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奔荆之后 泰伯不会再回岐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称泰伯“三以让天下”,但孔子并没有说是哪三让,或许孔子所说的“三”表示“多”,称泰伯多次让出王储之位。后世有人认为泰伯将王位让给了季历、文王(姬昌)、武王三代,所以称三让,还有人认为泰伯在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活着的时候(泰伯仲雍离开岐山周原)、去世的时候(泰伯仲雍不回岐山周原奔丧)、祭祀资格的去除(纹身断发,以示放弃祭祀资格),三次表示坚决让出王位。无论如何,泰伯的谦让精神都被后人所传颂和敬仰。然而,也有人认为,泰伯不回岐山周原,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诚信,凡事以诚为先,以诚为首,因为他们认为,欺骗是最毒的种子,是世风日下与天下大乱的根源,因为欺骗行为一旦发生,骗者与被骗者就成为了敌对关系,只有刀兵相见。他们认为,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骗子的尸骨之上。所以,一旦欺骗了别人之后,要么是兵戎相见,要么就是没有脸面再与别人见面,只能永世不再见面。古人认为诚信远高于性命。伍子胥在逃亡之时,向一位女子问路,之后叮嘱这位女子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这位女子为表示自己保守秘密的诚信而当即投河自杀。伍子胥在发达之后,专门为这位女子修建了浣纱祠,并在这位女子投河之处,洒下大量金瓜子。同样是伍子胥在逃亡之时,请一位渔夫渡河,并请这位渔夫保守秘密,而这位渔夫听后也当即翻船自杀身亡,以此表示一定保守秘密的诚信精神。这也表明了荆蛮(江蛮)之人的诚信的社会风气与历史传统,在这种诚信氛围之下,出现季札挂剑留徐的事迹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泰伯以采药为名出去,因为仅仅采药,是不需要妻子儿女跟随,所以,泰伯必须将妻子儿女留在周原(泰伯之子的后裔后来成为阎氏的先祖),只带着一些部属,离开岐山周原。尽管这是善意的欺骗,但也是欺骗行为,也触及到欺君之罪,所以,泰伯认为自己再也不适宜回到周原,不适宜再见到古公亶父,无论是活的亶父还是已经去世的亶父。虽然泰伯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原,是善意的谎言,然而,泰伯的诚信精神以泰伯的行动完全表达了出来,为表示自己让出王储之位是诚心诚意的,不仅是离开了周原,而且是远远地离开了周原,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荆蛮地区,并且不仅仅是离开了周原,而且还纹身断发,表示自己彻底不会继承王位。泰伯的这种让位之义与诚信之行,让荆蛮首领感动而主动带领千余户人家投奔泰伯,跟随泰伯,共同生活与奋斗,这也表明了这些荆蛮之人其实也是非常敬重诚信精神。泰伯的这一诚信精神,一脉相传到季札这里,让季札做出了徐墓挂剑的举动,也是自然而然之事。徐墓挂剑的诚信之举,表示了季札以诚相待,完全不是敌对的态度,从而表达了以和相处的强烈意愿,为通过外交建立各国之间的和平打下了基础。呼唤和平,其实在本质上是呼唤诚信。毕竟,只有处于敌对关系时,才是兵不厌诈,欺骗是树敌的行为,欺骗的结果,就是产生敌对情绪与敌对的行为,从而和平无从谈起,“和为贵”也就无从谈起,再也别谈和睦与团结,只有愤怒与分裂,不宜再次见面,见面只有杀戮。人们说,家和万事兴,而欺骗的行为出现,诚信的行为不举,只剩下“万事衰”,只剩下相互“兵不厌诈”的尔虞我诈的杀戮与战争。



相关链接
从挂剑留徐 看季札公的诚信与成熟(对待承诺的态度 谨慎与重视)
季札公后裔 一诺千金的季布 主张:面欺 当斩!
泰伯精神的精髓:至德 至善 自助 天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5-22 22:01 , Processed in 0.1678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