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崇让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访深吴会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6:29:23 | 只看该作者
全民皆兵

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兵民合作,在剿匪,肃反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可歌可泣的成果。

“全民皆兵”就是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部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六七十年代,虽然全国太平了,但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参军参战”的口号常在耳边回响。那个年代,少年参加儿童团,小的带木棍,大的带红樱枪,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军事化训练,有时还要站岗放哨,参加军事演习活动。

青年就要参加民兵。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力量,也是新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18至45周岁政治条件清白的青年(不是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都要参加民兵。18至28岁为基干民兵(包括女民兵),退役军人年龄放宽到35周岁。基干民兵是第一预备役,配长枪。29岁至45岁的为普通民兵(没有女民兵),为第二预备队,不配枪,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发枪。


图片

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女民兵连长

是电影《海霞》中的吴海燕

手中的枪是 7.62毫米自动步枪(即56式冲锋枪)

民兵是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基干民兵一般每年要参加一个月的脱产军事训练,要进行实弹射击,爆破训练。要参加各项军事活动,值班,站岗,执行抓捕活动等,非误工活动都是义务的,不付报酬,误工的记工分。组织建制军事化。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普通民兵训练少一点,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训练,拉练(就是运动中的野战训练),枪支统一配发,统一收缴,集中管理。

民兵的建制:公社设人民武装部,部长、副部长配手枪。大队设民兵营,生产队设民兵排,几个生产队设民兵连长(在文革中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在文革前也曾经担任过民兵连长)。民兵营里有基干民兵连、排、班。基干民兵常年配长枪,配的枪有子弹,一般是7.62毫米步枪,可以带回家,晚上上还能为家里撑门呢。普通民兵就不可以带枪回家了。枪支弹药是有登记的,但管理不那么严谨,有关系的可以弄到子弹,用于打猎,打鱼。重型武器、手榴弹、炮弹、炸药包一类武器弹药,由县人民武装部统一管理,使用是要申报的。

图片
7.62毫米半自动步枪

图片
她们都可以把步枪带回家

图片
有些地方和单位 在高射机枪的训练时 每人试射一发高射机枪子弹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国的“全民皆兵制度”,对震慑外来势力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维护社会治安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全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体能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历史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147万民兵加入到志愿军行列,1955年之后,随着义务兵役制的推行,各地压缩民兵人数,收缴民兵枪支,1958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声称“反攻大陆”,中共中央提出了“实行全民皆兵”的思想,毛泽东也提出“大办民兵师”的决定,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就有517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了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有的地方“大办民兵师”,县长兼民兵师师长、县委书记兼民兵师政委.

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站在他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1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1961年,经过调整的民兵数量虽然减少了几千万人,但仍有1亿多人。毛泽东写下《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964年,徐向前说:民兵能搞到营,能把整营整营拉出来,也就不错了。真正有事,能以连为单位拿出来就很好。民兵很分散,他们的活动,主要在基层,在班、排、连。以师为单位的活动很困难。正规军也不能成师在一块活动。战时也不需要搞两三千个师。苏德战争时,苏联只有300个师,只要不断补充就行了。之后,中央军委常委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徐向前同志意见,民兵工作现在还是抓基层为主。”

1969年,毛泽东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明确指出,战时“要组建地方部队,小县一个营、中县两个营、大县一个团”。之后,全国以县为单位组建了民兵独立营、团。1973年后,在民兵独立营、团的基础上,全国多数县建立了民兵武装基干团。

之后,“四人帮”王洪文插手民兵工作,攫取民兵的领导权和指挥权,在上海建立“第二武装”,并准备发展到全国。1978年后,在基层行政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设立人民武装部,人民公社、厂矿、机关、学校、街道、企事业单位都要组建民兵,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从1980年起,只在人民公社和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组建,取消了民兵师团等有名无实的机构。到1982年底,全国民兵总数保持在1亿左右。

1949年,新中国颁布了《枪支管理暂行办法》,民间可以持有民用枪支(土枪、猎枪等),每人最多2只,只需要报备即可。同时科长级以上干部,各机关交通员、通讯员,工厂、商店、学校保卫科人员,均可依法佩戴军用枪支。地方小干部和一切普通保卫人员,亦可以合法佩戴军用枪支。这种持枪的力度和广泛程度,和今天的美国其实极为相似。

文革武斗结束后,官方文件显示:到1969年9月止,据不完全统计,被抢的武器和收回武器的情况是:被抢夺的各种枪1877216(支、挺),收回2131036(支、挺);被抢夺的各种火炮10266门,收回火炮14828门;被抢夺的各种枪弹44217万发,收回枪弹34004万发;被抢夺的各种炮弹390642发,收回炮弹294259发;被抢夺的手榴弹2719545枚,收回手榴弹2734381枚。

