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登州吴氏族谱》(九修)序言 (附 吴佩孚的后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9 11: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登州吴氏族谱》(九修)序言 (附 吴佩孚的后代)
吴晞  

从远古到登州
—— 蓬莱吴氏历史渊源考

    华夏吴氏族裔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仅就《登州吴氏族谱》所记述(明洪武年)之前的蓬莱吴氏先祖之历史渊源,做一简要考辨介绍。

    先曾祖子玉公(吴佩孚)曾多次提及吴氏先源为“吴泰伯之后”,始祖出自江苏延陵(今江苏常州),是延陵季子的后代。

    在某地吴氏宗祠的一次演讲中,子玉公详尽讲述了吴氏宗族的起源:

    吴氏原泰伯之后。泰伯乃太王之子。太王有三子,长即泰伯,次仲雍,次王季。三子各传支派,惟王季之子为文王,名姬昌,生而灵异,天资卓越,驾乎众兄弟之上。因太王爱其孙,欲令其继承基业。既欲文王承统,必先传之王季,而季又非长子。太王虽有此意,而未出诸口。时泰伯、仲雍均仰体意旨,不仅太王爱其孙,即泰伯、仲雍之爱侄,较自爱其子犹切。及太王患病,泰伯仲雍借采药至吴国。乃入吴籍,断发纹身。及太王去世,国人无能为继者,长子次子均已去国。国人公议,推王季为君。泰伯、仲雍闻父死丧回国,治丧毕,王季不肯擅君位,送印绶与泰伯,泰伯不肯受,二送仍不受,三送终却之。故《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传至春秋时,有吴子诸樊兄弟四人,最少者为季札。季札最贤,乃让国与季札,希望兴吴继周。让本好事,惜吴子诸樊之让,不免他人起觊觎之心。此心一生,故有后患。季札本春秋之贤者,借故适鲁。此时季札已看出,其侄吴公子光,权利熏心,王僚贪心甚众,倘继传下去,必不能保持长久。结果吴公子光则刺杀王僚而代其位。[1]

    子玉公所述主要出自《史记·吴泰伯世家》。《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吴泰伯世家》名列第一,故吴姓也号称“天下第一世家”。[2]

    依照《史记》的记载,吴姓发源于姬姓,故按旧例也称姬吴氏,或曰姬姓吴氏。姬姓是中国最为古老显赫的家族,人文始祖黄帝就是姬姓家族。姬姓分支众多,其嫡传的一支成为后来创建周朝的周王族。周人大约发端于公元前20世纪,经历代不懈奋斗,开疆拓土,传至古公亶父一代,迁至岐山(亦称周原),开始强盛起来。

    古公亶父被后人尊为周太王,在周族的崛起中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亦称太伯、虞仲、王季。古公亶父晚年欲传位于三子季历,据说是因为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聪颖过人,堪承大统。为能遂父亲心愿,泰伯和仲雍“乃奔荆蛮”,来到吴地,亦即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而且“断发纹身”,以昭示不可能再继承王位。

    泰伯和仲雍在江南立国,自号“句吴” ( 亦作“勾吴”,句、勾为发音字头,无实际意义) ,其时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荆蛮之人“义之”,纷纷前来归顺。周武王克殷之后,正式册封泰伯仲雍之后为吴君。史上有了吴国,也就有了吴姓。

    泰伯、仲雍的故事历代为人称道,被誉为“江南第一家”,“德让两家天下,功开万古江南” [3] 。他们把上古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当时较为落后的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以致后来成为富甲天下的膏腴之地。孔子就曾赞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东汉年间,汉桓帝曾在泰伯后裔呈上的世袭图上题写了赞词:“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 [5]。现在苏南一带还供奉有多处泰伯祠,其中以无锡梅里的泰伯祠最为知名,内有康熙皇帝“至德无名”和乾隆皇帝“三让高踪”的牌匾。[6] 常熟市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传说为虞仲(仲雍)当年居住之地。

