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山吴桂显 深圳吴登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登良在清朝末年出生于深圳南山区南园村,年少时失去双亲,也没有兄弟姐妹,家境贫寒。民国初年,吴登良漂泊到荷兰。在异国他乡,吴登良做起了餐饮生意,积攒了一笔资金。20世纪20年代,他从荷兰回到家乡南园村,听闻乡亲要修建一所小学,便拿出一生的积蓄帮助修建学校。为了给南园小学增设体育场地,他还出资买了10亩地作为学校操场。为了纪念吴登良奉献家乡的桑梓之情,南园人在村中立起了一座“登良碑”,还将南园小学前的道路命名为“登良路”。现在的登良路,一端在南园村牌坊,一端在深圳湾人才公园,全长五里。

在吴登良拿出一生的积蓄捐资南园小学的那个时代,1922年,吴桂显出生于日本横滨,1931年“9·18”事变后,父亲把他送回中山老家石岐员峰村,中学毕业后,回到日本协助父亲开餐馆。1953年初,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2间餐馆经理的吴桂显,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攻读了日本法政大学大学部建筑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为家乡捐资合计3700多万元,兴办了不少教育设施。此外,他还在多间学校设立奖学、奖教基金,赞助内地的希望工程。还在1993年倡议并带头捐资在中山成立了吴桂显教育基金会。

在珠江口的东西两岸的深圳与中山,两位吴氏族人,无私捐资,兴教助学,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10:40 | 只看该作者
华人故事 --- 清贫的富翁 吴桂显
央视网  鸿声点灯  2020-12-06
图片



  央视网消息:欢迎继续收看华人世界。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位名叫吴桂显的华人,以200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在东京的一处房产 ,就在家人以为他会用这笔巨资修葺自己的老宅子的时候,这位老人却把这些钱寄到了中国,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钱寄到中国,这些钱又是用来做什么用呢?



  日本的首都东京,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时代感的城市。银座,东京现代时尚商业消费的标志,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是世界三大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能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一所商铺或写字楼,是无数日本人的梦想。



  银座的后街,这是在日本在东京当然是最高贵了,在日本是最闻名的地方。吴桂显先生在这里有一间物业,就是这里了,他(把物业)卖了捐给中国中山,(当时)他手上没有那么多现金,他想要那么多的现金,放手卖了这栋楼房才能拿到多的现金,当时一层这样好地点的物业,最贵的是这一间。



  银座8町目这一栋四层楼的商用物业,当初的业主,正是已故的华侨吴桂显先生。20年前,吴桂显将这栋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商铺卖了出去,将所得的款项全部捐给他的家乡-中国的中山市,在当地建造了第一所大学。而他的义举,也成为了许多旅日华人的榜样。



  临近东京的横滨市,吴桂显生前定居的城市,在横滨著名的中华街。如今中华料理店生意愈发红火,具有70多年历史的金牌老店有昌烧腊店,在中华街很有名气。烧腊店老板林煜铭



  与老乡吴桂显有30多年的交情,最早是在华侨会所认识他。



  华侨会所有聚会,我就认识了他,听说他经常回中国,我说要跟他回去。他是中山人,我也是中山人,就跟他一起回去。



  林煜铭这一趟回去不打紧,从此就成为了吴桂显的追随者,成为了家乡濠头捐资助学 兴办公益的热心人。



  吴先生去世了,我希望自己跟吴先生的心一样,捐些钱建学校,帮助学校,以后也一样,自己是这样想,一点点吧,不是多。



  2001年1月1日 ,吴桂显先生病逝,为了完成他的遗愿,作为妻子的吴柳东成也经常带领子女们回到中国中山。



  孙文学院的奖学金,吴桂显有个基金会,我要派发给学生,我代替他,他现在不在世了,所以我照他的遗愿,责任,能回去一次就回去一次,不能回去了,就没法子了,交代给子女他们。



  吴老太太说的基金会,就是吴桂显为了奖励在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教师和学业优异的学生而设立的“吴桂显基金会”,中国中山已有成百上千的师生从中得益。



