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芜湖无为县 濡须口 普济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12:3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安庆到芜湖,沿江的一些地方取的地名是一样的。比如有两个新洲,有两个老洲,有两个汤沟。

一个新洲在安庆老峰的江中,是一个岛,另一个新洲是在前一个新洲的下游的一个岛上,这两个新洲相隔二十多公里。一个老洲是在枞阳(现在属于铜陵),是长江西岸的一个乡镇,另一个老洲在前一个老洲下游十几公里的地方,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另外,枞阳县有一个汤沟,无为县也有一个汤沟,这两个汤沟相隔约90公里。

从安庆到芜湖的长江,是东北与西南走向,在这段长江的西岸与北岸,城市的名称依次是安庆、无为、和县,这些名称来自南宋时期,其寓意符合道家的主张:安和无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现在的安庆与无为之间,隔了一个铜陵。

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是安徽巢湖,从巢湖到长江由一条长约60公里的裕溪河相连。这条裕溪河古称濡须,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裕溪河与长江交汇的地方,是安徽芜湖,古代称为鸠兹,据称,吴国始祖泰伯仲雍从陕西渭河之畔的周原到达长江下游南岸之时,首先在这一带建筑蕃篱(后来蕃篱之名演化为番丽、梅里),定居下来,然后纹身断发,建造城池,建立句吴国。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在此爆发过大战。楚国军队在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乘船而来,运兵非常方便,可以轻松地运来大量士兵发动战争。所以吴国为避免这种情况,逐渐将都城从这里迁往镇江、常州、苏州。从长江之畔迁往太湖之滨。

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之间爆发濡须之战。占据合肥与巢湖的曹操,要攻打东吴,从巢湖出发,经濡须河到长江非常方便。所以孙权在濡须河上建立了防线。这个防线是在距离巢湖十几公里的地方,称为濡须口。据称,历史真实发生的草船借箭,实际上是发生在这里。

也就是说,草船借箭的事情,并非发生于赤壁之战之前,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五年后,草船借箭的事情,并非发生在湖北的长江之上,而是发生在安徽濡须口,这里距离长江约四十公里。而且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草船借艏也不是一次预谋,而是一次偶然的遭遇,所以也不是很多船参与借箭,只有一条船借箭。当然也不能得到十万支箭。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濡须口是在无为与含山县交界的地方,在这里,濡须水(裕溪河)是无为与含山的界河。无为在巢湖与长江之间,无为县滨临长江,距离巢湖的最近距离也只有3公里。无为曾经地域广大,北至濡须口,南至铜陵大通镇的长江对岸的陈瑶湖(邻近枞阳汤沟镇)。无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长江平原,大部分是一眼就可以看到地平线的一马平川的平地。为防止长江水患,无为这里自古修建了很多堤坝,形成很多圩区,普济圩就是其中之一。普济圩在濡须口西南方向约七十公里处。

1949年2月,安庆的桐城县分为桐城、桐庐两县,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县治先在项镇铺,后移到汤家沟,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第二年改称枞阳县。期间,1950年无为县陈瑶湖成立普济圩农场,苏联曾派遣专家组来场考察和指导农业开发规划与实施。不久,陈瑶湖与普济圩都划归桐庐县,即今枞阳县,无为县的面积缩小了不少。

开始之时,普济圩农场面积136平方公里,下辖灰河、苍芜、青山3个分场。1951年,中国开始实施劳动改造制度,当年7月,普济圩建立劳改总队,从皖南地区调来干部94名、劳改犯人5382名。还建造了一座监狱,当时还称为集中营,犯人里面有不少是战犯,包括国民党上将以上的军官、青、红帮的首要人物,反革命份子、坏分子,从上海押解过来的恶霸地主和资本家等。

从此,普济圩从民屯改为罪屯,如同古代的充军发配之地,比如唐朝白居易发配到江州,《水浒传》里的宋江也发配到江州,《水浒传》里的林冲发配到沧州。

1952年5月,华东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简称农建五师)官兵10886人到普济圩,原农场职工1090人也由该师管理。此时,普济圩相当于从罪屯改为了军屯。1953年1月,农建五师奉命离场赴朝鲜抗美援朝,成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省公安厅接管普济圩,改为劳改农场,下辖青山、红阳、章家坝、苍芜、黄盆湖(1955年撤销,迁至花园分场)5个分场。此时,普济圩又从军屯改为了罪屯。

1956年7月5日,改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普济圩农场”,对内称“安徽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1967年5月,农场改名“建新农场”。1970年6月,普济圩移交给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建新农场”。农场为团、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农场“知青”最多时达6千余人。此时的普济圩又从罪屯改为了半民屯。

1975年1月,普济圩调出干部75名、有帽就业人员(刑满释放后留场就业但戴有种种“帽子”,如“反革命”、“坏分子”等)1855人到普济圩农场以北四十公里处于庐江县的白湖农场。很多劳改刑满后主动申请留场就业,宁在农场当平等“罪民”,不愿回家做社会特殊公民。

那个年代,是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说了句样板戏不够好,处级干部张志新说了句毛泽东不够谦虚,就都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年代,劳改犯中有不少人有一技之长,甚至才华横溢。他们中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到邻近乡村帮助水利工程建设和修理农机。农场的京剧团,不少演员原为城市剧团的台柱子,演艺水平很高。剧团每年有一两次到无为土桥等乡镇演出,很受欢迎。

2013年12月28日,中国的劳改制度被废除,劳改人员的剩余刑期不再执行。普济圩农场从罪屯改为民屯。普济圩农场改为普济圩社区。2017年12月,成立安徽省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普农集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3:23 , Processed in 0.1796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