    至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泰伯建国传至二十五代。前561年,吴国国王寿梦去世,承嗣者有四位公子,长子为诸樊,幼子是季札。季札最贤,老国王欲立季札为继承人,季札力辞,乃立长子诸樊。后来,“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出走种地去了。季札后来被封延陵(今江苏常州),人称延陵季子,这位公子与其先祖泰伯一样,也是一位有“让德”的大贤。在《吴泰伯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比泰伯、仲雍还要多的篇幅记载季札的言行,还发出这样的赞颂:“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子玉公认定自己及蓬莱吴氏就是这位延陵季子的后裔。遍观存世的吴氏族谱,多谓是延陵季子之后。除了这位季子贤名卓著外,其它支系的吴氏子孙在后来的吴越争战和战国纷争中多被屠戮,余皆流散,恐与之有关。

    另据记载,泰伯后裔亦曾东渡到日本。子玉公曾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读到东夷是夏康氏后代的说法,他很高兴地说:“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人断发纹身的风俗得到证明。” [7]

    关于吴氏的始祖和源流,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宋人罗沁《路史》一书称吴氏始祖为吴权,是炎帝大臣。[8]还有人言之凿凿,说日本天皇家族是泰伯后裔东渡,甚至还推测日本开国的神武天皇与吴泰伯实系一人。[9]这些说法言之无据,多属牵强附会,假语村言,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 缙绅先生难言之。” [10]故不予采用。

    子玉公曾按族谱绵延推算,由泰伯传到他父亲吴若天,共是120世,他是吴泰伯121代嫡裔。[11]子玉公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未曾明言,只能存疑,但窃以为不会是凭空臆测,其演绎应该是言之有据的。在子玉公主政两湖时,曾想聘请著名文人吴獬撰修《吴氏统谱》,后因吴獬病逝未果,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1923年刊印的延陵堂版《登州吴氏族谱(八修)》的发现、整理和重修,部分弥补了这些遗憾。[12]据此,至少我们清楚地知道,蓬莱吴氏族裔迁徙到登州(蓬莱),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据杨潜先生对族谱的研究整理,可得出登州吴氏自落户登州的始祖辛二公至子玉公的谱系:吴辛二——吴通——吴□——吴桂——吴洪——吴锐——吴国选——吴应鶚——吴时隆——吴脈绣——吴一瑶——吴肇枚——吴黄暹——吴恂伊——吴陛宰——吴若天——吴佩孚。[13]

    值此《登州吴氏族谱》九修付梓,可谓大喜大贺之事,非仅为蓬莱吴氏一族而荣光,且为天下文化之繁荣复兴而鼓舞。家族修谱,良有以也,实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优秀传统,由人及家,由家及族,凝聚家族,兼济天下。历史真相藉此而记载,时代风貌由此而留存。

    蓬莱吴氏子弟吴明光,高尚士也。多年供公职服务一方,兼顾族谱九修,不辞辛劳,孜孜匪懈,集腋成裘,成此大业,庶乎无愧于历代先贤祖先,斯文惠及蓬莱乡梓矣。


                             吴晞
                  2017年冬至,于深圳月亮湾畔



《登州吴氏族谱》(九修)序言 的修改稿
天下第一世家
—— 蓬莱吴氏宗族历史渊源考

太史公作《史记》,计有表十篇,书八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世家”是为诸侯勋贵立传的,其中《吴泰伯世家》名列第一,故吴姓也号称“天下第一世家”。《史记》之后历朝所修正史只设“纪”和“传”,不再有“世家”,因此吴姓这“天下第一世家”之称谓也就一直保持至今,印证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吴氏族裔的历史。本文寻根追远,仅就《登州吴氏族谱》所记述(明洪武年)之前的蓬莱吴氏先祖之历史渊源,做一简要考辨。

先曾祖子玉公(吴佩孚)曾多次提及吴氏先源为“吴泰伯之后”,始祖出自江苏延陵(今江苏常州),是延陵季子的后代。在某地吴氏宗祠的一次演讲中,子玉公详尽讲述了吴氏宗族的起源:

