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以同仗义执言 吴嘉廉主笔《申报》 (杨乃武小白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4: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以同仗义执言 杨乃武冤情通达慈禧 吴嘉廉主笔《申报》持续报道 案情通达民众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皇帝去世,4岁的同治皇帝继位,慈禧垂廉听政,开始了洋务运动,在湘军攻克安徽省会安庆之后,湘军首领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在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之后,太平天国覆灭,淮军首领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设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左宗棠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并镇压新疆回教徒与陕甘回民的叛乱。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创办《申报》,并聘请54岁的中国江西抚州南丰的吴嘉廉担任主笔。


图片

杨乃武(左)与小白菜(右)

法国记者1876年拍摄于北京



1873年秋,浙江余杭一家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突然去世,葛品连原来是在浙江余杭的新科举人杨乃武家租房子住的,后来由于他的妻子毕秀姑(毕秀姑因为穿衣喜欢白配绿,而得了个外号“小白菜”)被人传言与杨乃武有染,于是杨乃武提高房租,葛品连夫妇就搬出了杨乃武家,到别处租房住下。

小白菜童年丧父,母亲王氏便带着她改嫁到一户姓喻的小贩家,葛品连同样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姓沈。杨乃武娶妻詹氏,有一个女儿杨濬,还有个姐姐叫杨菊贞(淑英),杨菊贞青春守寡,住在娘家,把弟弟杨乃武拉扯大,所以姐弟感情非常好。

杨乃武自小聪慧,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二十多岁考取秀才,在三十三岁考中癸酉科举人后,有做官资格,而且和县令平起平坐,可以自由出入县衙,杨乃武曾经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与官府结下怨仇。

葛品连去世后。其母疑毕秀姑勾结杨乃武谋杀亲夫而告状,知县刘锡彤因怨恨杨乃武而挟私报复,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酷刑逼供,屈打成招。指杨乃武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也草率从事,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案情出现之后,吴嘉廉主笔的《申报》就开始报道此事。

由于时值湘军灭掉太平天国,江浙两省的各级官员很多都是湘军将领担任。杨乃武的同学吴以同仗义执言,而且吴以同正在胡雪岩手下担任西席(老师),能够接触到当地高级官员,当时有浙江的京官夏同善,丁忧,期满要回京,杭州胡庆余堂胡雪岩为他饯行,吴以同就将杨乃武的冤情转告给进京办事的浙江籍官员,胡雪岩也资助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进京上访。杨菊贞在北京遍访在京的浙江籍官员30余人,并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投递冤状。

这个时候,已经是1875年,19岁的同治皇帝去世,4岁的光绪皇帝继位。光绪皇帝的老师、时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翁同龢(江苏常熟人,也属江浙籍官员)将此案内情当面告诉了两宫太后,从而让慈禧太后知道了这件事。

于是,慈禧太后下了一道谕旨,叫刑部令饬杨昌浚(湘籍官员)会同有关衙门亲自审讯,务得实情。同时又叫御史王昕到浙江私访。杨昌浚奉谕后,没有再交各原审官审问,而委派湖州知府许瑶光等审问。许瑶光审问时,没有动刑,叫杨乃武与毕秀姑照实直说。杨乃武猜到一定是御状告准了,于是尽翻前供。毕秀姑也翻了供,当堂呼冤,供说并无毒死丈夫之事。审了两个多月,许瑶光不敢定案上复,一直拖延审问时间,未能讯结。

御使王昕奏请另派大员往浙审办此案。于是由礼部侍郎胡瑞澜提审此案。杨昌浚得知钦派胡瑞澜提审此案后,就向胡威逼利诱,说此案已经反复审问多次,无偏无枉,不宜轻率变动。如果有所更改,不仅引起士林不满,地方负责官吏,今后亦将难以办事。同时又向胡瑞澜推荐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帮同审理。刘锡彤得知钦派大员提审,即多方重金行贿,这时许瑶光承审此案,尚拖延末结,得知钦派胡瑞澜提审,即停止审讯。

胡瑞澜提审是在会审公所,第一次由胡瑞澜向犯人、证人问了一下,以后几次审讯都是由宁波知府边葆诚发话讯问。边葆诚是刘锡彤的姻亲,又是杨昌浚的同乡,第二次提审时,见杨乃武与毕秀姑翻供,即喝令差役大刑伺候。杨乃武一再请求调钱宝生对质,边葆诚坚执钱宝生卖砒甘结为凭,斥杨乃武枉求脱罪,喝令用刑,日夜熬审,各种刑具都使用了,最后一堂两腿均被夹折。毕秀姑也十指拶脱,最后一堂还用铜丝穿入乳头。

