧制茶罐的传统工艺,“婺城茶罐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吴氏陶艺。琅琊镇上盛村下余自然村主要为吴姓,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由锡义从溪东(今大岩水库中)迁至下余,至今已繁衍8代。

(据1992版《金华县志》及《浙江各县(市、区)大姓人数排行》等)

兰溪吴氏

吴氏为兰溪第三大姓,前两位是陈姓第一41066人,徐姓第二40802人。吴姓28092人,此系公安部门2005年11月统计户籍人口数,不含外来吴姓人口。吴姓迁入兰溪境内,始于宋代。宋宣和、景定、绍兴、淳熙、建炎各年份以及元、明两朝均有迁入。其族支先后从江西抚州、江苏苏州、福建上杭、安徽休宁,以及本省的义乌、淳安、湖州、杭州、庆元、衢州、龙游、寿昌、浦江等地迁来,广泛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各族支迁徙情况简述如下。

一、水亭乡奎塘村吴氏:世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宋南渡时,吴表臣自南京护驾迁至杭州;宋嘉熙年间,吴表臣四世孙吴九愚举孝廉任金华县丞,居金华天宁寺街;宋淳佑时,吴九愚第三子吴承祚任兰溪道长,其子孙仍定居金华;宋景定年间,吴承祚第六子吴有珀入赘兰溪瀔西之魁塘陈氏家,遂由金华天宁寺街迁兰溪魁塘(今水亭乡奎塘村)。奎塘吴氏先后分衍本县井塘下村、梅坪村、塘下邵村、检塘村,以及金华石门、嘉善、镇江、广东新会等地。



二、灵洞乡烟溪村吴氏:先祖吴寄园,明代时世居安徽休宁,祖辈数代以酿造白酒为业;明崇祯年间,吴寄园三世孙吴瑞成来兰溪经营白酒,见烟溪沙水环聚,遂举家迁至兰溪城东之烟溪村定居。

三、永昌镇社峰村吴氏:先祖吴党,后周显德二年由湖州迁居淳安之云村;宋宝佑年间,吴党后裔吴文仪讲学金华,途经兰溪,见社山形胜,遂由淳安迁兰溪社峰定居。该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社峰吴氏宗祠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文仪后裔先后分迁本县凌塘坞村、石埠上吴村、游埠、马岭岗村、香溪吴村等地。

四、芝堰乡下慈坞村吴氏:先祖吴党,后周时迁居淳安;宋德佑年间,吴宁由建德新岭迁居兰溪芝堰慈峰(今下慈坞村)。

五、女埠镇上街村吴氏:先祖吴相,世居姑苏,宋熙宁年间出任义乌判簿,遂居义乌江湾村;元延佑年间,吴相后裔吴柚,自义乌迁居兰溪平渡(今女埠)。其后裔又先后分衍本县大吴岗村等地。

六、墩头镇何宅吴氏:先祖吴伯直,宋绍兴年间自义乌访迹于浦阳十都之顾村(今兰溪白沙乡顾村),见该地山川秀丽,里俗淳美,遂由义乌之石溪迁徙兰溪白沙乡顾村。明代时,吴伯直九世孙吴可止入赘墩头镇何宅,遂由白沙顾村迁居。其后裔先后分衍蒋村、何宅村等地。

七、女埠镇汇潭村吴氏:先祖吴文古,世居安徽休宁之城南;元代时,吴文古后裔吴盛达携三子由休宁县迁居兰溪女埠之汇潭,其长子分居大路村、幼子分迁莲塘村。

八、赤溪乡常满塘村吴氏:先祖吴中复,宋嘉祐时任监察御史,世居三衢开化乡石井村。明永乐年间,吴中复后裔吴德观从开化县石井村迁衍兰溪瀔西常满塘村。其后代先后分衍石龙头村、叶村等地。

九、诸葛镇上东塘村吴氏:先祖吴隐之,晋代时世居婺源;宋代时,吴中复为新安郡王,家居衢州开化县。宋孝宗时,吴中复后裔吴锴由衢州西安之桐山源迁居兰溪上东塘;宋淳熙年间,吴锴裔孙吴因文任兰溪县尉,其后裔先后分衍诸葛吴泰仁村,兰江街道前刘村、殿山殿下村以及龙游县吴备村等地。

十、石渠乡黄泥山下村吴氏:先祖吴次琳,祖居福建上杭县,清雍正年间,由福建上杭县迁徙浙江平阳县北港之顺溪,客居李家谋生;清道光年间,吴次琳后裔吴王道从温州平阳迁衍兰溪城北黄泥山下村。

十一、马达镇早利村吴氏:明代末年,吴温九二从苏州迁居兰溪城南之早利村。

十二、兰江街道吴宅口村吴氏:宋宁宗时,吴椿自龙游吴堪头迁居兰溪纯孝乡莲湖(今吴宅口)。

十三、永昌镇柏湖村吴氏:宋宣和二年(1120),先祖吴文奎为避战乱,从龙游迁居兰溪之石山。宋宝庆三年(1227),吴文奎裔孙吴温从石山迁衍永昌镇柏湖村。柏湖吴氏社峰吴氏居地相邻,关系密切,都认为同宗共祖。

十四、水亭乡殿下村吴氏:先祖吴超,世居江苏平江府(今苏州),唐代兴元年间从平江迁居浙江海宁。宋宁宗年间,吴幼诒由海宁迁居寿昌吴堪;南宋末,吴幼诒四世孙吴彦松由寿昌吴堪迁居兰溪瀔西南山。明代时,吴幼诒九世孙吴介福从南山迁衍圣山(今水亭乡殿下村),其后代又先后分衍前山、后山、袁婆塘、恢塘等地。

