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海战 --- 吴齐琅琊海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0: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艾陵之战的前一年,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乘机联合鲁、邾、郯伐齐。伐齐军队兵分两路,夫差将吴军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海师主力舰队从长江口出海,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滨海重镇琅琊。

吴国舟师按照陆上车战方式设置,战船分为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和桥船。齐国舟师则主要配备长于海战的楼船和大量尖头快船,征集渔民舟子加以训练,配备专门用于海战的长钩矛和长斧等兵器。

吴国舟师袭琅琊,齐国舟师则在琅琊外海做布置。吴国舟师被打败,徐承南逃,齐国大获全胜。这次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大海战。

吴国水师主力,大翼船,长约23米,宽约3.5米。可装载士兵、船工等共约91人。船身狭长,分为两层。下层是库房和船工划桨的地方,上层是作战的士兵。可以运载相当数量的给养和武器装备。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优点,是当时海(水)战的主力舰只。

突冒船,船体坚固,船首装有坚固的金属冲角,专门用于撞击敌舰。

楼船是一种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高耸的楼宇。这种船只的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速度和机动性交差。但优势是具备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力,而且可以运载大量士兵和武器装备以及给养物资。一般被当作水上移动要塞阻击敌军,也被作为旗舰。

桥船则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强的小型舰船,主要用于高速冲阵以掩护大型战舰。当时的水军配备的武器大致以当时的陆军武器为主。包括弓弩、长矛、长斧和标枪等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可以用来用钩住敌船或击杀敌军。齐国由于是滨海国家,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因此战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为主。

齐国根据吴国海军远道而来,长途奔袭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对当地海况和岛屿地貌熟悉的优势。决定以逸待劳,集中兵力在家门口的黄海海域伏击吴军舰队。齐国海军主力出发后,停泊在琅琊台附近等待吴军。吴军此前一直在东南内河水网地区作战,从来没有过如此大规模且长距离的远航。对黄海海域海况、气候条件和岛礁分布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哪座岛屿上有淡水、哪里有暗礁分布都不知道。而且吴军海师绝大部分兵员和舰船都出身于内河水师,缺乏海战经验。

在此之前的历次水战中,吴军水师从洞庭湖打到长江下游,又从长江下游打到入海口。无不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到过失败。加之当时由吴王夫差率领的主力陆军和内河水师进展顺利。

齐军的保密和伪装工作做的非常好,而且事先散布谣言,声称齐军畏惧强悍的吴军不敢迎战。于是,在主将徐承的带领下,骄横吴国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到黄海琅琊台海域。徐承自信满满的端坐在他那巨大的楼船旗舰“余皇”号上,看着周围他那强大的舰队,仿佛胜利已经到手。
此时黄海琅琊台海域风高浪涌。整个吴国舰队阵型杂乱无章。

就在此时,早已在琅琊台守候多日的齐国海军舰队抓住时机,从上风方向向吴军舰队发起猛烈冲击!决定两国命运的中国第一场大规模海战爆发了!

齐军近300艘巨大的航海战舰以纵队阵列劈波斩浪,全速冲向吴军舰队。一时间,黄海海面鼓声如雷,震天动地,吴、齐双方发射的箭镞,你来我往交织在一起。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接舷战是当时海(水)战的标准战术。“余皇”号属于内河战船。由于体积庞大,导致其速度缓慢,难以机动。吴军败局已定。为不至全军覆没,吴军主将徐承率剩余舰船拼死突出齐军重围,向南撤退而去。

海军在黄海惨败的消息传到吴军陆上战场前线后,吴王夫差震惊。本来,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军的猛攻下,齐国南部边境已经岌岌可危。为退吴军,当时掌握齐国实权的贵族首领大夫田乞甚至以杀掉国君齐悼公向夫差谢罪的方式乞和。但被骄横的夫差拒绝,因为他本以为可以两路夹击拿下齐国。但海军的失败彻底断送了他的构想。吴军被迫全线撤退。吴国对齐国的第一次远征无果而终。

一年后,吴国在艾陵之战打败齐国。

尽管吴国表面上看起来先后击败了楚国齐国等多个强国。而事实上,与楚齐等大国相比,吴国依然是典型的小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当时毕竟开发不足、经济落后,吴国无论是在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口数量、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生产力等方面都远远弱于前者。这种贫弱的国力,如果是支撑一场短期战争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要支撑起与多个大国、强国的旷日持久的大规模长期战争是不可想像的。

吴国国力崩溃,国内统治者和民众间的矛盾严重激化,最终给外敌以可乘之机。晋、楚、齐这样的大国之所以能够夺取并长期占有霸主地位,就是由于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巨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吴、越这两个小国尽管先后称霸成功,但注定是短期的,而且其结局都注定是悲剧性的。

吴越两国无一例外的都是靠罄尽国力在短期内支撑起一支强悍的军队来夺取霸权的。但最终都由于国力根本不可能长期支撑这个不相称的军事实力而在称霸不久后就迅速灭亡。

吴国在称霸后立即被死灰复燃的越国灭亡;此后越国将都城迁徙到了靠近齐鲁的琅琊,窥伺齐国的侧翼。之后,有三任越王被臣下弑杀,被征服的吴人蠢蠢欲动,越王的权威在很多偏远地区并不顶用。所以在越国迁都琅琊,地方部族损耗很大,对王室开始不满起来。吴国遗民和越国内部部族的不稳、内耗越来越严重,后来不得不迁都回到江南。后来的越国诸王争立,越国被楚国灭亡。残余的越人不得不逃到岭南等荒僻之地苟延残喘。

回复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10 03:18 , Processed in 0.5468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