这说明在这次大收缴中,还收了以前民间私藏的30万只枪和4000门火炮。有1亿发枪弹不见踪影,有10万发炮弹不见踪影。这里面代表了武装冲突和弹药消耗。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可以配手枪和子弹,由武装部颁发持枪证。后来这个做法被取消,企业家的枪支弹药上缴武装部,但有的企业家的持枪证没有上缴,仍然留在手中。  

2018年中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一组数字:5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共收缴各类非法枪支101.2万支、子弹5661万发、炸药1477.2万公斤、雷管3138.9万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6:29:5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年代一台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西南城地方的人们喜欢的戏是地方戏“三脚班”。“三脚班”是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的角色。演员是民间艺人,讲述的是民间故事。虽然有一些低俗,但教育意义深刻。一台戏讲述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浅显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六十年代“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或游行的队列进行歌颂的民众舞蹈。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和语录歌曲为伴唱伴奏。忠字舞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舞蹈,谁都可以参加,即是演员,又是观众。场地无要求,任何空地,道路都可以跳。伴随“忠字舞同台表演的还有文艺节目,大合唱、快板、三句半、道情等等。演员是群众中挑选的,老人、中年、青年、少年都有,能上台表演是一种荣誉,表演者是从排练到上台演出都是义务的,没有讨价还价之说。看着熟悉的人的表演,也是很有趣的。

七十年代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包括《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这些戏有政治背景,有钢琴等乐器伴奏,一般是在电影里或专业演员表演才能看到。群众排练较困难,只能表演一些片断。同时出现的有抗战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有新鲜感,都是免费的,人们晚上走十多里路都会去看露天电影。那个时候的外国电影,主要是苏联的(比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朝鲜的(比如《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的(比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67天》)、阿尔巴尼亚的(比如《地下游击队》)等等。不过那个时候很多外国电影,在公映之前,里面有些镜头和情节被有关部门剪掉了。
  
八十年代以电影为主,县电影院专业放影师常年下乡放影,有时几个地方同时放同一部电影,看完一盘胶片就要等别的地方送胶片来,断断续续。那时电影《刘三姐》等跑红,人们看了十多遍,都能背得出来,也不厌。电影是免费的,只有城市电影院要买票看。那个时候的火爆的境外的外国的电影有日本的《追捕》,香港的《少林寺》等等。

八十年代在城里面,电视也进入了家庭,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是《霍元甲》,播放之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受欢迎。之后《射雕英雄传》等等港剧就多了起来、还有日本的《血疑》,国产的《西游记》、墨西哥的电视连续剧《女奴》等等跑红。九十年代乡镇也建电影院,也买票看。电视也进入了乡村的家庭,电视连续剧初步出台,那时有电视的人家不多,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的价钱是普通工人将近三四个月的工资,常常一台电视几家人聚在一起看。

两千年后,电视普及了,大家居家看电视,电影院开始倒闭,电视剧也都依次改为连续剧。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电视连续剧泛滥,不能连续的也要连续,抄袭,模仿作品太多,演员改头换面都是那几个。例如抗战片,拐着弯都要插点细菌战的结局。人们开始对电视厌倦了。中年人基本不看电视,玩手机了。老头儿看点抗战片,老太婆跑去眺广场舞,其实跳广场舞的,还是跳“忠字舞”的人群。小孩是电视的主人,家庭电视几乎被小孩霸占,动漫片、梦幻片,成了小孩的精神粮食,适合小孩看的故事片就很少啰。

时代在发展,欣赏观也在发生变化,将来看什么戏,有待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6:30:30 | 只看该作者
架子


架子也可能是官威吧,不摆架子,可能就树不起官威啰!

过去的官叫干部,干事的部门,自然威不大。现在的官称公务员,威信就大了。闲暇之际,也来摆摆见过或听过的官架子。

六十年代,公社书记管辖范围大,东西南北跨百里,公社干部才八九个人,他们经常下乡。一顶草帽,一根竹杆做拐棍,行走在全公社的山旮旯。有时还要自己种菜。这时的干部是两条腿走路,技术员下乡可以用轿子接送。

七十年代,公社干部有自己的菜地,也要自己种菜,下乡骑自行车。后来有了丰收27型拖拉机(总部位于江西南昌井冈山大道的江西拖拉机制造厂生产),公社书记下乡坐拖拉机头,里面还要挤几个人。书记同干部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只是坐上座吧。

八十年代有了井冈山牌汽车,公社书记坐汽车副驾驶座,普通干部和百姓坐车厢。后来有了132小型双排座,驾驶室限坐六人,书记坐副驾驶位,后排还挤人。最多驾驶室坐过十多人。这以前不管书记还是干部到任何地方吃饭都要付钱和粮票的。


九十年代改镇,有了小车,镇党委书记坐驾驶员后面的安全座,把危险的副驾驶位让给了搭乘的普通干部。书记,镇长,单人单房办公。

两千年,书记镇长都配了小车,普通干部配了班车,领导的车是不搭人的。办公室有自己的套间,吃饭也不坐在一起。一般不会轻易与普通干部交流的。干部改公务员,慢慢成仙了。有某书记当了一届,自己没有盛过一次饭。别人伺候着。有位书记,天天在外面赌博,输了就报账来了。有一女书记,除报账外,一般不到镇里上班,遥控指挥。准备来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人未动身,就要通信员帮她开好空调,烧好开水。会过日子吧!

