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黔东南 古佛山七级佛塔 疑似永历皇帝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12:3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贵州黔东南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据称有陈圆圆墓。在马家寨以西偏南约100公里处,有一座古佛山,属贵州黔东南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此处在贵州遵义东南方向约100公里处,与遵义余庆县相山相望。

古佛山俗名为古垴屯、巴茅冲,海拔高度八百二十八米,东北面崖壁险峻,西南面与丘陵地带相连,地形较为平缓。其前山、后山各有一条路到山顶,前山从余庆往牛大场方出城约三公里处进山,道路狭窄、陡峭,需涉水跋山,长约四公里;后山到古佛山要经过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通道是一条长约三点五公里、宽一点八米左右的古驿道。

历史上,古佛山曾有“古佛松荫、古佛钟声”两个景名,它与分布于周围山上的千松拥翠、马城放鹤、望楼舒月、经台说法、绝顶清泉、狮象回澜、古洞朝阳等古景,并称为八大景观,亦列为历史上的黄平州十六大景观之一。

清《贵州通志卷五·地理·山川》记载,古佛山“在(余庆)城东七里。四面陡绝,止一径可上;两溪环流,上有精舍”。

清《黄平州志》、《黄平县志》记载:“(黄平州)城东北八十里,距余庆城十里,而遥有异境焉。千岩竞秀,众壑争流。山中丛林,为下游诸郡称首,昔日谓‘名山’,当余庆福地,自兴隆者是也”。又载,“古佛山,城北七十里,当兴隆、余庆之间。群峰环绕,石壑清奇。顺治时首创丛林,踞一山之胜”。

清《余庆县志》、民国《余庆县志》(陈志)记载,古佛山“在县东七里。四面陡绝,唯山后一径仅可容足。山顶平愆,多松柏,蔚然深秀,中有梵刹,堪玩游。山属黄平,景属余庆”。“古佛山在城南七里,山皆苍松古柏,蔽日干霄。昔有高僧建刹其上,崇宏幽邃,颇称绝胜”,“国初,僧见舟创,省池(持)、能一、沧田次第开拓,遂为丛林”。

古佛山有一座寺庙,寺庙从清初起始修建,到康熙年间已成规模。山门座北朝南,与约十六公里外玉佛山遥遥相望,中隔余庆县城。进山门后折往右方,正面从西至东依次而上有弥勒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有寮房、方丈室、厨房和佃户用房等。四周以细凿青石礅砌为基础,用黄土砾石夯筑高墙作护墙。

古佛山除寺内建筑群,在数里外尚建有广福寺、普明寺、极乐寺(原名玄贞观)、太平寺。史志记述,古佛山鼎盛时“山僧食指殊繁,然皆勤于树艺,自食其力焉”;据山中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石碑《省戒师塔铭》所录,其时寺内已纳僧人二百四十一人(包括尼姑七人)。

现在,古佛山寺遗址一片废墟,所幸四周古文物群保存还相对完整,它们包括数所明代古墓、十一尊清代佛塔、近二百所和尚坟和一座花牌坊。

佛塔分四至七级不等,其中七级佛塔建于清康熙廿四年(1686),塔身六角形,通高五点七米;塔基正面宽四点一米,侧面宽四点八米,高一点二五米。塔帽呈四角翘檐状。在塔基右侧立有石碑一通,碑通高二点三六米,宽一点二二米,其中碑面高一点八二米、宽九十六厘米;碑上铭刻《省戒师塔铭》,碑文基本保存完整,碑刻全文近二千字,表明塔中所葬为古佛寺第二代住持省池(持)和尚。

一般只有藏有佛经典籍或佛祖舍利以及安葬高僧的佛塔,才是七级佛塔。两块保存完好的塔碑:“开山传律省持和尚轿塔铭”和“能戒师塔铭”。

其中省持和尚的七级佛塔的塔铭中的文字是:夫和尚黄州龙氏旺族也家园颇足,年方二八,识世路入荆榛,知和浩海之危险,弃俗投师更讳上宽下学焉而号省持也,始淤唐山结茅而屋。其中的“黄州龙氏旺族”被认为,省持和尚是南明小朝廷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可能性较大。

在能戒师塔铭中,记述:本师和尚非所谓道德者乎,和尚乃一皇上家子也,时值兵戎,适我黔邦,识世途之险恶,知生死之沉沦……因古老之义而题成名曰古佛山圆觉堂也……。这段记述也佐证此处的和尚是明朝皇室成员。

在七级佛塔之下,有座地下宫。这地下宫呈正方形,长宽各有1.1丈,高0.72丈,顶部用清条石拱卷而成,四壁用青石料堆砌。地宫中央置有石轿子一乘,但已被人打垮散乱在宫中。

据当地人介绍,地下宫还没有被破坏的时候,有两个石将军(称 “石翁仲”)把守宫门,石轿子由四个人(估计是“木象生”)抬着。由于遭到破坏的缘故,未发现抬轿子把门的石将军和其他的殉葬品。

这分明是一座古墓,而且埋葬在这里的,决不会是和尚,也不是普通人。像这种乘坐轿子,一幅“天子出游”的架势,应只有帝王。而且,古佛山寺庙遗址是“九重法宫”的格局,此地的平面图与明代皇宫内廷平面图、明定陵地宫平面图的建筑格局完全相同。

根据以上的物证可以说明,古佛山文化群与明王朝有着直接的联系。

《余庆县志》中记载:余庆县太平区花山乡滨江村沙坝村民组石渊密等人1971年在乌江南岸石家洞下发现了一枚“南明总兵关防印”,并1985年捐献给了县文化馆。《余庆县志》如是记述:南明总兵关防印,通体黄铜,呈长方形,长10.2、宽5.8、厚1.3厘米。印背为下粗上细,元棱中空直立手柄,长7.8厘米。印背上方有一行从右至左阴刻宋体铭文:“永字一百五十号”;印把左右竖行分别阴刻宋体字:“署镇后标总兵官防”。“永历二年(即1648年)十一月部”。横刻“日造”

《余庆县志》还记载了发现南明“永历通宝“古钱币的情况:1986年3月14日,余庆县白坭区大龙乡农民王大怀发现一批窖藏古钱币,共4.5万余枚,其中不少是南明“永历通宝”。至今保存在余庆县。

据了解,南明史记载永历皇帝朱由榔在被吴三桂捉拿之后,绞死。不过,吴三桂绞死永历皇帝时,在场的全是他的将领和士兵,没有清廷的代表在场,被绞死的极有可能是假的永历皇帝。绞杀永历皇帝,吴三桂是先斩后奏,事后拿骨灰交给清朝廷交差。这其中,应该存在诸多疑点。有观点认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秘密转移到贵州,最后辗转至古佛山寺庙出家归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0:43 , Processed in 0.1678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