十五、兰江街道南楼村吴氏:先祖吴孚惠,世居江西抚州,宋末元初为避兵乱,从抚州崇仁县八角井迁居浙江兰溪纯孝乡。

十六、县城吴氏:南宋由衢州迁来。及五世吴师道,居县城隆礼坊,坊有巷,名大学士巷。衍分上华蛟湖、建德回回塘、龙游。

除上以外,兰溪还有不少吴氏聚居村落,如城南街道的吴村、上吴村、下吴村、中吴村、前吴村;水亭乡的上吴村;女埠镇的吴村坞村;赤溪乡的高吴村、下吴村、吴塘村;马达镇的前吴村;灵洞乡的下吴堪头村;香溪镇的吴村;官塘乡的下吴村等。这些吴氏村落,有的可能与前面的吴氏村落有一定的源流关系,有的则没有,因目前缺失宗谱资料稽考,故其始迁祖、迁徙时间等待考。

兰溪吴氏名人举要

首推吴师道(1283—1344),县城隆礼坊人。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至元初年任建德县尹。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佑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

吴师道次子吴沉,以学问品行闻名,洪武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以待制入阁者,终明代唯沉一人。。吴沉奉太祖命,编写《千家姓》,由宋代赵姓开头,改为明代朱姓开头。吴沉曾著书立说,说孔子被封王是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都沿用了这一说法。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肇始者实为吴沉。

吴履,字德基,兰溪紫岩乡人。朱元璋下婺州,被征召,是明朝有名的循吏。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先任南康丞,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居八年,调吴江,后坐事谪戍。久之,以老病放归。道河内,河内民竞持羊酒为寿,钦固辞不得,一夕遁去。事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兰溪当代“三吴”  系父子三人。父吴志道(1905—1990),上华上樟村人。1946年当选浙江省参议员。1947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兼宪政督导委员会委员。1949年任浙江省参议会秘书长,同年去台湾,任“国大代表”。 197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长子吴奇峰,1937生,一级美术师,历任新疆文联秘书长、新疆美协主席、新疆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作品有《书记蹲点》、《乡村教师》、《绿洲放新歌》、《醉秋》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吴奇峰画集》。次子吴一峰,1940年生。1978年任兰溪婺剧团团长,后又调任兰溪市文联主席及兰溪市政协副主席。婺剧作曲编曲80余首,是《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婺剧主编之一,《中国婺剧史》音乐部分主要撰稿人,《中国婺剧音乐》副主编,《婺剧唱段选萃》的撰文者。与人合作编著了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兰溪摊簧》一书,对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兰溪摊簧作了系统全面而权威的解读和评析。被收入1998年完成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人物卷。

(据2013版《兰溪市志》、李彩标《兰溪家谱探秘》及吴社卿、骆一平提供的资料)

东阳吴氏

东阳吴氏均从外地入迁,始于五代后周,多数于南宋迁入,迄今有十三个宗族十四个房派,皆泰伯十七世孙吴王寿梦之裔。其中除高砂一族为寿梦长子诸樊孙夫差之裔外,其余均为寿梦幼子季札十九世孙、东汉名将吴汉之裔。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阳市内吴姓居民有5047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居王、陈、张三姓之后,为东阳第四大姓。

一、升苏(船山)吴氏  暨阳吴翥家族少邽派,始祖吴商翁(936—997)原居诸暨陈宅,五代后周年间入赘东阳城北许氏,访胜定居升苏乡二都灵山。以乾房世居地钱家(古名钱家庄,俗称钱家,今诸暨岭北船山村,原属东阳)环山形胜如船,曾以“船山吴氏”为族名。后裔衍居江北三角塘沿、洽澄、上潢、东富,上卢之宅公下、楼里,六石之油塘下,南市街道之马家。名人有北宋太子太傅吴卿、咸阳大将军吴如嵩等。

二、灵岳吴氏  梁银青光禄大夫吴全智后裔吴良(1080—1168)、吴琪(1084—1165)兄弟南宋初年自仙居迁居东阳。后裔聚居于南马镇的前宅、南马、瑶村以及南市街道的渼陂下和高塘。其中十九世文相(1523—1608)于嘉靖末年分衍南马。灵岳吴氏名人有始祖、北宋吏部侍郎吴琪,南宋创安田义塾的吴文炳等。

三、南岑吴氏  仙居吴全智八世孙吴芾(1104—1183)任婺州知州时,令其次子吴洪(1145—1212)从学于吕祖谦主师席的友成书院,遂筑墅于南街恺悌坊。吴洪辞官后奉父命于乾道九年(1173)定居东阳。后裔居城内之和平、南门、城西,为明清时期城内六族之首的“南街吴”。乡间分衍白云之西庄、学陶,江北之湖塘、锦坊、塘下前、王山坞,六石之东后里、下马柴,虎鹿之石埠头,佐村之宝山,东江之新城,湖溪之前阳、擎天丘、光明,横店之新荷庄、后周、三景头、赵宅、良渡吴宅、八一三间头、湖塘头、苦竹岭,南马之下和塘等七十余地及磐安、义乌、嵊州、新昌等县市,其人口居东阳吴氏第二位。名人有南宋父子进士少师吴芾、浙东江西常平司提举吴洪,明翰林院庶吉士吴泽,文渊阁经筵讲官吴正,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吴昉,抗倭名将吴良知,近代火腿营销业先驱吴嘉芝,一心办学的吴允让,中共东阳县委第一任书记、经济学家吴兆莘,民国将领吴望伋、吴允周等。

四、高砂吴氏  义乌碑塘吴氏分支。始祖吴文(1152—1217)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迁居高砂,聚居于画水之吴宅和檀塘。名人有始祖、南宋长沙知府吴文,清代义士吴奎等。