杨乃武及毕秀姑熬刑不过,仍都诬服。画供时已气息奄奄,神志模糊,无法自己画供,由两旁差役拿起杨乃武的手,捺上指印。毕秀姑也是如此。

至此,杨乃武觉得决无生望,在狱中作联自挽云:“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因胡瑞澜是个学台,根本不知理讼,所以说他学台充刑台,冤狱难以平反。

胡瑞澜承审此案,照原拟罪名奏结后,地方士绅奉承胡瑞澜“明察奸隐”,“不为浮议所动”,“不负皇上委任”;原审此案之大小官员,更是如释重负。刘锡彤在杭州勾通一些豪绅出面设席宴客,连日不断。陪审官边葆诚、罗子森等,更加得到杨昌浚的赏识。这批湖南帮的大小官员都认为从此铁案如山,不会再有反复了。

胡瑞澜疏奏维持原判,一些人弹冠相庆,但也另有一些地方人士及京官以此案两次上京“抱告”,主犯数次翻供,屡翻屡服,胡瑞澜又奏称“熬审”不讳,其中必有曲折隐情。地方上有些举人生员及杨乃武好友汪树屏、吴以同、吴玉琨等30余人首先联名向都察院及刑部控告,揭露杨、毕一案,府、县、按察、督抚、钦宪七审七决,都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上下包庇,草菅人命,欺罔朝廷。请提京彻底审讯,昭示大众,以释群疑。

京中御史边宝泉也奏请将此案提交刑部仔细审讯。夏同善、翁同龢、张家骧等亦一再在两宫前为此案说话,认为只有提京审讯,才可以澄清真相。但慈禧太后对地方大吏承办的要案,也不愿轻易更张。即以避免拖累人证为名,还是不准提京复审,谕知刑部认真驭复,叫胡瑞澜再行认真审办具奏。

胡瑞澜奉谕后,又再提审了一次。复审时,杨乃武伤已稍平复,自思翻供是死,不翻供也是死,与其诬服,蒙不白之冤以死,不如翻供死于夹棍之下,为千古留一疑狱。于是咬紧牙关,又拼死翻供。因为胡瑞澜在疏奏中说“连日熬审,始审得奸谋毒害实情”,这次上谕也就不得不加上不得再用严刑逼供之语。

胡瑞澜二次复审,不过是敷衍上谕,并没有认真审讯。杨乃武翻供,亦未用刑。这时汪树屏、吴以同等的联名禀帖已到了都察院。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亦在都察院,还有其他的一些浙江人特别是一些举人、进士、翰林,他们认为这件案子如果真有冤抑不予平反,这不仅是杨乃武、葛毕氏两条人命的问题,是有关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面子问题。夏同善,张家骧(张亦系浙江人,时为翰林院编修)向慈禧太后说,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

刑部有个侍郎袁保恒,与夏同善、翁同龢等均甚接近,袁在夏、翁处得悉案情内幕,看到胡瑞澜之疏奏中歧异矛盾之处甚多,亦认为有提京详细研讯的必要。边宝泉在此时又上了一个奏折,主提交刑部审讯。杨乃武姐姐在京,亦迭向各衙门递呈,请求提京审问。

翁同龢以孤儿寡母为名,请恭亲王为朝廷立威,湘军出身的杨昌浚坚持判刑,表面上只是一个案子背后就是浙江系和清廷联手打压湘系。此时四川总督丁宝桢站在杨昌浚的一边,声称如果这个铁案要翻,那么之后就没人敢做地方官了。四川总督的站队彻底激怒了清廷,原本只是打压湘系但是你四川总督插手算怎么回事?恭亲王在上朝的时候直言:杨昌浚毫无战功却如此放肆,那李鸿章和左宗棠该如何?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实权掌兵的人,杨昌浚一个小弟都敢反驳清廷,那这两个大佬是不是该割据为王?此话一出朝野嘘声一片,随后刑部重新验尸。
在这样多方面的环请下,41岁的慈禧才下了一道谕旨,交刑部彻底根究,提京审问。刑部奉谕,即令杨昌浚将全案人犯派员押解赴京。杨昌浚在奉到上谕刑部要来提解人犯时,大为不满,但不敢公然违旨。