  我丈夫以前很想在中山建所学校,他建成了,这是他的宝贝,是他的宝贝。他最喜欢最安慰的,自己故乡有一间大学,孙文学院,是他本人的心愿。



  对于吴桂显这位为中日两国的教育慷慨解囊 倾注大量心血的老人,直到他去世的那天,许多人才知道他过着大家意想不到的生活。



  因为他们家的小楼已经很旧了,建筑多少年我也不清楚,所以给我第一印象,这么破旧的小房子,里面的家具也非常陈旧,摆设也很简单,进去以后,心情觉得跟我知道的可能反差太大了。



  多年以来,吴桂显捐献出来的资金高达3、4000万,而他自己和家人,缺过着清贫的生活。



  以前的老房子,房间是没有电视的,



  这个电视放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个电视有多少年了,好多年了,儿女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有,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电视机。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现在国内都没有人用了,是手动的这样调频道的,不是用遥控板,手动调频道的东西他还在用这种,我当时觉得为什么在日本,电器这么发达,每年都有新产品出来的地方,他们怎么还在用这个。



  陈辉,这位从中国西部四川来日本的吴家孙媳妇,当她第一次来到吴桂显家的时候,就被里面简单的陈设深深震动。吴桂显为家乡教育不遗余力的事迹从不向外人炫耀,在家族内也不事张扬,就连第一个孙媳妇也竟然一无所知。



  我也是在他的告别会,追悼会的时候,



  我才第一次听说这些事情。



  原来阿公他是有这么好的(事迹),就像我以前在国内好像在书上,在电视里面,电影里面,才能够看到的事情。这辆旧了,爸爸已经不用,所以我就要了,然后,爸爸去世了。



  这两辆旧自行车,是小女儿从吴桂显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如今 这些“遗产”已不多见,新房子也难觅旧居的模样,不过 一个脱漆的水壶、一张旧木板凳依然透着俭朴的家风。



  这辆我也要了,两辆都用,这个写着1995年的,到现在已经有10年多,人开机动车,他就骑单车,几十年都是骑单车的,养大这么多孙子,都放在车尾架上,平时的朋友都笑他说,那些金元宝(大便)粘着你的车了,去哪里都带着孙子。



  那么,吴桂显为什么宁愿自己和家人裹着清贫的生活,也要省吃俭用、不遗余力的资助教育事业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支持中国教育, 是吴桂显最大的心愿。生长在日本,他这一代人亲眼见证的是教育让日本创造了诸多奇迹。早到1910年,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二战后 这个战败国在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崛起。



  他说日本的问题关键在教育,所以自己将这个方法带回中国,小孩读不好书不行,长大了没知识,没学问没什么用,日本很重视学问,所以他说有什么方法做到。建个基金会,让学生用心读书,派奖学金,有什么办法把穷的生活,改变成幸福的生活,他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受教育,在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对我们,对孩子,也对教育付出的钱是比较多的,这样的想法对中山也有。



  1972年, 中日建交两国的民间交往恢复正常,这时候, 吴桂显将目光投向国内。



  让家乡有一所大学,成为了他最大的心愿。



  1972年,他第一次回国的时候,他说家乡都没有变,只有加了一条新的马路,这一点变化,其它都一样,我听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很吃惊。



  这一次回国的经历,让吴桂显感触很深。从1980年代开始,他频繁往返于日本与祖国大陆之间,分别为中山中专 华侨中学 员峰小学等十多所学校修建校舍 图书馆 体育馆



图片

中山学院奠基仪式



图片

中山学院



  或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在重庆 湖北 河北等地,捐资兴建了一批希望小学,为家乡兴建孙文学院更可谓倾尽所有。他当年把银座商铺卖掉,兑现的现款2000多万港元,捐给了孙文学院后,自己再也没钱建新房子了,直到病死他乡都是住着父亲留下的老房子。