五、高城(外厅)吴氏  永嘉吴延圭(1192—1239)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随父吴夔、弟万里寓居城北栖真观前,转迁义乌龙回,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访胜定居高城。后裔衍居南市街道之高瑶山、朱山、岭脚、新塘沿、下杨坞,横店之马桥坞、下校头、三景头,南马之胡村,画水之金塘,歌山之乔宅,磐安玉山之孔畈。名人有清初山海关守备吴廷栋等。

六、盘谷吴氏  与高城(外厅)吴氏同源。始祖吴万里(1194—1264)系高城(外厅)始祖吴延圭之弟,随父兄经商,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迁居东阳城北栖真观前,继而访胜盘谷而居。后裔衍迁南市街道之黄坭塘、上杨坞、南溪、高瑶山、沧江,湖溪之下园。名人有南宋大理寺评事吴章等。

七、垕堶吴氏  始祖吴德彰(1203—1290)世居诸暨岭后,南宋绍定元年(1228)到东阳石洞书院寻访朱熹遗稿,归途被石潭俞翁挽留,主鹿山书院师席,次年妻以女,遂定居。德彰三子效明(1237—?)居双牌,幼子效澄(1240—1261)迁衍吴良。效澄五世孙仲珍生四子,三子道富迁衍塘干,幼子道贵迁衍南山坞。次子道华之次子锡禅迁衍湖岑,三子锡新迁衍泮田;长子锡佑(1372—1441)之长子大彬(1396—1420)迁衍祥湖,次子大庸(此字右边加“彡”)(1399—1456)迁衍白坦,继子大升(1427—1484)迁衍湖心塘。锡佑三子大杉(1408—1485)世守吴良,生十子。长子仕琩(1427—1479)迁衍岩口,三子仕玑(1436—1508)迁衍腴田,六子仕瑄(1445—1483)、七子仕玥(1449—1520)、十子仕玺(1480—1547)迁衍香潭,九子仕玖(1465—1536)迁衍夏溪潭,其余次子、四子、五子、八子世守吴良。分衍六石之下汪,巍山之乃赓塘、新屋、仙庄,歌山之塘下、士林下,吴宁之东街,江北之桑园,横店之杨坑,义乌之楂林等六十余处,为东阳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族。名人有南宋礼部侍郎吴肃,清内阁中书吴光镐、安徽布政使吴品珩,近代音乐家吴梦非、教育家吴英、实业家吴味经等。

八、岘荆吴氏  始祖吴程(1244—1314)于南宋咸淳年间自义乌八里桥隐居东岘峰下。后裔聚居于横店塘溪、牛背垅及嵊州潦湾等地。


九、高城(里厅)吴氏  义乌青口吴氏分支,裔孙吴清(1247—1308)于南宋咸淳年间访胜卜居高城。后裔分衍南市街道之高城、大桥、黄庄、洗马塘、西坞,佐村之两头门、石桥,白云之旺店、高丘,横店之洪塘头,金华之吴大塘、杨家。名人有抗日英烈吴复夏等。


十、甘井吴氏  为盘谷吴氏之分支。始祖吴杞(1186—1259,盘谷谱为1258—1319)系盘谷始祖吴万里玄孙,宋末元初访胜定居白云甘井。后裔分衍江北洽澄、巍山任宅、歌山尚侃。


十一、长林吴氏  新昌吴有文,元代初年访胜至长林(即今之歌山方村)而定居。后裔衍迁巍山镇的应村山及佐村镇的前塘村。


十二、鸡峰吴氏  天台吴尚愍(1454—1520)于明成化年间访胜定居巍山鸡啼峰西麓之黄坑。后裔衍居白云之骆村、白云洞、麻车,磐安尚湖之栗树山。


十三、林口吴氏 新昌上小余吴氏之吴伦(1460—1533)于明成化末年(1482前后)游学于吴宁,爱佐村林口秀美而定居。后裔聚居于佐村之上林口、石井坑以及巍山镇的下林口。


以上为十三族,以下为十四派。

1.义乌祥贝里宝塘吴氏一派  义乌青口岭吴氏宗族分支,明初徙居六石里宝塘。

2.义乌大元族西宅、东宅、南宅三房共十一派  元明清时陆续分衍东阳,西宅派分衍山口、社姆坑、虎鹿夏沿、白云新庄四派,东宅派分衍白云坞门(分里坞门、外坞门)、石桥头、杨大坞、泥塘(分新庄和吴山)、马宅上马、六石两头塘六派,南宅派分衍巍山罗店(分罗店、岭下、黄坑)。

3.永康厚唐族两派  皆仙居吴全智之裔。明景泰年间徙居东阳章岩下,因修建南江水库而移建于横店新建(因新建一村,即以“新建”命名,1979年地名规范时改称“建新”)。另一支则于清代道咸年间迁居千祥降祥村。

                        (录自吴立梅《悠悠东阳·东阳三十大姓》)

义乌吴氏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零时,义乌姓氏人数排序前三位是:陈姓68011人,占常住人口9.4%;王姓59065人,占8.2%;吴姓52636人,占7.3%,为义乌第三大姓。若按宗族人口统计,义乌吴氏人口有7.6万余。吴氏迁居义乌主要有四支,两支迁于北宋,两支迁于清代。义乌最早的吴氏始迁祖叫吴德,北宋治平年间迁入义乌。吴德直系裔孙分居苏溪镇八里桥头,江东街道大元、青口、平畴、石塔头等村。裔孙发族5个支系,即柳溪、延陵、石溪、塔湖、椒山吴氏。北宋末年,为避金兵入侵,吴商霖随宋室南迁,定居苏溪八里。裔孙吴权,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迁居莲台(北苑街道前洪村),后裔主要分布在北苑街道前洪等村。