杨昌浚派候补知县袁来保做押解委员。刘锡彤也是一道去的,刘此时名义上是说赴京督验尸骨,但已是一个待罪备讯的官员,在路上还是威风十足,仆从轿马随侍左右,还随带一名刑名师爷同去。解差都如狼似虎,沿途不许犯人证人说话,夜间睡觉,枷锁手铐亦不宽松。随去的师爷途中威吓秀姑不准翻供。爱仁堂药铺店伙杨小桥,钱宝生的母亲钱姚氏,则受到优待,常和差人在一道吃饭。

葛品连的尸棺装在船上,每到一个州县,都要加贴一张封条,有两个差人看守。一个多月到北京后,犯人、证人都被关进刑部大牢。几天后,刑部举行大审,又叫三法司会审。当时凡京控大案,由刑部主审,都察院、大理寺会审。头一天大审,刑部两个尚书到堂,都察院也有人参加会审,两边陪审的、观审的,有不少侍郎、御史。观审的以江浙和两湖的在京官员为多。夏同善、张家骧那天也到了。

坐在上面发话讯问的,一个是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刚毅,另一个是都察院刑科主事。两个主审官刑部尚书桑春荣、皂保最后到。落座时,犯人都已带进,差人喊堂示威。问官问了姓名以后,要杨乃武从实招供。

杨乃武把案子发生经过,从头到尾,详细削辩,既未与葛毕氏通奸,更无合谋毒死葛毕氏亲夫之事,在府在省,都是畏刑诬服,死实不甘。毕秀姑开始只是口呼冤枉,不敢翻供。问官一再叫她照实直说,她只说以为丈夫是病死,不知丈夫是服毒;毒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前供杨乃武授给流火药,也没有这件事;与杨乃武亦无奸情。

第一天问了两个主犯就结束了。第二天、第三天审问尸亲及证人。中间又停了几天,最后是提全案犯人见证大堂质讯。门丁沈彩泉,仵作沈祥,爱仁堂药铺伙计杨小桥,这一次都供出了真情。刘锡彤也跪在一边,还是官员装束,不像个犯人。

杨小桥供称并不知有卖砒情事,药铺进货簿上从来也没有进过砒霜。钱宝生的母亲供亦如之。仵作沈祥供称,验尸的银针没有用皂角水擦洗过,只见口鼻血水流入两耳,就在尸格上填了七窍流血。曾与门丁沈彩泉争执,一说砒毒,一说烟毒,尸单上就含糊注了个服毒。

门丁沈彩泉供出了陈竹山。钱垲在门房劝钱宝生出具卖砒甘结的经过。当门丁、仵作供出以上情事时,刘锡彤站起来掳袖掀须扑到两个人的前面举拳殴打二人,骂他们信口胡说。问官大声叱止,他还不听,两个差役硬把他拉到原地跪下。

当问官讯问刘锡彤,录他的口供时,他又咆哮起来,说他是奉旨来京督验,并不是来受审的,反责问官糊涂,不应把他当犯人看待。当问官问他银针并未擦洗,为什么上详时说银针已用皂角水擦洗过?为什么不叫钱宝生与主犯对质,却叫陈竹山、章纶香劝诱钱宝生出具书面甘结?为什么将沈喻氏原供口鼻流血改为七窍流血?刘锡彤均瞠目不答。

刑部大审以后,1876年(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刑部尚书桑春荣带领刑部堂官6人,司官8人,仵作、差役40余人,带同全部人犯见证,到海会寺开棺验尸。开棺以前,先叫刘锡彤认明原棺无误,即由刑部仵作开棺。司官先验,堂官再验,验得原尸牙齿及喉骨皆呈黄白色,四围仵作皆说无毒。

再叫余杭原验仵作沈祥复验,问他有毒无毒,沈祥低头不语。又叫刘锡彤去看有毒无毒,刘锡彤至此气焰始落,面色惨白,全身发抖。验尸时,寺内寺外看的人很多。有个法国记者也在场,他看到木笼里两个穿红衣的犯人,跑到笼边看了又看。开棺时,又跑去看验尸,及听说验尸结果无毒,又跑回木笼边对杨乃武说:“无毒,无毒”。两年后,这个记者到杭州旅行,还特意到余杭来访问杨乃武。当年外国报纸对这个奇案也有报道。