  把那学校建起来他已很安慰,他没有后悔,这是他自己的意思。自己是有心的,当时他卖了一些东西,我们以为可以建这间屋子,有钱建房,没想到后来没钱了。



  事实上,多年以来,吴桂显对日本的华文教育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1898年,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由当地华侨捐资建立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第一所近代华侨学校,是一所以日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110多年来,学校就全靠华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筹集经费。



  学校困难,现在我们的收费,只能供应中华学校44%的经费,其余50%多还要靠社会捐助,日本政府还没有承认。



  在日本 ,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而私立学校则要自筹经费。1986年 山手中华学校因办学经费短缺而面临生存的危机,这时候 吴桂显临危受命,当选为母校的理事长,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华侨加入到资助学校的行列中来。陈矩金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感觉到他很爱中华学校,我也是学校的一分子,我也很爱中华学校,我也想帮这个学校,所以我当了家长会会长。



  郑虹 是从中国吉林来的汉语老师,在她的眼里,这位理事长没有什么架子,反而显得有点土里土气。



  他去大使馆开会,从来不是自己开车或是别人送过去,都是自己坐电车去,平时就骑个自行车,所以你在路上如果见到他的话,你不会觉得他有这样的荣誉,有这样的地位的人,完全不像。



  这篇题为《父亲》的作文,是2003年,吴桂显的女儿吴爱群到北京参加汉语进修时



  写下的习作,获得了全班最高的87分。那时候 父亲吴桂显去世近三年了。



  他虽然是个老板,算有钱,可是我们家日子过得很艰苦。他不允许我们乱花钱,有一次,我妈妈劝他买一套西服,说每年穿这套西服,参加典礼不体面,这套没坏,还可以穿,他没听她的话,我小时候一向觉得我家穷,他又向全世界的同乡华侨募集捐款,在故乡捐了一个大学。他死后,中国国务院的外交部和教育部,发来了唁电,说他是一个爱国华侨,我佩服他,为他感到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11:08 | 只看该作者
深圳南山 南园吴氏 一门四乡贤
深圳晚报  鸿声点灯  2020-12-06
一门四乡贤

开枝散叶八百年

开拓进取、崇文重教

  图片

族人为纪念刚正不阿的吴国光,在南园老村建立了解元祠。



图片

吴氏宗祠德馨堂 是南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创基今年90岁,大半生都居住在南山区南山街道的南园社区,近年来每天都坚持读报看新闻。88岁那年,他感念于家族文化传承,便四处搜集资料、考证,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撰了名为《南园吴氏历史与村中往事》的册子,欲唤起吴氏后辈对先祖精神和传统的学习、传承。



  “在这漫长岁月中,历代祖先以艰苦创业的精神,使我吴氏一族发扬光大,成为南园望族,深受后代敬仰。”诚如吴创基在这本册子中所言,南园吴氏是南头望族,自公元1163年至1174年宋孝宗在位期间,其开基始祖吴洪渊在此建村定居开始,吴氏开枝散叶已八百年有余。八百年间,吴氏家族诞生了为官清正廉明的深圳首位文解元吴国光和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吴登良等,吴氏开拓进取、爱国爱乡、崇文重教等精神也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勤政廉明



  先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南园吴氏有一门四乡贤的美谈。四乡贤包括:十二世祖吴祐的长子工部员外郎吴预、三子之孙举人吴允诜、四子之次子解元吴国光、四子之孙举人吴允诲,其中吴国光最为有名。



  据《永远的家园——南山街道自然村村史》一书记载,吴国光以《诗经》中解元,成为深圳首位文解元。他20岁考选县学,参与新安立县事,历任广西永福县令、福建泉州教授和浙江乐清县令。



  关于吴国光在乐清问政期间的高风亮节,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十·人物志》如是记载:抑豪强,润寒细,却馈遗,慎狱讼。据记载,乐清县境有一名山叫雁荡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附近州县的官僚和权贵,纷纷慕名携眷带友前来游览。春秋踏游旺季之时,更是冠盖相望,吴国光身为县令,难避迎来送往,对此深恶痛绝,决心废黜以往陈规旧习,重新简约夫役,将劳民伤财之迎来送往、奢侈公帑之歪风狠狠刹住。此举大大减轻了县衙和百姓负担,但又大大得罪了层层新贵。吴国光受到诽谤和排斥,最终被罢免官职,只身回到南园老家。



