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武王姬发 四分之一的周人血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5:4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姜是古公亶父的夫人,其子季历有姬姜血统。季历的夫人太妊,是来自于殷商贵族阶层,所以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有一半的殷商血统,一半的姬周血统。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太姒是大禹的后裔,所以,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有四分之一的姬周血统。

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之后,周朝王室成员可能不再刻意寻找殷商旧贵族家的女子为媳妇,所以,周武王之后的周王室成员中,殷商贵族的血统也就渐渐稀释了。

后人做诗赞颂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太妊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

太姒向来尊重太妊,一直向太妊学习,与周文王一共生育了十个儿子,而周文王有一百多个儿子。这说明太姒做到了一点都不去嫉妒别的王妃,从而周文王可以很顺利地与其它王妃们调笑耍乐、繁衍后代。而且,相夫教子的太姒,对儿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儿子们(特别是武王姬发和周公旦)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的污点。

礼尚往来,让尚相互。虞国和芮国的国君在周国看到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这是自古公亶父以及泰伯仲雍等让德遗风所致的硕果。到周武王时期,依然崇尚这种让德,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周武王仍然把天下分封出去,让度给兄弟或堂兄弟或表兄弟,让他们成为诸侯。而做为周天子,周武王直接控制的地盘,虽然最大,但并不是十分的大。周武王的让德,也是非常显著。

只是到了后来,诸侯国扩张,超过了周天子的地盘,礼制从此被破坏了,到最后,诸侯国开始称王,在中原各国国君还在称公称侯的时候,出现了楚王、吴王、越王等等,礼制也就崩溃了。呈现出“让德遗风丧失殆尽”的状态,自此,崇尚让德的周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5:45:52 | 只看该作者
牧野之战 复仇之举


周人从豳地来到渭河流域的周原之时,比较弱小,在与黄河流域的商朝接触的过程中,曾臣服于商朝,并且周人积极与商朝上层统治阶级通婚。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的夫人、季历的儿子周文王的夫人,都是来自于商朝上层统治阶级。

另外,由于季历的母亲太姜不是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的母亲,而且泰伯曾经获得过王储的地位,说明泰伯的母亲是正室,是古公亶父的结发妻子,由此可见,季历可以说是庶出之人,也就是庶子,这一点与孔丘的地位相似,孔子在家庭之中,也是庶子。

但是,可能是商朝国君发觉周人有通过夫人路线扩大在商朝政权中的影响力的意图,导致了季历被商王所杀,周文王被商王囚禁,周文王的儿子也被商王所杀,结果是两国之间不仅是矛盾,而是仇恨,而且是世仇。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得知,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并不仅仅是为了替天行道,更多的复仇,是对家族世仇的报复。

吴泰伯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立足之后,吴泰伯之二弟仲雍的后裔,不断从长江之畔向东扩张,最后将当地人(越人)挤压到钱塘江流域。当吴人攻取楚国郢都,并且挖取楚国故王的坟墓(伍子胥的作为)的时候,越人趁虚攻取了吴国新都姑苏,当吴人从楚国退回吴国十年之后,老越王去世,新越王刚刚登基,于是吴王发动了讨伐越国的争战,但不幸吴王阵亡。新的吴王继位之后,也是以复仇为号召,攻取了越国的国都,并且历史上,这个时候,也有吴人挖取越国古坟的记载,即“骨节专车问孔子”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6:31 , Processed in 0.1887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