海会寺验尸后,案情已经大白,刑部将复审勘验情况,奏知两宫。这时才将刘锡彤革职拿问,有无故入人罪等情弊;原审各官,为什么审办不实,要刑部再彻底根究。刑部又提集犯证审问了两次,刘锡彤这时已和主犯人证同样受讯。刑部审后,在勘题拟奏时,朝内朝外一些大小官员,却因此案掀起了一次激烈的争吵。

统治集团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大学士翁同龢、翰林院编修张家骧、夏同善为首,边宝泉、王昕也属这一派的中心人物。因为翁同龢是江苏人,张家骧、夏同善是浙江人,王昕原来也是山阴人,附和的又以江浙人为最多,所以称为江浙派,又称朝议派,这些人多系言官文臣。另一派是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首,附和的多系湖南、湖北人,称两湖派,又称为实力派。因为这一派都是几个封疆大吏,掌握实权。

当刑部平反尚未奏结时,四川总督丁宝桢正在北京。这个总督曾杀过慈禧太后得宠的太监安德海,朝中一般京官怕他。他认为刑部对此案不应平反,承办此案各级官员并无不是,不应给予任何处分,主张主犯仍应按照原拟罪名处决。他听说刑部要参革杨昌浚及有关官员,有一天跑到刑部大发雷霆,面斥刑部尚书桑春荣老耄糊涂,并威吓说,这个铁案如果要翻,将来没有人敢做地方官了,也没有人肯为皇上出力办事了。

丁宝桢又盛气质问验骨的司宫,说人死已逾三年,毒气早就消失,毒消则骨白,怎么能够凭着骨是黄白色,即断定不是毒死是病死呢?认为刑部审验不足为凭。桑春荣见丁宝桢这样气势汹汹,也犹豫起来,怕因此引起政治上的问题,对丁宝桢极力敷衍,答应再慎重研究。

当丁宝桢在刑部大肆咆哮时,刑部大小员司,没有一个人敢与他争辩。只有侍郎袁保恒说:刑部是奉旨提审勘验,是非出入自有“圣裁”,此系刑部职权,非外官所可干预。丁宝桢悻悻而去。

刑部尚书皂保本来也是极力主张平反的,因为受了杨昌浚的厚贿,就不说话了。尚书桑春荣年老颟顸,对此案本无主见,一任司官办理,别人说要平反,他亦主张平反,经丁宝桢这样一威吓,就拿不定主张,不敢出面参革了。对参革各员的疏奏,就一改再改,迟迟不复。

边宝泉、翁同浚、夏同善这一派,知道刑部在为杨昌浚、胡瑞澜等开脱,就由御史王昕出名上了一个奏折,弹劾杨昌浚、胡瑞澜,说这些地方官员,平日草菅人命,而某些封疆大吏,更是目无朝廷,力请重加惩办。

由于这两派的争吵,刑部平反的疏奏,拖了两个多月,迟迟不上,杨乃武在监牢里更加着急。过去自谓是死定了,现在既有生望,急盼事情能够早决,早脱牢笼,担心拖下去,又要变卦。一直拖到1877年(光绪三年)2月10日,刑部的疏奏才上去,2月16日平反的谕旨才下来。

对于此案,《申报》三年来一直在跟踪报道,从而也使此案广为人知。此案结束后的第二年,吴嘉廉去世。

胡瑞澜、杨昌浚以下三十多名官员则撤职查办,大都是出身湘军的“两湖派”将领,左宗棠的“两湖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杨乃武出狱,已是在2月底了。出狱后,曾到在京的浙省官员家,踵门叩谢,有见的,有不见的。从京里回来的路费,仍然是胡雪岩帮助的。杨乃武死里逃生,虽是夫妻父子重逢,但受此打击,人虽未亡而家已破,痛定思痛,实在是悲多欢少了。

为了这场官司,杨家已经山穷水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杨乃武种了几亩田,其他时间养蚕为生,经历了生生死死和大是大非后,他的心态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不问世事,专心农桑,1914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


小白菜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不守妇道,被杖八十。小白菜出狱后到余杭郊外尼姑庵出家,法号慧定,后半生吃斋念佛,死于193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0:42 , Processed in 0.2977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