吴氏原泰伯之后。泰伯乃太王之子。太王有三子,长即泰伯,次仲雍,次王季。三子各传支派,惟王季之子为文王,名姬昌,生而灵异,天资卓越,驾乎众兄弟之上。因太王爱其孙,欲令其继承基业。既欲文王承统,必先传之王季,而季又非长子。太王虽有此意,而未出诸口。时泰伯、仲雍均仰体意旨,不仅太王爱其孙,即泰伯、仲雍之爱侄,较自爱其子犹切。及太王患病,泰伯仲雍借采药至吴国。乃入吴籍,断发纹身。及太王去世,国人无能为继者,长子次子均已去国。国人公议,推王季为君。泰伯、仲雍闻父死丧回国,治丧毕,王季不肯擅君位,送印绶与泰伯,泰伯不肯受,二送仍不受,三送终却之。故《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传至春秋时,有吴子诸樊兄弟四人,最少者为季札。季札最贤,乃让国与季札,希望兴吴继周。让本好事,惜吴子诸樊之让,不免他人起觊觎之心。此心一生,故有后患。季札本春秋之贤者,借故适鲁。此时季札已看出,其侄吴公子光,权利熏心,王僚贪心甚众,倘继传下去,必不能保持长久。结果吴公子光则刺杀王僚而代其位。[1]

子玉公所述主要出自《史记·吴泰伯世家》[2]。依照《史记》的记载,吴姓发源于姬姓,故按旧例也称姬吴氏,或曰姬姓吴氏。姬姓是中国最为古老显赫的家族,人文始祖黄帝就是姬姓家族。姬姓分支众多,其嫡传的一支成为后来创建周朝的周王族。周人大约发端于公元前20世纪,经历代不懈奋斗,开疆拓土,传至古公亶父一代,迁至岐山(亦称周原),开始强盛起来。

古公亶父被后人尊为周太王,在周族的崛起中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亦称太伯、虞仲、王季。古公亶父晚年欲传位于三子季历,据说是因为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聪颖过人,堪承大统。为能遂父亲心愿,泰伯和仲雍“乃奔荆蛮”,来到吴地,亦即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而且“断发纹身”,以昭示不可能再继承王位。

泰伯和仲雍在江南立国,自号“句吴” ( 亦作“勾吴”,句、勾为发音字头,无实际意义) ,其时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荆蛮之人“义之”,纷纷前来归顺。周武王克殷之后,正式册封泰伯仲雍之后为吴君。史上有了吴国,也就有了吴姓。

泰伯、仲雍的故事历代为人称道,被誉为“江南第一家”,“德让两家天下,功开万古江南” [3] 。他们把上古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到当时较为落后的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以致后来成为富甲天下的膏腴之地。孔子就曾赞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东汉年间,汉桓帝曾在泰伯后裔呈上的世袭图上题写了赞词:“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 [5]。现在苏南一带还供奉有多处泰伯祠,其中以无锡梅里的泰伯祠最为知名,内有康熙皇帝“至德无名”和乾隆皇帝“三让高踪”的牌匾[6]。常熟市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传说为虞仲(仲雍)当年居住之地。

至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泰伯建国传至二十五代。前561年,吴国国王寿梦去世,承嗣者有四位公子,长子为诸樊,幼子是季札。季札最贤,老国王欲立季札为继承人,季札力辞,乃立长子诸樊。后来,“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出走种地去了。季札后来被封延陵(今江苏常州),人称延陵季子,这位公子与其先祖泰伯一样,也是一位有“让德”的大贤。在《吴泰伯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比泰伯、仲雍还要多的篇幅记载季札的言行,还发出这样的赞颂:“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子玉公认定自己及蓬莱吴氏就是这位延陵季子的后裔。遍观存世的吴氏族谱,多谓是延陵季子之后。除了这位季子贤名卓著外,其它支系的吴氏子孙在后来的吴越争战和战国纷争中多被屠戮,余皆流散,恐与之有关。

另据记载,泰伯后裔亦曾东渡到日本。子玉公曾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读到东夷是夏康氏后代的说法,他很高兴地说:“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人断发纹身的风俗得到证明。” [7]

关于吴氏的始祖和源流,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宋人罗沁《路史》一书称吴氏始祖为吴权,为炎帝大臣[8]。还有人言之凿凿,说日本天皇家族是泰伯后裔东渡,甚至还推测日本开国的神武天皇与吴泰伯实系一人[9]。这些说法言之无据,多属牵强附会,假语村言,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 缙绅先生难言之。” [10]故不予采用。