清代的两支,一是清嘉庆元年(1796),佛堂镇稽亭村吴氏始迁祖吴梧孙从福建莆田迁入;二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稠江街道象山村吴氏始迁祖由东阳白坦村迁入。

一、大元吴氏

义乌吴氏开基祖是泰伯八十一世裔孙吴造(1023 —1102),号大元(因其为长子,为“大”也,“元”即首也,故取名大元),苏州吴县人,宋治平中(1064 —1067)以父荫补义乌主薄,卒葬邑东吴孙岭(即大元村附近之石板岭)。幼子吴德,为承先志,遂徙家父墓南半里而居(今大元),创义乌大元吴氏。其次子吴尧,迁居湖塘瀛头(绣湖之滨)。吴尧之孙吴耸赘居苏溪八里。


1.大元吴氏:吴造幼子吴德所创之义乌大元吴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江东街道大元、青口、平畴、下湾、青南、西塘、沙溪、白莲塘、船埠头、后湖、寺下、西谷、石塔头、候几、东新屋、新兴、江干、麻车及佛堂镇吴头等村。吴造后裔从大元吴氏派发出6支吴氏,主要源于吴德次子吴袍和幼子吴袵。大元吴氏明万历初年出了南京刑部尚书吴百朋,他的曾孙媳倪仁吉为明末清初的一代才女,她居住的“仰止堂”以及前面的“枢密院使”、“七幢”均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柳溪吴氏:吴袍曾孙吴彭年,领乡荐任江西吉州主学。宋淳熙年间由苏溪八里徙居夏演、柳溪槐里,创柳溪吴氏。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城西街道吴坎头、夏演、流村、东河、麻车等地。

3.延陵吴氏:吴袍五世孙吴璞(1173 —1222),咸宁郡马补官武翊郎直阁门只侯。生四子:吴釜、吴铎、吴銶、吴鉴,吴釜幼子吴伯佶于宋淳佑四年(1244)赘居世盛桥下,创延陵吴氏吴宅支。后裔主要在后宅街道吴宅村、苏溪镇胡宅村、大陈镇八里桥头村、稠城街道张卜村、稠江街道上街头和下街头等村。吴銶,于淳佑四年(1244)由苏溪八里赘迁稠江街道殿口商,创义乌延陵吴氏殿口商支,该支后裔主要在稠江街道殿口商、后山坞、井头山、官塘、下沿塘、江湾、龙回、后吴,上溪镇祥贝、寺西村,城西街道益公山村。

4.石溪吴氏:吴袵孙吴若渊,于宋绍兴元年(1131)招赘义乌石溪,与弟吴若谷、吴若山同徙此地,创石溪吴氏。后裔主要分布在义亭镇石塔、西吴、后畈、吴村、新西河、新樊村、白塘及佛堂镇平望、金村等地。

5.椒山吴氏:吴袵曾孙、吴若山之子吴福,于绍兴十六年(1146)由石溪迁居南坪椒山之阳,创椒山吴氏。后裔主要分布在上溪镇和平、新民、南屏、荷市、苦竹塘、塘西、仇宅、吴店、萧皇塘、前山、坎头下、里美山、深塘、西坞、古塘下、上店(下店)等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系苦竹塘人。

6.塔湖吴氏:吴袵七世孙吴巽,于咸淳年间(1265—1274)由石溪里井头迁居义亭塔湖,创塔湖吴氏。后裔主要居住在义亭镇白塔塘等村。


二、前洪吴氏



北宋末年,为避金兵入侵,郡马吴商霖随宋室南迁,其子吴琥任吴宁县令(但《东阳县志》首官名录无载),致仕后定居苏溪八里。吴琥第四子吴权,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自苏溪八里迁居莲台(今北苑街道前洪村),创前洪吴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北苑街道前洪等村和金华市属浦江、武义县及衢州、丽水等地。



三、福建莆田吴氏分支



吴梧孙于嘉庆元年(1796)自福建莆田迁入佛堂镇稽亭村。



四、东阳垕堶吴氏分支



明宣德年间,泮田房吴大海(1416—?)三子仕玲迁衍义乌大渊;清咸丰年间(1851—1861),垕堶吴氏一支从白坦村迁入稠江街道象山村。



(据2011版《义乌市志》和傅健《义乌主要姓氏源流》、陈杰《义乌姓氏文化》等)



永康吴氏



永康吴氏,人口近万,郡望延陵。主要分布于古丽镇、古山镇、桥下镇、花街镇和前仓镇,可分厚吴吴氏、前吴吴氏、前塘头吴氏3支。



永康吴氏大多属于仙居吴全智之裔,与东阳南岑吴氏、灵岳吴氏同宗。



据《永康县志》,1985年万人以上的姓氏12个:胡4.95万人,陈4.01万人,吕3.04万人,应2.87万人,徐2.64万人,李2.38万人,王2.31万人,朱1.86万人,施1.52万人,黄1.39万人,周1.25万人,程1.23万人。吴姓排在第13位0.84万人,其中古山0.19万人,新店0.17万人,花街0.08万人,城关0.06万人,长城、石柱、烈桥、堰头次之。



一、厚吴吴氏



吴氏世居姑苏。至高宗时,吴原(仙居谱为吴昂)由进士调官处之青田,传3世吴造(仙居谱为吴进)登进士,官遂昌,为遂昌祖。传12世至吴全智,于唐光化中徙居仙居,为仙居祖。传12世为吴昭卿,于宋嘉定十年(1217),因从父吴洎为永康丞,偕至其地,见武平乡有屏山耸翠,碧水澄清,遂迎从父吴洎,卜居厚吴。后裔析居吴坑、厚唐、东陈、宅山(宅树下)、黄塘坑、古山四村、桐坑、荆山后吴、桥下三村、寮基、九里口、朱家、下前黄、桥下瓦窑头等地。



