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国都城变迁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国一共经历了25世吴王(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徭-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忌-余昧-僚-阂闾-夫差),太伯南奔处,是在南京小丹阳梅里一带。吴太伯在朱方建都立国,一直到20世诸樊即位,前19世吴国国都一直是在丹徒的朱方,这期间时间长达581年,占整个吴国667年历史的87%。
在公元前570年,吴国和楚国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叫“衡山之战”。据《左传》记载,楚共王派令尹子重攻吴,破鸠兹(芜湖),一直打到衡山(横山),然后楚军被吴军打败,还俘虏了楚国大将邓廖,当时楚国的攻击目标是更往东北的吴国都城朱方,在衡山之战之后,楚国的军队一直推进到现在镇江的丹阳、句容一带,离吴都朱方只有几十里,吴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吴王诸樊即位后,面对楚国的南北夹击,诸樊被迫迁都的。公元前559年,诸樊选择了往东南迁徙,也就是到达了现在的常州地区。淹城作为这个过渡性都城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诸樊选择的新都城需要有建都的基础和军事安全这两个条件,而淹城也正好满足其要求。淹城只是作为吴国过渡性质的都城使用了大约45年,历经诸樊、余忌、余昧、僚四位吴王。终于到吴王阖闾的时候,才建造了最著名的吴都阖闾城。
吴王阖闾即位,阖闾是一位有作为君主,他胸怀大志,立志征楚灭越,称霸中原。首先他启用了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他根据伍子胥“必先立城郭”的建议,建造了在春秋时期规模很大的阖闾城,这个著名的阖闾城就在常州的雪堰镇。阖闾城记载了吴国最强大最辉煌的一段历史,由此一系列美丽、绚烂、精彩的故事也从此产生。
史料记载:“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当阖闾伐楚回,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武进雪堰)。” 苏州现存城墙遗址经测定,时间不超过汉代,近年对苏州相门古木料的测定年代也不早于汉代,同时苏州地区很少有春秋时期的墓地,大多是战国和汉代古墓,从其发掘出的文物也鲜有春秋时期的件。因此在春秋吴国时期,苏州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越国边缘地带,物根本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
据《吴地记》记载:“阖闾城齐门北通毗陵”,这个毗陵是指常州城。如果阂闾城在苏州,其北门也就是齐门应该面对的是长江或是常熟一带,怎么可能北通常州呢?而常州雪堰的阖闾城才能北通毗陵,如果苏州是阂闾城,通毗陵常州的应该是西门。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因城故吴墟”,这里记载苏州城是在距春秋吴国200多年之后才建城的。

吴国最后一位吴王夫差即位,他厌恶伍子胥的独断,命伍子胥自尽,同时也讨厌伍子胥建造的阖闾城,就把都城搬到吴王阂闾时期在苏州木渎镇灵岩山上建造的姑苏台去了。姑苏台是吴国在太湖北岸建造的一个军事了望台,后来被夫差扩建为吴国最后的都城。
据《吴越春秋》记载:“夫差高而饰之,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贯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别立春宵宫”。然后历经了11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过着奢靡的生活,姑苏台也就随着吴国的灭亡被付之一炬。所以苏州地区曾经作为吴都的是木渎镇,而不是苏州老城,同时这个都城也不是著名的阖闾城,而是离都王台——姑苏台。
谢忱先生在他的《勾吴史新考》一书中详细地编制了吴国都城变迁的时间、地点和年限等一览表:
吴国都城的变迁1、朱方城——镇江丹徒(公元前1140年——公元前559年,计581年)2、淹君地——常州淹城地区(公元前559——公元前514年,计45年)3、阖闾城——常州雪堰镇(公元前514——公元前484年,计30年)4、姑苏台——苏州木渎镇(公元前484——公元前473年,计1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22:07 | 只看该作者
阖闾城 阖闾墓 槜里之战

据专家考古考证,吴王阖闾派伍子胥所建造的阖闾城,并非现在的苏州城,苏州古城外的虎丘,据传是阖闾墓。

吴国的第一个都城,目前尚未考证明确,人们只知道,吴王寿梦时期,吴楚之间爆发鸠兹之战,九年后,吴王诸樊继位,从国都安全方面考虑,诸樊迁都,迁都到何处,目前也尚未考证明确。后来,公子光杀吴王僚,公子光登上王位,成为吴王阖闾之后,又一次迁都,据称是迁都到现在的阖闾城(无锡胡棣与武进雪堰交界的地方)。