子玉公曾按族谱绵延推算,由泰伯传到他父亲吴若天,共是120世,他是吴泰伯121代嫡裔[11]。子玉公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未曾明言,只能存疑,但窃以为不会是凭空臆测,其演绎应该是言之有据的。在子玉公主政两湖时,曾想聘请著名文人吴獬撰修《吴氏统谱》,后因吴獬病逝未果,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1923年刊印的延陵堂版《登州吴氏族谱(八修)》的发现、整理和重修,部分弥补了这些遗憾[12]。据此,至少我们清楚地知道,蓬莱吴氏族裔迁徙到登州(蓬莱),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据杨潜先生对族谱的研究整理,可得出登州吴氏自落户登州的始祖辛二公至子玉公的谱系:吴辛二——吴通——吴□——吴桂——吴洪——吴锐——吴国选——吴应鶚——吴时隆——吴脈绣——吴一瑶——吴肇枚——吴黄暹——吴恂伊——吴陛宰——吴若天——吴佩孚[13]。

值此《登州吴氏族谱》九修付梓,可谓大喜大贺之事,非仅为蓬莱吴氏一族而荣光,且为天下文化之繁荣复兴而鼓舞。家族修谱,良有以也,实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优秀传统,由人及家,由家及族,凝聚家族,兼济天下。历史真相藉此而记载,时代风貌由此而留存。《论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是之谓乎!

蓬莱吴氏子弟吴明光,高尚士也。多年供公职服务一方,兼顾族谱九修,不辞辛劳,孜孜匪懈,集腋成裘,成此大业,庶乎无愧于历代先贤祖先,斯文惠及蓬莱乡梓矣。


    吴晞
   2017年冬至,于深圳前海零丁洋畔



吴佩孚的后代

吴佩孚之子 吴道时,字智中,1909年农历8月12日生,1950年农历7月15日逝世,年41岁。吴道时是吴佩孚之弟吴文孚的独子,自幼为吴佩孚嗣子。吴佩孚兄弟三人,其兄夭折,其弟又早逝,除吴道时外未有其他子女。
因吴佩孚尊崇儒学反对洋学,吴道时少年未入“洋学堂”读书,只是延请家教攻读经书。19岁时曾被授予少将军衔。1928年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的张绍曾之女张义先结婚。
1932年吴佩孚到北京后,吴道时侍奉膝下,不曾再任军政职务。1939年吴佩孚被日寇杀害,吴道时谨遵“不当汉奸”的遗训,自此赋闲在家。1946年冬,扶吴佩孚灵柩安葬于北京玉泉山。
1948年,吴道时患心脏病并发肝硬化,卧床两年有余,于1950年农历7月15日病故于北京。
吴道时有二子:长子吴运乾,次子吴运坤。
吴运乾,1929年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195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1年与张亚男女士结婚。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在天津师范学校、第六干部中学、河西业余大学、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退休。2006年因突发脑血栓去世。
吴运坤,1931年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同年与余益慧女士结婚。先后在冶金部驻津办事处、天津近代化工厂工作,1991年退休。
吴运乾有三子:长子吴晞,次子吴晔,三子吴星。
吴晞,1955年生,1972年天津九十中学毕业后到河北省广宗县下乡,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部、深圳图书馆任职,现任深圳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1982年与靳萍女士结婚,1983年生一女吴紫嫣。
吴晞
吴晔,1959年生,1976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1978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客车修配厂工作,现于天津高速公路管理处就职。1985年与张德敏女士结婚,1987年生一女吴紫微。
吴星,1961年生,1980年天津体育馆中学毕业,198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毕业,同年到北京热力公司工作,现任北京热力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与刘燕女士结婚,1991年生一女吴紫菲。
吴运坤生有二子:长子吴昀,次子吴暐(日韦)。
吴昀,1958年生,1975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参军,1978年复员后到工商银行工作。1989年天津河西职工大学金融专业毕业,2003年获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南开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1983年与邢瑛华女士结婚,1984年生一子吴岩泽。
吴暐,1965年生,1983年天津和平中学毕业,1985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第一煤气厂工作,现于新华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任职。1990年与王毅红女士结婚,1993年生一女吴紫舒。
吴佩孚的玄孙辈有:吴紫嫣(1983年生)、吴紫微(1987年生)、吴紫菲(1991年)、吴岩泽(1984年生)、吴紫舒(1993年)。
按,此文为吴佩孚长孙吴运乾教授生前为郭剑林教授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所撰写的附录。因出版社差误,错将郭剑林教授旧作《一代枭雄吴佩孚大传》(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同名附录刊入,故情况陈旧不符。现根据作者原稿订正。凡与以上情况不符者,均属讹传。

回复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9 11:18 , Processed in 0.2787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