(一)祖居地

厚 吴 属前仓镇,有3000多人,为永康第二大行政村。始祖为百行71吴昭卿,宋嘉定十年(1217)从仙居卜居于此。厚吴村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建村,保留着永康市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清时期建造的祠堂、厅等建筑10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其中吴氏宗祠、澄一公祠、仪庭公祠、丽山公祠、向阳公祠、司马第,极具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系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二)聚居地



1.吴 坑 属花街镇。始祖为吴昭卿次子、鼎行5吴仲诚。宋绍兴时登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耄年解绶,迁居吴源(吴坑)。



2.厚唐(后塘弄)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伯诚长子吴威,南宋宝佑五年(1257)初居古陈桥,后与吴思齐览胜至此,遂卜居于厚唐。清初后裔吴士骐课女吴绛雪成才,拯民纾难名标史册。



3.东 陈 属花街镇。始祖为吴仲诚五世孙吴元昌,元末明初从吴坑迁东陈。



4.宅树下 属烈桥乡。始祖为吴仲诚五世孙吴复芙,元末明初从吴坑迁宅山(宅树下)。吴复芙七世孙吴九经为嘉靖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后衍居婺城。



5.黄塘坑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识,明正统年间从厚唐析居。



6.古山四村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聪,明天顺年间从厚唐徙居溪口(原古山汽车站,东永公路南侧),解放以后迁居古山。



7.桐 坑 属方岩镇。始祖为吴明彪,清乾隆年间从厚唐析居桐坑。



8.荆山厚吴 属古丽镇。始祖为曙行17吴缘和曙行18吴善,清康熙年间从厚唐禄常析居。



9.桥下三村 属桥下镇。始祖为吴明云,清乾隆年间从厚唐徙居桥下村南黄店,1958年移入桥下。



10.寮 基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双全,清道光年间从厚唐迁此。



11.九里口 属象珠镇。始祖为吴绍东,清同治年间从厚唐迁此。



12.朱 家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绍风。清同治年间从厚唐迁此。



13.下前黄 属古山镇。始祖为吴瑞琴,清光绪年间迁此。



14.瓦窑头 属桥下镇。始祖吴蕃藏,民国年间迁龙窟庵,1956年转迁瓦窑头。



二、前吴吴氏



宋嘉定年间,仙居康肃公吴芾五子吴深,来访其胞兄、永康县丞吴洎,乃卜居永康前吴(离厚唐两里许),与厚吴取前后相辉之义。吴深有奇才,永康状元陈亮以女妻之。深生相,相生邃,邃生思齐,思齐生子三:绍、继、纯。长子纯居故里(至明朝止)。因宋亡,吴思齐麻衣芒履痛哭,如丧考妣,后携继、纯两子,移居浦阳。文天祥《思齐公像赞》云:“立志魁人,抱义亘古。不贪天禄,不践元土。对共丹青,家食自苦。”



三、前塘头吴氏



前塘头 属石柱镇。始祖吴景 ,明初从仙居湖山派下迁居永康前塘头。



(引自1991版《永康县志》及吴国好博客)



武义吴氏



武义吴氏均属延陵郡。据武义县公安局微机中心2005年8月16日户籍统计,武义吴氏有12493人,排行第六位。主要分布在王宅、新宅、柳城、白洋、俞源、大溪口、三港、桐琴、大田、西联、坦洪等11个乡镇街道,按住户多少排列,在武义居住着30户以上吴氏的村(自然村)有34个,分别是吴宅、新宅、要巨、乌漱、金村、吴村、洪村、社教、五登、沿溪、锦坪、景阳、大庙、大路洪、前吴、潘山头、鸣阳、华塘、马口、三港、吴杨、吉阳、金山尖、毛弄、曳坑、三峰、桃树坑、丁头、下徐、叶墙头、王宅、把背山、旧树、麻铺。



其源流主要有三。



一是从福建迁入。桃溪镇锦坪、松溪村吴氏祖先是南宋高宗年间(1127—1131)直接从福建迁入,后分衍方田平、前吴、九里畈、金山尖村。桃溪镇章弄源吴氏先祖系明末清初直接从福建迁入。柳城畲族镇山后垅村吴氏先祖吴金峰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福建省永定县虎岭里迁入。大田乡五登村吴氏祖先系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从福建太宁县迁入。直接从福建迁入的还有柳城畲族镇华塘村吴氏。王宅镇要巨村吴氏先祖系黄巢起义期间从福建迁到义乌,其子孙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再从义乌迁要巨,后裔又于明、清期间分别迁往本县的叶墙头,吴村、型头、叶村、东吴、吴杨、吴山下、大路洪村和遂昌的石练村,石练村吴氏子孙后又回迁武义县大溪口乡的旧树。吴家地村和三洪乡的曳坑、毛弄村,该支吴氏部分子孙在上世纪末因下山脱贫又迁到壶山街道吉阳村。坦洪乡洪村和俞源乡吴宅村吴氏和熟溪街道金村吴氏,是世行一世祖仁厚自福建来浙江龙泉任教谕,其子孙一支迁金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六世祖先廷任处州(丽水)府照磨,第十三世祖先定迁入坦洪乡坦溪,其吴四公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迁入洪村,其弟定居吴宅村,宗祠建在吴宅,洪村吴氏两名子孙于上世纪初迁到俞源乡下杨村,上世纪中叶下杨两名子孙又分别迁至俞源乡岩坑村和白姆乡白坛下村落户,吴宅吴氏子孙有分支迁到马卜、高宅、谢坑村。



