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随道行 至德永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氏宗亲,祭祀泰伯,是让泰伯英灵不散,让泰伯在天之灵护佑吴氏子孙,更是让泰伯后裔以泰伯至德归道、德随道行之精神,护佑和发展自己的家庭、家族,家国,并以此为泰伯取得荣光,为至德取得荣光,为大道取得荣光。


在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上,有宗长指出,泰伯精神的研究,需要在至德之中,寻找哲学思辨,从而使之成为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而且是主要内容。其中的哲学思辨,即是德随道行。
德随道行,即把道视为人类社会及天地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不生不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是遵循道的行为准绳。德如果不遵循道,永远达不到目标。德遵循道,人类文明生态就进入相互和谐、有序发展的健康状态,并产生巨大的威力并在当代释放出来,成为指导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石。
泰伯研究需要以这样的理论建树和思想风貌,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东方文明,这是泰伯研究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否则,泰伯研究很难深入。
中华文明史,从夏商到清末,从思想文化形态上,可以分为两大历史时期。一个是尧舜禹汤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以泰伯的包容、谦让的至德为特征,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上最为活跃成熟的封建多元文明时期。二是从秦始皇到西太后,所谓的君权神授的极权专制时期,外儒内法、继之以道。
吴祖泰伯,至德三让、避让江南、建立句吴,这个至德圣果,开创了梅里文明,主观的德与客观的道,在此统一,相互能动,大德与道,交辉相印,万物勃发生机,这是中国梦的所在,也是中华复兴的所在,更是中华文明的自信之所在,这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完满。这是东方文明的星辰,闪耀着光明,指导我们在呼啸中前行。这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人的修养与修行的成果,德行高,道行深,德随道增,道随德长。洞察了德随道行,至德精神的研究与宣传,才可以深入、广泛、持久,才更加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16:06 | 只看该作者
心灵家园 共同呵护——至德永光恳谈会团长会议

2021年4月7日上午,第五届泰伯论坛邀请各地宗亲会的团长,参加至德永光恳谈会团长会议,畅谈吴氏宗亲事业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宗长们,踊跃发言。大家畅所欲言,坦城相见,场面十分热烈。

在发言中,宗长们都强调宗亲团结的重要性。参会的宗长们都是经历过世间百态,见惯了风风雨雨,人生阅历丰富,所以,宗长们言语非常老辣而中肯,绝不回避宗亲内部发展的阻力与矛盾,着重指出宗亲之间不搞小动作。

无锡宗亲会的老会长吴兴宗长指出,大家都姓吴,同根同宗,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亲会,但是,不管大家相互之间有何种态度,希望宗亲会之间,关系好的,是亲兄弟,关系差一点的,是堂兄弟,关系再差一点的,是远房堂兄弟。总之,大家都兄弟,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世界至德总会主席吴希民宗长表示,至德总会历史悠久,首任的吴福会长,曾经是为澳门的首富。这次大家欢聚一堂,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的发言,令人感动,至德后裔,无论是不是吴氏,都应该团结一致,弘扬泰伯文化。

世界吴氏宗亲总会主席吴国荣宗长说,世界吴氏宗亲总会比较年轻,是2008年成立的,每届的恳亲大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宗亲参加。宗亲会不同于其它的民间团体,比较复杂。这里面各个层次的人都有,但是,宗亲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与世界至德与中华吴氏保护良好的联络,共同弘扬泰伯至德精神。泰伯书院是我们弘扬泰伯精神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与载体。有些地方,宗亲会很难注册,但是,泰伯书院的活动却很受政府欢迎,这是一个大家值得关注的一点。

中华吴氏宗亲会会长吴文富宗长说,这次看到如此多的宗亲参加会议,非常欣慰,我们看到,吴新会长,吴立兴会长,吴仁山会长,为吴氏宗亲事业付出很多心血,在此,我们表示非常感谢。

