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益智玩具 以及 秦末墨家与汉末道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0 19: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认为益智玩具会导致孩子玩性重,而且伤脑筋,耽误事。实际上,专注就是修行,能让小孩子专注于某件事,包括摆弄益智玩具的时候,这就是小孩子最好的成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孩子对某件事,包括对益智玩具感兴趣的时候,也是小孩子最专注,成长最快的时候。

益智的活动,不仅可以将趣味数学题变成趣味数学游戏棋,比如在古代的五宫算术棋之中,加入加减乘除运算符号,让数学游戏变得更有趣。益智玩具有着大量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原理暗含其中,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在知识付费的年代,增长智慧可免缴智商税。

魔术爱好者们玩的魔术道具,在行业分类上,也是分在玩具类里的,都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包括魔术思想,魔术思维,流程鉴赏等魔术内容。

益智玩具包括拼版(华容道也算),积木,巧环(字环),游戏棋类,迷宫等等,还有火柴棒游戏,扑克牌游戏等等,这些玩具可以设计成教学用具,也可以申请专利。给孩子做培训,进驻老年社区,办起鲁班智玩城,里面可以有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怀旧玩具、中国智环玩具等,也可以抢救性挖掘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及世界各国的民间游戏与玩具。

墨子与鲁班,是“天下第一巧匠”。墨子名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因为在科技上做出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科圣”。为了纪念墨子,中国的太阳能飞机命名为“墨子号”,中国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命名为“墨子号”。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因为“般”和“班”同音,且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出身于工匠世家,从小就参加过许多土木工程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用竹木造了一个“鹊”,在天上飞了三天都没落下来。(《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上天”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墨子创立的墨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自成一家哲学派别,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儒家代表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秦汉之际,秦国墨家组织甚强,秦国需要墨者的组织力与号召力,去发动“义兵”,秦始皇时代,墨家的“义兵”之说达到高潮。李斯夸赞始皇帝时便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但是很快,天下人又以同样的理论来反秦:“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孔丛子.独治》)此语为儒者孔鲋向陈胜所说,宣称陈胜之“起义”是为了讨伐秦人之“不义”,其实就是“义兵”对决“义兵”了。于是后来所有起义军均自称“义兵”,如刘邦称:“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史记.高祖本纪》),郦食其言“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则“义兵”和“天诛”总不分离(“诛残贼”与“诛无道”都是自称替天行道),所以秦朝的话术反而为人所用,自称义兵的人却被义兵所反噬,报应不爽。而秦墨也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被反噬而死的!

战国以后,墨家衰微。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在东汉时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我子》一篇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尹佚》二篇-- 在成康时期的一位周朝官员在所著
墨家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
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
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印度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家代表着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智慧高度。

秦始皇在大兴义兵,击破韩赵魏燕之后(尚有少量残余势力),派遣李信率二十万人征楚。但最后损失惨重、铩羽而归

李信是与秦墨关联极深,他的祖父李崇为陇西守,父亲李内德为南郡守。秦军中的“守”“尉”多为墨者担任,而李信家族世代居此职位。李信在征燕战争中使用了墨家独门的机关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和《李广列传》均云李信“卒破得丹”“逐得燕太子丹”,可究竟李信如何擒获太子丹,则语焉不详。但我们从《太白阴经.卷四》中发现,李信是使用“转关桥”这一机械完成的:“转关桥,一梁为桥,梁端著横栝,拔去栝桥转关,人马不得渡,皆倾水中。秦用此桥,以杀燕丹。”(亦见《通典.守拒法》)这种机关是墨家所创,《太平御览.兵部六十八.攻具下》所引的古本《墨子》有“转关桥”,注文曰“秦用此桥而杀燕丹”。今本所传的《墨子》没有“转关桥”,却有同样作用的“发梁”。《墨子.备城门》云“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三丈下地至,施贼亓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传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逾越,而出佻且比,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这种机关就是“转关桥”,是以孙诒让《墨子间诂》把同篇中类似的“沈机”也解释为“转关”。概言之,这本是守城战中的一种机关桥梁,在敌人通过护城壕沟时,突然将桥撤走(谓之“发梁”),于是敌人可擒。但是李信却用之于追击战中,提前在河上设下机关,又将燕太子丹驱逐到此,终于一举成擒。这些证据都显示了,李信应为秦墨的领袖人物。

但李信带领这支军队攻楚,却大败亏输,原因是效命于秦国的楚人昌平君(曾为秦右丞相)在背后突然作乱,导致他不得不回师自救,于是被尾随而至的楚军大破,其麾下精锐因此损失殆尽。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世家》《六国年表》中都绝口不提李信之败,而只在《王翦传》和《李广传》中言及此事。此事可以提出一个阴谋论的假设,那就是秦始皇是故意做此安排的。此时天下只余齐楚两强,统一大局已定,正是朝廷鸟尽弓藏之时,而提出“义兵”这一暴论的人(秦墨)反而成为了最危险的存在,不得不除了。前面说过,秦墨自有其法,不完全按朝廷旨意行事,此时不除,日后必然尾大不掉。后来深受侠文化影响的刘邦入秦、约法三章,正是用的墨者之法,深受秦人的欢迎,秦人父老以“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墨者本在秦人中有深厚根基,刘邦恢复墨者之法,所以得到“父老”的支持和爱戴(“父老”实为乡里自治组织。《墨子》有言:“守入临城,必谨问父老”,在墨者守城时全民皆兵,父老是重要的自组织单位。这样扎根群众的组织,当然是秦始皇深为忌惮的,所以他要驱虎吞狼,借楚人的手除去李信的墨团势力。