二是从江西迁入。熟溪街道大坤头吴氏祖先系清末从江西迁入。新宅镇麻铺村吴氏祖先系1636年从江西广兴府迁入。从江西直接迁入的还有桐琴镇湖干畈吴氏和熟溪街道江南村吴氏。



三是从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台州市、丽水市迁入。大田乡三峰村吴氏系1962年1月从杭州市淳安县迁入。新宅镇沿溪村吴氏系十八世祖500年前从东阳迁入。白姆乡横山村吴氏系东阳南岑吴氏十八世吴学贵(1725—1774)清乾隆年间(1736—1796)从东阳县城迁入。桐琴镇社教村吴氏祖先从仙居迁入。柳城畲族镇乌漱村吴氏先祖系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从丽水市遂昌县梧桐迁入,该镇后塘底吴氏祖先吴永余兄弟于清乾隆年间从庆元县洋边庄迁入。新宅镇岭脚村吴氏祖先从青田县海溪打猎到此定居。白洋街道下埠口村吴氏祖先于1722年从缙云县迁入。至于县城各居委会的吴氏主要是近、现代县内外各地吴氏子孙到县城工作而迁入。



                                 (摘自“武义新闻网”)



浦江吴氏



据1990版《浦江县志》记载,1985年全县吴姓共15952人,人口居张姓46041人、黄姓30995人、陈姓30344人之后,居第四位。浦江吴姓主要有三个支脉:一支由毗陵(今江苏常州)迁鄱阳、睦州,唐乾宁初(894—898)又自睦州迁居浦江之北乡大娄源吴村,复自大娄吴村迁县西之朱村路下,传8世,子孙以宅基葬父母,乃迁居距原址东南约里许浦阳江畔的前吴。1959年因兴建通济桥水库奉命拆迁,现散处浦阳镇等全县各乡镇的吴姓,均属这一支后裔;一支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义乌迁居县东大辂,今郑家坞镇吴大路、吴店一带之吴姓均属此支;一支其始祖为元时婺州税务提领,后卜居县中南部湖山芦塘,浦阳镇大许一带之吴姓属此支。郑家坞镇吴姓3491人,占全县吴姓的21.9%。



因无其他两支资料,本文内容均为前吴村延陵郡吴氏三族的这一支的情况。



一、浦江县吴溪(原前吴村)三族宗支源流



唐代吴融迁居鄱阳,其孙吴彬再迁居睦州,吴彬之子吴公养三迁于浦江县大娄源,自唐乾宁初(894—897)再从大娄源迁居县西尊仁里之朱村路下松林头,八世孙吴嗣明再迁居浦阳江畔上游之吴庄,因名其地曰“前吴”,水曰“吴溪”。自一世祖吴公养起,至今历1100余年,传4l代。



前吴村(新村)位于浦江县西,前吴乡境内。距县城6.5公里,1959年国家兴建通济桥水库时,原前吴村全村迁移,部分村民则于1960年在原村之北广明山麓重建。



原前吴村始建于唐中叶,嗣后子孙繁衍,乃析分为存心、存诚、存古三大派。至明代后期,存心堂派下十九世吴彦誉从前吴上族房派衍居浦江县城之北部杭坪吴宅村(现为杭坪镇)。



下葛村原名乐庄(现为前吴乡境内),系吴氏存诚堂派下裔孙吴珙偕侄世凤、世显从前吴下宅房派析分迁建。浦阳江水流经村前,左右有山,名“铁甲山”形似狮象守门。前临浦阳江水,有青石砌成的大桥横跨江上,名“通济桥”,系宋代族祖吴渭创建,人称“吴公桥”,元邱梯有《吴公桥记》。



二、前吴吴氏三族繁衍与析分



前吴村第一世起传至十三世,始析上、中、下三族,分五派,立三堂。万字廿六府君吴蕃为上族,始立存心堂;万字行万十府君吴萁为中族,立存古堂;万字行万一府君吴英,为下族,立存诚堂。



至十九世存心堂派下和四公吴崖迁县内杭坪吴宅村,是为杭坪始祖。吴彦誉之弟吴彦宗、吴彦奇析迁杨桥,是为杨桥始祖。吴彦高赘骆山(今吴山岗),是为吴山始祖。



存诚堂派下廿三世廿二府君吴琼,迁大娄,为大娄始祖。廿四世四十七府君吴泰迁五都保安岩下,其后廿五世祖吴世安又迁入木杓山现塘岭金行政村定居。廿四世吴昴、吴球、吴珙偕侄吴世风和吴世显迁居乐庄,1959年因兴建通济桥水库,又从乐庄迁居真溪吴塘下(今称下葛村),是为下葛始祖。廿五世存诚四甲吴世埠又从下宅房派析分迁居县之北乡檀溪镇内朱坑之驮坎头定居,是为驮坑始祖。廿九世吴德新迁居寺坪定居,是为寺坪始祖。廿七世吴仲龙迁浦江县檀溪镇大徐(山弯来)定居,是为山弯始祖。原存诚堂派下下宅1959年因建造通济水库而移民至县内石马、塘岭金、沉湖、浦阳镇、前于村定居。



三、人口演变与发展



1949年后,前吴村全村为534户,2220人(不包括非农业人口)。至1959年全村因建造通济桥水库拆迁时,拆迁为471户,1796人。除迁到县内各地外,尚有部分村民仍留下继续在古村北岸的广明山麓营建新前吴村,经1972年第二次移民后现在新村尚有115户,369人。



据统计,前吴村人现分布于县内44个行政村、4个行政街,共计857户,3249人(在县、市、省及海外的均未计入)。



杭坪吴宅村,现有村民390户,1400人。



下葛村:现有644人,其中外迁内陆194人,迁海外12人;下宅村:197人,其中外迁内陆25人;木杓山村:92人;大娄村:272人,其中外迁32人;寺坪村:233人,其中外迁32人;塘雪村:53人;大徐(山弯来)166人;大坑头村58户,192人。



