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文化之魂魄 --- 至德印大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0: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氏宗亲,祭祀泰伯,是让泰伯英灵不散,让泰伯在天之灵护佑吴氏子孙,更是让泰伯后裔以泰伯至德归道、德随道行之精神,护佑和发展自己的家庭、家族,家国,并以此为泰伯取得荣光,为至德取得荣光,为大道取得荣光。

在第五届全国泰伯论坛上,有宗长表示,从至德当中,破解哲学的思辨,为当前复兴中华文化找到一个魂魄,是时代赋予泰伯研究的责任与担当。泰伯研究当以什么样的理论建树和思想风貌,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东方文明,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泰伯研究很难深入。“德随道行,复兴中华文明”,这十个字的诠释,道出其中玄秘。

德随道行的哲学思辨,核心观点是,德如果不遵循道,永远达不到目标,德遵循道,才有无比巨大的威力,显示出科学性与当代性,成为指导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史,从夏商到清末,其思想文化形态,大致分为两大历史时期。

一个是尧舜禹汤到泰伯、孔子、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以泰伯的包容、谦让的至德为丰碑,承上启下,一直形成后来的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上最为活跃成熟的封建多元文明时期。

另一个历史时期,是从秦始皇到西太后,所谓的君权神授的极权专制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以外儒内法、继之以道的模式为始终。

分析以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内涵,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以泰伯三让为内容的至德文明,以及德随道行的文明,为最有价值的成果。所谓德随道行,即把道视为人类社会及天地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不生不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是遵循道的行为准绳。

以人文修养的深浅为高低,当人的行为合乎于自然与人文社会规律之道,人类文明生态就进入相互和谐、有序发展的健康状态,这就是德随道行的哲学思辨。

这一至德的华夏文明,是泰伯以至德三让、避让江南、建句吴国的行为,所开创的梅里文明,我把这个名字命名为梅里文明,为历史升起东方文明的星辰。从此,我们民族便有了至德圣果,闪耀光明,呼唤前行。

所以,德随道行,彰显了至德吴学的核心,三千春秋的梅里,无愧于中华文明的梅里、至德的梅里、德随道行的梅里,鸿山无愧于至德之山、感恩的山。

由此分析,当前人们寻找复兴中华文明和中国梦的时代,梦在何方?复兴在何处?本人以为,其价值取向,便是孔子称道的泰伯至德及德随道行的古典人文主义,这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完满。若把两者相比较,德随道行,即强调主观的德与客观的道的统一性,也包涵各自的能动性,可谓大道与自然,大德与道,两者相辅相成,万物生机,

这便是我们今天泰伯论坛所应该呈现的庄重宣言,这是复兴中华文明的梦之所在,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伟大自信的伟大所在,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总之,道是第一位的,德随道增,道随德长,德行高,道行深,都是修养与修行的成果,至德精神的研究与宣传,要深入研究至德三让与建立句吴的行程细节(包括实际行程步骤和心理变化细节),以及其背后的道理与道行,要注重与道、与自然界与人文社会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才可以深入下去,从而成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并且上升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0:45 , Processed in 0.1744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