会上,海南吴多兴宗长、大潮汕吴汉龙宗长、深吴会吴长阳宗长、珠三角吴占标宗长、佛山吴建忠宗长、少微吴氏后裔吴增魁宗长、浙江吴松金宗长、海峡吴氏宗亲会吴剑峰宗长、南阳吴氏宗亲会吴雷宗长、安徽至德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党委书记吴瑞贤宗长、贵州宗亲会吴学强宗长、重庆吴氏宗亲会吴世平会长、黑龙江吴氏宗亲会吴天生宗长、湖北吴氏宗亲会吴合林宗长、广西吴氏宗亲会吴毅农宗长、吴茂柏宗长、江西吴氏宗亲会吴启文宗长、贵州远口吴氏宗亲会吴位清宗长、海南吴氏宗亲会吴平宗长、泰伯基金会吴昌禄宗长等,都做了精彩发言。


宗长们在发言中指出,吴氏宗亲之间,团结和睦是第一要务,因此,防止一切妨碍宗亲团结和谐的事情,就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这里包括宗亲之间的谎言与失信,一定要大力制止。一旦有制造谎言、传播谣言以及失信之行为,就不怪至德宗亲们不认其有威,不信其守廉。有破坏宗亲团结和睦的事情,有谎言与失信等妨碍团结的事情发生,祖地宗亲一定会发声,虽然首先不会在大众广庭之下加以斥责,但是必须在私下之中,加以规劝与制止,发挥宗亲团体的良性作用,加以妥善解决。

当宗亲们对于谣言谎言与失信行为加以强烈遣责的时候,善良的宗亲那颗善良的心,才会受到呵护,至德宗亲们心灵的家园,才会受到呵护,宗亲们之间的团结,至德精神的落实,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至德精神才会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诚信是至德精神的基础,廉生威,廉洁自有德高望重与威信,信生威,威信二字,威由信立,对于失信的事件,无论位有多高,均是威风扫地,无论文章有多漂亮,均是斯文扫地,这是自然界的法则,这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更是至德风范的法则。

吴氏至德宗亲,以诚信为本,做到没有谎言,没有失信,这将是宗亲们之间,宗亲团体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之本。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就是生命力。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刚经历过初级阶段,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的谎言、谣言以及失信行为,在某些局部领域,曾经一度猖獗,但是,至德宗亲成员,不能把这种恶习带到宗亲之间,造成宗亲之间的不团结与不和睦。因为,宗亲之间的所有的不团结与不和睦,主要都是由于谎言、谣言以及失信行为的不受节制而引发的。

各地宗长们认为,只要吴氏至德宗亲们表示认可诚信的理念,表示认可诚信是团结的基础,只要宗亲们以及宗亲团体的领导们,有一说一,说到做到,言行如一,知行合一,至德宗亲之间大团结大和谐的局面,一定会很快形成。至德宗亲们以德弘德的局面,一定会很快形成。

由于宗长们的发言非常踊跃,以至于会议结束的时间一再推迟,直到十二点多钟再开始午餐。但是大家的兴致都非常高。祖地宗亲的这次以至德、团结、和谐、诚信为主旨的各地团长恳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会议非常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16:38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各地宗亲在祖地无锡举行会议,探讨弘扬泰伯精神的有关事宜。

会议中,大家的兴致都非常高,很多宗长谈了很多。有的宗长表示,泰伯精神是我们的信仰,泰伯后裔,一切以团结与和谐为前提,以诚信为本,绝不搞小动作,一切坦诚相对。我们至德后裔的宗亲们,说一就是一,这样才是我们的至德典范。

确实是这样,至德宗亲要做到的,应当是如同始祖泰伯那样,在品行方面,将野蛮落后的人引导为文明先进的人,而不是被野蛮落后的人带领到不文明的落后状态。如果经过这次大会之后,一些宗亲认识到了诚信对团结与和谐的重要性,那么,这次大会可以说是取得了功德无量的作用。

有宗长指出,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亲会,但是,大家都姓吴,同根同宗,不管大家相互之间感情如何,希望宗亲会之间,关系好的,是亲兄弟,关系差一点的,是堂兄弟,关系再差一点的,是远房堂兄弟。总之,大家都兄弟。

