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瓷器:有田烧 九谷烧 清水烧 以及五良大甫吴祥瑞造 吴须赤绘
古人有云,以物明志。日本的审美有传统的素朴与禅意,也有偏向浓烈明艳,所以日本瓷器仿造明代五彩技法的赤绘,比中国的五彩瓷更加鲜艳,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日本瓷器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
日本瓷器的发展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在1597年至1598年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中日之间在李氏朝鲜半岛爆发庆长之役,期间,朝鲜陶工李参平被日军从朝鲜带回日本。1616年,李参平在日本九州佐贺县有田町地区的泉山发现了理想的陶石,于是李参平在此定居并开始瓷器的制作,从此,有田的瓷器制造业急速发展,日本人称呼李参平为陶祖。由于烧制瓷器的木柴用量巨大,以致于日本当局为了保护山林而裁掉了826名陶工。1648年,由酒井田喜三卫门(初代的柿右卫门)得到中国赤绘的调色法,再经反复尝试,创造出理想的红色。这种赤绘技术带动了有田烧的发展。
有田烧的制作工艺是从矿区采取瓷石后,用铁锤敲碎,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反复清洗揉捏,使泥中没有杂质且水分均匀。随后是拉坯,印坯,利坯,晒坯等工序,直至器物成型。等待泥坯干透,在表面画上底稿与涂色,就可以进行到施釉的步骤,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烧窑完成后,再次对瓷器进行彩绘,完成后,再次高温烧制就完成了,一个月左右经过众多匠人之手,融汇了众多工匠的智慧与汗水,颜色鲜艳明亮的有田烧就此诞生。
从1650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用有田烧的瓷器代替中国产的瓷器,销售到欧洲地区,有田烧在欧洲各国受到好评。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有田烧制品销售至欧洲的数量就高达好几百万。再加上此时柿右卫门样式的确立完成,纯白质地加上豪华的镶金风格,更是受到欧洲王公贵族的喜爱,德国德勒斯登国王奥古斯特就十分酷爱有田烧。后来,欧洲本地开始大量制作瓷器,于是有田烧在日本开始内销。因当时的有田烧多从伊万里港出海,然后运至日本各地,因此有了伊万里烧的称呼,今天称之为“古伊万里烧”。古伊万里中又可细分为“初期伊万里样式”、“古九谷样式”,“柿右卫门样式”、“锅岛样式”。有田烧有“日本景德镇”的美誉。
九州有田烧的染绘与北方加贺地方的瓷器风格交互,产生了的最早的古九谷烧。相传,加贺大圣寺的初代籓主前田利治命令家臣后藤才次郎,于明历年间沿大圣寺沿河而上,于深山间的荒僻村庄九谷开窑制瓷,一直持续到元禄初年。为了与幕末开始的再兴九谷有所区别,一般习惯都称作「古九谷烧」。古九谷烧釉色浓重鲜美,意境超群,强烈的色彩和稍嫌混浊而无光泽的质地,形成完美的调和,展现日本彩绘瓷器的最高境界。另有一种手法是将素瓷上涂满青、绿、紫、黄等色釉,因为没有红色而俗称为「青手」,并有相当多意境高远的佳作。
蓝九谷一般被视作初期的伊万里作品。古九谷烧在元禄之后一时中断,到了文政七年由大圣寺的富商吉田屋(丰田传右卫门) 策划再兴,在九谷建窑。因为生产古九谷的「青手」作品,因此青九谷亦有「吉田屋」这样的名称(据说日本的姓氏吉田,来自于日本的松野氏,而松野氏是吴王夫差的后裔)。文政八年窑移至交通方便的山代温泉的越中谷,到了天保年间又因经营者换手而变为宫本屋窑。而山代窑到了庆应二年(1866年)受到来自京都的永乐和全的指导,因此这个时期的产品又称作九谷永乐,和全虽在山代只停留了五年,却使九谷烧有了技法上极大的进步。
清水烧产于日本京都地区,因最早在京都有名的清水寺山脚下烧制而成得名,也被称为京烧。它包括两方面的制品,一种是被称为“土物”的陶器,一种是被称为“石物”的瓷器。清水烧以细腻的画法和丰富的釉色而闻名于世,设计精致简练,精美绝伦,属日本“国宝”级别的瓷器,其中清水烧的茶具最为著名。一般上好的清水烧,薄而巧,造型清幽且禅意十足,或是富丽堂皇,像把风景印刻在陶瓷上了一般。
明朝末年,日本商人在景德镇定烧的外销瓷,出现了“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款识,有人认为吴祥瑞是五良大辅的中国名字,也有人认为吴祥瑞是景德镇生产该外销瓷的窑主的名字,还有人把吴祥瑞与日夲名瓷“祥瑞瓷”联系在一起。
日本称青花为“吴须”、“吴州染付”,将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吴州赤绘”,因为日本对于福建漳州地区统称为吴须,史称吴须洲。日本对于釉下青花颜料的称呼,也是吴须,英文写为gosu。将素三彩称为“华南三彩”,也称为“交趾陶瓷”等。
漳州窑是明末清初贸易瓷的主要产地,平和窑则是漳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学者曾称为“汕头器”,日本称之为“吴须”,欧洲人也称为克拉克瓷。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漳州窑所用的青花颜料,是浙料,产自浙江,也是最常用的钴土,一直用到清代,可以算青花瓷的标准色。钴土在景德镇附近也有,称为平等青、石子青,经常混合使用。
浙料钴土在当地属于低档品,高档瓷器颜料是苏麻离青,低锰,颜色偏紫,高铁,有黑点。苏麻离青来路不明,有的说是来自中东,最离奇的观点是产自非洲索马里,因为“苏麻离”和“索马里”的发音相似,普遍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的。从国外进口的青花料,属于高档颜料,苏麻离青数量有限,用完之后,就用国产青花料。明成祖朱棣海禁令之后,出现西域颜料,称为回青,也称佛头青,万历后期,回青也断货。后来又用珠明料,产自云南,元代用于低档青花瓷,海禁后被精炼用于高端瓷。偶尔还用于充当五彩和粉彩中的黑色颜料,属于釉上彩。因为釉上彩是低温烧制,炼制时,钴还没来得及变成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