阖闾十九年,吴王阖闾从阖闾城出发,进攻越国,发动槜李之战。据认为,槜李是在现在的浙江嘉兴南湖不远处,地处太湖的东南。不知道吴王阖闾是用什么样的路线到达槜李,是从太湖南部,还是从太湖北部,或是从太湖乘船,来到槜李,只是人们知道,在槜李之战,吴王阖闾战败之后,是从太湖东面撤退的,并在撤退的途中去世(古书记载是:卒于陉,去檇李七里)。或许,在阖闾去世后,吴军仍然受到越军的追击,吴军撤退到现在的苏州地区才安顿下来,而后就将阖闾葬在了苏州地区,即是现在的虎丘。

也有可能是,在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之后,从阖闾城迁都到姑苏台,并且把姑苏这一地名也带到苏州,一方面离父王的墓比较近(两者相距27里),便于守墓明志,一方面离开伍子胥死亡的那个是非之地的吴国都城。何况伍子胥死前还高叫着,死后要把他的眼睛挂在城门上,看着越国军队攻进来。

春秋战国时期,迁都现象很正常。楚国六次迁都,从郢开始迁都,最后迁到安徽寿春。越国也数次迁都,从诸暨开始迁都,后到会稽(浙江绍兴),最后迁都到琅琊(山东临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23:33 | 只看该作者
春秋吴国首都 阖闾城

无锡灵山大佛,以佛祖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为原型。在灵山大佛以北偏东约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与佛祖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同一时代的吴王阖闾所兴建的大城 --- 阖闾城。


吴王阖闾所处的2500年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期,世界上不仅出现了吴王阖闾,还出现了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墨子、孙武子、苏格拉底等。

据史料记载,吴国君主寿梦自封为王,十五年之后,楚国军队攻破吴国的鸠兹,逼近吴国的都城。虽然最终以楚军战败而结束,但是寿梦长子诸樊继位之后即向南迁都。三十多年后,诸樊的长子姬光在杀死吴王僚之后,成为吴王阖闾,也开始迁都。考古专家认为吴王阖闾将国都迁徒到了太湖之滨,即现在的阖闾城遗址所在地。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所造的阖闾城,并非姑苏城,而是在灵山大佛以北约十公里处的阖闾城。据称,在吴王夫差于艾陵之战大胜齐军,并将伍子胥赐死之后,再将吴国都城从阖闾城迁往姑苏台。阖闾城做为吴国国都的时间约有三十年。

有宗亲趣称,如果这里建有一尊吴王阖闾的高大铜像,那么,无锡就有了两座同为2500年前的古人的铜像:灵山大佛铜像(释迦牟尼像)与吴王阖闾铜像(龙山吴王铜像)。


自考古发现之后,这里的闾江村改名为阖闾社区,在阖闾社区的虎弄村附近,建有一座仿古的大城,当地村民称之为影视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37:34 | 只看该作者
夫椒山北 阖闾古城

泰伯仲雍纹身断发,聚民筑城,建立句吴囯,史有记载。但是,泰伯城,以及后来的寿梦城的位置,目前尚未有定论,只是可以肯定的是,泰伯城与寿梦城,都不在姑苏(苏州)。因为阖闾在寿梦城刺杀吴王僚之后,决定迁都,于是命令伍子胥建造了姑苏城。

至于泰伯城以及寿梦城距离姑苏有多远,尚未有定论。从安徽芜湖(古称鸠兹)到安徽马鞍山(马鞍山的当涂县城古称姑孰),以及当涂、江宁、溧水之间的横山(藩篱),到江苏镇江以及江苏无锡,都有可能,需要考古挖掘证据。