李信认为灭齐容易灭楚难,李信本不欲征楚,李信攻楚并非主动请缨的,而是始皇早已设定好了战略,让李信来办。李信只能从燕国的北方前线赶往南方。他要求只带二十万人,因为他手下是一支善用机关术的精锐墨团力量,墨团是带有秘密结社性质的技术组织。作战方式必也和正规军不同,所以李信以二十万人出征也是合理的(其俘获太子丹不过用几千人),但是他没有想到背后昌平君早有反心,于是首尾失顾,被楚军“入两壁,杀七都尉”,因此惨败。这两壁应是墨者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而七都尉就是墨者的骨干(前已说明,守、尉都为墨者所设的官职。“尉”字没有甲骨文或金文,首见于秦简,其本义是“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即“熨”的本字,指持火斗熨平丝帛。这本是一个手工业者的术语,被墨者转用于军旅,表示“以上压下”之意。

这是秦始皇用兵唯一的败绩。但次年他就再兴六十万人以灭楚。这六十万人如果早点部署开来,昌平君就不可能反叛成功,李信也就不会进退失据了。如此,王翦在接任大军之前异常的谨慎小心也就容易理解了。

李信并没有在本战中死亡,似乎还参加了日后征齐的战争,但太史公并没有多加笔墨。我们只知道李信和王氏(王翦-王贲-王离)、蒙氏(蒙骜-蒙武-蒙恬、蒙毅)这样的将门不同,他的后代并没有继续为秦作战。他后来被远封到陇西,早早离开了秦国的政坛。司马迁知道李信的故事也纯属巧合,只因为他的好基友李陵是李信的后代,所以李信的事迹见于《李广传》,但详细叙述却穿插在《王翦传》中。

十年后,墨者复仇。《史记.始皇帝本纪》记录“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这是一次精密策划的刺杀,而且是内部人士所为。只有内部人士才能知晓始皇帝的行踪,才能潜入兰池宫附近,并且在首恶已经伏诛的情况下,始皇帝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搜索,以求将这一刺秦组织一网打尽。而这一内部人士,很有可能是秦墨的后人或同情者。因为,咸阳城是商鞅时期营建的,此时秦墨已经扎根当地,他们作为职业守城者肯定广泛参与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咸阳到底有没有城郭仍在争议之中,即便有,对秦墨知情者来说也是穿行自如的。因为根据《墨子》城守十三篇所言,在城墙上应设“突门”(关键时刻可以突然出击的暗门),在城中应挖地道,深达井水泉水,这样才好知道敌人是否使用“穴攻”。只要知道这些隐秘设施的地点,咸阳城便任墨者往来了。最关键的是,“寇闉池来,为作水甬,深四尺,坚慕狸之。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墨子.备城门》),按照墨者之法,为了防备敌人掩埋护城的“池”,应在地下埋设“水甬”,类似地下水管。到秦始皇时,咸阳城已经建立一百多年,没有人知道当年秦国弱小时,为了防备外敌,曾经修建过什么地下设施。但是,秦墨却可能知道。秦始皇所修的“兰池”在咸阳郊外,极可能是当年的护城壕沟扩建而来,那么有陈旧的“水甬”甚至地道也不足为奇。秦墨的复仇者只需有一份古早的规划图,便可以打通地道,然后潜入兰池宫,静待秦始皇自投罗网。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兰池盗”被当场击杀,但仍然需要“关中大索二十日”的原因。一来是为了搜索其秦墨同党,二来更重要的是搜索整个咸阳城此类的暗道,永绝后患。

四年后,方士卢生对秦始皇说“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于是秦始皇“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这样秦始皇拥有了完全自建的甬道系统,就再也不怕秦墨后人在咸阳城中捣鬼。

想必就在此时,卢生还会向秦始皇汇报最后一条墨者的消息。他在北海求仙之时,见到了一位神秘人。据《淮南子.道应训》所载,此人“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似乎是个天外飞仙。东汉的王充不相信此说,他说“卢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今不言有翼,何以升云?”(《论衡.道虚》)那么这个无翼飞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且看他自己的陈词:“若我南游乎冈㝗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原来此人是一个会机关术的墨者,其能飞的“鸢肩”不过是墨家发明的“木鸢”而已。这让满手鲜血的嗜杀的秦始皇吓出一身冷汗。

道家早期经典《太平经》与墨家思想之间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东汉末年的张角、张鲁等人秘密结社,组建半军事化的平民组织,又祭天事鬼,是受了墨学的启发。是以后来《道藏》之中,也存有多条对墨子的记载,如《抱朴子》所记《墨子五行记》《墨子丹法》等,皆为道家托名墨子而作。此外还有《墨子隐形法》《灵奇墨子术经》《墨子枕中记》《五行变化墨子》等诸书。在这些书里,墨子不仅身具内功,尚且能炼丹、隐形、变换相貌、役使阴物,还做了一回赌王(“蒱博必胜”),到了《太平广记》里,干脆成了一位“地仙”。由此亦可见道家对墨子情有独钟。估计是墨者的末流,最后入于道家。

到了明代,王阳明提出“知善(慈心善意)知恶(明察奸恶),才可致良知”,才可“止于至善”。至于至善,而后即止即静并守静,不再有所求,包括不求回报。而达到墨家道家的境界 -- 兼爱 谦而虚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56 , Processed in 0.1827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