有宗长表示,很多宗亲为吴氏宗亲事业付出很多心血,在此,我们表示非常感谢。有宗长表示,这次大家欢聚一堂,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至德后裔,无论是不是吴氏,都应该团结一致,弘扬泰伯文化。有宗长说,泰伯书院是我们弘扬泰伯精神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与载体。有些地方,宗亲会很难注册,但是,泰伯书院的活动却很受政府欢迎,这是一个大家值得关注的一点。

宗长们在发言中指出,吴氏宗亲之间,团结和睦是第一要务,因此,防止一切妨碍宗亲团结和谐的事情,就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这里包括宗亲之间的谎言与失信,对于这一类小动作,一定要大力制止。有破坏宗亲团结和睦的事情,有谎言与失信等妨碍团结的事情发生,宗亲一定会发声,虽然不会首先在大众广庭之下加以斥责,但是必须首先在私下之中,加以规劝与制止,发挥宗亲团体的良性作用,妥善解决问题。

诚信是至德精神的基础,廉生威,廉洁自有德高望重与威信,信生威,威信二字,威由信立,对于失信的事件,无论位有多高,均是威风扫地,无论文章有多漂亮,均是斯文扫地,这是自然界的法则,这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这更是至德风范的法则。

吴氏至德宗亲,以诚信为本,做到没有谎言,没有失信,这将是宗亲们之间,宗亲团体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之本。团结就是力量,和谐就是生命力。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刚经历过初级阶段,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的谎言、谣言以及失信行为,在某些局部领域,曾经一度猖獗,诚信体系没建立起来,谎言谣言没被节制,那么,仁义、道德、团结、和谐等等这些语句的字里行间,就如同鲁迅所言,里面充满着“吃人”二字。

至德宗亲成员,不能把这种恶习带到宗亲之间,造成宗亲之间的不团结与不和睦。

因为,宗亲之间的所有的不团结与不和睦,主要都是由于谎言、谣言以及失信行为的不受节制而引发的。一旦有制造谎言、传播谣言以及失信之行为,就不怪至德宗亲们不认其有威,不信其守廉。

原因很简单,对于谎言,如果知道这是个谎言的人,会对说出谎言的人从内心深处产生藐视、蔑视、轻视,甚至是剧烈的反感,从而给说出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暂时不知道这是个谎言的人,在知道这是个谎言之后,也会从内心深处对说出谎言的人产生藐视、蔑视、轻视,以及剧烈的反感,从而给说出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尤其是,说出谎言的人,对于那些听信了谎言的人,也必然产生藐视、蔑视、轻视。从而给听信谎言的人带来极为不好的运气。其结果是,绝不会出现真正的团结与真正的和谐。

当宗亲们对于谣言谎言与失信行为加以强烈遣责的时候,善良的宗亲那颗善良的心,才会受到呵护,至德宗亲们心灵的家园,才会受到呵护,宗亲们之间的团结,至德精神的落实,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至德精神才会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泰伯公以谦逊的姿态与心态,为吴氏族人争了光,吴氏族人也以谦逊的姿态与心态,为泰伯争光,而不是以傲慢的姿态与心态(说出谎言搞小动作的,往往都傲慢的认为可以用这种作为来掌控局面并达到目的),给泰伯丢脸。

各地宗长们认为,只要吴氏至德宗亲们表示认可诚信的理念,表示认可诚信是团结的基础,只要宗亲们以及宗亲团体的领导们,有一说一,说到做到,言行如一,知行合一,至德宗亲之间大团结大和谐的局面,一定会很快形成。至德宗亲们以德弘德的局面,一定会很快形成。

这次以至德、团结、和谐、诚信为主旨的会议,非常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17:03 | 只看该作者
在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上,有宗长表示,从至德当中,破解哲学的思辨,为当前复兴中华文化找到一个魂魄,是时代赋予泰伯研究的责任与担当。泰伯研究当以什么样的理论建树和思想风貌,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东方文明,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泰伯研究很难深入。“德随道行,复兴中华文明”,这十个字的诠释,道出其中玄秘。