我家邻居有卫健委主任,环保局书记,残联主席,邻里之间,他们谁都不说话,进出如同陌生人,确定有事要交流的,都是老婆出面。

七十年代初,省委书记视察,与当地百姓当面交流。八十年代,省委副书记巡视,带的随从也不多,只是不让渔船靠近。2000年代,县委上任书记,到现场视察,要提前通知,街上拉了欢迎的横幅标识,街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各单位职工列队候架,夹道欢迎。还从学校选了四位美女老师做礼仪小姐,帮开车门。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地在街上走了几步,回去了,领导太忙,据说这一天安排了六个乡镇视察,接待标准统一的。够威风吧。

前几年某省委书记视察旅游行业,几个月前就接到通知,景区装点得焕然一新,大道两边的花圃全部更换,下榻的宾馆的水池洗了又洗,换上了矿泉水。视察能知庐山真面目吗?

也有一县委书记,在乡政府的餐厅,坐下来与大家一起共餐,不准加菜,这件事成了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6:31:48 | 只看该作者
吴太初:江西南城 民间风俗

编者按:中国民间风俗,起源时间一般认为是殷商时期。上个世纪,中国各地民间风俗有所不同,吴太初宗长将江西南城地区农村的民众详细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具有历史价值。


吴太初宗长 手书

1、生日
2、一般节日与一般往来
3、建房
4、婚礼
5、祝寿
6、丧礼
7、祭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难能可贵


在武夷山东麓,有一个三县交界的边远大队,全大队有四个自然村,也就是四个生产小队,四十来户人家。老L是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老婆是这个大队的民办老师,生了一女四男。本来他也算一方诸侯吧。可是这个大队穷乡僻壤,道路不通,加之老L为人忠厚老实,儿女一堆,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枭雄。

老L的老大是女儿,农村重男轻女,女儿学完小学,就在邻县邻村的山沟里找了婆家,嫁在山旮旯做农妇了。

L1是儿子中的老大,勤奋好学,考中了上海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州某机关工作,找对象也是政府工作的机关干部。

L2聪明伶俐,初中成绩很好。当时中招招生要求分数高的录取师范,家中也确实生活艰难,也就随缘进了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公社中心完小任教。其间与本地“员外”的女儿谈上了,女友母亲嫌他家兄弟多,穷,不情愿,但“员外”认为自己一家人会攒钱,就是缺乏文化人,通过撮合,也就同意了。

L3高中学习成绩很好,是少科班的料,后来考取某大学,毕业后随哥哥L1到广州创业。

L4由于当时家中读书的人多,生活困难,高中毕业后就失学。

L3L4在哥哥的指引下,来到广州创业,L2也请假出来与兄弟们一起,办了一个医疗伤科检测仪器公司,L1提供技术信息,几个兄弟发奋经营,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越做越多,后来几个兄弟都有自己的公司,个人资产都上亿。

L1是公职人员,没有自己的公司,凭着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做好兄弟的参谋。几个兄弟公司盈利后,都有哥哥的一份。没有股份分红,没有相互约定,全凭自己的良心给。

攒钱了,首先是孝敬父母,几个兄弟把父母接来广州,给他们买房,让老人家自由独立生活,谁也不要老人家带孩子,做家务。让两老四处旅游,就是父亲确认是癌症晚期,还推荐L4带他们到泰国旅游,父母去世后,他们在广州买下墓地,让他们安息。

姐姐为他们的成长,做出了付出,嫁在农村,生活艰难,几兄弟出钱买好房,装修好,把姐姐一家人接来住。并安排他们一家人在公司上班。

男人管攒钱,女人管家务,几妯娌亲如姐妹。男人攒钱怎样分配,女人不过问,相信自己的老公。逢年过节有喜事,兄弟姐妹都在一起过。有好东西都会带来一起分享。谁家做东,谁家女人就主厨,其它妯娌帮厨。男人们喝茶,商量男人的事。孩子们一起玩玩耍耍,其乐融融,一大家子人欢聚一堂,何等风光。

这年代有钱的人多的是,算不了什么。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家风。有这般家风,何愁不发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58 , Processed in 0.3262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