横山在古代可能写为衡山,屈原的诗中,写到泰伯仲雍到达衡山。而蕃篱,是泰伯刚到江南之时筑城的雏型,修建篱笆为墙,做自我保护。后来聚焦了更多人民的时候,人力充足,才开始以砖土筑城。之后,姑孰之名与蕃篱之名,随着吴国的迁都,带到了姑苏(苏州与无锡),后来,蕃篱在演化中,改称梅里,于是有泰伯居梅里之说。从此,长江南岸的姑孰与蕃篱的地名,成为了太湖北岸的姑苏与梅里。

阖闾城遗址位于常州与无锡之间,准确地说,是在常州武进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滨湖区胡棣镇湖山村之间,这里是太湖的西岸。在阖闾城附近,还发现了龙山石冢和石墙。

阖闾城在马迹山以北约十公里处,马迹山(马山)现在是一个半岛,而在五十年前是一座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的岛,原属于常州武进县。后来划归无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围湖造田工程,围出了约二十平方公里的陆地,在此种稻,每年出产粮食上亿斤,同时,马迹山(马山)从一个岛,变为了现在的半岛。

据介绍,马迹山也称为夫椒山,因为岛上原来有一个夫山,后称土山,又改为拖山,岛上还有一个椒山,后称焦山。所以岛名为夫椒,是夫差战胜越王勾践的地方。现在,马迹山(马山)建有巨型灵山大佛铜像,以及拈花小镇。在马山半岛的属于常州武进的那部分,建有中华孝道园,这里是常州连接太湖的唯一区域。在距离阖闾城西南约一公里处,也是常州地界,但是在这里,常州与太湖之间,被一条湖山路所隔,湖山路归属无锡。

同样在太湖西岸的,还有夫概城,据传是阖闾的弟弟夫概所建,即现在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在太湖西岸,宜兴与长兴,相互接壤,分属江苏与浙江。

柏举之战后,越国偷袭吴国,攻占姑苏城,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回到吴国,赶走越军,自封为王,被阖闾驱逐。之后,夫概城的结局未知。在柏举之战十年后,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之机,攻打越国,这时,阖闾并不是从太湖西岸的阖闾城或夫概城出发,而是在太湖的东岸攻打越国,在槜里之战,阖闾不幸阵亡。

这一仗爆发时,孙武子应该已经离开了吴国高层,而伍子胥还在吴国高层。实际上,在这一仗中,在越国使用囚犯在吴军阵前自杀之时,在扰乱吴军阵型之前,吴国军队整顿旗鼓,加以冲杀,或许结局就不同了,但是在吴国军队展开冲杀之前,越国军队开始冲杀,最终,失去阵型的吴国军队不能组织有效抵抗,吴王阖闾在混仗之中阵亡。

吴王夫差继位两年后,越王勾践进攻吴国,这一次,越王勾践不是从太湖东岸攻打吴国的国都姑苏,而是在太湖西岸进入夫椒山(夫椒岛),可能是意图以水军占领夫椒山(夫椒岛),以夫椒山(夫椒岛)为基地,进攻阖闾城。但是勾践的水军在此战败,勾践率军从水路或陆路逃回越国的会稽。

从柏举之战来看,当时吴国所能动员的兵力约为三万人,而越国不敢正面攻击吴国,只能以偷袭的方式进攻吴国,说明越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到三万人,但是越国敢于偷袭吴国,也说明越国的兵力也不会太少,估计应该约一万多人到两万人。但是夫椒之战,随勾践逃亡的只有五千人,这说明在夫椒之战中,越国军队损失万人左右。

据称,当时的越国国都并不在会稽,而是在浙江中部的诸暨,但是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战败之后,没有逃往诸暨,而是逃往了会稽,最后在会稽山被吴军围住,被迫投降。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回到越国,将国都从诸暨迁往会稽,以此提醒自己不忘战败为奴之耻,从此,会稽成为了越国国都。十七年后,越国占领吴国,将国都迁往姑苏,随后又将国都迁往吴国的国界最北端的琅琊。

春秋吴国,从至德名邦,到泱泱大国,之后,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产生了以吴为姓的一群人,繁衍至今,遍布海内海外,人口数量近三千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09:21 | 只看该作者
无锡鸿山邱承墩---范蠡墓(范蠡替身墓)