德随道行的哲学思辨,核心观点是,德如果不遵循道,永远达不到目标,德遵循道,才有无比巨大的威力,显示出科学性与当代性,成为指导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史,从夏商到清末,其思想文化形态,大致分为两大历史时期。

一个是尧舜禹汤到泰伯、孔子、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以泰伯的包容、谦让的至德为丰碑,承上启下,一直形成后来的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上最为活跃成熟的封建多元文明时期。

另一个历史时期,是从秦始皇到西太后,所谓的君权神授的极权专制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以外儒内法、继之以道的模式为始终。

分析以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内涵,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以泰伯三让为内容的至德文明,以及德随道行的文明,为最有价值的成果。所谓德随道行,即把道视为人类社会及天地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不生不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是遵循道的行为准绳。

以人文修养的深浅为高低,当人的行为合乎于自然与人文社会规律之道,人类文明生态就进入相互和谐、有序发展的健康状态,这就是德随道行的哲学思辨。

这一至德的华夏文明,是泰伯以至德三让、避让江南、建句吴国的行为,所开创的梅里文明,我把这个名字命名为梅里文明,为历史升起东方文明的星辰。从此,我们民族便有了至德圣果,闪耀光明,呼唤前行。

所以,德随道行,彰显了至德吴学的核心,三千春秋的梅里,无愧于中华文明的梅里、至德的梅里、德随道行的梅里,鸿山无愧于至德之山、感恩的山。

由此分析,当前人们寻找复兴中华文明和中国梦的时代,梦在何方?复兴在何处?本人以为,其价值取向,便是孔子称道的泰伯至德及德随道行的古典人文主义,这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完满。若把两者相比较,德随道行,即强调主观的德与客观的道的统一性,也包涵各自的能动性,可谓大道与自然,大德与道,两者相辅相成,万物生机,

这便是我们今天泰伯论坛所应该呈现的庄重宣言,这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梦之所在,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伟大自信的伟大所在,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总之,道是第一位的,德随道增,道随德长,德行高,道行深,都是修养与修行的成果,至德精神的研究与宣传,要深入研究至德三让与建立句吴的行程细节(包括实际行程步骤和心理变化细节),以及其背后的道理与道行,要注重与道、与自然界与人文社会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才可以深入下去,从而成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并且上升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17:54 | 只看该作者
吴亚卿:关于泰伯论坛与吴学研究之若干意见

尊敬的东道主,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一周前,论坛主办方约我准备一份十分钟的发言稿。时间有些仓促,姑且谈几点浅见。

一、关于泰伯论坛与吴学的概念。

泰伯论坛,是以泰伯二字冠名,以探讨、传承与弘扬至德精神为宗旨的学习、研究型平台。至于吴学,早在数年前,我在《吴学刍言》与《就〈吴学刍言〉答客问》中已经阐述了包括吴地、吴国与吴姓三大方面为内涵的概念。其中吴姓充其量只是整个吴学的三分之一。由是可知,无论泰伯至德精神抑或吴学中的吴地、吴国,均不只是关乎吴姓宗亲之事,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百家姓、千家姓之事。所以我一再强调,我们的泰伯论坛与吴学研究,需要吴氏宗亲积极行动,但又须扩展范围,不限于吴氏。尤其是在论坛的正式场合与文字表达中,务必淡化“宗亲”的称呼,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参与。

至于吴学与吴文化之关系,吴学即关于研究吴文化之学科。吴文化以社会时空为舞台,吴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吴文化归属于活动状态,吴学归属于研究学科;吴文化广泛而活跃,吴学深入而精醇;吴文化赖吴学以提升,吴学须有吴文化之滋润;吴文化之发展须借力于吴学,吴学之充实须筑基于吴文化。二者既密切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相互依存而又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二、讲究仪式感与尊贤敬老优良传统。