  万历十五年(1587年),吴国光因操劳过度,加上在浙江任职时与权贵们周旋争斗,积郁成疾,英年病逝。族人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乡贤,在南园老村建立了一座解元祠。如今,解元祠和吴氏宗祠均已成为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解元祠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占地200多平方米,大厅内放有一个写有“忆思悟廉 考学促实”字样的宣传栏,落款为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南园社区居民委员会第二党支部。据南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永昌介绍,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将解元祠建设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崇文重教



  海外华侨捐资建校反哺家乡



  南园吴氏宗族崇文重教的理念也广为流传,并且家族人才辈出。据《永远的家园——南山街道自然村村史》介绍,从吴洪渊一世到二十四世,南园吴氏共有101人为官。



  1937年至1938年,吴创基在村里的南园小学上过两年小学,而学校主要由出生在南园村的华侨吴登良等人捐资修建,是当时宝安县唯一的洋房小学。



  据《永远的家园——南山街道自然村村史》记载,吴登良生于清朝末年,年少时失去双亲,也没有兄弟姐妹,家境贫寒。民国初年,吴登良漂泊到荷兰。在异国他乡,吴登良做起了餐饮生意,积攒了一笔资金。20世纪20年代,他从荷兰回到家乡南园村,听闻乡亲要修建一所小学,便拿出一生的积蓄帮助修建学校。为了给南园小学增设体育场地,他还出资买了10亩地作为学校操场。为了纪念吴登良奉献家乡的桑梓之情,南园人在村中立起了一座“登良碑”,还将南园小学前的道路命名为“登良路”。



  “南园小学是洋楼式的学校,很漂亮。”回忆起80年前的读书时光,吴创基的喜悦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记得,同一时期附近的小学还只是祠堂。当时,当地华侨还捐钱从广州请了老师来村里教他们诗画、国语等。“也有很多别的村的学生来我们这里读书,最多的时候,学校有150个学生。”



  20世纪30年代末,吴创基逃难到香港,并在港就读培正小学约4年。13岁时,他回乡务农。“虽然在学校读书读得不是很多,但是很感谢有南园小学那段时光。”吴创基说,他自幼养成了读书看小说的习惯,此后几十年间没有间断。



  开拓进取



  众多族人在海外打拼发展



  除了重视教育外,吴创基还总结道,南园吴氏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南园吴氏历史与村中往事》中,吴创基写道,清朝末叶,已有南园人在香港开办船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香港的南园人吴毓南开设了“海昌船务公司”,代理各船务行航的轮船数十艘。除此之外,还有“合安”“两仪”两所船务公司。这三家由大南园吴氏开办的公司都有规定:凡来自南园村的吴氏后人,一律优先接纳为船员。



  “留在南园的人主要还是种田,但是种田收入很低,生活难以为继,那几个在香港的海员介绍所就免费介绍村里的人到船上工作。”吴创基称,当时,南园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男劳力在境外船做工。有的在荷兰登陆后,便留在当地经营餐馆或杂货店。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陆陆续续成为不少南园人的侨居国。据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在这三地的南园吴氏族人已超过千人,加上港澳地区的南园吴氏族人,有两千余人,是现在南园村吴氏人数的4倍。



  虽然移居他乡,甚至是异国,但南园人也没有忘记家乡,除了捐资建校、筹款修建吴氏宗祠之外,也会回乡相聚。其中,最隆重的相聚要数每年一度的南园吴氏祭祖。据悉,南园吴氏祭祖已是南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族人都会祭拜祖先。每到那时,远在国外及香港的宗亲都会返乡,数千人聚集祭祖,开席400多桌,乡情融融,盛极一时。