吴山派,吴山岗村:172人,其中外迁内陆32人,迁海外12人。



以上三族总人口6941人。



四、人物选录



吴渭(1228—1290),字清翁,宋宝佑年进士,授将仕郎,义乌县知县,创月泉吟社。吴渭人品俊逸,学问宏深,《月泉吟社》一书尤为当时所珍重,至今操觚家尚奉宝笺。



吴渭之兄吴埙中宋亚榜进士,授月泉书院山长;吴埙之幼子吴幼祥曾为浙江省宣慰使;吴渭之子吴幼敏进士,以文学名于世。吴幼敏子吴贵先后任儒学学正、教谕和书院山长。18吴傅之子吴鼎,元授抄纸局大使。



中宅存古堂派下吴谦之子吴似,元授绍兴府山阴县儒学教谕,时人推誉为“一世之高士,文章之巨家”。向山派始祖吴茂,元授员外郎。



存心堂杭坪吴宅村始祖吴蕃,继三从兄吴英之第三子吴瑶为嗣,后更名伯绍,其子吴直方(1275—1356)北游京师三十余年,元朝丞相脱脱和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皆拜直方为师,国家大政方针多咨直方,官拜集贤大学士,以荣禄大夫致仕,食俸终身,封渤国公,为元朝一代名臣。吴直方子吴莱(1297—1340),门人宋濂等谥为渊颖先生,博学多闻,工诗文,著书甚丰,文章雄奇奔放,有秦汉风,晚年隐居前吴境内袅溪无莱山著述讲学,为一代大儒。其子吴士谔、吴士谥均驰誉士林。



存古堂派吴茀之(1900—1977),前吴村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浙江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茀之画稿》、《茀之近作》、《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国画概论》、《画微随笔》、《吴溪草堂诗存》、《茀之题画诗存》及《吴茀之画集》。



吴山明,1941年生,前吴村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教授、系主任,西冷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曾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届人大常委。



   (据1990版《浦江县志》及“吴氏在线”之《浦江吴氏居地分布》)



磐安吴氏



2005年11月人口统计,磐安吴氏为2797人,居磐安各姓氏的第21位。进入磐安最早的吴氏要数吴全智后裔,为磐安吴氏的第一大支系。该支又分为4个支系,即永康厚唐吴氏、东阳南岑吴氏、仙居湖山派和仙居东宅吴氏4个分支,占全县吴氏人口的一半以上。



一、仙居吴全智后裔



(一)东阳南岑吴氏支系



  1.岭溪吴氏   东阳南岑吴氏尊吴芾为始祖,传12世至吴原积(1374—?)迁义乌密溪隐居,南岑吴氏十四世孙吴瑄(1427—?)于明正统年间由东阳湖溪迁磐安窈川乡岭溪(谱作仑溪)村定居,已传16世。全村吴氏人口374人。



2.黄岩前村吴氏  岭溪始迁祖吴瑄的七世孙吴学荣(1625—1685)于清顺治十八年迁磐安县尚湖镇黄岩前村。全村吴氏人口156人。外迁35人(其中迁安文镇上章村6人,双溪乡下潘村12人,木棉塔村6人)。



  3.潘界村吴氏  清光绪年间,岭溪吴有恩做木工至万苍乡潘界村开基,已传5世。全村吴氏人口28人。



  4.依山下村吴氏  民国年间,岭溪吴汝球入赘到窈川乡依山下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9人。



  5.里光洋村吴氏  东阳南岑吴氏贞房伯誉(1334—1387)之裔于清光绪年间由东阳县清木溪(原三单乡)迁磐安县尖山镇里光洋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71人。



  6.麻车下村吴氏  清光绪年间,南岑28代吴兆青公之子洵兰、洵尧由外婆带大,定居磐安县新渥镇麻车下村,今已4代,7户25人。



  7.元里村吴氏  清顺治年间,南岑吴氏廿一世孙吴希明经商到磐安县万苍乡溪头村,娶陈氏女为妻,一年后再迁到玉山镇元里村开基,已传11世,全村吴氏人口80人。



  8.岩里村吴氏  南岑吴氏十五世孙吴天嵩于明正德年间从东阳良渡迁居新城村,传8世至吴应福,因家遭火灾,由东阳新城村迁磐安县安文镇岩里村开基,今已7传,全村吴氏人口45人。



(二)仙居吴氏湖山派支系



与东阳南岑吴氏同宗,均为吴芾次子吴洪之裔。吴芾十九世孙后里吴人吴佳年(1738-1806)于清乾隆中期迁磐安县高二乡大湖山村种植靛青。



1.大湖山吴氏  吴佳年之孙吴熙科迁栗树坑村,现该村吴氏人口32人;吴熙英迁大柘坑村,全村吴氏人口31人;吴熙彪迁风厂村白化岩开基,全村吴氏人口13人。吴汉坤住大湖山,后裔吴氏人口177人。另外,高二乡西坑村吴氏人口8人,牛娘丘村吴氏人口3人,樟村吴氏人口4人。



2.大庄村吴氏  清道光时,吴芾廿二世孙吴汉园由仙居后里吴村迁磐安县高二乡大庄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45人。



3.山前村吴氏  吴汉园第五子,名老五,迁高二乡山前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20人。