在泰伯论坛等系列活动中,尽管参与者身份、背景、年龄不一,但绝不应该混同于乌合之众。就身份、背景而言,大致有党政军警官员、专家学者、社团组织负责人、企业家、一般人员几类。如何排序,既非小事,亦非易事,需要主事者周密考虑,合理安排。对于同类身份者,无疑是从高到低排列。当多种身份者同处一个场合时,必须参照相应级别正确对待,以免乱了章法。譬如团长应在县长之后、副县长之前,文联主席一般应在同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长官之前,科协主席一般应在同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长官之前,而不应只看实权大小反其道而行之。在多重身份较难权衡之时,按尊老原则依年龄为序应属首选之法。

三、各地现有一些纪念馆、宗祠、宗谱、方志等吴文化载体存在诸多不能原谅的弊病,需要大力整治。

如齐彦槐的名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志异”被误作“至异”或“异志”者有之,“征”被误作“徵”者有之,“抔”被误作“杯”、“坏”者有之,将“一抔万古江南”改作“一剑万古千秋”者亦有之。

又如将范仲淹《咏泰伯庙》的“西山道始亨”误作“西山道始享”或“西山道始亭”,将建文帝的“远隐停骖泰伯乡”误作“远隐停马泰伯乡”。

至于在宗祠中镌刻悬挂不合章法的楹联匾额就更不胜枚举了。凡此种种,亟需予以整治纠正。

四、提高吴学研究者自身素质应是当前各相应组织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重视的大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现今在世的大多数从事吴文化乃至吴学研究者,或多或少带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问题。需要虚心向学、如饥似渴地补课,否则难于提升吴学研究水平。上述提到各地存在的问题,主要亦是因为学习不够所造成的。为此,希望祖地泰伯书院会同各地相关组织,在此届泰伯论坛期间或结束之后,即能拟订一个加强学习的具体方案,以便补足短板,强化学习氛围,营造学习型组织。

就近阶段而言,诸如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诗词学、史地学等方面,既是基础,亦是重中之重。

文字学,涉及到“六书”“四体”,涉及到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

语言学,涉及到语法、逻辑、修辞。音韵学,涉及到反切注音、平仄四声、双声叠韵。诗词学,涉及到古体近体、诗馀词馀、格律对仗。史地学,涉及到干支纪年、历史沿革、地理变迁。

总之,为使我们的泰伯论坛办得更好,为使我们的吴学研究多出成果,我十分乐意与在座诸位相互交流,不断提高。感谢东道主的热情款待!感谢各位嘉宾的点赞支持!

临了,谨以我的一首小诗,作为我今日发言的结语:

清明节后聚香梅,泰伯论坛今又开。
三让高风传四海,千秋大业仗群才。
崇祠合有雄文纪,胜地贵多嘉客来。
学海无涯涵泳久,涤除尘垢见琼瑰。

谢谢大家!
(2021年4月7日于无锡)




附  吴亚卿简介



吴亚卿(1945~ ),号未立斋,浙江德清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致力语言、文字、文学研究与诗词、楹联、书法创作垂五十年。

吴亚卿宗长是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辞赋学会第一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楹联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艺术系教授、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羲之书画艺术院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

吴亚卿宗长致力语言、文字、文学研究与教学,以及诗词、楹联、骈文、书法创作50年。在海内外发表诗、文3000余篇、书法300余幅。

早在二十年前,书坛前辈见其书,即赞为“当代书坛不可多得之作”。传略载入《中华诗词家大词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等典籍。

吴亚卿宗长著有《未立斋吟稿》、《未立斋词选》、《未立斋文选》、《未立斋联语》、《诗词学简明教程》、《吴亚卿书法选》、《杭州名胜留题》、《浙江名胜留题》等。长篇论文如《古代诗人对格律的重视和格律在诗词研究中的作用》、《中西诗用韵比较》、《八十年代诗论概观》等曾由多家书刊转载。

吴亚卿宗长的诗词远绍唐宋,恪遵规范,格律谨严,意蕴精深,有清音诗派、清音学派之称。吴亚卿宗长的书法出入二王,规抚晋唐,书风自然,不事造作,有潜气内转之功,而无剑拔弩张之态。部分作品为各大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院及名人纪念馆所收藏,部分作品为各名山胜景、陵园碑林所镌刻,成为人文景观。曾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5:33 , Processed in 0.2945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