  专家点评



  南园吴氏是一个具有正气的家族



  “新安县志对南园吴氏家族着墨的地方有不少,这是一个具有正气的家族。”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彭全民称,据新安县志记载,南园吴氏有一门四乡贤,其中吴国光撰写的《重修赤湾天妃庙记》等碑文,体现了他热爱家乡的情感,也详细叙述了天妃庙的由来和历史盛事等。这个碑文也被公认为赤湾庙在明朝以前最为详尽的记载,为新安县邑留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彭全民称,近现代在海外开拓的南园吴氏人,艰苦创业,感受到没有文化和技术就要落后于人,所以想把家乡的教育办好,让子孙后代更有文化,走向富强,其中吴登良为家乡捐资建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纪念他,南园人为他立碑,登良路的命名也是因为纪念他的爱心。”



  彭全民分析,通过南园吴氏族谱可追溯这个宗族的来龙去脉,解元祠和吴氏宗祠是宗族精神的载体之一,而南园吴氏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也有利于团结吴氏宗族,将宗族内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发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17:01 | 只看该作者
天下吴氏一家亲 --- 记深吴会与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欢聚在中山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农历十月的珠江三角洲,温暖如春。2020年11月29日,应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的邀请,深吴会(深圳市深吴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长阳宗长夫妇与常务副会长吴耿洲宗长、秘书长吴遇春宗长,监事长吴福宗长、副会长吴鸣镝宗长等一行,在明媚的阳光之中,跨过虎门大桥,从深圳市驱车来到珠江口对岸的中山市,在中山石歧富业广场国宴酒店中山厅,参加宗亲交流活动。
  
参加聚会的珠三角吴氏宗亲总会的宗亲有:珠吴总会代理会长吴占标宗长、珠吴总会执行会长吴昌禄宗长、以及来自中山、珠海、顺德、肇庆、江门、惠州等县市宗亲会的领导和代表:吴均有宗长、吴艺明宗长、吴镜堂宗长、吴国潮宗长、吴光辉宗长、吴焕昌宗长、吴裕玲宗长、吴伟强宗长、吴镇添宗长、吴长根宗长、吴次杰宗长、吴圣合宗长、吴其艺宗长、吴日兴宗长等。
  


在这里,深吴宗亲与珠三角的吴氏宗亲,有的是旧友重逢,有的是新朋相会,大家喜气洋洋,欢聚一堂。

在交流中,大家还了解到,中山市不仅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还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吴氏族人,他是出生于中山石岐的吴桂显宗长。吴桂显宗长是一位日本华侨,在日本经营房地产业。他卖掉在东京的一块地皮,回国投资,兴办中山市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4年更名中山学院)。2001年元旦,79岁的吴桂显宗长在日本东京逝世,中山市举行追念大会,到会各界人士多达千余人。

在聚会开始前,宾主双方交换了礼品,之后,深吴会与珠三角吴氏宗总会双方进行交流,交流会由吴昌禄宗长主持。
   

首先,珠三角吴氏宗总会代理会长吴占标宗长对深吴会长阳会长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增进两会之间的了解,增进宗亲之间的情谊。对深吴会在长阳会长的领导下,在传承吴氏文化,弘扬至德精神,坚持正能量,团结宗亲,积极与各地宗亲会平等交流所取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值得珠三角宗亲会学习。

图片

吴昌禄宗长对参加交流会珠三角吴氏宗亲逐个进行了介绍,并简要介绍了重组后珠三角吴氏宗亲会目前存在的情况。

接着,吴长阳宗长介绍了在场的深吴宗亲,并简要介绍了深吴会的发展情况,表示深吴会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深圳也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主张各宗亲会之间,相互学习,平等交流,共同发展。最后,吴长阳宗长热情地邀请珠三角吴氏宗亲光临深吴会指导工作。
   

珠吴总会代理会长吴占标宗长热情地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宗亲们在觥筹交错之中,推杯换盏,欢声一片。最后,大家举杯共祝天下吴氏一家亲,至德精神放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0:33 , Processed in 0.2858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