范蠡是楚国人,也是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可能会做冷酷的事,但决不会做缺德的事,所以范蠡不会为越王勾践制定灭吴九术,只有假聪明的笨人文种(也是楚国人),才为越王勾践制定灭吴九术,这种灭人国的阴招缺德事,最后成为勾践杀掉文种的借口。



范蠡有一件事没有做成功,那就是在公元前494年没能制止越王勾践发动对吴国的进攻(夫椒之战)。之后,范蠡做成了三件事,一是陪勾践入吴为奴,二是送西施到吴国,三是向勾践亲民、劝农桑、存积粮食。这都不是缺德事。



之后,范蠡还两次成功地劝阻了勾践对吴国的进攻,认为那不是最佳时机。最后,吴国被灭之前,范蠡劝勾践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这也让不在吴国国都的其它地方的吴国王室成员从容迁徙,逃往高原或海外。



部分吴国王室成员逃亡之后,在勾践杀文种之前,范蠡也走上了逃亡之路,曾化名为鸱夷子皮、陶朱公。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共出现五个范蠡墓,分别是湖南华容范蠡墓;湖北石首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山东定陶县范蠡墓和安徽涡阳范蠡墓,其中湖南华容范蠡墓在业界的呼声和认同度最高。

  
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


2003年,无锡市新区鸿山地区发现了一处规模庞大的越国贵族墓群,邱承墩是墓群中最大的一个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高等级的随葬品,由于墓中不铭一文,导致墓主身份悬而未决,成为谜团。



然而,鸿山越墓邱承墩在墓葬形制、等级上仅次于已发掘的绍兴印山越王陵,大体相当仅次于越王的越国大夫一级。另外,根据民间调查,当地百姓曾在邱承墩发现印有“少伯之印”的石制印章。据了解,这枚印章是当地百姓在上世纪90年代在邱承墩上偶然发现的,因质地为石质,当时也不知道是文物,感觉很新奇,便带回了家,后因搬家而遗失。据史料记载,范蠡,字少伯,“少伯之印”表明无锡鸿山邱承墩战国贵族墓的墓主人即为范蠡。



因此,有人认为此墓与范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此墓不是范蠡最终的安寝之处,也必将是范蠡为掩人耳目、金蝉脱壳,而在生前预先使用了替身假死。越王勾践以为范蠡是功成之后而早死,被蒙在鼓里,把替身作真身,厚葬范蠡于无锡鸿山。



可见无锡鸿山,不仅有泰伯墓,还有范蠡墓。



另外,在鸿山越国贵族墓中,还发现有很多竹简,其中有一段记载,其原文如下:“蠡与施潜通,三年始达吴,以语儿亭为质,施不得不勉。”翻译过来就是,范蠡和西施两人私通,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他们最终去往吴国。范蠡以西施的儿子语儿亭为人质,逼迫她前往。总之是范蠡用自己或西施的儿子来威逼妻子或情人去冒险。西施的功勋是逼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6:44:40 | 只看该作者
无锡伯渎河公园 泰伯广场的泰伯石像

商朝末期,周国王室的长子泰伯,为了成全父亲传王位于幼子的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二弟仲雍,从渭河之北的周原,来到了长江之南的梅里(无锡梅村),开发江南,开凿运河(伯渎河),灌溉排洪,打造鱼米之乡,建立勾吴之国。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也叫泰伯港、伯渎港。东连苏州漕湖,西接京杭运河,全长28公里。

伯渎河公园坐落于无锡市新吴区伯渎河两岸,东至梅里古都,西至泰伯大道的西端(泰伯大道与旺庄路以及锡兴路的交叉处),公园占地约90万平方米,长约3.6公里。由西向东分别有八个子公园:北岸的泰伯文化公园(泰伯大道以北是泰伯体育公园,泰伯大道以南是泰伯广场)、伯渎新天地、杉林湿地、文体公园。南岸的童梦公园、艺术花园、梅坊公园、都市田园。


伯渎河公园的泰伯石像,在泰伯广场的伯渎河畔,与童梦公园隔河相望。泰伯石像在无锡泰伯墓(吴文化广场)以西约十公里处,在无锡惠山泰伯殿东南方向约十公里处,在无锡梅里泰伯庙以西约五公里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3:02 , Processed in 0.1827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