4.金竹头村吴氏  清末有淡宁寮(该村已被山体滑坡所掩埋)人吴小天(树字辈)入继半岭曹姓,后迁高二乡金竹头,复为吴姓。全村吴氏人口32人。



5.柴狗巷村吴氏  清同治年间,吴芾二十世孙,后里吴村吴佳因避难来到高二乡,初住金竹头村,抗战后其孙吴喜悦迁柴狗巷村。全村吴氏12人。



6.一保村吴氏  吴芾廿五世孙吴永亮(1655—1723)于康熙年间从后里吴迁东阳卅六都大盘——现在磐安县大盘镇光明一保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44人。



(三)仙居吴氏东宅支系



三角园吴氏   吴全智十世孙吴渭(1129—1187),长子吴栝(1151-1219),住东宅(今仙居厚仁);幼子吴椿,住西宅(今仙居高迁)。从此仙居吴氏就有东宅、西宅之分。吴栝被后裔子孙尊为东宅始祖,其孙吴坚(1206—1279)官拜左相赠太傅。吴栝十八世孙吴光明迁仙居九都上扬,其孙吴熙祝(1838—1913)于光绪初迁磐安县双峰乡三角园全村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85人。祖训、排行、辈分与湖山派同。



(四)永康厚唐吴氏支系



1.荣坑口吴氏  吴全智十世孙吴浚迁永康市厚吴,传四世至吴威(1235—1303)始迁厚唐,被尊为厚唐吴氏始祖。吴威九世孙吴荣(1425—1495)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迁东阳章岩下定居,后裔大部迁东阳横店镇建新村,另一部迁磐安县仁川荣坑口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32人。



2.西湖村吴氏  清道光年间荣坑口吴瑞隆次子崇兔(1843—1902)入赘新渥镇西湖村开基,全村吴氏人口40人。



3.金山村吴氏  清道光年间,荣坑口吴崇福(1848—?)家遭火灾,投靠新渥镇金山村外公家开基,全村吴氏人口36人。



此外,新渥村有吴氏人口5人。仁川镇人口20人,其中半坑村14人,方山村6人。



二、其他支系吴氏



1.东吴吴氏  吴世盛(1507—1573),迁居东阳29都尚湖黄潭岭脚,今称东吴。



2.赵界吴氏  始祖吴瑜,清初由天台塘里南溪迁居万苍赵界。



3.联桥吴氏  由义乌吴大元十世祖迁桥头,今名联桥。



4.鸡峰吴氏  吴邦龙于清代康熙年间由东阳鸡鸣峰西麓黄坑赘尚湖山环之栗树山王氏,为栗树山吴氏始祖。同治庚午(1870)建栗树山吴氏宗祠。



(据“华夏吴氏网”、1993版和2009版《磐安县志》、陈新希《磐安姓氏总录》、吴德皎《仙居吴氏始祖吴全智近祖世系考辨》)



【附】绍兴市诸暨吴氏



绍兴市下属之诸暨市吴氏,与金华地区吴氏关系密切,故附录之。



诸暨2011年人口115.79万。1990年7月1日人口统计,有姓氏416个,姓氏人口前20位:陈、周、王、杨、赵、何、张、俞、楼、黄、金、蒋、徐、吴、寿、章、朱、蔡、傅、郭。吴姓以21542人排在第14位。



一、孝义流子里“聚庆堂”吴氏。始祖翥,先世毗陵人,唐太和(827—835)中隐居山阴灵芝乡利乐村。遭董昌之乱,其三子盖、益、绎四散,盖迁诸暨开化大田里,子少隍、少邽、少昙,再自大田徙巽溪,为诸暨始迁祖。少邽,唐懿宗(860—874在位)进士,官兵部侍郎,六传至泗,于宋崇宁二年(1103)自巽溪迁邑之孝义流子里,为孝义始迁祖。自翥而下衍为七族八派,号称浙东望族,尤以孝义最为鼎盛。



二、凤山“世德堂”吴氏。一世祖相,元至正间由浦江前吴迁诸暨二十一都源潭角吴村埠。相二子:奎、基。迁凤山之麓,为始迁祖。



三、开化(乡)“三让堂”吴氏。始迁祖盖,唐代由山阴灵芝乡迁诸暨开化大田里。



四、三洲“敦行堂”吴氏。始迁祖大用,以齿繁地狭,自暨阳大田里即后之吴家桥迁居东阳岭北三洲,至其孙孝义,族始大。



五、东山“永思堂”吴氏。翥为一世祖。翥之子盖及孙少邽居诸暨开化里,至其九世孙允材于南宋隆兴中迁安俗乡东山里。是以少邽为诸暨开派祖,允材为东山支始迁祖。



六、开化小陶吴氏。始迁祖兴朝,暨阳吴氏始祖盖支之后裔,约南宋时自开化大田里古桥头迁邑之小陶。



七、峡岭“永思堂”吴氏。始迁祖僖,为盖之后裔。



八、延陵“源一堂”吴氏。与开化吴氏同源。盖十八世孙澄始迁东阳。



九、东阳升苏吴氏。始迁祖商翁,北宋时自暨阳桥头入赘东阳县许氏,又转迁东阳之升苏沙城。



诸暨吴氏主要分布:城关镇陆村、袁家、新塘顶、东山吴;应店街镇山头王;次坞镇下河、凤头、西湖口、庙前、吴高坞;东一乡古博岭、尚义坞、里东坞、东畈;赵家镇仙甸;王家井镇小关;同山镇布谷;安华镇新坞;璜山镇孝道;陈宅镇茅岭、岭后、球庄、迪宅坞;岭北镇潘宅、三洲、船山;里浦镇上里浦;西岩乡泄头、娄曹、琴弦、察墅、砚田;陈蔡镇下吴宅、吴子里、蔡义古、柯溪坞。



                    (据杨士安《诸暨乡情》稿)



          吴立梅全文初稿于2015.4.2,定稿于2015.5.12



                    原载《东阳吴文化研究》第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6:47 , Processed in 0.1771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